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023815745059595
-
2 # 使用者60192182013
大熊貓是一種古老的孑遺動物,在本世紀50年代初期,中國著名人類學家裴文中教授領導的一支洞穴考查隊在廣西的巨猿洞裡發現了一種古代大熊貓的化石,證明了大熊貓在距今大約300萬年前的更新世初期就已經存在,而此時人類尚處於起源的初始階段,隨著歐亞大陸冰川的襲擊,自然環境的變化,同時期的劍齒象、劍齒虎、巨貘等許多物種都因為不能適應而相繼絕滅,而大熊貓卻經過與大自然的頑強抗爭而生存下來,延續到今天,成為動物界的“活化石”,並享有“國寶”光榮待遇。
-
3 # 馬到功成功成名就
大熊貓可以說是我們最熟悉的活化石了,它們出現在地球上的時間遠比人類要早。研究表明,大熊貓距今已經有800多萬年的歷史了。它們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存活了下來,與它們改變自己的習性有著極高的關係。所以曾經的“食鐵獸”已經靠賣萌活著了。
在距今約800萬年前的晚中新世時期,地球上就已經有了大熊貓的足跡。大熊貓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迄今所發現的最古老大熊貓成員——始熊貓的化石出土於中國雲南祿豐和元謀兩地,地質年代約為800萬年前中新世晚期。大熊貓的祖先是始熊貓,大熊貓的標準中文名稱其實叫“貓熊”,意即“像貓一樣的熊。華人對熊貓的認識由來已久,早在文字產生初期就記載了熊貓的各種稱謂。《書經》稱貔,《毛詩》稱白羆(pi),《峨眉山志》稱貔貅,《獸經》稱貉,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稱貘。它的地方名,在它的故鄉里多叫白熊、或白老熊,也有叫花熊的;在岷山藏族地區叫蕩或杜洞尕(gǎ),平武白馬達布人則叫洞尕;涼山彝族叫峨曲。所有這些地方名,雖稱呼不同,而其含義與古籍中叫的貔貅或貘,無非都是說明它的體色白,或黑白,或體型似熊。擴充套件資料:始熊貓的主支則在中國的中部和南部繼續演化,其中一種在距今約300萬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現,體形比熊貓小,從牙齒推斷它已進化成為兼食竹類的雜食獸,卵生熊類。在這一過程中,大熊貓適應了亞熱帶竹林生活,體型逐漸增大依賴竹子為生。在距今50-70萬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貓的鼎盛時期。生活中的大熊貓的臼齒髮達,爪子除了五趾外還有一個“拇指”。這個“拇指”其實是一節腕骨特化形成,學名叫做“橈側籽骨”,主要起握住竹子的作用。距今幾十萬年前是大熊貓的極盛時期,大熊貓的棲息地曾覆蓋了中國東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區,北達北京,南至緬甸南部和越南北部。化石通常在海拔500-700米的溫帶或亞熱帶森林發現。後來同期的動物相繼滅絕,大熊貓卻孑遺至今,並保持原有的古老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