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
2 # Katy1826
海灣戰爭原因:
是由伊拉克對科威特的入侵而引發的。歷史上,由於種種原因,伊、科兩國圍繞主權和邊界問題存有爭端。80年代末,隨著兩伊戰爭的結束和世界兩極體系的瓦解,伊、科爭端又突出起來。從伊拉克方面來說,主要原因是,它希望在新的國際形勢 下,迅速實現國家的發展,具體說就是解決長期困擾它的出海口問題,免除兩伊戰爭中欠下的鉅額債務,成為海灣的地區性強國。1990年7月中旬,由於石油政策、領土糾紛、債務等問題,伊拉克與科威特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之間的爭端突然公開化。1990年7月,伊拉克在向科威特提出一系列 要求遭到拒絕後,定下了以武力吞併科威特的決心。
影響:
海灣戰爭是世界兩極體系瓦解、冷戰結束後的第一場大規模區域性戰爭。它深刻地反 映了世界在向新格局過渡時各種矛盾的變化,是這些矛盾區域性激化的結果。它體現了人類社會生產力特別是科學技術的發展所引起的戰爭特徵的革命性變化,主要是:武器裝 備建立在高度密集的技術基礎之上;打擊方式已不再以大規模毀傷為主,而是在破壞力 相對降低的基礎上突出打擊的精確性;整個戰爭的範圍與過程被視為一個完整的系統, 戰爭的協同性和時間性空前突出。它也展示了新的作戰手段和作戰思想運用於戰爭而產 生的作戰樣式的諸多新特點,主要包括:空中作戰已成為一種獨立作戰樣式; 機動作戰是進攻作戰的基本方式;遠端火力戰是主要的交戰手段;電子戰是伴隨 “硬殺傷”所不可缺少的作戰方式;夜戰是一種富有新內涵的戰鬥方式。
海灣戰爭因多國部隊在質量和技術方面佔據的絕對優勢,使其以高技術區域性戰爭的代名詞載入戰爭史冊。在海灣戰爭中,美國動用了12類50多顆各種軍用和商用衛星構成戰略偵察網,為多國部隊提供了70%的戰略情報;多國部隊集結了2790架現代化的固定翼飛機、1700多架旋翼飛機(其中600多架攻擊直升機),6500餘輛坦克裝甲車輛以及大量自行火炮、火箭發射車、工程技術保障車輛等;多國部隊雖然與伊軍在數量對比上不佔優勢,人員比為1/2.4,火炮數量比為1/2.4,坦克數量比為1/1.44,但多國部隊調集的現代化裝備數量卻超過伊軍許多倍:新式飛機數量比為13/1,攻擊直升機數量比為16/1,在精確制導武器上多國部隊擁有絕對優勢。在海灣戰爭空中作戰投擲的8萬多噸彈藥中,精確制導武器僅佔總投彈量的7%,但命中率卻高達90%;伊軍共被摧毀、被俘坦克3700多輛,裝甲車2000多輛。海灣戰爭中所體現出的技術對戰爭的強烈影響使海灣戰爭預示了另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在擁有質量優勢的部隊面前,單純的數量對比已失去了意義;各種軍事高技術應用導致的對資訊的大量獲取,也使與之對陣的敵人在戰術運用方面困難重重。
-
3 # 夢想282640526
1991年的海灣戰爭一場劃時代的戰爭:這場戰爭對冷戰後國際新秩序的建立產生了深刻影響,同時這場戰爭所表現出來的新特點對世界各國的軍事戰略、戰役戰術和軍隊建設等問題都帶來了眾多啟示。在戰爭即將爆發的前夕薩達姆一度是滿懷信心的。薩達姆的自信固然有個人性格上的原因,不過這並非完全只是妄自尊大,事實上當時的伊拉克還是相當具有實力的。
當時的伊拉克擁有100萬左右的正規軍和大約48萬預備役部隊,近6000輛輛坦克、3700門火炮、7500輛裝甲車、700多架作戰飛機以及飛毛腿導彈。此外伊拉克還有中東最完整的現代化綜合防空體系——其“KARI”防空系統包括:4個地區防空作戰中心、16個截擊引導中心、70餘個防空指揮與報告中心。伊軍戰鬥機、地空導彈和高炮構成了立體火力網,基本覆蓋了所有空域。
