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八斗堂

    國都99單聲道後級可以,8歐負載時可輸出150瓦,4歐可輸出220瓦,但家庭hifi系統都是雙聲道,所以必須選擇兩臺和選一臺雙聲前級聯合使用。

  • 2 # 勇哥白山黑水

    李陵雖然兵敗投降,但他心中有漢,並以另一種方式延續自己的使命。他至死不回漢朝。既是家仇國恨又是人之常情。

    一、李陵舍一人名節保全部下。

    公元前99年夏天,武帝派寵妃李夫人的哥哥、貳師將軍李廣利領兵討伐匈奴,另派李廣之孫、別將李陵隨從押運輜重。

    李陵帶領步卒五千出居延,孤軍深入浚稽山,與單于遭遇。匈奴以八萬騎兵圍攻李陵。經過八晝夜戰鬥,李陵斬殺一萬匈奴。單于氣餒,欲退!

    歷史往往壞在小人手裡!李陵部下一逃兵被俘,他告訴單于再堅持一會,李陵的箭快用光了!故單于未退。最終李陵彈盡糧絕投降。李陵用一人聲名之失,保全了五千步卒的性命。

    二、司馬遷受宮刑也難救李陵。

    李陵投降的訊息傳到長安,武帝憤怒萬分。司馬遷對眾大臣的落井下石倍感心寒。他對漢武帝盛言:“陵事親孝,與士信,有國士之風。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輮戎馬之地,抑數萬之師。轉鬥千里,矢盡道窮,士張空拳,冒白刃,北首爭死敵,得人之死力,雖古名將不過也。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

    司馬遷的直言,觸怒了漢武帝,於是下令處司馬遷宮刑。

    不久,有傳聞說李陵為匈奴練兵。漢武帝夷李陵三族。致使他徹底與漢朝斷絕關係。其實,為匈奴練兵的是李緒而非李陵。

    三、李陵另一種方式完成使命。

    李陵投降,一因兵敗,二因保全部下性命。三因“死節易,活節難”,他是形勢所迫不得不降。

    李氏一門,讓匈奴聞風喪膽。李陵肯降,單于欣喜若狂,把三個女兒單丹、單敏、單珠嫁給李陵。單丹單敏為雙胞姐妹,二人比單珠大一歲。李陵在匈奴十年,得三十子。這三十子迎娶各部落首領之女為妻。其後人建立吉爾吉斯斯坦。2003年,吉爾吉斯斯坦,在中國尋找到李氏後人,並進行DNA鑑定,確認屬李氏一脈。

    為報三族被夷之仇,李陵殺掉李緒。但國仇家恨在,李陵無法歸漢。他主動退出匈奴權利中心,以這種方式守護華夏子孫的名節!李陵至死不回漢朝。既是家仇國恨又是人之常情。

  • 3 # 霞姐6869

    李陵其實活得很冤屈,想報國而不能。祖輩的功德與留下的陰影、奸吝的暗害與讒言,都讓他有口難辯、有苦難言。在漢朝,家,已蕩然無存,回去,遭遇的很有可能仍是迫害,既然匈奴對我好,而我的良心從未消失。如此,匈奴就是我的家!李陵的人生,是被左右的人生,是一步步退讓的人生,由不得他,而又不得不遵循良心的選擇。無為,又無不為。奈何!

  • 4 # 物來則應

    李陵是西漢飛將軍李廣的長孫,作為將門之後,善養士卒,精於騎射,是優秀的將領,官至騎都尉,駐紮在酒泉等地區,防禦匈奴。

    然而李陵的命運彷彿跟他爺爺李廣一樣悲催,本來在酒泉地區駐紮的好好的,結果遇到了李廣利這個外強中乾的廢物將軍,徹底改變了李陵的一生。

    在說李陵之前,必須要說兩個人。

    一、李廣利。

    李廣利是誰呢,他是漢武帝的寵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的發家史,全賴漢武帝的破格提拔。

    漢武帝有提拔裙帶關係的親戚領兵打仗的習慣,比如之前的衛青和霍去病。

    衛青和霍去病的成功,讓漢武帝以為,老子隨便拉出一個人來,就能培養成為大將軍,帶領漢朝軍隊揍匈奴。

    可惜理想很美好,顯示很骨感,衛青和霍去病那是幾千年才出一個的絕世將星,漢朝同時出了倆已經可以燒高香了,你漢武帝還要再弄出一個這樣的大將軍,你當是去地裡扒苞米麼?扒一個是一個。

