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7364316064609
-
2 # 使用者2285396792530
一個較大的雨滴在下落時,外形呈元形,中間有個凹陷的小洞,只是個小洞並不穿透整個雨滴。這種形狀主要是水的表面張力造成的。 當雨滴的直徑超過2毫米時,它的外形在下落過程中會被“扭曲”:空氣壓力使雨滴的底部變平,而它的邊緣卻鼓脹了出來。隨著雨滴直徑的增大,它的外形變形得更厲害。當雨滴的直徑超過6毫米時,其中的大部分水急劇向周邊膨脹,而中間變得越來越薄,從側面看就像是蝴蝶結的形狀。這種形狀通常維持不了多長時間,這麼大的雨滴在飛速落下的過程中,很快就分裂成兩個球形的小雨滴了。 春天的小雨常被形容為濛濛細雨,而夏天的暴雨則被描述為傾盆大雨。雨滴的大小不僅與其形狀有關,還影響到它的降落速度。此外,降雨的速度還受到風力大小和風向的影響。根據科學家的觀測,在無風的情況下,直徑在2毫米以下的雨滴,下落的速度約為每分鐘1 82米
-
3 # 使用者6149482108578
雨下的特別大,大家都用瓢潑大雨來形容,其實這時雨點直徑最大也就3-4毫米,都沒有黃豆粒大有記錄直徑最大的雨點也不會超過10mm,是由於降雨點附近火山灰的影響造成的,且那種雨點也不是正常的淚滴狀而是呈傘狀。
-
4 # 烈日9996
雨是從雲層降落的水滴,雨滴有大有小:瓢潑大雨的雨滴直徑一般有3-4毫米,最大可達7毫米,而毛毛細雨的雨滴直徑則在0.5毫米以下。
為了測定雨滴的大小,人們設計出許多方法,比如雷達觀測法、光學雨量計法、攝影法、麵粉球法和色斑法等。
雷達觀測法和光學雨量計法可實時、大面積地觀測包括雨滴粒徑及其分佈在內的降雨基本特性,一般只應用於天然降雨的觀測。攝影法是用攝影機拍攝出正在下落的雨滴的相片,然後在顯微鏡下測量出該雨滴的粒徑,非常適用於實驗室內觀測模擬降雨。麵粉球法是將雨滴收集在盛有面粉的容器中,雨滴與麵粉接觸後,每個雨滴就產生一個小小的溼面球,烘乾後稱重,測出每個雨滴的大小。色斑法是透過測量雨滴在相同材料上形成的色斑大小推知相應的雨滴粒徑,是歷史悠久、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測量方法。
也許有人會問,計量雨滴的大小有必要嗎?當然有必要啦!
下大雨時,雨滴擊濺可能破壞土壤結構,造成土壤表層空隙減少或者堵塞,形成“板結”,雨滴過大,還會打傷幼苗。因此,觀測雨滴是研究天然降雨和人工模擬降雨特徵及設計人工降雨裝置的一項重要工作。
下大雨時,不少電影片道也會開始“下雨”,影像變得模糊不清,行動電話也會出現雜音變大的情況,這是雨滴對電磁波的散射衰減作用造成的。雨滴大小不同,散射衰減作用也不同,所以測量雨滴的大小就成了解決這個通訊傳輸難題的前提條件。
回覆列表
美國華盛頓大學皮特·霍布斯教授及其同事阿瑟·雷格諾博士乘坐飛機在巴西和北太平洋環礁群上空飛行時,藉助於鐳射工具記錄到地球上最大的雨滴,雨滴直徑達到1釐米。
霍布斯教授指出,這是我在30年間看到的最大雨滴。記錄到的某些大雨滴從8.8至10毫米不等,它們可能都下落到了地面上。
眾所周知,普通雨滴直徑為1~2毫米,1986年在夏威夷上空記錄到的最大雨滴記錄是8毫米。
科學家認為,巨大雨滴是由於雨滴凝結在灰燼顆粒上的緣故,灰燼顆粒是森林火災造成的後果。霍布斯教授還指出,雖然與公認的雨滴概念不相符,最大雨滴在外形上不是眼淚形狀,而更像降落傘或水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