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百姓評點

    大眾修身

    古文《大學》的宗旨在“三綱、七證、八目”。

    1、三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明德,是智慧態、光明態,由至善之德而顯。

    親民,似純樸民心,近淳樸自然,親於天性,天性自然即明德。“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修身養性,養性明德,不斷地完善完美,達圓滿的境界。

    止於至善,心行淨善,純淨純善即是明德的意趣。

    明德親民至善是一!

    2、七證:“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知止定靜安慮得。德修踐行七證,七證契合明德,完成修身。

    3、八目:格物、致知、意誠、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立足本職,服務社會,胸懷天下,積功累德,養浩然正氣,榮辱不驚。正確對待名聞利養,酒色財氣。八目重心在修身,核心實踐在德修。厚德心安神寧。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 修身德仁為本,齊家治國平天下乃末。“君子務本”。“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只有知識技能沒有修身,古人稱為“記問之學”,不是真學問,不為上品之家認可。立德樹人,在於修身。人人皆可修身。修身明德,工作學習事半功倍;修身明德,各行各業“平天下”。

    1、修身在明德

    明德指君子自身的自然天性,光明秉性,溫良恭儉讓。明德後就會有如:“一旦豁然貫通焉,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而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 不會有忿懥、恐懼、好樂、憂患的情緒,而心得其正。心靈就不會受外界的干擾,得證定靜安,有所慮、有所得。處事不會有,“人之其所親愛而闢焉,之其所賤惡而闢焉,之其所畏敬而闢焉,之其所哀矜而闢焉,之其所敖惰而闢焉。” 而是“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一分為二看問題,公平公正對待人事物。

    修身止於仁義禮智信忠勇廉恥,事有兩極持中道。德修,“道盛德至善”,則近於明德!

    2、靜是關鍵

    知,世間名聞利養,無難以自立,有卻不是歸宿;知,生命真諦,人性真相。止,克己,剋制自己不合德仁義的言行觀念,斷除一切愛慾妄念,無過錯,止於至善。定,確立至善方向,善到極處心神寧靜。靜,靜如處子,內心安寧、自然、洞明;安,清心寡慾、擅於獨處、身心安泰。安而後所慮合乎德,近於道。近道則心神怡得,得光明智慧,明明德。

    3、修身為本

    格物,格就是規範言行、棄除不良習性,斷私心煩惱,無妄想,對人事物不偏不倚,中正仁和;心和,利而不害,為而不爭。致知 ,致心清靜;知,明德真性,立志修持,知行合一,精進努力。意誠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行,起心動念、言行合乎情理,真誠,慎獨,正其意,止於善。正心,心無雜念,心無煩惱,凡心洗盡得道心,靜極觀明月,清淨自在,天人合一。修身明德定靜安然!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修學;三十而立——立身(修身)、立業、立家;四十不惑——明白了自己、以及社會責任;五十知天命——知道了生命軌跡、人生定位、未竟責任;六十耳順——看透人生,放下名利,能正確對待不同的言論;七十隨心所欲,正心,知道應該怎樣去做,不會有過錯。

    聖人修身,歲月增長,心性境界一次次昇華。明德,“大道自然”,隨境隨緣而安。

    《孔子家語·五儀第七》有如下一段對話:……

    孔子曰:“人有五儀,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賢人、有聖人,審此五者,則治道畢矣.”

    公曰:“敢問何如斯可謂之庸人?”

    孔子曰:“所謂庸人者,心不存慎終之規,口不吐訓格之言,不擇賢以託其身,不力行以自定;見小闇大,不知所務,從物如流,不知其所執;此則庸人也。”

    公曰:“何謂士人?”

    孔子曰:“所謂士人者,心有所定,計有所守,雖不能盡道術之本,必有率也;雖不能備百善之美,必有處也。是故知不務多,必審其所知;言不務多,必審其所謂;行不務多,必審其所由。知(智)既知之,言既道之,行既由之,則若性命之形骸之不可易也。富貴不足以益,貧賤不足以損。此則士人也。”

    公曰:“何謂君子?”

    孔子曰:“所謂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義在身而色無伐,思慮通明而辭不專;篤行通道,自強不息,油然若將可越而終不可及者。此則君子也。”

    公曰:“何謂賢人?”

    孔子曰:“所謂賢人者,德不踰閒,行中規繩,言足以法於天下,而不傷於身(言滿天下無口過也),道足以化於百姓,而不傷於本;富則天下無宛財,施則天下不病貧。此則賢者也。”

    公曰:“何謂聖人?”

    孔子曰:“所謂聖者,德合於天地,變通無方,窮萬事之終始,協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並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識其鄰。此謂聖人也。”……

    修身至善明德,日行一善,功滿三千。忘我,心地無私法自通。祈願人人皆君子,成賢轉聖。

    “道盛德至善”,合道之德達至善,至善之德近於道。德修洗淨心靈塵埃,重現本性光明。至此聖賢內心求,自性足矣。德全潤身,德厚身心健,德高智慧來。修身立家建業,為國為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利人利己,厚德增福。

    修身明德,“半部論語治天下”。

    修身,幸福指數最高。

    廣積陰德,君子以自強不息!

    返樸人生

    (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是修身養性,修煉養生。此文依古學名詞,本著人性真諦、生命真相,從修字入門,德修為重,述說修身養性之要,養浩然正氣!修身自強不息,化解抑鬱憂愁。以此拋磚引玉,願有緣人讀之,祝有心者開悟。“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 2 # F雙月

    他說的是“社會輿論”。這個東西,力量非常大!人們天天出門,上班,交流,(加上網路輿論)各種說辭蜂擁而至,你接觸了些什麼東西,如果你的心很正,還可以抵制一部分邪說。如果根基不牢固,你的知識五花八門,相互牴觸,沒有標準沒有結論,那,你遇到問題怎麼解決呢?這種言行的人,不是學校教師能夠糾正的!!題目說的,大自然,就是輿論,心中,就是自我認識,天上,就是總統決策!

  • 3 # 京都老客41118

    雖然不知道這話取自老子的什麼話語和段落。但我贊成這個觀點。老師在課堂上的時間非標有限,而且還必須講規定的限制內容。而真正能影響學生的都是課外與學生的交往中。所以,我贊成這個觀點。

  • 4 # 洪四公鄉村評論員

    對!

    盡信書,等於無書!!!

    三人行必有我師!!!

    這強調在行動中的老師!!!

  • 5 # 飄風我塵

    恰似說去認識一個西瓜,只是透過圖片和別人的介紹解說,你是無法清晰瞭解到的!唯有當你面對西瓜、唯有當你親自品嚐過,甚至是有幸親自種一回,你才能更全面更清晰透徹地瞭解其到底是怎麼個樣子。書本或課本上所學會的,永遠不如你親自於實踐當中掌握的,只因實踐更切合本來本源、也只會更契合於你自己,自然也就最為現實和實際。

  • 6 # 我是我5555555555

    很簡單。哪怕是一本《子曰》。也能被曲解。但你會發現,只要你學會反問,不斷的把一個問題重複,你會和他們得到同一個答案,似乎只有這個答案是唯一答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林江國飾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