    為了培養李廣利,漢武帝一開始讓李廣利帶兵去打大宛。為啥要打大宛呢?因為這個國家出產大宛馬,也就是傳說中的汗血寶馬。一開始漢武帝看匈奴人騎汗血寶馬,特別羨慕,知道產自大宛,就去跟人家要,結果大宛沒答應,於是漢武帝火了,不給老子就搶,所以派李廣利帶兵討伐大宛。

    這本來是給李廣利建立軍功的大好機會,因為西域諸國以前都是漢朝的附屬國,不抗打,哪知道李廣利帶領了六千精銳騎兵和數萬勞改犯攻打大宛,深入西域以後,跟周邊的小國關係沒處明白,那些小國都不給他提供軍隊給養,還沒等走到大宛呢,隊部就因為沒有軍糧,高溫缺水,環境惡劣,跑了大半士兵,病死大半士兵,您說這是什麼將軍,治軍領兵的水平恐怕都不如普通文官。

    最後李廣利沒有辦法,只能原路返回,最後率領僅剩下的十分之一軍隊駐紮在敦煌,一來一回浪費了整整兩年的時間和數萬條人命。

    為啥李廣利駐紮敦煌不返回漢朝呢,因為漢武帝知道這件事以後氣壞了,告訴李廣利,你要敢回來,我就砍死你,所以李廣利只能駐紮在敦煌地區。

    公元前104年,漢朝和匈奴又打起來了,這時候有人勸漢武帝,把李廣利的那隻軍隊調過來打匈奴,誰知漢武帝是個要面子的人,嚴懲了那些提建議的官員,在全國範圍內徵召了六萬人,又給李廣利提供了十萬頭牛,三萬匹馬,驢和駱駝無數,讓李廣利一定把大宛打下來,理由很簡單,如果大宛都搞不定,那大夏,烏孫這樣的西域國家更不能聽漢朝的了,理由看似對,實際上是在幫李廣利,也為了證明漢武帝自己的眼光。

    於是帶著這樣人數眾多的軍隊和補給,李廣利這次把大宛打倒了,賺了軍功,順利返回漢朝國都。

    就這樣的豪華配置攻打西域小國,恐怕是個人就能打贏。

    公元前99年,李廣利受命,帶領三萬騎兵出酒泉,遇到了匈奴右賢王部,此戰李廣利慘勝,傷敵八百,自損一千,李陵就是這個時候,被李廣利坑了。

    作為駐守酒泉的將領,李陵一心想要重振李家的威風,畢竟爺爺李廣自刎了,叔父李敢被霍去病射死了,李家沒落了,於是主動跟漢武帝請戰,參與此次戰鬥,漢武帝也應允了。

    可惜李陵的運氣啊,跟他爺爺李廣一樣差,領著五千騎兵出擊,竟然撞到了匈奴單于的主力部隊,對方有三萬多精銳騎兵,把李陵部隊圍困在一處山谷之內,李陵率軍拼死抵抗,拼到五十萬箭矢都射光的地步,殺了近萬匈奴人,這段時間居然沒有任何一隻漢朝軍隊前來救援,李廣利那邊慘勝以後,早把李陵給忘了,最後李陵率軍突圍失敗,被俘。