如此龐大的家當使當時伊拉克號稱是僅次於美、蘇的世界第三軍事強國。這個所謂的“第三軍事強國”的頭銜也許有自誇的成分,不過當時伊拉克軍隊的規模和武器裝備在世界上的確是排得上號的。在經過8年的兩伊戰爭錘鍊之後伊拉克軍隊的實戰經驗也相當豐富。薩達姆認為美國的確是世界頭號強國,可畢竟在中東的軍事力量有限,而自己完全可以憑藉本土作戰的地緣優勢對其進行壓制。
正所謂強龍不壓地頭蛇——在此之前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就曾有過被越南、阿富汗這樣的小國利用本土作戰的地緣優勢打敗過的經歷。美國這個超級大國的軍事力量是分佈於世界各地的,而具體在中東地區伊拉克反而憑藉本土作戰的優勢取得了兵力優勢。在戰爭即將爆發的1990年8月底薩達姆在會見外國領導人時曾說過:“我十分了解美國的技術優勢,特別是空中優勢”。
不過與此同時薩達姆堅持認為空戰不能起決定作用,最終決定戰爭勝負的得是靠地面決戰,甚至是貼身肉搏刺刀見紅的巷戰,而在這樣的形勢下伊拉克方面在兵力和本土作戰的優勢就能得到充分釋放。美華人對戰爭傷亡格外看重:越南戰爭就是因為傷亡過重導致國內反戰浪潮高漲,最終迫使美國撤出了越南。在海灣戰爭之前薩達姆曾放出豪言:“美國社會連一萬名士兵的死亡都承受不起”。
1990年9月薩達姆對軍隊發表講話說:“你們知道空軍不可能決定地面戰爭……這是經過所有常規戰爭和解放戰爭證明的規律,最後一個證明的是越南戰爭“。這一時期薩達姆屢屢揚言要把海灣地區變成“第二個越南”:如果美國要干涉伊拉克在科威特的軍事行動,那麼伊拉克軍隊就會讓美軍遭遇在越南戰場一樣的慘敗。然而真當戰爭打起了之後薩達姆才發現戰爭早已不是他所熟悉的模式。
本來以為美軍在中東沒什麼軍事力量存在的薩達姆一直做著“強龍不壓地頭蛇”的美夢,然而他很快就發現美軍在中東的軍事力量是呈幾何級數在膨脹:美軍超過300架C-141和C-5向海灣地區快速集結,在沙特達蘭空軍基地每7分鐘降落1次,22天的運輸量就超過了1949年柏林空運11個月的量。與此同時美國的運輸船從全球戰略基地運來物資,三艘的運量就已相當於3000架C-141的運量。
海空並用運送30天后海灣地區已集結了超過10萬名美軍。在接下來的4個月美軍又繼續晝夜不停地搬運,最終50多萬名士兵、近2000輛主戰坦克集結,運送物資達1200萬噸!薩達姆本來以為美軍在中東沒什麼軍事力量存在,然而動員起來後的美軍規模是呈幾何級數在膨脹:當時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沙特、巴林、卡特爾、阿曼、阿聯酋、土耳其和迪哥加西亞的空軍基地部署了1200多架作戰飛機。
此外還有3個航母戰鬥群遊弋在地中海、紅海和阿拉伯海的海上陣地上。到戰爭真正打響時美國已在中東地區聚集起有34個國家參加的多達66萬兵力的多國部隊。儘管伊拉克在海灣戰爭中動用了86萬部隊,可雙方的兵力差距其實已不算明顯,真正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已不再是雙方的兵力而是各自的軍事技術,而最終也恰恰是美國所佔據的技術優勢擊敗了在兵力上略勝一籌的伊拉克。
海灣戰爭是世界戰爭史上一次標誌性的劃時代戰爭——海灣戰爭改變了傳統的作戰模式,對世界各國都起到了一次新形勢戰爭的啟迪左右。海灣戰爭的最大特點就是這是一次高科技戰爭。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這場戰爭中普遍使用各種先進技術。海灣戰爭充分體現了海陸空天一體化、高度資訊化、精準打擊等現代化高科技戰爭的新模式新特徵。在使用常規武器的前提下海灣戰爭成為了一場一邊倒的碾壓式戰爭。
