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草自春

    兒子春節語音給他爸,“老XX 春節快樂!”他爸嫌沒喊爸爸,就沒給壓歲錢。說起來憤憤不平,說我教育成功了,這麼大了,我教管用?

  • 2 # 愛國的老頭正能量

    太熟了,以至於沒感覺了。父母們主賤的多,孩子的大小事都代辦,習以為常就成應該的了。前段時間看篇文章,一個憤而出走的少年,為在飢腸轆轆時得到老闆的一碗麵感恩不盡,卻無視他父母曾經的付出。雖是文學作品卻也是慘酷的現實!

  • 3 # 用歷史找經驗

    兒子大了有屬於他們的生活,能用在父母身上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做父母的要理解。有需要孩子幫助的儘管吩咐,想跟兒子嘮嘮嗑說說話,跟兒子商量商量安排點時間回家陪陪你說說話。

    兒子大了,孩子們的事情由他們自己去處理決定,父母儘可能的照顧好自己。

  • 4 # 好學夢想Mt

    學校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缺禮教舊社會,入學孩子必學《禮記》。凡對父母寫信,一開頭就是:父親大人、母親大人,落款則是:兒(女)×X敬書。如果跟父母說話,先稱父親或母親,接著聆聽父母教誨,中間不得插話,然後,囬答:“父母之言,兒(女)銘記!”此教育,彰顯出:彬彬有禮,知書達理。到解放後,入學時,老師教育學生,要懂禮貌。對長輩“您”字當先,“伯伯或叔叔”稱呼,“對老師“X老師”,對年長的“哥哥或姐姐”相稱,對家長“爸爸或媽媽、叔叔或嬸嬸”稱呼,“對年小的“弟弟或妹妹”喊叫,不可沒大沒小,直名道姓!不然,別人說:“這孩子沒教養!”那時,學生都很純樸,也蠻規矩,連站、坐、行、言、做,老師講的很細,有嚴格的要求,學生要有書生氣……。現今,老師只注重分數和升學率,尤其是互聯互通時代,沒有“禮貌”可言,發簡訊、微信互聊,沒稱呼,無論長輩、父母,聊的語氣,全是平輩一樣。題主之問,反應我們教改,忽視了“德育,尤其是禮貌”教育,這將中國的文明有禮傳統脫節了,別一味地西化教育!教育,是個社會工程,教育部門、社會各界、家庭,都引起注意,可不能離開中國文明傳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stp cost的取值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