    按理說拼到這個份上,絕對是民族英雄了,哪怕李陵投降了,你別管他是真投降,還是假投降,他都已經對得起漢朝,對得住漢武帝了。

    可惜漢武帝聽完報信的說李陵投降了,一怒之下囚禁了李陵全家,司馬遷因為幫李陵說了幾句公道話,被下獄腐刑了。

    漢武帝事後冷靜下來,得知了李陵軍的更多細節後,認為李陵投降是可以理解的,於是在李陵投降一年後,派公孫敖去匈奴接李陵回來。

    二、公孫敖

    這位公孫熬將軍,是不得不說的第二個人。

    公孫敖早年跟衛青交好,在衛青的一路提攜下,才有了今日的地位,實際上領兵打仗,啥也不是,經常打敗仗。

    當年衛青就是為了照顧公孫敖,在第二次討伐匈奴的大會戰時候,把先鋒的位置給了公孫敖,李廣只能去當後衛,所以說李廣之死,跟公孫敖也是有關係的。

    後來衛青死了,霍去病死了,公孫敖自己領兵打仗,打一次輸一次,漢武帝都看不下去了,這才開始提拔李廣利。

    公孫敖去接李陵,來到匈奴境內,沒有看到李陵,卻聽說李陵為匈奴訓練軍隊,於是跑回去跟漢武帝說李陵是真的投降了,漢武帝一怒之下殺了李陵全家。

    李陵收到訊息後,心灰意冷,對漢朝徹底失望了,因為當時李陵確實是假降,在匈奴啥也沒幹,幫著匈奴訓練軍隊的,是另外一個漢奸李緒。

    由此可以看出來,公孫敖這個人,是真的不咋地,坑死人家爺爺不說,還坑人家孫子,你連本人都沒見到,訊息都不核實,就回去跟漢武帝胡咧咧,人品差到極點。

    自己的家族一心為漢朝征戰四方,最後爺爺沒有封侯,自刎了,叔父被霍去病射死了,自己殺了數倍於己方的匈奴兵後詐降,卻連累全家被殺,李陵的心被漢武帝徹底傷了,這就是他拒絕了後來的漢朝使臣勸說,到死都沒有回漢朝的原因。

  • 5 # 故事偵探

    李陵對漢以5000人對抗匈奴主力,最後在缺兵短糧的情況下無奈投降。雖然如此,李陵戰敗投降已成現實,漢武帝朝野因此震動,司馬遷僅僅因為替他說話就慘遭殺身之禍,之所以沒死,是因為司馬遷選擇了宮刑代替了死刑。試問,再這樣的環境下,如果你是李陵你會回來嗎?

    再者,如果李陵回來,就算不會被處死,想要再替漢朝領兵作戰,馳騁疆場無疑是痴人說夢。

    無論說李陵是軟骨頭,不愛國,還是聰明,識時務都取決於你看問題的角度罷了。

  • 6 # 瘋癲行者看天下

    哀莫大於心死!

    其實一直以來李陵被俘後,始終堅持心中的底線,念念不忘的就是重回長安。匈奴單于給予官職金錢,美女等等,李陵一概拒絕。

    漢武帝劉徹一開始也不相信李陵會投降匈奴,於是便給邊境守將公孫敖下令派出間諜,深入匈奴打探李陵情況。公孫敖害怕李陵一旦回來,當時李陵被匈奴圍攻,自己袖手旁觀不施援手的行徑就會暴露。唯此公孫敖根本就沒有派出間諜,而是直接回復漢武帝李陵已經投降。

    (會稽山之戰李陵五千對匈奴八萬)

    晚年的漢武帝劉徹喜怒無常,逐漸昏聵,失去了對事物的精準判斷能力,聽到公孫敖的彙報後大怒,立即派人誅殺了李陵全族。

    天漢三年8月,東方朔率領漢朝議和團隊抵達匈奴單于庭,見到了李陵。

    雙方見面後,東方朔第一句話就問道:“將軍怎麼可以如此輕率投降匈奴呢?隴西父老聞聽之後,皆以將軍不齒呀!”

    “皇上也相信臣投降了匈奴麼?”

    “兩次向朝廷的奏報都是如此說。尤其是最近一次,皇上派遣公孫敖前來迎將軍歸國,中途捕得俘虜,聲言將軍不但降了匈奴,而且還參與餘吾河之役,難道此非事實麼?”

    李陵睜大了眼睛,不解地問道:“末將何時曾見過公孫將軍?”

    東方朔沉默了很久才道:“即便閣下未見公孫將軍,然降胡之舉終不能得到皇上寬諒。”

    “唉!傳言真可置人於死地啊!”李陵將一杯馬奶酒灌進肚中,仰天長嘆。

    東方朔聽出其言必有蹊蹺,忙上前扶住李陵道:“老夫此次之所以主動請纓,雖說是為了重開和議,可也是為了弄清將軍投降原委而來。究竟情況如何,還請將軍快快告訴老夫!”

    李陵嘆氣道:“投降的是一個叫李緒的塞外都尉,而不是末將啊!現在李緒已是匈奴的封都尉,大人可以對質。”

    詼諧的東方朔突然嚴肅了,一下子跌坐在地氈上,兩眼直愣愣地看著李陵,口中訥訥道:“誤傳殺人啊!誤傳殺人啊!”