電子戰對這場戰爭的程序和結果產生重要影響: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的電磁優勢將成為戰爭中的新制高點;海灣戰爭開創了以空中力量為主體贏得戰爭的先例。在空襲中大量精確制導武器的使用提高了空襲的準確性,又使平民傷亡降低到最小程度;在海灣戰爭中作戰空域空前擴大,戰場向大縱深、高度立體化方向發展,已不存在明顯的前方和後方。
這場戰爭中高技術武器大大提高了作戰能力,使作戰行動向高速度、全天候、全時域發展。本來人們以為美國與伊拉克那麼多坦克、裝甲車相互對峙,是要打現代版的“庫爾斯克坦克大戰”,伊拉克甚至還指望利用人海戰術在巷戰中打擊美軍,然而直到戰爭結束之時人們期待中的大規模地面戰爭基本上就沒發生過。在展開正式的軍事行動之前9架美軍AH-64“阿帕奇”武裝直升機便先行摧毀了兩座伊軍早期預警雷達站。
因此當美軍第一梯隊的8架F-117戰機在進入伊拉克領空腹地時伊拉克方面毫不知情,從而使美軍得以順利執行對伊拉克防空體系的“斬首”行動。與此同時美軍還使用電子作戰飛機對伊拉克的電子裝置進行強烈的干擾,從而壓制伊拉克的指揮、雷達預警和情報系統。在美軍的戰術干擾下伊拉克軍隊瞬間變成了瞎子聾子。一團亂麻的伊拉克軍隊只剩下捱打的份。
干擾完成後美國首先出馬的是一系列強大的戰機、鋪天蓋地的導彈以及精確的制導武器:1991年1月17凌晨3點左右美軍一架F-117投下第一枚炸彈,轟炸了伊軍位於本國南部的一處截擊引導中心。在這之後的時間裡超過700架次的戰機也各自展開對伊軍防空系統節點、指揮機構等重要目標的打擊。另一方面美國海軍在展開對伊拉克海軍全面打擊的同時還發射了50餘枚“戰斧”導彈打擊伊拉克各地的輸變電裝置。
緊隨這第一輪空襲之後的是第二、第三波的F-117空襲。在經過一夜的空襲之後到第二天拂曉時分伊拉克的防空系統已經基本崩潰。伊軍殘存的防空部隊對著被炸成廢墟的指揮機構只得各自為戰。那些見到第二天日出的部隊本以為能與美軍正面交火,可他們迎來的卻是更加猛烈的空襲。伊拉克的雷達節點、發電站、指揮中心等陸續被已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摧毀,巴格達就此與外界失去聯絡,聯軍就此牢牢掌握了制空權。
美軍的F-117隱形戰鬥轟炸機在巴格達上空狂轟濫炸。F-117配備的鐳射制導炸彈轟炸精度極高:一顆炸彈能把一個工事炸出大洞;第二顆炸彈從洞口鑽進去,消滅掉裡面所有的人員和裝置。更關鍵的是伊軍根本就“看”不見它,所以只能對著黑漆漆的天空亂打一氣。在意識到美軍反輻射導彈攻擊的威力後伊拉克雷達操作手很快減少了雷達開機次數,這使得地空導彈只能進行盲目發射。
開戰後2天伊拉克的防空導彈體系已基本不再起作用。接下來美軍方面出動了700架常規戰機進行轟炸。出發前美軍指揮官還有點緊張,畢竟伊拉克的防空火力之密集在全世界也能排得上號。當時美軍指揮官估計這批飛機戰損率將達到10%,也就是說至少有70架飛機可能回不來,然而美軍方面在這次行動中最終只損失了一架飛機。這時美軍的電子干擾裝置已基本廢掉了伊軍雷達,所以伊軍導彈雷達上全是密集的白點。
開戰後單是美軍加油機每天就出動多達300次,晝夜不息地給軍機加油。就這樣美軍指揮官還嫌伊拉克空域太擁擠,以致於無法同時出動更多的飛機。與此同時波斯灣和紅海的美軍軍艦也沒閒著:發射了122枚“戰斧”巡航導彈——以超過800公里的時速超低空飛行躲避雷達探測,飛行一兩個小時後準確擊中1000公里外的目標。伊軍的米格戰鬥機在海空一體的綜合碾壓下根本沒機會升空。
