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513679845266030

    “孟夏之日,萬物並秀。”出自明人《蓮生八戕》一書,其中寫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萬物並秀。” 中醫典籍《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這樣描述夏季特點:“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蕃秀,是指萬物繁衍秀美、茂盛華秀的景象。 立夏時節,萬物繁茂。這時夏收作物進入生長後期,冬小麥揚花灌漿,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農諺有“立夏看夏”之說。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進入了大忙季節。 古代常用孟、仲、季來表示長幼之序。孟者,《說文》曰:“孟,長也。”即孟在排行中指最年長的。仲者,《說文》曰:“仲,中也。”仲,在排行中指居中的。季者,《說文》曰:“季者,少稱也。”但“孟仲季”還可以引申表示季節的順序,古人按陰曆(即農曆)分一年為四季,每季三個月,總共十二個月,把孟仲季與每一季中的三個月相配,“凡四時成歲,有春夏秋冬,各有孟仲季,以名十有二月”(《逸周書·周月》)。在表示月份時,孟表示每一季的第一個月,仲表示第二個月,季表示最後一個月即第三個月,當然,它們都是就陰曆即農曆而言的。 夏天,一年中的第二個季節,《初學記》曰:“夏為朱明,亦為長嬴、朱夏、炎夏、三夏、九夏。”詩人在作詩時常用這些別稱來代替“夏季”,如曹植《槐賦》曰:“在季春以初茂,踐朱夏而乃繁。” 孟夏為夏季的第一個月,即陰曆四月,正如宋代范成大在《村居即事》詩中所云:“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裡雨如煙。鄉村四月閒人少,採了蠶桑又插田。”孟夏又稱“首夏”“維夏”(梁元帝《纂要》),如《詩經·豳風·七月》“四月維夏”。 同時還有“夏首”“初夏”“槐月”“梅月”“梅夏”“麥月”“清和月”等稱,如詩“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謝靈運《遊赤石進帆海》)。稱麥月是因該月麥子成熟,據《禮記·月令》載:“孟夏之月,麥秋至。”故又稱“麥秋”“麥候”。有時也稱“乏月”,是因此月“冬谷既盡,宿麥未登”(《太平御覽》),有睏乏之意。 仲夏,夏季之中,夏季的第二個月。即陰曆五月。如: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尚書·堯典》)。山虞以仲夏斬陰木。(《周禮·地官·山虞》)。五月也稱“蒲月”,是因五月端午時,古人為辟邪,在門口掛菖蒲。又因該月榴花盛開,故稱“榴月”,如“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韓愈《題張十一旅舍三詠》)。此外,仲夏還有“中夏”“午月”“小刑”“惡月” 等稱。稱“惡月”是因古人認為此月毒蟲滋生,瘟疫流行,易患病災,故“惡月”又稱“毒月”,且此月有許多禁忌,故亦稱“忌月”。 季夏,夏季的最後一個月,即陰曆六月。揚雄《反離騷》:“遭季夏之凝霜兮,慶夭悴而喪榮”。“季夏亦曰徂暑”(梁元帝《纂要》),因炎熱的夏季即將過去而稱。後人又稱季夏為“暮夏”“晚夏”。此外,一些典籍中有“暑月”“荷月”“荔紅”“伏月”“且月”(《爾雅·釋天》曰:“六月為且。”)等別稱。 在很多醫案跟文人字畫中,常見到“清和月”“榴月”“午月”“荷月”等雅稱的記載。 然而陰曆夏季的劃分與氣候學上夏季等同,1934年,中國著名氣候學家張寶堃(1903~1994年)結合物候現象與農業生產提出了新的分季標準,他以候(每5天為1候)平均溫度穩定降到10℃以下作為冬季的開始,高於22℃為夏季,10℃~22℃為春季和秋季,這個標準一直沿用至今。 氣象為什麼會影響人們的健康?怎樣利用大自然的氣象條件來為人類的健康服務?為了弄清這些問題,科學家們進行了氣象對人體健康影響規律的研究,總結前人的經驗,逐漸形成了一門新的邊緣學科——醫療氣象學。 中醫氣象學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夏商西周春秋時期。強調了“人與天地相參”的整體觀,提出了“順四時而適寒暑”,創立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之道。在夏季,中醫先賢創造了“冬病夏治”的理論和方法(內服和外治),是中國傳統醫學的一個重要特色,就是利用夏季氣溫高,機體陽氣充沛的有利時機,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復。“冬病夏治”是根據“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理論,治療某些屬於虛性、寒性的疾病,最大限度地以陽克寒,達到標本兼治、預防保健的作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索尼電視55X7000D怎樣設定全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