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827557293532343
-
2 # 靜靜238
魚頭朝東與杜朝北岸風俗習慣,魚頭朝東籍客人入座方向代表對客人的祝福和尊敬。主人不動魚,其他人不可先動,主龍,主人第1塊將魚腮是肉夾給最尊重的客人,第2塊夾給自己。酒席中一個有地位的人不吃魚尾巴留給下屬吃。一般的酒席中魚頭不能吃,剩下的魚頭代表年年有餘。
-
3 # 使用者6362770681899
吃魚的講究有很多,不同的地方風俗都不一樣,我從網上給大家摘抄了一些。
1、魚眼給領導,叫高看一眼
2、魚梁給貴客,叫中流砥柱
3、魚嘴給好友,叫唇齒相依
4、魚尾給下屬,叫委以重任
5、魚鰭給後輩,叫展翅高飛
6、魚肚給新識,叫推心置腹
7、魚臀給失意者,叫定有後福
8、魚肉隨意吃,叫年年有餘
宴席上魚的出場,可比戲到高潮。
一般多料宴(相對於全魚、全羊、全素等席而言)往往於菜過五味酒過三巡後,才見魚盤亮相,而魯蘇皖滬等菜系則請魚唱大軸戲———一是怕客人早嚐了魚鮮,舌尖上的味蕾對其他食物的味覺失去敏感;
二是按北人宴規,客套程式三圈酒已畢,而酒意未闌,很有必要借魚助興,勸君更進幾杯酒,此所謂“魚者,酒之媒也”。 一身醬染的風采、披掛薑末蔥段的整魚閃亮登場了。拿出怎樣一個方案“解決”掉這條魚的問題,就擺到了桌面上。時下常規之法,是服務生特意將魚頭瞄準右上座,這樣魚頭、魚尾自然連帶出主賓和陪客兩位,共進一杯酒,然後雙雙分別以箸按住頭尾,請坐中各位共同“剪綵”食用。此方案的妙在於,主賓和陪賓中各有代表一人在禮儀上優先受到敬重,而受此殊榮者則要把食魚的優先權轉讓給大家。這就於彬彬有禮中包含一種現代遊戲規則。 滬上食客的看法則與我不同,說魚之美味恰在頭與尾,此時卻被二位用筷子按住,別人自然不便下筷。等到魚身上的“彩”被別人三下五除二剪光,徒剩之頭尾非他倆莫屬,會偷著樂。 若是碰上講究秩序的官宴或求人辦事請客者,解決魚的方案就會無趣無味至極。整魚上桌,主陪者先要拿起公用筷子把魚身上最好的部位(江南人視為魚頭,江北則為肚當)夾到主賓桌前的私盤裡。這位爺一邊當仁不讓地享用,一邊招呼:大家都吃,大家都吃。一條魚便被慢慢地消滅掉半壁江山。在沿海或濱湖城鄉,魚的另外一面是不吃的,怕“翻”,剩下的拿去氽湯。有野史記載,清朝生意人和官場客意在一帆風順,魚的一面吃完了也忌說“翻”,諱稱“調(音掉)向”。 朋友見面或文人雅聚,上述種種吃魚的規則就落俗。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筆者應友人之邀赴“千湖之省”的荊楚之地,有幸享用一代名廚黃昌祥設計定譜、排菜達36道的全魚大宴。見當地決定吃魚優先權的方案是比試學問:每上一道名貴、稀異的魚菜,客人不論上席末座,能以唐宋詩家或現代偉人所詠之句破出魚名者,領銜下箸滅掉這條魚。記得其中武昌魚(又名團頭魴)和鱸魚二道,幾乎人人誦得出相關詩句,如“魴魚肥美知第一”(杜甫),“秋來倍憶武昌魚”(岑參)。“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范仲淹)……難分伯仲。不料點睛之菜,竟是一隻栩栩如生的“松鼠”活躍盤中,無人能識。只好請主人揭秘:“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張志和)。原來是用特殊的刀工塑型變幻的一尾鱖魚。全體認罰喝酒。此種遊戲,雅趣和熱鬧並彰,歷久難忘。內陸人也有謂魚為“啞口菜”者,懼其有刺,易傷喉,相戒臨食不語,專心細品美味,也備一格。 眼下濫捕酷漁之害,弄一條好魚已捨不得快吃,就慢慢地演變成“酒媒子”了。坐在頭、尾、腹、背方向的四人先喝第一輪上魚酒,且要“頭三尾四腹五背六”,這就一口氣先滅掉了18個酒。然後做東者夾出魚眼珠,敬給居左的上賓(右上賓已在第一輪中飲過),說“高看一眼”,上賓謝過,也滅掉了一盅酒。然後下一位接受魚鰓,說法是“給個面子”(或“賞個臉”),又滅掉一盅。直至魚翅、魚脬乃至殘存之鱗都奉送完了,最後便夾起魚尾巴上的鰭條,放到末位客人的小盤內,請飲一大杯,這位朋友,“委(尾)曲求全”了! 那條魚很幸運,邊角略傷,玉身未破,坐客往往已皆醉不能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