機場被炸沒了,雷達被炸沒了,伊軍戰鬥機想要升空作戰也不成啊。即使偶爾勉強有一兩架伊軍戰機升空也難逃被蜂群一樣密集的美軍飛機擊毀的命運。可以說這時伊拉克的天空已然任由美軍翱翔。掌握制空權的美軍對伊拉克進行了力度空前的“地毯式轟炸”。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綜合運用空間衛星偵察、空中偵察、地面偵察等多種手段截獲伊拉克的雷達、通訊設施和電磁波訊號並透過電腦和情報分析人員分析處理。
由於確定了伊軍的指揮中心、通訊和雷達系統的各種引數,因此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總是能對伊拉克的軍事目標事實精準打擊。美軍先發制人地摧毀了伊拉克境內的大多數軍用機場,伊軍的許多戰機還沒來得及起飛就被摧毀。當然伊軍已起飛的戰機在美軍的F-15和F-16面前也迅速被盡數擊落。至於伊軍龐大的地面部隊甚至都不需要聯軍出動地面部隊與之交戰。
“阿帕奇”武裝直升機通常都是在伊軍地面防空火力有效射程之外發射反坦克導彈,從而在確保自身安全的情況下摧毀伊軍的坦克裝甲車。美軍的飛機、坦克、步兵戰鬥車乃至單兵武器都裝備有紅外夜視裝置、鐳射夜視儀和紅外熱成像裝置等夜視夜瞄器材,這使美軍的武器裝備在夜間可以發揮同在白天一樣的作戰效能,使美軍能晝夜不停地連續作戰,更有效地打擊伊軍,更快地推進戰役戰鬥的程序。
整個海灣戰爭期間美國動用了12類50多顆各種軍用和商用衛星構成戰略偵察網,為多國部隊提供了70%的戰略情報。多國部隊集結了2790架現代化的固定翼飛機、1700多架旋翼飛機(其中600多架攻擊直升機)、6500餘輛坦克裝甲車輛以及大量自行火炮、火箭發射車、工程技術保障車輛等。戰爭中多國部隊綜合運用反導作戰、電子戰、心理戰、海戰等諸軍兵種協同作戰。
相比之下伊拉克的作戰理念完全是另一個時代的產物:薩達姆一直指望透過地面戰挽回局勢,殊不知伊軍引以為豪的坦克和裝甲車卻被美國戰鬥機、轟炸機和攻擊機及其攜帶的常規炸彈、鐳射制導炸彈、紅外導彈等輪番炸成了廢鐵。美空軍以前所未有的效率摧毀了伊拉克地面部隊:伊軍地面部隊平均每天就損失1個裝甲營。與此同時伊拉克的發電站、工廠、橋樑等基礎設施都被炸了個稀爛。
轟炸持續了一週又一週,強度始終有增無減。伊拉克巴士拉的發電站被反覆轟炸了12次以上。戰前從沒被看好的空中力量如今卻成了大放異彩的主角,而薩達姆對此卻完全束手無策。美國僅用了38天全方位、全天候的轟炸就使伊拉克軍隊損失慘重。在持續38天的轟炸之後薩達姆盼望已久的地面戰終於開始了,然而這已稱不上是一場戰爭,倒更像是美軍單方面對伊軍的屠殺。
伊拉克地面部隊本來就在之前38天的持續轟炸中損失慘重,現在他們赫然發現美軍M1A1主戰坦克無論火力還是射程都輕鬆碾壓自己的T-72坦克。四處遊弋的美軍武裝直升機隨意獵殺伊軍,即使在黑夜裡裝備了夜視裝置的美軍坦克和直升機也絲毫不給伊軍喘息的機會。已被轟炸了38天的伊軍地面部隊一觸即潰:薩達姆引以為傲的地面部隊僅僅撐了100小時就撤出了科威特。
潰敗的伊軍沿著伊拉克與科威特之間的6號公路倉皇北逃,美空軍飛機和海軍艦載機蜂擁而至投下火箭彈、炸彈:首先炸燬伊軍首尾的車輛、切斷其行路和退路,從而使中間的伊軍車隊無法行進,瞬間淪為刀俎之肉。美軍A-10攻擊機攜帶的集束炸彈能釋放出幾十甚至上百個子炸彈,子炸彈可以穿透125毫米厚的裝甲,爆炸後的碎片能殺傷一個足球場面積範圍內的目標。