    看著東方朔的臉色,李陵便知情況不好,急忙倒了一碗奶茶給東方朔喝,這才讓他緩過氣來。

    李陵手撫東方朔胸口道:“大人有話儘管說,末將能承受得住。”

    “唉!將軍!你可害了一群人啊!太史令為你辯白,因此獲罪被處以腐刑。你一家百口被盡數誅滅,屍體三天都無人敢取。”

    至此,李陵的最後一道心理防線徹底崩潰,都說社稷之興,以人為本。可到頭來誰又把人命當一回事呢?為了逃避責任而不惜編造假話欺瞞皇上,為了推諉錯誤而不惜誣陷他人。這世道到底怎麼了?巧言令色,虛偽狡詐的結果是一百多條人命成為冤魂,而他們卻面不改色。

    哀莫大於心死,李陵回家的路徹底被漢武帝晚年的昏聵,被公孫敖等庸碌小人徹底堵死了。

    沒有了靈魂的軀殼,就像浮萍一樣,結果只能是隨遇而安、了此殘生。李陵放棄了一直以來的堅守,迅速接受了單于妹妹的愛情攻勢,與單于妹妹結婚並被封為右校王。

    即便如此,李陵也沒有放棄民族大義,餘生全致力於漢朝和匈奴的和平,從未領兵攻漢。

  • 7 # 漁樵之人W

    謝謝邀請!漢武帝若不殺李陵全家,李陵有可能返回漢朝。從情理上講,將門之後,李陵應當有他爺爺李廣那樣的氣節,寧死不降,保持將門節操。從古至今,人們大都認為是詐降,也許是這樣吧!事實上,以五千精兵對付匈奴三萬人馬,根本沒有取勝的可能,可竟能殺敵過萬,扭轉戰機,匈奴單于已打算退兵,如果沒有叛徒告密,這一仗就打勝了,當匈奴單于知道李陵虛實,當機返回,包圍李陵,李陵戰敗,被迫投降。漢武帝得知此事,當然生氣,滿朝文武,只有司馬遷說了句公正話,卻被處以宮刑。儘管如此,漢武帝也沒有殺李陵全家,李陵找機會跑回漢朝是有這個可能的,一家老小都在漢朝,怎能不掛慮呢?

    漢武帝雖然處罰了司馬遷,但事後卻認為司馬遷說得有道理,就憑李陵的氣節,報國的熱情,不會真降的,就派公孫敖帶兵接去應李陵,而這個公孫敖是個膽小鬼,不敢深入匈奴,根本沒有見到李陵,轉了一圈就回來了,為了保全自己,就說李陵是真降,在匈奴怎樣怎樣,這本來是欺君之罪,而漢武帝信以為真,一氣之下,殺了李陵全家。李陵在匈奴知道此事,感到絕望,徹底打消了回漢朝的念頭。一腔報國熱情,本想尋機再起,現在全家被殺了,還回漢朝找誰呢?怎還有心報國呢?所以李陵致死無法回漢朝了!

    本來,已經投降了匈奴,就是漢武帝不殺他的全家,從匈奴回來,也是一個汙點,無論怎樣解釋,也是很難說清的,這是有關節操的問題。就李陵本身而言,本想詐降,尋機再起,而事情的發展總處處對他不利,首先是漢武帝有責任,相信群臣,錯誤理解司馬遷的話,再後來,那個撒謊的公孫敖,欺騙了漢武帝,漢武帝信以為真,這就逼迫李陵無法回來了!儘管如此,後人對李陵的業績還是沒有磨滅的!

  • 8 # 禮泉老陳侃歷史

    傻子才會回漢朝!

    李陵以少敵寡,兵敗投降。漢武帝大怒之下,殺了李陵全家。司馬遷替李陵說了幾句公道話,居然也被處以宮刑。

    也就是說,漢武帝已經徹徹底底把李陵置於大漢朝的對立面,李陵即便有機會重回漢朝,見到的,只能是親人們一座座長滿荒草的孤墳。甚至,自已也難免成為漢武帝刀下之鬼。

    漢武帝殺了自己全家,李陵心裡,除了怨氣,只剩失望,是對漢武帝這個昔日君主徹底的失望。即便回到了大漢,舉目無親,又何必迴歸大漢?

