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據統計這10年中,培養了470萬醫學生,但醫生總數只增加了75萬。

13
回覆列表
  • 1 # 整形醫生明明子

    【10年流失400萬醫學生,現在當醫生有多不好?】

    俗話說“勸人學醫,天打雷劈”,其實胖大夫在臨床工作中的很多同事也都紛紛表示,並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走自己的老路,換句文雅的話說就是“我孩子要是敢學醫就打斷他的腿”~哈哈!

    實際上,現在國家每年都會培養很多的醫學生,但是現實卻很讓人揪心。2018年的統計資料顯示,2018年末全國執業(助理)醫師共360.7萬人,每千人口才分得2.59個醫師。

    那麼為什麼會有大量的醫生流失呢?胖大夫也是從醫學生走過來的,就以醫學生的角度來考慮一下這個問題吧。

    首先,小夥伴兒們都知道,醫學生的學制是很長的,在胖大夫還是本科的時候,周圍的小夥伴是本科,胖大夫碩士的時候,小夥伴已經工作了,胖大夫博士的時候小夥伴已經成了公司的小領導並結婚生子了,而現在胖大夫還在讀博士後(一把老淚心裡流……)。其實現在很多公立三甲醫院招聘的門檻也是非常高的,基本上都需要博士起步,所以小夥伴們一定要善待周圍的醫學生啊,當你賺錢的時候,他們還在厚著臉皮跟家裡要錢交學費呢~

    其次,醫學生的學習和工作壓力比較大。大傢伙可能都看過一千多頁的內科學、外科學課本吧,當見習、實習的時候就要參與各種臨床工作,對於未來的職業需求,還需要參與各種科研專案。那麼時間從哪裡來呢?都是用力擠出來的唄~週末小夥伴們在聚餐的時候,也要關心一下在實驗室、在病房工作的醫學生哦~

    其實,工作環境、社會壓力、個人發展以及其他各種各樣的原因都會導致醫生的大批量流失,但是醫生畢竟是一個奉獻的專業,希望小夥伴兒們能夠理解醫生的辛苦,也希望醫生同行不忘初心,對得起患者的信任。

  • 2 # Owene

    現在當醫生以及醫生這一職業,仍然是眾多醫學生的首選職業方向。

    醫學生的資料可能包括了醫學院校的所有在讀學生,包括了像公共衛生學院,護理學院,藥學院和醫學人文學院等諸多學科學院,而他們畢業後從事的行業雖然和醫院緊密相關,卻並不是註冊在案的臨床醫師,像公共衛生學院的學生從事著疾病預防保健、婦兒保健和衛生行政管理等崗位,護理學院的學生在護理的崗位上辛勤工作,為患者提供完善的住院醫療護理和術後康復護理,藥學院的學生可能進入醫藥企業從事著新藥研發等工作,而基礎醫學院的在各學院從事著基礎科研的研究工作

    由於醫療行業的高要求和涉及患者生命健康權,因此對醫務工作從業的要求很高,很多本科醫學生選擇繼續讀取研究生學位提升自己做醫生的技能和條件,也能找到更合適和體面的工作。而醫療行業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的額逐步實施使得部分醫學生畢業後並不能立即從事在崗在編的醫療工作,而需要在具有規培資格的醫療基地接受為期三年的規範化培訓方能進入醫院正式開展醫療行業的工作。

    執業醫師資格考試是醫學生做醫生的必經門檻,通過執業醫師資格考試並獲得執業醫師資格證才能具有在崗位從事醫療工作的資格,否則是非法行醫,而此項考試有一定的通過率,使得部分醫學生的從醫道路的門檻。

    最顯著的醫學生放棄從事醫療的原因恐怕是現階段社會對醫生和醫療行業的誤解和非理性訴求,日趨倍增的醫患矛盾,不可調和的群眾對醫療保健資源的需要和醫務工作者人員經歷有限,醫療技術有限之間的矛盾,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和崗位高學歷要求對醫學生提出了太高的時間,經歷和腦力成本,使醫學生承載了學業以外的壓力,醫改對醫務人員薪酬待遇的不合理規劃,使得醫生在高強度超負荷的工作下承擔著醫療風險和責任,高腦力和臨床經驗的工作得不到對等的薪酬待遇,都加劇了醫學人才的流失。

  • 3 # 美劇不錯

    現如今醫生這個職業在社會上爭議很大,許多醫學生甚至醫生考慮後放棄從醫。從醫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缺點。

