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Dy0408

    首先要當事人自己感覺是不是綁架,你覺得幫了親友舒服,自己也沒有多大關係就幫,旁人怎麼說怎麼看無關緊要,這是你家的一種相處模式

    要是當事人覺得過分了,那就心狠一點,學會拒絕!

  • 2 # 姓名名

    你好,首先從心理學上定義,為達到一己目的,做出操控對方感情和行為的方式,叫做情感勒索。

    “情感勒索”一詞由享譽國際的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提出。她很困擾為何有人會在每段人際關係中,都用傷害對方的方式達成目的,所以希望找到一個詞來描述這個較勁的過程。雖然‘勒索’給人一種指控的感覺,但是很形象、貼切。

    《情感勒索》分別介紹了勒索者的常用手段、受害者也要承擔的責任、過去的情緒對他們的影響、以及如何更好地挽回關係。

    一、情感勒索者的責任。

    (以下簡稱勒索者)

    1. 勒索者的常用手段。

    勒索者常使用各種手段來獲取我們的時間、精力、資源和愛。其實他們要的東西大多都不是我們不能給,而是他們要的方式讓我們很難過。

    因為他們為了達到目的,不惜觸碰我們最痛的地方。例如恐懼感、責任感、罪惡感。

    1.1.他們非常清楚我們害怕什麼。所以如果我們不服從,他們就會威脅或真的做出:拋棄我們、不再愛我們、毀掉我們建立的一切、讓我們不得安寧、失去工作或探視孩子的機會等。

    1.2.責任感和罪惡感總是交織在一起。只要是有良心的人,都怕被人指責不負責任。

    比如:真羨慕鄰居,他家孩子聽爸媽話,就在本省讀書,休息了準回家。你可能特別忙。

    再比如公公說:女人就應該相夫教子、侍奉公婆。老公說:家裡的事情都操辦不好,還想出去工作?婆婆說:孩子需要媽媽,你就不想想孩子嗎?

    這些方法:和他人消極比較、聯合戰線,總能準確地刺痛我們,讓我們感覺自己沒有盡職盡責、對他們不好、不對、從而負有深深的罪惡。

    我們不想成為壞人,尤其對親密的人。所以雖然我們心有不甘,甚至十分受傷害,但這些方法總能讓我們屈服。

    2. “過去”對勒索者的影響。

    勒索者讓我們十分擔心和害怕。例如像獨裁暴君的“施暴者”,如果我們忤逆就會自殘的“自虐者”,還有看起來沒有我們就會陷入絕望的“悲情者”。

    但是蘇珊告訴我們:他們的痛苦和憤怒大多與我們無關。我們只是觸碰到了引發他們過去情感的導火索。

    他們認為自己長大了,兒時經歷的無助和痛苦就都過去了。然而一切沒有被處理的情緒只是被藏起來了。在遇到似曾相識的事情時,會喚醒他們塵封的痛苦,他們就會拼命抵抗。

    例如在兒時經常面對父母離開的孩子。他們可能會不相信有人能長久地留在自己身邊,於是不安感很重、十分粘人。當ta知道自己依賴的人要離開,就會提前陷入恐慌。使用各種方法以留住人,如果一套方法不行,就換更強烈的。

    再比如即使上一次戀情很失敗,他們依然認為新的戀情會美好。然而當新任伴侶出現與過往伴侶類似的誤會舉動時,他們就會過度憤怒。他們可能不會直白地說:你怎麼也這麼對我。但ta的反應會告訴你:你是壞人,你深深傷害了ta。

    蘇珊說:那些看起來十分強勢的人,實際上是情感的懦夫。

    二、受害者的責任。

    勒索者非常欺負人,為什麼受害者也要負責?因為孤掌難鳴。

    1. 喊痛喊得不夠大聲。

    1.1.我們需要原諒自己一點:最初勒索者使用的手段我們是看不清的。因為我們想當然地以為他們的索取和需要是出於對我們的愛。

    在親密關係我們不會有很強的戒備心,這不是我們的錯。

    1.2.但是當勒索者提出更為嚴苛的要求,而且完全無視我們的需求時,我們還是默許或者屈服,就錯了。

    我們會幻想我們的屈服能換來和平和對方的體貼,然而會嗎?不會。他們發現這套方法對你有用,能夠實現自己的願望,所以只會讓他們下次還是如法炮製。

    1.3. 當他們攻擊我們的痛點時,我們不願意承認是他們的錯,於是我們就要相信他們是對的。那麼就會開始懷疑,自己的人格和能力等,折磨自己的內心。

    但就是這麼痛,竟然忘了喊出來。有多少人暗自計劃著離開,卻沒有請對方停止傷害自己?