    李陵是人不是神!再次效忠仇人,他不可能有那麼大的胸懷;明知是死也要回大漢,他不可能有那麼大的氣魄。

    畢竟,人都是有感情的。你殺我親人,我怎麼可能和你頭頂同一片藍天?螻蟻尚且貪生,我怎麼可能寧死也要回到那個毫無人情可言的故土?

    對吧?

  • 9 #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回不去了、回不去了,尤其當李陵得知自己家族被夷三族那一刻一切都回不去了,這種回不去的心境由最開始的回不去(被匈奴羈押)到最後的回不去(無顏面對),這種落差一般人真的承受不來。

    遙想當年的李陵意氣風發,漢武帝對他也寄予厚望,認為其有李廣的遺風,對他委以重任,然在當時的時代,匈奴早已不是被衛青、霍去病暴打的時代,此時的漢朝不說名將青黃不接,但拔尖的確實不存在,李陵作為其中的佼佼者,漢武帝對他的期望自然也要比一般的將領高。然而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李陵不僅沒有打出驚天的戰役,反而投降了匈奴,投降本已不能被漢武帝接受,前線又傳出李陵為匈奴練兵的訊息,站在漢武帝的角度,李陵罪不可赦,這是李陵被夷三族的根由所在。站在一個帝王的角度,你能說他錯了嗎?顯然不能。

    再說回李陵,他也有一肚子的苦楚,他本來帶兵是支援策應漢軍主力的,結果誰曾想與匈奴主力碰了一個正面,匈奴得知這支漢軍將領是李陵後,也是不顧一切的前來圍剿,當時的李陵五千步兵,匈奴八萬精銳,如此巨大的兵力懸殊且還是遭遇戰的情況下,打贏基本不可能,最終李陵力竭之下被匈奴俘虜。若此時李陵選擇了自刎,也許就沒了後來的一系列事。也許在李陵想來大丈夫能屈能伸,先詐降以後再找機會回到漢朝繼續報效漢朝。

    李陵的這個想法與司馬遷不謀而合,司馬遷就是以此為李陵辯護,凡事都有兩面性,司馬遷、李陵這樣想不代表其他人也是此看法,朝中大臣都因李陵的投降而破口大罵,漢武帝在不自覺間接受眾大臣的想法,司馬遷也因此被處以宮刑。

    原本事情到此還沒有惡化,漢武帝在過後也有點理解李陵的難處,於是派人慰問賞賜李陵的殘部,而後派人深入匈奴伺機接李陵回來,結果李陵沒接回來,卻得到了李陵為匈奴練兵的訊息(後來得知不是李陵是李緒),漢武帝那個氣啊,直接下令其李陵三族以儆效尤。

    李陵被俘後也在找機會回來,但得知自己的親族被殺後,李陵心灰意冷,再無回去之心。

    這中間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就是假訊息害死人,如若沒有那個假訊息也許漢武帝就不會殺李陵三族,李陵也就回來了,可惜沒有如果。

  • 10 # 隨珠和壁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

    李陵為什麼投降呢?只有先看清楚這個問題,才有可能解答以上問題。

    我們簡單回顧一下李陵投降過程:5000步卒,對抗匈奴主力騎兵約7,8萬人。3次求救,主帥畏戰不發兵。戰至彈盡糧絕,部下沒有箭枝,只能以短刀應敵。匈奴可汗寄語:李陵身降,部下可免死歸漢。

    李陵選擇投降,換取部下歸漢。

    個人覺得不可恥。不是被俘投降。死比不死難。

    漢武對於李陵投降也表示了理解,後期夷三族也是以為李陵為匈奴訓練士兵,堅決與漢為敵才做的決定。基於這點,李陵的投降在當時當政者都不認為是不可接受的。

    他投降,換取部下歸漢,對於匈奴是一種契約。

    反覆無常才是小人。

    後期他也曾經有《答蘇武書》傳世。死後,長子扶靈歸漢應該是他的遺願。漢也給了他家世襲軍職,直到隋煬帝聽信符齏滅他家族之前,李氏家族在陝甘是望族。

    所以,結論如下:李陵投降,為漢理解。終身不歸,完成契約。

  • 11 # 木易觀察

    李陵知道蘇武也在匈奴。蘇武與李陵同朝為官,都為侍中,關係不錯。只是自己身為降將,無臉訪求故人。後來,且鞮侯單于派遣李陵去北海勸降蘇武,李陵為蘇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把蘇武出使後他家的變故告訴了他,勸說蘇武改變主意,留在匈奴,然而,蘇武不為所動。