    一:學習時間過長,醫學本科為5年,普通專業一般只有4年,而且稍微好點的醫院本科都進不了,像我所在醫院基本只要一本博士畢業的,而八年制本碩博現在很少。所以好點的醫生畢業時要讀6+3+3+5+3+3=23年,即使6歲上學畢業也29了。如果你以為29就可以當醫生了那就太天真了,現在國家規定必須在從醫前規培3年,就是說要正式入編工作要32歲,此時你的中學同學基本已經成家立業了,發展的好的都當領導了,你才剛正式上班。只這點就已經讓很多人打了退堂鼓了。

    二:工作時間長,醫生可沒有8小時工作制,也沒有加班費這回事,每天都要查房,寫病歷,參加各種學習會,講座等。有時還要看門診,會診。晚上和週末要值班,空閒時間少,難照顧家庭,離婚率很高。這甚至導致很多資深醫生離職。

    三:壓力大,現在醫患關係緊張,患者及家屬給了醫生很大壓力,怕出事。醫院和醫保又查的嚴,病歷沒寫完整或用藥檢查超出就要求申述說明,不然扣錢,醫生能發揮的餘地很少。

    四:工資低,醫生收入兩極分化特別嚴重,大醫院專家收入是很高,上百萬也應該,可是基層醫院收入就很低了,就國家財政給的一點,完全不夠養家。

  • 4 # 精靈醫生

    初看題目中描述的統計學資料的確讓人非常吃驚,有一種今後無人願意從醫的感覺,但因此而得出當醫生有多不好的結論,並以此為題目蒐集支援此結論的論證恐怕不免有誤導之嫌。實際上大學所學專業與之後就業的職業不對口的現象並非只有在醫學上出現,多數學科和專業也都有類似的現象,而且醫學是一個非常龐大的體系,學醫之後當醫生並非只是唯一的出路,為了支撐整個健康產業和服務的發展,同樣需要大量學醫的人才。需要肯定的是從醫學生到醫生這條路的確非常艱辛,這也是導致很多人沒有把這條路走完的客觀現實,以下著重提幾點重要的因素:

    1、就業困難:造成就業困難的因素很多,主要原因與中國目前仍然是一個以公立醫療機構為健康服務主體的健康體系,因此醫院的數量是相對穩定的,醫療是一個流動性相對小的職業,因此每年的人才需求也就相對有限。這種情況就造成錄用人才標準的提高,從本科到碩士,再到博士。很多本科醫學生畢業時很難找到工作,因此只能繼續選擇讀書,而碩士和博士的招生名額有限,因此沒有繼續讀書和找到工作的醫學生也只好找其他的職業謀生。

    2、漫長的培訓道路:和很多其他職業畢業後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就可以勝任獨當一面的工作不同。即便繼續攻讀高學歷後進入了醫院的醫學生,還要經歷漫長的培訓之路。目前全國很多地方都有了規範化的住院醫師培訓,完成第一階段需要3年,完成第二階段需要2-6年不等。即便升到了主任醫師,仍然需要繼續學習和應對2年一次的醫師考核。因此可以說醫生這個職業是終身學習的職業。在這漫長的道路上,未免會出現掉隊者。

    3、醫療環境相對嚴峻:本問題中提到的可能主要是這方面因素,不可否認這也是客觀存在的現實。這種情況的出現實際上是人們生活水平和對健康需求的提高與現在醫療服務相對不足之間矛盾的具體體現,而在醫改尚不能解決這一矛盾的前提下,就會體現在醫療環境的嚴峻。需要強調的是,這一問題並非僅僅在中國才存在,在很多發達國家也是相同的。因為這點而選擇不繼續從醫的人的確有,但並非最為主要的因素。

  • 5 # DrX說

    首先要明確,醫生應該有醫德,也是我們說的專業素質。但是醫生也要吃喝拉撒,肯定不用救死扶傷的道德品質當飯吃。

    “為人民服務”是良好的道德傳統,不能各行各業都不用吃飯了。

    所以說,醫療雖然不能完全市場化,但也一定要引入市場化的調節機制才能發展。

    比如說,兒科醫生沒人願意做,就提高工資;夜班醫生沒人願意做,還是提高待遇。

    風險小輕鬆的工作沒錢,而勞累風險大的就應該高報酬。

    一直以來,醫生勞累猝死的新聞屢見不鮮。醫生的猝死率最高的職業,彷彿大家都已經習以為常。

    我想用最近關注度很高的滴滴司機和快遞小哥來打個比較。

    臨近春節,為什麼餓了麼不停業?為什麼商家還開業?為什麼外賣小哥不回家過年?為什麼計程車司機還在路上載客?

