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滅的情傷

    成語典故

    【出處】: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僖公三十年》:“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東道主”或“東道國”,典故出自《左傳·燭之武退秦師》。秦國在西方(今陝西),鄭國在東方(今河南),晉國在秦鄭之間(今山西)。 《左傳》僖公三十年九月,秦、晉包圍鄭國,鄭國派燭之武去遊說秦穆公,說鄭國如果生存下去,可以成為秦國在東方道路上的主人,為秦國提供服務,而滅亡鄭國對秦國無利有害。

  • 2 # 嬌顏的小薔薇

    秦國在西,鄭國在東,所以鄭國對秦國來說自稱“東道主”。

  • 3 # 阿倫閱讀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中唯一一個沒有斷絕傳承,始終傳承至今的國家,我們擁有非常燦爛輝煌的歷史,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很多詞語都大有來頭。例如我們今天所要說的“東道主”這個詞,就很有講究,為什麼要以“東”來打頭呢?

    東道主一詞的意義

    東道主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僖公三十年》之中,原來的意思是指宴席上的主人,而到了現代社會之中,我們經常可以在各種體育賽事見到這個詞,用來形容主場隊伍。

    在古時候東道主指的是那些宴請款留賓客的主人,而在當下我們請人吃飯時依然會用“做東”這樣一個詞語來形容請客,同時我們生活中也經常使用“房東”這個詞,指房屋的主人。

    東道主一詞的來歷

    東道主這個詞語來自於春秋時期的一件歷史典故,當時晉文公與秦穆公聯合向鄭國發起了攻擊,大軍包圍了鄭國的都城,可以說鄭國危在旦夕。鄭文公走投無路,只得向自己的老臣燭之武請教,希望他可以化解鄭國的這次危難。

    燭之武打算利用晉國與秦國之間貌合神離的狀態做文章,他趁著夜色悄悄出城來到了秦穆公的營地。他對秦穆公說,滅掉了鄭國對秦國並沒有什麼好處,畢竟秦國和鄭國之間隔著一個晉國,秦國想越過晉國來控制鄭國顯然是不現實的,那麼最後還是晉國獲得了好處,反倒是秦國損耗了國力。

    秦穆公覺得燭之武說的很有道理,燭之武趁熱打鐵,他對秦穆公表示,如果秦國放過鄭國,那麼秦國使者在東方的道路上來往,要是缺少什麼東西,鄭國一定全力供應。但是如果今天秦國幫晉國滅亡了鄭國,那麼國力大增的晉國難保不會拿秦國開刀。

    在燭之武的努力之下,秦穆公被成功說服,鄭國倖免於難,而“東道主”這個詞,也由此誕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考研政治理論需要看哪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