    蘇武說:“我蘇武父子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來的,官職升到列將,爵位封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親近之臣,無功勞和恩德,願意為朝廷犧牲一切。現在得到犧牲自己,效忠國家的機會,即使受到斧鉞和湯鑊這樣的極刑,我也心甘情願。大臣效忠君王,就像兒子效忠父親,兒子為父親而死,沒有啥遺恨,希望你不要再說了!”

    李陵見蘇武對朝廷如此真誠,慨然長嘆道:“啊,義士!我李陵與衛律的罪惡,上能達天!”說著眼淚直流,浸溼了衣襟,告別蘇武而去。李陵讓他的妻子賜給蘇武幾十頭牛羊。

    蘇武要回國了,李陵安排酒筵向蘇武祝賀,說:“今天,你還能回到中國,在匈奴揚名一時,在中國功績顯赫。即使古代史書所記載的事蹟,圖畫所繪的人物,咋能超過你!”

    李陵又感嘆自己的遭際,說春秋之時,齊桓公與魯莊公在柯邑會盟,曹沫執匕首迫使齊桓公答應退還侵佔的魯國之地,是何等的瀟灑!我雖然無能和膽怯,這次忍辱投降,也是想效仿曹沫幹一番事業!假如朝廷寬恕我的罪過,不殺我的老母,使我能實現積蓄已久的志願,這是我念念不忘的!

    李陵感慨地說,如今朝廷誅滅我全家,是我這輩子的奇恥大辱,我還顧念啥呢?算了吧,讓你瞭解我的心罷了!我已成異國之人,這一別就成永訣了!說到這裡,李陵淚流滿面,起舞而歌:徑萬里兮度沙幕,為君將兮奮匈奴。路窮絕兮矢刃摧,士眾滅兮名已隕。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

    漢昭帝即位後,大赦天下,大將軍霍光(霍去病之弟)、左將軍上官桀輔政,二人過去與李陵交情很好,便派李陵故人隴西任立政等三人去匈奴招降李陵。任立政見李陵即說:“漢已大赦,中國安樂,主上富於春秋,霍子孟、上官少叔用事。”想以此言打動李陵。

    但李陵說:“吾已胡服矣!”“歸易耳,恐再辱,奈何!”最後他說:“丈夫不能再辱。”表示其決意留在匈奴。李陵在匈奴20餘年,元平元年(前74),李陵病死於匈奴荒蠻之地。葉尼塞河在今俄羅斯境,那裡至今還有李陵的宮殿。後來的堅昆(今吉爾吉斯斯坦)人傳說自己是李陵與匈奴女人的混血後裔。

  • 12 # 宋順生552

    滿門抄斬,不領兵報復就不錯了,還讓他忠於漢武帝可能嗎?先是霍去病射死李敢,無罪釋放,後遭滿門沙斬,怎樣的深仇大恨,只怕心裡恨不得將漢武帝劇皮抽筋

  • 13 # 能文善武

    王勃《滕王閣序》所說: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李陵就是一個悲劇,點背的人生簡直就是開掛,對漢朝、漢武帝已經死心,有何好回去的,回去了又能做什麼,那下面我們就說一說李陵為什麼回漢朝?

    李家的悲劇

    李陵的祖先是秦朝名將,滅燕功臣李信;他的爺爺是漢朝名將李廣,也是我們開頭所講的人物之一;李廣的弟弟李蔡,官至丞相;李陵的叔父名為李敢,被封為關內侯;可以看出李家是將門世家,但李家卻在漢武帝時期,彷彿都中了邪一樣的點背。

    先說李廣,李廣在漢景帝時,因軍功升至邊郡太守、雲中太守,他的威名也已經在匈奴大營中傳開,可是李廣隨著年紀越大軍功卻越來越少,面對匈奴也漸漸是迷路、失敗等現象,甚至曾被貶為庶人,李廣對朋友都曾感嘆道:“自漢擊匈奴而廣未嘗不在其中,而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擊胡軍功取侯者數十人,而廣不為後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豈吾相不當侯邪?且固命也?”