    不想回家過年麼?答案很簡單,要求加班沒問題,足夠的加班費即可。別人還會主動回答。

    夜班沒人上不要緊,3倍工資即可,不行就5倍。(很多歐美國家就是這樣做的,專門上夜班的醫生護士雖然犧牲了正常睡眠的時間,但是可以領到3-5倍於自己同事的薪水,當然有人願意做)誰想捨棄家人呢?誰想熬夜早死呢?除非用人代為給夠報酬,醫生會自主選擇。

    公立醫院保證老百姓基本的醫療需求,當然是必須的,但是如果你想要24小時全天候的高品質服務,就需要收費了。

    滴滴車司機,每天晚上加班到12點,甚至凌晨。怎麼從來沒有人抱怨工作時間長?

    外賣小哥起早貪黑,奔跑送餐,服務態度極好為什麼不叫苦叫累?因為有制度,早回家就沒錢,送遲了就沒錢。

    有人說醫生態度不好,而廣大的醫生,博士碩士,他們的素質真的比不上外賣小哥麼?並非如此!錯在哪裡呢?錯在他們的態度,他們的工作量都不能和收入掛鉤。而外賣小哥的制度簡單粗暴,反而更加高效。

    醫學院那麼多年,啃下那麼厚厚的醫術,再來碩士博士規培,還說醫生不能吃苦麼?每年那麼多醫生猝死,勞累致死了還要怎樣?

    雖然外賣小哥、滴滴司機取消接單會面臨高額賠償,但是在身體狀況糟糕、心情低谷、家中急事、甚至是面對刁鑽客戶的時候。

    總結一句話就是“付出就有回報”,是人的訴求,無論是什麼職業,醫生也不例外。

    尊嚴,是大家選擇啃下厚厚醫術的原因。也是大批的醫學生、醫生離職的原因!

  • 6 # 深圳天下奇醫

    醫生是一個畸形的職業,特別是中國現階段的醫療還不是很完善的情況下,醫療資源的兩極分化導致了不少問題,中國的大小醫院數量 有兩三萬家,而三甲醫院也就七百餘家,三甲醫院收入可能會略高一些,但是工作強度實在太大,醫生忙到看個病人就幾分鐘,連和病人多說兩句話的功夫都沒有。醫院就成了一個生產線。

    而很多民營醫院呢?則是門可羅雀,可謂是冰火兩重天,醫生又閒得很,但是這樣不掙錢啊,所以現狀也不是很好。

    2017年《TheLancet》公佈了一項研究,分析了中國2005年至2015年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公佈的衛生年鑑,其中25-34歲醫生比例從31.3%降至22.6%,60歲以上醫生比例從2.5%增加至11.6%。資料表明中國醫生年齡結構正在發生變化,也意味著一些年輕醫生正在因為各種原因離開醫院。分析了各項公開資料,發現醫生離職的原因包括工作強度大、晉升緩慢壓力大、身體狀況越來越差、收入低、得不到尊重等。

    醫生每天都要忙於門診、手術、寫病歷等事情,實際的工作強度很高。調研資料發現,77%的醫生表示曾一週工作超過50個小時,24.6%的醫生工作時長曾超過80小時;43.5%的醫生表示曾留宿8次。

    在醫療系統裡面可能某些人是比較掙錢的,但是多數人都過的不是很好,比較畸形,要麼太閒,要麼太忙,醫患關係也比較特出,心理壓力也比較大,所以年輕人流失比較大。

    本內容由————天下奇醫提供

  • 7 # 育嬰講師徐芳老師

    這個現象在我看來不意外,只是資料出來還是有點嚇一跳

    我本人也是醫院出來,現在做的是嬰童行業的講師,也許能發表一些看法

    為什麼會流失呢,基本是這麼幾個原因

    一、醫患矛盾越來越大

    幾年前的時候醫患矛盾,說實在話還沒有那麼多。但,現在網路時代,一點點的事可能就會放大到網路上,造成很大的傳播。而在大家眼裡會覺得病人是弱勢群體,從而會有一面倒的趨勢。而有些疾病,如果你不學醫,光從本身來看的確會不瞭解,從而造成誤解。病人對醫生缺乏信任,很多病人更願意去百度出來的結果去相信,而不相信醫生。

    當然也確實是有害群之馬,這在每個行業都有,不僅僅是醫療行業有。但,確實好的醫生也有,只是媒體報道的少而已。因為正面的報道傳播慢啊,負面的傳播快啊!人家也需要點選量的!這有時候真心不公平以及真心得覺得很無奈以及痛恨啊!

