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半學究心理

    情感交流—情感探索—定向—穩定交往

    阿特曼等人提出的社會滲透理論認為交往的深度和廣度是人際交往的兩個主要維度。關係發展的過程是由表層的窄範圍交往到廣範圍的深密切交往發展的,一般經歷 定向、情感探索、情感交流和穩定交往階段。

  • 2 # 雲鴻說長壽

    抑鬱屬於精神問題,說白了就是想不開。抑鬱的人不但心情不好,而且對什麼都沒有興趣,天天除了發愁發呆,根本沒心思做事幹活。可是,請注意,這些抑鬱的人好像不做事、不幹活也餓不著、凍不著,就是說抑鬱的人,大部分都是有“閒”的人,不用趕時間上班、拼命加班,也不用拼命賺錢養家,否則也不會有大把時間空想發呆了。

    以前物質條件差,有工作的人少,一個家庭可能只有一個人掙錢,而且一個月才幾十元,吃飯可能都不夠,穿衣服更是孩子穿大人的,或者弟弟妹妹穿哥哥姐姐的舊衣服。住房更是一家人擠一間平房裡。家裡有輛腳踏車就很驕傲了。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吃飽,為了有肉吃,為了有新衣服穿,為了家裡住的寬敞些,都要幹活,不管是幹農活掙公分,還是個體戶做小生意,都是起早貪黑,一天下來累得半死,哪有功夫想生存之外的事?

    飽暖思淫慾。吃飽喝足之後,人才有更高追求,才有更多欲望,也才有更多煩惱、更多得不到。

    煩惱和得不到,是心理問題的根源。在物質匱乏年代,可能也有抑鬱的人,只是溫飽問題都沒有解決的抑鬱的人,也活不下來。或者說,以前大家都把關注點放在解決溫飽問題上了,沒時間抑鬱。

    現在抑鬱的人多,說明還是生活有保障了,不用為生計奔波了,有閒餘時間了。那些天天忙碌工作想要升職加薪的人,那些需要養活老人孩子的拼命工作的人,還有創業做生意的人,不敢停下,也不能停下,因為有幹不完的事。

    抑鬱的人,真的是閒的。如果不靠父母,不靠拆遷,憑自己本身工作生活,真的很忙,忙的沒有時間去抑鬱。

  • 3 # 果大

    焦慮是人的本能,有人類以來他就有了這個焦慮。其實焦慮他並不是壞事,因為焦慮,所以就會產生種種解決焦慮的辦法,所以人類才會有進步,從這方面來講,適當的焦慮是好的。

    以前的人為什麼不焦慮?以前的人也會焦慮,愁吃啊,愁穿啊,社會環境也不好啊等等,都會焦慮。只不過是你沒有聽到他們說而已,那時候沒有手機,沒有電腦,沒有網路,也沒有錄音錄影錄下來,所以你覺得他們沒有焦慮,事實上肯定是有的。不信你看那些古詩詞,有多少是在講焦慮的,沒有焦慮他都寫不出好詩來。

    不過現代人的焦慮的確是比以前嚴重了。因為現在資訊發達了,每一種想法都可以快速的分發出去,媒體、商人為了吸引眼球,資訊中充滿了各種誘惑。你看網頁上那些廣告,各種各樣的誇張的詞彙都有,例如:一天干XXX賺多少萬啊等等,吸引你去買課程,看多了你就會特別焦慮,你說是不是啊?好像全世界最失敗就是自己一樣。其實這個是很可惡的,把人類的慾望,勾引出來利用。

  • 4 # 砥礪前行的未覺者

    你的這個問題。許多人都有同感,究其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1,以前人收入少,現在人收入比以前有了大幅提高。生活條件也較以前有很大提升。但我認為不是物質條件改善了,而是生存成本提高了。2001年我剛參加工作,當時工資每月只有900元,當時我確實很開心,2003年在父母的幫助下在我們小縣城也買了房,當時房價每平米760塊。到2010年的時候,我的月收入是3000塊,可房價也到了3000塊。剛工作的時候,幾個人到外面吃飯,有100塊就夠了,到2010年的時候,大概同樣的標準得600塊,那麼到今天那就更高了。由此可見,現在的物質生活條件是比以前大幅提高了,可是你的生存成本增加的速度是不是更快?在這種情況下,你肯給會感覺到生存壓力帶給你的困擾,抑鬱、焦慮情緒隨之產生。

