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Forester152
-
2 # 明月冰心
未必。看書確實是增加知識蕞好的方式之一,但也不能說每天堅持讀書的人,他的知識就比別人高。
身邊愛讀書的人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讀書就能輸出的人,看起來他的知識面確實比別人更廣博,不過他在做事的時候就經常懟人,朋友不多。
這位朋友學的是歷史專業,對這方面也特別感興趣,平時經常看書,一到朋友聚會就是他發揮的主場,他旁徵博引,滔滔不絕,大家都覺得他確實懂得很多,只是背地時都不是太喜歡他,吃飯也不太找他。連他的愛人都嫌他太愛說了。
另一位朋友是讀了不少書,但記不住多少,平時也說不出什麼特別精彩的話,不過他倒是一個很好的聽眾,別人說的他都能理解 ,也能接得住別人的梗,大家都覺得他知識挺淵博。都挺願意和他相處。
實際上心理學家把知識分為兩類,一類是顯性知識,用書本可以傳承的知識,前一位朋友獲得的就是顯性知識。
另一類是隱性知識,包括操作、經驗和智慧,比如像騎腳踏車,開車,不是能透過看書就能學會,需要親身去嘗試才行,還有經驗,只能透過無數次去實踐,才能掌握屬於自己的經驗。至於智慧,則需要在生活中去感悟,更是可遇而不可求。這一類知識不是光透過看書就能學會。後一位朋友得到的是隱性知識,都用在生活實際中。
有一句話這樣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家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自己領悟。
指的就是兩類知識的獲取途徑,看書確實會讓人顯性知識豐富,增長人的知識量,而為人處世是另一種智慧,也非常重要。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共勉。
你身邊每天堅持看書的那個人,他的知識比真的別人高嗎?我認為每天看書,知識不一定真的比別人高。看書只是獲得描述性知識的途徑之一。
首先,“知識”的基本定義是: 知識是對某人和某事的認識度和熟悉度,如事實(屬於描述性知識)、技能(屬於程式性知識)或物件(屬於熟人知識)。知識可以指對主題的理論和實踐的理解。它可以是隱形的或明確的、正式的或非正式的、也可以是普遍性的或特殊性的。農民種糧,工人操作機器,老師授課,研究員教授做科學研究,文人寫小說詩詞,官員及管理者從事管理等,都具有且需要不同的知識。
其次,知識可以透過許多不同的途徑獲得,如感知、記憶、推理、科學研究、閱讀、教育及實踐等。由此可見,一個人知識的多少並不是只取決於你看的書的多少。實際上,一個人的大部分知識都是從實踐、經歷及觀察中獲得的。
再者,看什麼書選擇什麼書很重要。文學、小說、時事、歷史、學刊、論文、專業文集或書籍等,有些需要記住並理解,特別是專業性的,才能增長知識。有些閱讀只是當消遣,並不一定以增長知識為目的。
很多書三觀不正、歪曲歷史、醜化祖國、美化西方。如果讀者不能理解,就很容易被蠱惑。我認識一個人,每天堅持讀書,通讀了中國史、世界史、美國西方史及不同文明的起源與發展,甚至包括不同宗教文化等,專業知識也很不錯。確實有才,但可惜的是,他對任何人和事全盤否定,一味媚外(實際上對西方真實情況並不瞭解),缺乏正面,只有消極。按理他享受了改革開放的成果,生活上等,值得慶幸,應該感謝國家才對,但還總是怨天怨地。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如果讀書,不理解,不加選擇(實際上,每個人多數時間是按自己的三觀和興趣選擇所讀物)或只選擇一些消極的書籍,可能有害。
總之,不一定要求每個人每天讀書,但應該提倡多讀一些與自己工作相關的書籍,業餘時間選擇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願朋友們生活豐富多彩,享受快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