    所以,有好多一線工作人員確實有時候心挺涼的。有時候明明為病人著想,還被誤解。

    二、醫生真的很辛苦

    醫務工作者真的辛苦的,嫁人或者娶老婆從照顧家庭角度,還是不要考慮的好。為啥呢?

    不著家的多,早上很早就要到單位,經常拖班!回到家很晚!沒加班工資

    醫院臨時有緊急情況,一個電話要立馬趕回醫院。

    還有這個檢查那個檢查,到時候要準備。自己要升職,需要這個論文那個論文,還得拼。

    最痛苦的是上夜班,值夜班,半夜裡,就得起來值班,我記得以前我鬧鐘一響,然後心都顫了一下。後來拉了心電圖也不大正常,長期睡夢中突然驚醒就這樣。當時自己身體也不怎麼好,後來還是出來了。

    三、開始之初工資低

    剛開始的時候工資是比較低的。你得一級一級升。很多從最初級的時候人家大學生畢業進公司的薪水可能醫院的還拿不到。最主要是覺得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

    當然,有些醫院有了獎金之類還是可以的。

    很多我的同學,他們也讓下一代不學醫了,因為自己經歷過,知道他的辛苦。醫學生學的內容比其他的科目要多得多,而且很多都很難背,考得還需要好,因為面對的是病人。

    如果醫患矛盾好一些,大家心裡還有些溫暖,也許醫學生還能多感受到點溫暖。說實話,還是對這個行業充滿敬畏!願這個環境越來越好,這樣才有更多優秀的人加入這個行業,否則以後真的好醫生越來越少。很多優秀的人也不願意靠醫學生了。

  • 8 # 執酒慰風塵

    家裡老爸又急匆匆的出去了,剛好刷到這個問題,我就來答一波吧。

    小學的時候,對醫生的映象是很忙,因為老爸沒時間來陪我,我一個人上學一個人放學,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睡覺。(老媽在企業上班,同樣很忙。)

    但那個時候,醫生的地位很高,小夥伴和他們的家長每次知道我爸是醫生後都眼前一亮,這娃娃,肯定聰明又細心!

    聽到這些話後,我很開心,走路都是仰著頭。

    所以,那時我的夢想是當醫生。

    初中的時候,老爸老媽依舊很忙,我也習慣了一個人生活。但有些言論已經起來了:現在的醫生真沒醫德,非得收紅包才做手術,呸!

    但我不在乎,我老爸的品德我知道,他對病人比對我還好。

    每次有病人登門感謝,老爸總會有溫暖的笑容。

    我媽說:我爸是靠這個笑容追上她的。

    所以那時,我的夢想還是當醫生。

    高中的時候,我接受的資訊也更寬廣,也有了自己思考問題的能力。知道老爸他們忙是為了更多的人更好的生活,我必須做出犧牲。

    但我沒想到的是,醫鬧來了。

    所有的醫院嚴陣以待,所有的醫生緊張焦慮。那段時間,我能聽到老爸老媽的低聲交談,我能看到老爸頭上多出的白髮。

    那時,我的夢想是警察。

    高考填志願,老爸很委婉的向我暗示:醫生,就別選了。

    我點頭,相對無言。

    電話響起,老爸拿衣服出門。

    我問了一句:“老爸,當醫生你後悔嗎?”