數萬伊軍就這樣被殺死在伊科邊境的公路上。當時伊科邊境的公路上每隔50米就有一堆冒煙的車輛殘骸。整個海灣戰爭期間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始終佔據著絕對優勢:多國部隊陣亡223人、負傷697人、被俘13人。這其中美軍陣亡148人。相比之下伊拉克軍隊四十多個師被摧垮,傷亡人數達八點五萬至十萬人,而伊拉克海軍在這次戰爭中完全被摧毀。伊拉克軍隊在海灣戰爭中整體作戰能力損失了三分之二以上。
這場戰爭給還伊拉克造成了造成了二千億美元左右的直接經濟損失。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幾乎沒怎麼出動地面部隊的情況下就在不到兩個月內迫使伊拉克接受了停火協議。美軍付出的代價同伊軍比起來要小得多:戰鬥傷亡606人(其中148人死亡)。這裡面還包括死於友軍火力誤傷的35人。在這場戰爭中美國用一種全新的作戰模式震驚了全世界。
在海灣戰爭之前全世界對戰爭的理解還停留在二戰那個鋼鐵洪流的年代。二戰時期的主流戰術是“閃電戰”。這個戰術在進攻一方來說就是以坦克為核心,空軍、炮兵、步兵等其他兵種為輔助,在開戰的時候以坦克裝甲部隊為先導快速突破對方防禦陣地發動鉗形攻勢,在這個過程中透過步兵跟進實現對敵方的包圍。防禦方則要保證後勤補給線不被切斷,然後層層佈置防禦陣地抵擋對方的進攻。
在海灣戰爭之前鋼鐵洪流一直是世界戰爭的主流。二戰中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就是這種戰術的典型。二戰結束後美國經歷過兩場失敗的區域性戰役:一個是北韓戰爭,一個是越南戰爭。在越南戰爭中北越軍隊透過游擊戰與美軍長期周旋,從而把美軍拖入了曠日持久的戰爭,隨著傷亡的不斷增加激起了美國國內輿論的強烈反對,最終美國不得不從越南撤軍。
海灣戰爭打響之前薩達姆一心要把伊拉克變成第二個越南,然而90年代的美國已不同於70年代的美國:越戰時期美軍還沒完成資訊化。那時美軍的火力盡管強大,但其火力投放很難做到精準打擊,所以要想徹底消滅對手就只能與對方展開近距離作戰,而這種作戰往往會造成美軍大量的傷亡。這也是薩達姆在海灣戰爭期間一門心思指望與美軍打地面陣地戰的原因。
有這種想法的其實並不是只有薩達姆一個人,事實上這種想法在當時可謂是被全世界普遍信奉。當時全世界普遍認為要戰勝美軍這種裝備精良、火力強大且訓練有素的軍隊就要把美軍拖入陣地戰、巷戰或是游擊戰這種近距離作戰以大量殺傷美軍。薩達姆在海灣戰爭中仍試圖透過這種傳統戰術戰勝美軍,然而當戰爭打響後他就被美軍全新的作戰模式震驚了。
感到震驚的不只是薩達姆,事實上全世界都被這場戰爭震驚了。當年遠在萬里之外的中國全程旁觀了這場戰爭。戰爭剛開打時中國軍內普遍的預言是:“這將是一場持久戰、消耗戰”“伊軍至少能在科威特堅守一年”......然而短短一個多月伊軍便兵敗如山倒。這如何能不令人震驚呢?戰爭結束後中國一度大量翻譯美軍的作戰條例、軍事報告,在無形中開始參照對方的模式和標準來建軍。
我們可以發現空軍在海灣戰爭中起到的關鍵作用,當然也不能因此忽視其它兵種的作用。儘管空軍在這場戰爭中是唱主角的,但沒其他兵種的配合也達不到這樣的效果。先進的武器對於現代戰爭很重要,但武器終究還是人來操作的,因此對於作戰人員的素質要求就非常高。無論在任何形式的戰爭中人終究處於核心地位,畢竟死物是無法取代活物的。
新中國成立後大體上維持著相對和平的局面:新中國成立後除了抗美援朝之外其餘的戰爭規模都很有限。我們對現代戰爭需要學習的東西有很多:這其中尤為重要的是要轉變傳統戰爭思維——陸軍不再只是唯一關鍵的兵種,而是要建立體系作戰(尤其是資訊化作戰的思維和模式)。海灣戰爭結束後中國軍內各個層次召開的大大小小數百次研討會得出了一個結論:變革!