    情感勒索最大的損失在於,我們不僅會喪失自己的主權及尊嚴,認為自己軟弱無能,還會不再投入更多的感情到這段關係中。長此以往,我們會成為行屍走肉,這段關係也會名存實亡。

    2. “過去”對受害者的影響。

    數位心理學家都稱:每個人都會把過去的情緒帶到新的人際交往中。勒索者會,我們也會。

    勒索者為什麼知道我們準確的痛點在哪裡,又為何總會得逞、屢試不爽?因為我們也有沒有處理好的過去情緒。

    比如有些人的兒時有暴力或爭吵的記憶,那麼其中的很多人長大後會害怕“憤怒”。他們會躲避容易憤怒的人和事。如果氣氛不對,他們喜歡息事寧人、大事化小。只要能讓對方不表現出生氣或暴躁的一面,他們十分願意讓步。

    再比如有的家庭從小就‘培養’孩子做一個“負責”的人。可能是照顧弱小的弟妹,可能是要照顧家裡的氛圍(許多孩子在家庭氣氛不好的時候認為是自己的錯)。長大後他們會把別人的需求放在自己前面,對他人負責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如果有人稱讚,會讓ta更有保護慾望;如果有人對ta的付出稍有不滿或不順利,ta都會自責。

    我們還可能十分追求別人的認可——如果別人不認可自己就是自己錯了;總是自我懷疑——別人說什麼都比自己正確;或者非常在意別人臉色——想做個誰都不得罪的老好人,等。

    這些習慣無疑都會給想要利用我們的人以可乘之機。

    三、如何改善?1. STOP(停)+“我受得了”。

    我們現在都知道勒索者內心是懦弱的,他們深陷在過去的恐懼中,所以他們十分想要快速解決問題,就有了一個共同的表現——急迫。

    但是有趣的一點,當對方很著急的時候,很多人都會跟上對方的節奏,認為自己應該快點給出迴應。

    可我們都知道“衝動是魔鬼”,不加思考會缺少理智。尤其是在勒索者刺痛了我們的恐懼感、責任感和罪惡感的時候,雖然我們知道那些話並不對,但是我們被激動的情緒矇蔽,結果就是讓他們得逞。

    所以第一點就是:喊停,喊“我受得了!”

    對方著急,不代表我們也要著急。我們有權利爭取時間,冷靜地想清楚面臨的問題,之後再做決定。

    對方會不適應,可能會反擊,這時都可以在心裡大聲地對自己說——我受得了。

    2. 非防禦性溝通法。

    因為有人傷害到了我們最痛的地方,所以我們很可能會想以牙還牙,這可以理解,但我們都知道這樣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如果我們想維持和諧的感情,還要保護自己內心的完整性,那麼和對方溝通才是合理的。

    2.1. 保護自己。

    “閉嘴”;“你知道我很害怕嗎,請你停止傷害我”;“也許你不知道自己的話有多傷人,但我希望你不要再那麼說我了”等。

    2.2. 讓對方明白自己的聲音。

    “我知道你會那麼想,但我心意已決”;“你可以繼續攻擊我,但這樣不利於事情的解決”,“我願意負起一半的責任,另一半是你的”等。

    2.3. 共同做決定。

    “我們可以等雙方都平靜了,再一起想解決方法”;“我想知道,有哪些辦法可以讓我們相處得更順利”;“我們一起想想,如果想要未來更好,我們現在可以怎麼做?”等。

    激動的時候做到這些很難,但是可以練習。措辭儘量做到含義清晰和正面,避開引發誤會的詞。反覆和自己說“我受得了”。

    備註:以上方法均不適用逼人走向非法道路的、暴力的勒索者。

    ---

    我想引用一段《情感勒索》中的原話:我們因為情感勒索而產生的所有憂慮、難過、恐懼或罪惡感,都是因為我們對自己的能力、受歡迎程度以及責任感有著負面或不正確的認知,這些認知是我們情緒的源頭。