    李廣人生中最後一仗是跟隨衛青出征,本沒有他的位置,可他堅持要出征,漢武帝被迫答應之後,也跟衛青交代:“李廣老,數奇,毋令當單于,恐不得所欲。”說白了就是李廣不但年紀大,運氣還不好,你不能讓他跟單于單打。

    聽從漢武帝的話,衛青給李廣安排了一個輔佐的差事,可是李廣氣不過,帶著嚮導前去與匈奴單于做決斷,命運就是這樣捉弄人,他們迷路了,最終李廣既自責,又覺得恥辱,於是在邊疆拔刀自刎。

    再說其子李敢,李敢是李陵的叔叔,也在軍中立下很多軍功,他在霍去病帳下做事,李敢是李廣的三子,李廣的其他兩個兒子皆早逝。李敢覺得李廣之死與衛青有關,於是動手打了衛青,衛青沒跟他計較,可是霍去病卻沒那麼客氣,在一次圍獵活動中直接射殺了李敢,漢武帝知道後,選擇包庇霍去病,告訴李敢家人李敢被鹿撞死,並給了李家一定的補償,可是李家世代從軍,知道其中的貓膩。

    還有李廣弟弟李蔡,他坐上了丞相之位,可是沒有兩年,就因為佔用皇家之地,被下旨查辦,不願接受調查,而自殺。

    短短兩年時間,李家的頂樑柱們就全部離世,李家在當時也是點背到一定地步,而李陵也在其內。

    李陵作為李廣長子的遺腹子,從小就受到家庭的薰陶,習得一身武藝、擅長騎射,也希望重振李家雄風,漢武帝曾經派他率八百騎出入大漠勘察地形,他順利完成任務,再也沒有家族之前“迷路”的情況,漢武帝開始逐漸重用他。

    在邊境防禦匈奴的李陵,鍛鍊幾年之後,隨著漢朝貳師將軍李廣利出征,僅負責輔助的李陵卻遇上了匈奴單于的八萬騎兵,李陵率領五千步弓手,且戰且退,傷亡過半的同時也擊殺、擊傷數萬名匈奴兵,李陵退至漢朝邊境的時候,匈奴單于都想退兵了,可是負責接應李陵的部隊卻沒有趕到,李陵部隊中又出了叛徒,最終導致匈奴單于帶兵一鼓作氣擊敗李陵部隊,漢朝部隊彈盡糧絕,李陵被俘投降,五千人的部隊逃出去不到五百人。

    李陵第一次出兵匈奴就遇到了匈奴單于的大部隊,接應部隊還沒有趕到,真是夠點背。

    李陵也延續了李家點背的命運,而李家命運多舛,會造成很多人對李家有偏見,李陵部隊沒有騎兵,其實也是因為漢武帝的偏袒李廣利,李陵接應部隊路博德恥於給李陵做接應,導致李陵被俘。

    詐降被成真

    李陵本是詐降,想著有機會能夠回到漢朝,最開始漢武帝還是認為李陵是因為沒有接應部隊而降,於是善待李陵家庭,後來漢武帝派公孫敖進攻匈奴,公孫敖無功而返,反而誣陷李陵為匈奴訓練部隊,漢武帝大怒,李陵族人被處以族刑,李陵全家也被誅殺,而李陵得知後大哭,心中十分傷心。

    後來有漢朝使者來到匈奴大營,李陵將自己投降的經過對使者說清楚,使者對李陵說漢武帝是因為你幫助匈奴練兵而生氣,李陵大聲說道:“那是李緒,不是我。”李陵因為此事刺殺了李緒,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出,李陵雖有氣憤,但李緒為匈奴練兵,自然會對漢朝不利,李陵冒死殺李緒,也是為漢朝好。

    雖然使者將李陵之事得以證明,可是李陵對於漢朝和漢武帝已經失望,回到漢朝的蘇武曾經勸李陵回漢朝,李陵在《答蘇武書》中所到:

    “陵豈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寧有背君親,捐妻子,而反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為也,故欲如前書之言,報恩於國主耳。”