只有抓緊已到來的新軍事變革才有求勝的可能,而變革首先是從思想開始的。海灣戰爭前中國軍隊仍延續著“地面制勝”理論:“戰爭的最終勝負要靠戰靴和步槍決定”。在這一指導思想下形成了“大陸軍主義”:陸軍佔據主導地位、海空軍發展相對滯後。海灣戰爭後空軍、海軍的重要性開始得到普遍認可,海空聯合作戰、近海防禦作戰等成為軍隊研究的重點。中國軍隊的作戰思想由此開始了全面轉型。
海灣戰爭後中國把科技強軍提上了日程。中國軍隊開始以高科技戰爭為目標進行發展。海灣戰爭中以美軍為首的多國部隊依靠GPS制導的導彈和戰機在10天內就把伊拉克上百萬大軍直接打回老巢。海灣戰爭使中國意識到了擁有獨立導航系統的重要性,所以中國在1994年啟動了北斗1號系統工程。2020年6月23日9時43分北斗三號最後一顆全球組網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被海灣戰爭點醒的不只是中國:海灣戰爭中電子資訊科技的應用相當於給全世界提了一次醒,如今世界大國幾乎都在競相發展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目前全世界能實現全球覆蓋的衛星導航系統一共有美國GPS系統、俄羅斯GLONASS系統、歐盟伽利略系統、中國北斗系統這四大系統。此外日本和印度也有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不過日本和印度的衛星導航系統尚不能實現全球覆蓋。
目前南韓也制定了自己的導航系統計劃:預計在2034年建成自主導航系統。國之重器不可受制於人。不只是我們明白這個道理,事實上世界各國全都明白。發展自己的導航系統是需要科技實力、工業產能作為支撐,所以迄今為止全世界連南韓在內一共只有七家在研發自己的導航系統,目前已研發成功的只有六家,已實現全球覆蓋能力的只有四家,但發展自主導航系統已成為主要工業化大國的普遍趨勢。
現在回頭審視海灣戰爭就會發現這的確是一場劃時代的戰爭:在此之前世界戰爭的主流依然是二戰以來的鋼鐵洪流模式;海灣戰爭之後世界各國的建軍指導方針普遍轉變為立足於打贏高科技條件下的新型戰爭。儘管大家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然而各自的經濟水平不一樣、軍工實力不一樣、研發能力不一樣,所以真正能跟上這波轉型的國家其實並不多。
-
4 # 夏日在古城聽雨聲
海灣戰爭表現了現代高科技條件下作戰的新情況和新特點,對軍事戰略、戰役戰術和軍隊建設等問題帶來了眾多啟示。
海灣戰爭包括3個主要軍事行動:沙漠盾牌行動、沙漠風暴行動和海上攔截行動。聯盟軍隊以較小的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重創伊拉克軍隊。1991年2月27日,美國宣佈解放科威特的戰爭結束並於當天午夜停火,伊拉克最終在4月接受了停火協議
在戰爭中,美軍首次將大量高科技武器投入實戰,展示了壓倒性的制空、制電磁優勢。透過海灣戰爭,美國進一步加強了與波斯灣地區國家的軍事、政治合作,強化了美軍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
-
5 # 沉著撲克9Z
1991年爆發的海灣戰爭表現了現代高科技條件下作戰的新情況和新特點,對軍事戰略,戰役戰術和軍隊建設等問題帶來了眾多啟示。
海灣戰爭,是美國領導的聯盟軍隊與20世紀90年代,為恢復科威特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並恢復其合法政權,而對伊拉克進行的一場戰爭,是冷戰期間的第一場大規模武裝衝突。
-
6 # 天馬踏雲追月
1991年爆發的海灣戰爭以美軍為首的多國軍隊首次將電子戰,資訊戰,隱身戰機等大量高科技武器投入實戰,展示了壓倒性的制空、制電磁優勢,改變了傳統的戰爭模式,把現代戰爭及高科技戰爭展現在了世介面前。現在來看應認為是由機械化戰爭時代向資訊化戰爭轉變的典型戰例。
回覆列表
1991年的海灣戰爭,給世界展現的是現代戰爭的打法,是在向全世界宣告,傳統的鋼鐵洪流、戰鬥精神已經不管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