    說到最後,我沒有把責任歸到勒索者身上,不是因為他們傷害我們不深,而是因為如果我們的內心足夠強大,那麼誰都沒有那個機會。《情感勒索》希望我們辨別出勒索者,學到擺脫痛苦的方法,但它更希望我們能夠了解自己,在今後的每一段人際交往中都能夠更自在地、更親密地與人結伴同行。

  • 3 # 小跡在世界

    談談如何處理親人的親情綁架

    親情綁架的本質,是父母對孩子的控制,是孩子授權父母控制自己。

    一,父母對孩子的控制:在中國傳統文化裡,孝順、良知、感恩是傳統的美德,但是有時候也會成為道德綁架的一種。

    父母對子女的控制,或是表現父母強權控制子女,或是表現內疚感控制。父母生氣不可怕,他們傷心難過才是可怕的。

    二,孩子授權父母控制自己:因為孩子和父母劃分不清自己與他人的界限,那麼孩子常常會因為內疚、習慣服從、依賴等原因讓自己授權給父母控制自己。

    如何解決問題?

    首先,明白親人的痛苦不是你造成的,有些事情需要你自己去做,處理自己和親人的情緒時需要學會課題分離。在親人進行親情綁架的時候分清楚親人的傷心難過等情緒是他們的課題,而自己的內疚痛苦等情緒則是自己的課題。

    其次,處理自己的內疚,也明白父母的傷心難過不是自己的錯,讓自己從父母的綁架當中脫身。

    再次,耐心幫助解決父母的痛苦,比如說,跟習慣親情綁架的父母詢問:我不像以前那麼依賴你了,你會不會有點失落?耐心溝通,告訴父母,你是獨立的,他也是獨立的,成年人應該為自己負責,沒有人能控制干涉另外一個人的選擇,如果做了這些事情給你帶來一些不好的情緒,你也會感到難過,但是你決定這樣做,這些情緒需要自己去治癒,誰都不能綁架他人。

  • 4 # 臣Bora了

    什麼是“親情綁架”。

    透過一段時間的收集資料,資訊整合,準備帶著大家從三個方面走進“親情綁架”。

    一、什麼是親情綁架? 在瞭解親情綁架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親情。相關資料顯示:“親情的定義就是有血緣關係的人之間存在的感情,有時也指親密、感情深厚的人之間的情義。親情的定義就是人們渴求為親人付出一些或全部、所有的思想。親情就是親人之間的感情,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感情,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親情不單單是血脈相承,更是一種信任,一種鼓勵。親情綁架就是以親情的名義,對親人進行無限度的索求。 在我們的生活中常有這樣的現象:子女向父母要像討債,兄弟姐妹之間無償索取。我們切忌不要認為自己向親人無償的索取是理所應當,親人之所以給你幫助那是一種信任。他幫你一方面是出於血脈相連,另一方面是希望你能夠早日自立,懂得生活和成長。如果我們只知道一味的向親人索取,而不懂得自身要努力,那麼我們就“綁架”了親情。如果你不懂得這個度,最後你會變得一無所用,結果只會是你和親人之間反目成仇。