    李陵在匈奴娶妻生子、封將拜爵,他唯一一次對戰漢朝軍隊,卻在自己熟悉地形和部隊眾多的情況,被漢軍擊敗,不是李陵不行,而是他並沒有打算真的與漢朝軍隊為敵。

    漢昭帝即位之後,霍光、上官桀想要請李陵歸國,李陵僅僅說到:“我已成匈奴人啦!”年邁的李陵已經不再奢望什麼,僅僅想要安度晚年。

    其實,匈奴人對於投降的人,政策非常的好,甚至會為他們安排妻子,讓他們在這裡找到家的歸屬感,從而不再想回到漢朝,我不認為李陵有這種想法,只是李陵的心被傷了,不想再回到那個傷心的地方。

    在我看來,古人講究寧死不降,李陵因此飽受非議,不過李陵認為自己一直是一名漢朝人,即便被漢朝和皇帝所傷,也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報效著祖國。

  • 14 # 風大豬也能飛

    李陵率五千士卒,與數萬匈奴大軍連續作戰,後來因糧草武器不繼,已無力與匈奴再戰,有士兵勸李陵效仿浞野侯趙破奴投降匈奴,李陵喝斥道:“公止,吾不死,非壯士也。”半夜時與韓延年等十餘人上馬試圖突圍,結果,韓延年戰死,李陵投降了匈奴。

    李陵之所以投降,按他自己在《答蘇武書》中的說法,“然陵不死,有所為也,故欲如前書之言,報恩於國主耳。誠以虛死不如立節,滅名不如報德也。”也就是說,他的初始想法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但這種事後為自己投降找高大上理由的作法,我們姑妄聽之罷了。如果真如他所言,為何當蘇武被匈奴扣留後,他不是利用自己深得匈奴單于信任的條件,勸說匈奴放回蘇武,而是受單于之命去勸降蘇武?並對蘇武說“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復誰為乎?”這像是“報恩於國主”的樣子嗎?

    李陵初降時,漢武帝非常震怒之下,但不久之後就認為李陵投降是因為沒人接應才不得已而為之,是情有可原的,因此派人重重賞賜了逃歸的李陵部屬(注意,當時有人能逃回來,而李陵並沒有全力回逃)。一年後,漢武帝又派公孫敖深入匈奴,尋找並接應李陵。公孫敖沒找到李陵的蹤跡,但從所俘虜的匈奴兵士口中得知,李陵正在幫著匈奴訓練軍隊以對付大漢。於是漢武帝一怒之下殺了李陵全家。雖然我們站在上帝的視角,知道漢武帝得到的是個假訊息,幫匈奴訓練軍隊的是李緒而不是李陵,但漢武帝沒有手機,沒有電腦,沒有衛星,沒有鍵盤,站在他的角度上,他得到的訊息是千真萬確的真訊息,所以在那個時代,殺李陵全家是完全沒有任何過錯的。

    李陵後來完全有機會迴歸大漢,漢武帝死後,漢昭帝繼位,輔政大臣霍光和上官桀都是李陵的好朋友,於是他們便派任立政出使匈奴,試圖勸李陵迴歸大漢,共享富貴。但李陵聽說漢使來了,換上胡服,梳著胡人的髮型,撫著自己的頭髮對任立政說:“吾已胡服矣。”任立政不灰心,繼續找機會勸說李陵,李陵還是堅決地拒絕了迴歸。漢宣帝元平元年,李陵病死匈奴。

    李陵至死不肯回歸大漢,一是因為家人已悉數被屠,而他在匈奴有了新家,當然捨不得放棄新建的安樂窩。二是李陵投降的當時,就讓李氏族人蒙羞,“李氏名敗,而隴西之士居門下者皆用為恥焉。”三是認為自己是個品行高尚的人,不有輕易背叛主上,已經背叛一次了,再背叛一次還不讓人戳斷脊樑骨?四是他確實沒臉迴歸。

    王船山在《讀通鑑論》中說:“陵之族也,則嫁其禍於緒;迨其後李廣利徵匈奴,陵將三萬餘騎追漢軍,轉戰九日,亦將委罪於緒乎?如曰陵受單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轉戰者,匈奴豈伊無可信之人?令陵有兩袒之心,單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與漢將相持乎!……為將而降,降而為之效死以戰,(司馬遷)雖欲浣滌其汙,而已緇之素,不可復白,大節喪,則餘無可浣也。”

    文天祥說:“李陵衛律罪通天,遺臭至今使人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有個小魚缸,養什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