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雨滴38922338
-
2 # 隨遇而安251268574
土葬是可以領到喪葬費的。或多或少由地方財政決定的,我們國家的農村大都是山區,沒有明文規定不可以土葬,農村人百年之後大多數都是可以土葬的,只是住在城市邊上的農村人是不能土葬的,老人去世在國家規定的時間段銷戶就可以領到安葬費了
-
3 # 使用者9622493335225
士葬國家沒有檔案規定,但土葬或火化各地區也不統一,但葬喪費可以領取。
-
4 # 智者43113643
未必,領喪葬費是有一定前題的。
-
5 # 使用者3301695617692
不行!土葬導致死人與活人爭土地,還佔用林地,不僅影響美觀,造成水土流失,還會造成當地喪葬費用的攀比,這是有害無利的做法。
比起火葬水葬,費用少了又不影響壞境,這是利國利民的做法!
-
6 # 使用者7297012047130
目前土葬是可以領喪葬費的!按照以往的規定,領取喪葬費是需要提供殯儀館出具的火化證明的。目前領取喪葬費的具體程式是:家屬只需要攜帶本人身份證及死者的死亡證明、身份證,到社保大廳視窗即可辦理喪葬費領取業務,不需要提供火化證明。
-
7 # 手機使用者83645799882
可以,現在臨泉縣正在任務。執行這項
-
8 # 使用者4476855488092734
按國家法律法規不能土葬,施行火
-
9 # 正能量夢想30
法律分析:土葬的有喪葬費,在國家規定火化的地區,參保人死亡之後,必須要實行火化,否則不發給喪葬費和撫卹金,如果在不實行火化的地區,要到民政局去開具不實行火化的證明,才可以領取。喪葬費是指用於職工因工死亡或因工殘廢退職後死亡時喪葬事宜的一次性費用。由原工作單位支付。國家有關勞動保險條例規定,其數額一般是該企業全部職工3個月的平均工資。
法律依據:《殯葬管理條例》第四條 人口稠密、耕地較少、交通方便的地區,應當實行火葬;暫不具備條件實行火葬的地區,允許土葬。實行火葬和允許土葬的地區,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劃定,並由本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報國務院民政部門備案。
-
10 # 使用者3621410333217
不可以領喪葬費、,國家政策規定的,凡是買了社會養老保險的死者火化後才能領處喪葬費,火化既簡單又節約土地。
-
11 # 清風70719
不可以,現在國家大力提倡土葬改革,除部分少數民族外,火葬以成為一種新型喪葬風俗。不要說士葬領喪葬費了,估計現在連土葬的機會也不會給你留!不過視各地政府政策制度影響,有的地方火葬後是可以領部分喪葬補償的。回答完畢,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
12 # wx武家人
土葬不可以領喪葬費,因為土葬不符合現在的文明喪葬政策,不符合環保要求,是愚昧落後的喪葬政策,是國家不允許的,所以沒有補貼政策,喪葬費必須用火化證明領取,沒有透過火化就不會給喪葬費,土葬除了少數民族,國家都是嚴格控制的,更不用說給喪葬費了。
-
13 # 使用者7916982427793
1、土葬不能領喪葬費。
2、因為國家有政策,老人去世給喪葬費必須有火葬廠開的證明,方可去有關單位領取喪葬費。
3、我們這裡老人去世之後,先聯絡火葬廠定火葬時間,必須由兒子親自去辦,然後去火葬,再將亡人入土為安,最後再拿著火葬證明去有關單位領取喪葬費。
-
14 # 七情怪狀
土葬的可以領取喪葬費。在國家規定火化的地區,參保人死亡之後,必須要實行火化,否則不發給喪葬費和撫卹金,如果在不實行火化的地區,要到民政局去開具不實行火化的證明,才可以領取。死亡撫卹金,發放物件是革命烈士、因公犧牲人的家屬。公民依法獲得政府發給的撫卹金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工人、職員因工死亡時,按其供養的直系親屬人數,每月付給供養直系親屬撫卹費,至受供養人失去受供養的條件為止。
法律依據
-
15 # ZH思泉
土葬是沒有喪葬費的,我們這裡從來沒有看見這種獎勵,只有火化才有喪葬費補貼。土葬佔地面積較大,也沒有一個像公墓那樣的墓園,比較浪費土地資源,華人多地少,要保護好土地資源,所以國家提倡火化並有獎勵政策,現在也越來越多人都選擇火化了。
-
16 # 顏值有理99999999999
目前在河北省邢臺市人去世以後如果採取了土葬的方式是不能領取喪葬費的,去世的人必須採取火化的方式後,憑火化證明才能領取喪葬費,也有的人是在去世以後先火化,有了火化證明以後,再採取土葬的方式下葬,無論那種方式下葬,都要以國家或者地方政策為準繩!
回覆列表
不可以。國家規定公職人員死亡後,一律要求火化,除了《殯葬管理條例》允許土葬的地區外,其他劃入火葬的地區的公職人員去世後未火化安葬而是土葬的,是不能享受政策性撫卹和喪葬費。
根據國家規定,公務員死亡的,必須按照國家的政策,在實行火化的地區,實行火化,並且憑死亡證,火化證領取相關待遇。
如果在不實行火化的地區,由民政部門開證明,領取相關喪葬補助金,因此,如果在實行火化地區,不實行火化的,不能享受死亡後的任何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