    二、哪些行為是親情綁架? 親情分親人之間的感情,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感情,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親情綁架來自三方面:父母對子女的親情綁架、子女對父母的親情綁架、兄弟姐妹之間的親情綁架。 1、父母對子女的親情綁架 面對現社會各種壓力,很多父母奔走為孩子求學,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可憐天下父母心。想必我們很多人見過或者經歷過這麼一個場景:週末休息,孩子不願意上輔導班或者興趣班。在父母強硬拖拽的情況下,孩子淚眼婆娑不得已上了相應的輔導班、興趣班,最後結果卻不是很理想。首先幫孩子選擇輔導班或者興趣班這點是對的,現在課堂的知識是完全不夠用於大型選拔類考試的,應付平常的考試倒還是一般般。但選擇輔導班或者興趣班,一定要以孩子的興趣為前提。切記不能打著“我為你好”的旗號,把自以為的好強加於孩子身上,這樣只會適得其反,甚至有那麼一點親情綁架的意思。你是父母,但你的選擇不一定是適合孩子的,正因為你是父母,你的每一句話,每一道指令,孩子都要無條件接受嗎?哪怕你的選擇是錯的,孩子就沒有一點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主見嗎?

    電視劇《歡樂頌》裡面的樊勝美,就是一個典型被父母、兄長親情綁架的例子。作為公司的人事,打拼幾年本可以存下一點積蓄,奈何樊大姐一點積蓄也沒有。只因為她有一對重男輕女,靠壓榨女兒來補貼兒子的父母。想必大家看到樊勝美的這個橋段都會陷入沉思吧?父母以親情的名義,過度的索求女兒,女兒奮鬥那麼些年卻沒有一點積蓄,還和室友擠在合租公寓裡面。這樣的場景在現實社會依然存在。 2、子女對父母的親情綁架 朋友圈、空間、新聞等網站上有很多類似的報道。還在上學的孩子因為虛榮心作怪,熱衷於電子產品,要求父母買蘋果手機等高昂消費品,卻全然不顧父母的艱辛。一部蘋果手機的價格或許就是一家人好幾個月的生活費。更有甚者不顧父母賣血換來的錢也要把自己打扮的光鮮亮麗,讓父母去承擔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即便已經成人,仍然在情感和經濟上依賴父母,認為你既然生了我,就有義務幫我過更好的生活,幫我支付購房首付,幫我按月還貸,幫我帶孩子甚至補貼奶粉、尿布、上幼兒園的費用…… 我認為只要年滿18週歲,就已經成年。要有能力養活自己,學會如何在社會上立足,懂得替父母分憂,身上要有一份責任感,不能一味地依靠或者依賴父母。他們有老的一天,也需要你來照顧,贍養,如果不學會自立自強,獨立,那時的你能肩負起這份責任嗎? 3、兄弟姐妹之間的親情綁架 打斷骨頭連著筋,手足之情勝於任何情誼,經濟條件好、社會地位高的,理應照顧提攜其他兄弟姐妹,待遇較差的有權利得到兄弟姐妹們無償的支援和幫助,因為彼此是“父母離世後最親的親人”。但每件事都有個度,如果你一味的向親人索取你認為需要的,並且還認為理所應當,那麼一兩次可以,過了度就是親情“綁架”。沒有人理所應當該為你買房買單,為你蝕本生意投資,跟在你身後收拾你犯的錯…… 還是來說說《歡樂頌》裡面的樊勝美。樊勝美辛辛苦苦掙的錢到頭來全部給了自己的親哥哥。哥哥的房子是她買的,工作是她找的,出了事要錢也伸手找她要。面對好吃懶做的哥嫂她是無奈的。而對她哥嫂而言,這一切好像是理所當然的,彷彿樊勝美就是個搖錢樹。兄妹姐弟之間因為同在屋簷度過了十幾二十年,她由於信任會給予幫助,那是對他困境的一種支援和幫助。這樣的給予更多的是一種希望和鼓勵,她希望自己的微薄之力能夠成為他成功或者自立自強的“墊腳石”。於她家人而言,想要有一個平衡健全的生活,明確彼此的界線很重要。最後,被拖累得苦不堪言的樊勝美,終於學會了對親情綁架說“不”。 即便是血脈相連的兄弟姐妹,你有你的人生,她有她的生活,哪怕骨肉相連,也要為各自的生活負責。