    “挺後悔的。”

    現在,我成了一名材料狗,在這裡拿著手機回憶往事,而不是像醫學生那樣抱著厚厚的書背病例,背藥方……

    對於現在我的選擇,我不後悔,但我記得小學時候,我握著拳頭許下的錚錚誓言。

  • 9 # 中醫出版

    某雜誌一項研究分析了中國2005年至2015年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公佈的衛生年鑑,發現在10年中,中國大學培養了470萬名醫學專業畢業生,而醫生總數只增加了75萬,增幅為16%。

    10年中,中國畢業的五年制學生是431萬名,7年制碩士是41萬人,合計473萬。但在這一期間,中國註冊的醫生僅增加了75.2萬人,增幅15.9%。

    該研究還發現,農村地區醫生缺口達到50萬人。

    該研究證實中國10年來醫學生的流失率很高。

    有資料表明,中國醫務工作者在 2006年是670萬,2014年是1020萬。但執業醫師僅240萬人,執業助理醫師50萬人。其中還包括14.5%的傳統中醫人員。

    2014年該雜誌中國專刊一篇文章指出,中國擁有全球最龐大的醫學教育系統。2012年全國590所醫學院校就有超過50萬名畢業生,包括醫學、護理、公共衛生等專業。

    然而,與高收入國家的同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的很多醫學畢業生並沒有選擇執業,而是從事其他非臨床的領域,如醫藥產業。

    這樣的就業選擇和教育系統低效率的原因還不清楚,但核心基本因素之一是醫學教育與就業機會的不匹配。中國的醫學和護理畢業生的平均成本在全世界最低。

    學生觀點:

    @Я не сдамся:待遇那麼差,畢業以後城市裡隨便打工都比基層醫生工資高,你告訴我,我為什麼要去基層累死累活?

    @生命樹:我碩士畢業還不想當醫生呢,覺得賣菜都比當醫生好,拿著賣菜的錢,冒著賣白粉的風險。

    醫院恨不得我們把患者當祖宗供起來,在中國,當醫生不是個受人尊重的職業,也不是個互選的職業,真不去賣菜好!

    @張先生:(本人5年制臨床醫學)說真的,現在這個大環境下,最差也應該是研究生才能留在好醫院吧,還得是有關係的情況下,大多數都是要考博的...

    這就10年沒了,姑且不說家裡能不能供得起,作為一個男生讀書讀到30歲,不怎麼掙錢(雖說研究生博士生有工資...),以後還要結婚,買車買房...有幾個能堅持下去的?我現在都迷茫了...

    @Demi:本人5年制本科麻醉再讀生……雖然大家一直都說麻醉怎麼怎麼缺,現在實在是學歷和關係。想進一家醫院太難了。所以幾乎本專業每個人都有考研的打算。

    實習的醫院還必須出名,才能在二線城市找個二級醫院工作。雖然我是女生,但是真的踏上工作崗位的時候,同學的孩子都上幼兒園了。而我們才拿著一點點工資攢著……

  • 10 # 裝滿糖果的小云朵

    以後可能願意學醫的也會少了。學的時間長,一般本科都是四年,醫學生基本五年,本科出來的醫生進不了什麼大醫院吧。一般的醫學生本科畢業都會考慮考研之類的,又是兩三年,學醫畢業了還有住院醫生培訓,專科醫生培訓。等你能獨當一面了,年齡也老大不小了,從事其他行業的同學都到企業中高層了。

    醫學生有很多實驗課程,學費貴。住院醫生培訓,專科醫生培訓的時候薪資極低,低到養活自己都難。家境不好的家庭都不一定負擔的起這筆開銷。而且每天花大量的時間上課,泡實驗室,泡在醫院門診等等,既沒錢又沒閒,等到有人給你介紹相親物件的時候,別人家二胎都會打醬油了。

    壓力極大。大學時看著醫學生考前一兩個月就開始天天泡自習室,一大摞一大摞資料的看,學個兩三年,看著都特別顯老。而且醫生加班是常事,門診忙起來連喝口水上個廁所的時候都沒有,病人還嫌棄你三言兩語打發了他,又嫌棄他排隊等候時間太長。。。

    醫鬧事件層出不窮。前面幾點都是能夠克服的,想著醫生這個職業是後期,前期吃了苦,後面總是能熬出來,那麼這一點絕對是致命因素了。這種醫鬧也算是被縱然的吧。醫生是人不是神,不可能包治百病,藥到病除。但是有些家屬什麼都不管,家人死在醫院就開始鬧,經常都是醫院為了平息事端而妥協,賠錢給小孩子看病,小孩子哭鬧也是正常的吧?脾氣暴躁的家屬上來就打醫生打護士,這些新聞都不少,這才是讓醫生寒心的。誰也不想自己辛辛苦苦學了那麼久,畢業後不從事這個行業,被醫鬧的弄寒了心,看不到希望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早上醒來第一個開啟的軟體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