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漫步經典123

    “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西周“禮治”的基本特徵。“禮不下庶人”主要指禮所賦予各級貴族的世襲特權,平民和奴隸一律不是享受。平民和奴隸毫無權利,卻必須承擔禮所加給的各種義務。特別是奴隸,只是權利的客體,可以由奴隸主貴族任意宰割。

  • 2 # 烈酒清茶

    1.強調宗法倫理觀念。儒家思想最根本的就是宗法倫理思想,這是"禮"的核心內容。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父子關係是皇權統治中的大倫。在宗法制度中,君臣、上下、長幼、貴賤都有明確的界限和等級秩序。禮治就是借"親親"、"尊尊"之規則,來維護以父權、夫權為中心的家庭、家族倫理關係和以君權為中心的社會秩序。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令子亡,子不得不亡",不然,就是大逆不道。向臣民灌輸宗法倫理觀念有助於臣民接受家長式的統治,使他們安於現狀,老老實實做忠君、尊父、順夫的順民,而不敢、不想、也不願改變現有的不平等的社會秩序,從而維護國家安全、社會和諧,達到天下長治久安的目的。

    2.宣揚"性善論"。《三字經》的第一句話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孟子也強調"仁義禮智根於心"。"性善論"相信人性本善,崇尚道德修養,依靠道德來對權力進行約束,認為掌權者是道德至善的化身而不會為惡。

    統治者佈德於九州、牧民於四海,對臣民進行禮德教化,臣民要修身養性、尊尊尚德、沐浴聖化,老老實實依"禮"行事,做統治者的順民。

    3.主張賢人治國。禮治的理想政治模式是"賢人政治",所謂賢人就是統治者,皇帝為真龍、為真命天子,是上天派下來的聖人,其責任是確立"道"和"替天行道",即實施禮治。雷霆雨露皆為天恩,統治者的話就是金口玉言,天子是不會錯的,臣民要聽從天子和賢人的教誨,徇禮守法,安居樂業。

    概言之,儒家的禮治思想就是:人生來就是不平等的,人在社會上的貴賤和在家族中的親疏、尊卑、長幼的差異是天生的、是生來就註定的,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和行為必須符合他們的身份和政治、社會地位,不得有絲毫的僭越。不同身份的人有著不同的"禮",不同的行為規範。人人要徇禮守法,遵循固有的社會地位和相應的社會規範,便可維持理想的社會秩序,國家就可以長治久安。

  • 3 # 使用者5119196148852

    “禮”到西周發展成一整套以維護宗法等級製為核心的禮制。這種發展是和宗法思想與制度的系統化分不開的。

    “宗法”即以血緣為紐帶調整家族內部關係,維護家長、族長的統治地位和世襲特權的行為規範。源於氏族社會末期父系家長制的傳統習慣。

    夏、商、西周雖然是相繼建立的三個王朝,但是由三個不同顯貴家族為中心的統治集團分別建立起來的,各自保留了大量父系家長制傳統。這些統治集團的家長、族長掌握國家政權後,便把維護家長制的宗法制度和國家行政組織直接結合起來,任命和分封自己的親屬擔任各級官吏並世襲下去,形成了以“小宗”服從“大宗”的宗法等級制,從而利用族權來鞏固政權。

    原來維護宗法關係的宗法思想,便相應地成為夏、商、西周與神權觀念並行的另一維護貴族統治的精神支柱。

  • 4 # 少爺的寶劍

    禮治是春秋戰國時期儒家主張以禮治國的思想學說。“禮治”與“法治”相對應。到了戰國時期,隨著封建制度的形成,奴隸社會的禮已逐漸廢除。

    孟子把仁、義、禮、智作為社會道德的基本規範,他認為禮使社會上的人在貴賤、長幼、貧富等封建等級制中都有恰當的地位,“故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

  • 5 # 使用者7887248666665

    禮治是春秋戰國時期儒家主張以禮治國的思想學說。“禮治”與“法治”相對應。在孔子思想體系中禮同仁是分不開的,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

    他主張“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德治,打破了“禮不下庶人”的限制。

    到了戰國時期,隨著封建制度的形成,奴隸社會的禮已逐漸廢除。

    孟子把仁、義、禮、智作為基本的道德規範,禮為“辭讓之心”,成為人的德行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蓮花白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