    三、如何應對親情綁架? 親情承載了我們太多的期望。卻少有人想到,即使是親情,也有它的底線。再博大無私的父母愛、手足情,也不能滿足我們所有的要求。以親情的名義無限度要求親人付出,是一種無理的勒索和綁架。 用親情來“綁架”親人的人,本質上是不想為自己的生活負責任,是慾壑難填卻懶惰自私,不願付出,因而以“親情”之名,利用親人的情感和責任感,來控制、盤剝親人的利益滿足個人的私慾或需求。不尊重親人的勞動,不考慮對方揹負的壓力,反而把慾望的滿足程度作為衡量親情厚薄的標準,滿足不了就抱怨、指責,這本身就是一種對親情的褻瀆! 親情作為世上最純真的情,從我們降生到我們離世都陪伴著我們。親情不在於索取和得到,更多的是應該付出。為什麼我們在失落和困難的時候,不離不棄的總是親情?我們要學會珍惜親情,學會關心我們身邊的每一個親人。 親情不是用來“綁架”的,而是用來珍惜和保護的。所以,既要理性應對親情綁架,也要拒絕綁架親情,要學會付出,學會體諒,學會換位思考,懂得把握分寸,控制好度,懂得感恩、懂得珍惜。

  • 5 # 胡慎之心理

    為什麼我們總被親情綁架

    1

    在中國文化中間,所謂的親情綁架恰恰是人情世故。有的時候,我們會把一些綁架美化,是因為我們要維護道德跟中國文化中間最最重要的核心部分。

    中國文化最核心的部分是孝道,而孝道其實正是我們最重要的一個親情綁架,但是我們不敢這樣去說,也不能這樣去說。

    我之前講過控制三要素,分別是內疚、恐懼和責任。

    我們如何化解家人的親情綁架,從控制的三要素來講,就是什麼事情會讓你內疚,什麼事情會讓你恐懼,什麼才是你的責任?

    在這裡邊,我們要清楚家庭對於我們而言最重要的兩個功能是什麼?

    2

    家庭的第一個功能是給我們歸屬感。

    以前我一個人在廣州的時候,工作很辛苦很忙,又是一個人很孤獨。回到住所總要經過一個人行天橋,那時我的感慨特別大,因為人行天橋的一邊是老城區,一邊是珠江新城新城區,我看到兩邊的樓房燈光顏色不一樣,而那麼多亮著燈的房子,沒有一個類似於家的感覺,我的心裡邊是空落落的,甚至有一些失落。

    家庭的歸屬功能喪失了,因為沒有家,所以我的歸屬也不知道去哪裡了。

    為什麼中國現在的很多男性不願意回家,更多時候也是家裡沒有給他一種歸屬感。

    男人他要在雄性的世界裡去打拼,可能在打拼的時候,他會有一些失落、挫折或者無力的感覺。

    但是男人有他的責任,他要養家餬口,那麼在這一秒,成年人的崩潰就爆發了。

    之前在南京的地鐵裡發生過這樣一個事情,有一個男的喝多了在地鐵裡嚎啕大哭。他的老婆接到電話以後,跑到地鐵去接他的時候,男人第一句話就是:“老婆對不起,我沒有讓你過好日子。

    他老婆挺好的,在那一刻就蹲下去安慰了他,然後就把他接回家了。

    在這一幕,我們看到了一個成年男人的崩潰,也看到了一個溫柔女人的擔當,和對一個男人的愛意。

    為什麼男人不願意回家,也沒有家的歸屬感呢?

    從這裡邊我們可以看到,他們似乎沒有去完成自己的責任或者沒有儘自己責任,並且認為自己做得不夠好的時候,甚至連回家的機會跟勇氣都沒有。

    當然,如果他可以在自己父母家裡邊呆一下還好一些,但是就是怕他自己的原生家庭對他也有這樣的要求

    比如要求他出人頭地,要求他為自己的原生家庭貢獻價值,那麼這個男人的麻煩就大了。

    這個男人他原生家庭回不去,核心家庭進不了,那他就變成了孤魂野鬼。

    3

    家庭的另一個功能就是獨立功能,讓子女從小學會獨立。

    我經常說一個爸爸給到孩子的是一種能力安全,什麼叫能力安全?就是你擁有獨立的所有的能力,這才叫能力安全。

    一個沒有能力安全感的人,他是不可能去獨立的,他一定會依賴的。

    與其說如何化解家人的親情綁架,不如思考一下我們是不是依賴於親情的某些方面呢?

