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自己不願意做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
2不恥下問:
不以向比自己的學識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請教為可恥
3飽食終日:
指吃飽了反整天什麼正經的事也不幹
4不悱不發:《論語·述而》
不到學生而又不說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
5不惑之年:《論語·為政》
人到一定年齡就能掌握不少知識,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
6不念舊惡:《論語·公冶長》
不記往日的仇怨
7不捨晝夜:《論語·子罕》
日夜不停
8不亦樂乎:《論語·學而》
不也是很快樂的嗎?
9不知所措:《論語·子路》
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形容受窘或發急
10成人之美:《論語·顏淵》
指成全別人的好事或實現其願望
11分崩離析:《論語·季氏》
形容國家或集體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12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
原意是已經使他來了,就要使他安心。現多表示既然來了,就要安下心來
13既往不咎:《論語·八佾》
對過去的錯誤不再責備、追究
14家喻戶曉:《論語·泰伯》
每家每戶都明白,都知道
15見利思義:《論語·憲問》
看到有利益,先想一想該不該得
16見賢思齊:《論語·里仁》
看到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就要向人家學習、看齊
17盡善盡美:《論語·八佾》
形容事物達到完善無缺的境地
18侃侃而談:《論語·鄉黨》
說話理直氣壯、從容不迫
19喟然長嘆:《論語·先進》
長長的嘆息
20名正言順:《論語·子路》
原意是:名分不正道理就不通。後指做事名義正當,道理也說得通。也指做事理由正當而充分,含有理直氣壯的意思
21遷怒於人:《論語·雍也》
受甲的氣向乙發洩或自己不如意時拿別人出氣
1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自己不願意做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
2不恥下問:
不以向比自己的學識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請教為可恥
3飽食終日:
指吃飽了反整天什麼正經的事也不幹
4不悱不發:《論語·述而》
不到學生而又不說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
5不惑之年:《論語·為政》
人到一定年齡就能掌握不少知識,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
6不念舊惡:《論語·公冶長》
不記往日的仇怨
7不捨晝夜:《論語·子罕》
日夜不停
8不亦樂乎:《論語·學而》
不也是很快樂的嗎?
9不知所措:《論語·子路》
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形容受窘或發急
10成人之美:《論語·顏淵》
指成全別人的好事或實現其願望
11分崩離析:《論語·季氏》
形容國家或集體分裂瓦解,不可收拾
12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
原意是已經使他來了,就要使他安心。現多表示既然來了,就要安下心來
13既往不咎:《論語·八佾》
對過去的錯誤不再責備、追究
14家喻戶曉:《論語·泰伯》
每家每戶都明白,都知道
15見利思義:《論語·憲問》
看到有利益,先想一想該不該得
16見賢思齊:《論語·里仁》
看到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就要向人家學習、看齊
17盡善盡美:《論語·八佾》
形容事物達到完善無缺的境地
18侃侃而談:《論語·鄉黨》
說話理直氣壯、從容不迫
19喟然長嘆:《論語·先進》
長長的嘆息
20名正言順:《論語·子路》
原意是:名分不正道理就不通。後指做事名義正當,道理也說得通。也指做事理由正當而充分,含有理直氣壯的意思
21遷怒於人:《論語·雍也》
受甲的氣向乙發洩或自己不如意時拿別人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