    其實我們很難獨立、沒有勇氣獨立,反而是因為我們對親情特別的依賴。

    之前有一個大學生的父母經常給他各式各樣的建議,如果不聽父母,父母還生氣,搞得他很被動、無力。

    他問我:“我怎麼樣才能夠不那麼在意父母的意見建議,我可以自己有勇氣、有能力去決定一些事情。”

    我問他:“你還要問家裡要錢不?”

    然後他說:“當然需要。”

    我說:“家裡給你的錢是不是讓你感覺到生活還是挺美好的?”

    他說:“是的,我父母對給我錢是很少吝嗇的,我需要錢的話,一定可以問他們要,哪怕有的時候父母拒絕我,只要我耍耍賴,他們也會給我錢。”

    我說:“有一天,你不再問你父母要錢了,你不需要從你父母那邊得到這些錢的時候,你就可以不聽他們的意見和建議了,你也不會覺得她們在控制你了。而你之所以覺得她們在控制你,可能很多的時候是因為你很需要她們。”

    因為我們對父母有依賴,被控制就顯得很簡單。

    另一方面,實際上我們內心不太願意去獨立的時候,我們更願意待在家裡邊,遵守原來家庭中間的秩序。

    簡單來說,我離開老家很多年了,但是當我回到家裡,一些上了年紀的叔叔阿姨還是喊我小名,他們內心中間的印象還是我小時候的樣子。

    我也是這樣,對他們的稱呼還是老樣子,有的時候在聊我十幾歲的事情,我似乎又會回到原先的那種狀態裡邊。

    我們對家人也是如此的,不管我們再怎麼樣,當我們回到家裡邊,我們一定會回到原先的模式裡。

    我們可能看到一些影片,講的是一些光鮮亮麗、特別洋氣的人,一回到自己家鄉,沒幾天,出門不洗頭,穿棉襖的狀態。

    其實我們回到一種狀態裡,就會用那種方式去生活。親情綁架也是如此,更多它是讓我們感覺到自己被迫回到原先自己不喜歡的模式裡邊,僅此而已。

    作者介紹

    胡慎之,關係心理學家。

    中國最有影響力的50位心理學家之一。

    紳塾創始人。

    向日葵心理諮詢創始人。

    中國心理服務機構聯盟副主席。

    中央電視臺《心理訪談》顧問。

    20年的諮詢實踐,15000小時的個案經驗。

  • 6 # 閱樸賞真

    前幾天我和父親說:你不要逼著我和我弟弟如何親密。

    一、窮人家的老大,從一出生就被道德綁架了

    我不知道別的家庭是怎麼樣的,反正我感覺窮人家的老大從出生就是被道德綁架的。在道德綁架下,老大特別懂事:好吃的不能吃、好穿的不能要、何時何地都要先人後己,哪怕你付出你的生命。

    我小時候從來沒見過父母對我有好臉色:襁褓中的弟弟哭了,會吼我不看孩子;簽字裡有兩種食物(窩頭和饅頭),如果我拿一塊饅頭吃,會被罵不懂事;我哪怕討好式地替大人做飯,也會被罵成就知道吃,而且浪費了食材;

    後來上大學,我半年花700元,父親會逼著我出明細;而弟弟一個月花600,父母會自責都怪自己太窮了……

    二、人是不會滿足的

    我下崗失業都省下錢供應弟弟,但是他說我從來沒管過他。

    也難怪,如果你幫助一個人,就幫助得淋漓盡致,完全滿足他的需求;如果不能,只能落埋怨,說你不盡力。

    前幾天父親住院,我老公在醫院忙前忙後,弟弟連面都沒見。我和老公的關係也並不好,但這時候我只能感激萬分。沒想到我弟弟依然種種不滿、怨聲載道,說我老公對父親態度不好。

    父母總是說:你就是姐弟兩個,誰是你世界上最親的人?

    我說:不要逼我,太累了。三觀不同,不能強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導是什麼意思網路用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