    2,這麼多年來,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們在獲取物質的種類和渠道上大大豐富了。原來誰家有輛小汽車,那都是稀罕物,現在變成了普通人家的交通工具了,隨著物質的不斷充實,人們的攀比心理也在不斷加大,在我所居住地方的一些農村地區,現在家家戶戶都有小汽車了,可據我所知,這裡面有好多都是為了面子攀比借錢去買的。人們之間的交流不再像以前那樣拉拉家常,現在聊起天來,更多的話題是“某某家又在縣城買大房子了,某某家又換了一臺新車”等等。有些人家覺得自己過得不如別人家,想著法的賺錢要超過別人,在這個過程中,心裡產生抑鬱、焦慮也就不足為怪了。在城市裡,這種情況也不會比農村少,亦或更多。再由於現在移動網際網路發達,人們的交流方式也由說話變成了打字或語音,人情逐漸淡漠,一些心中的情緒無法產生及時宣洩,更進一步加大了人們內心的抑鬱和焦慮。

    3,人們在不斷滿足自身物質的同時,忽略了自身的精神建設,更進一步加劇了抑鬱焦慮情緒的產生。現在讀書的人是真少了,原來隨處可見的報刊廳,現在幾乎絕跡了,系統的讀書學習也被手機上的小品文所取代,成為了碎片化學習,獲取的資訊龐雜,不繫統,很難從文章中吸取到能成為自己精神食糧的東西,往往是今天看到一個東西,被明天看到的另一個東西衝淡,思想很難聚焦和提升。現在的人們生活節奏較以前明顯加快了,往往是“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很少考慮或思考自己內心深處的真正需求。在這種局面下,抑鬱、焦慮情緒的產生就成必然的了,因為你並沒有為減少內心焦慮真正做過什麼!

  • 5 # 楓葉小魚

    現如今社會發展是日新月異,但是競爭也同樣是日益激烈,人們總是會有意無意的給自己增加壓力,一旦承受不住,就容易出現抑鬱問題。可見壓力就是抑鬱之源。如果沒有壓力,能夠開心的生活工作,哪裡還會有抑鬱的出現。

    社會發展對於提高物質生活水平是顯而易見的,但是這並不代表人們的精神生活也提高了,相反可能還有下滑的趨勢。越多越多的人抑鬱,就足以說明這一點。但社會發展的主流是好的,不能因此否認社會發展給我們帶來的益處,我們現在需要做的就是如何的快樂的享受這一發展成果,以避免抑鬱的出現。

    壓力雖然是抑鬱之源,但是我們也要清楚抑鬱難道就僅僅是因為壓力的原因嗎?這顯然是不對的。還有一些因素是需要考慮在內的。

    一、心理失衡,這是人性的問題,我們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夠成功,對自己有一定的期望值,而對於別人呢!顯然就不是這樣,如果自己沒有獲得自己想要的一切,事事反而不如人,時間一長,就容易出現抑鬱的情緒狀態。

    二、被毀滅的價值觀,當你一直認為是正確的人和事,可最後事實卻證明,你所認識的,你所為之努力獲取的一切,都是枉然的時候,心理上就會出現大大的失落,這樣的落差,如果心理承受能力太弱的話,就會形成抑鬱的心理狀態。

    三、越過了自己的年齡和閱歷,承受了這個年齡段不應該承受的東西,把本不屬於自己可以承擔的壓力都扛著,勉為其難。對於這些超過自己能夠承受的事情,還是建議能夠放下。

    以上這幾點,是很多抑鬱患者的共性,但是還有一些特性的東西。之所以會得抑制,通常不是一、二個原因的問題,多是幾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抑鬱不僅僅是與個人的承受能力,抗壓能力有關,還與一個人的個人經歷有很大的關係。一個人抗壓能力再強,心理承受能力再好,也有無法忍受的事情,也有無法抗過去的壓力。

  • 6 # 心靈陪伴成長

    真正地放鬆、無憂無慮,哪怕只是片刻,或許已是現代生活的奢侈品。

    在現代社會,人與人的互動頻繁,加上從網路、各種管道所接受的海量資訊,無論是數量或速度,都是過去人們無法想象的衝擊。各式各樣的互動,特別是念頭層面快步調的“動”,就好像一步步將我們的身心推向交感神經亢奮的狀態。而且,還是長期、持續的亢奮。

    幾乎每個人都活在腦海不停的“動”,每天從睜開雙眼到上床睡覺,工作的煩惱,學業的焦慮,或是人際關係的緊繃、健康的擔憂。儘管如此,多數人還是有一定程度的耐受力,無論白天的生活再操煩,還是期待著只要夜裡能好好睡一覺,那麼,隔天又能重新投入生活和工作。或者說,重新投入煩惱。

    許多朋友,即使身心俱疲,也沒想過這一生有跳脫煩惱的可能,於是只好以驚人的韌性來面對。

    這裡提供給現代人兩個非常簡單實用的方法:

    我們可以透過呼吸的練習,讓頭腦的運作降低,得到該有的休息。

    呼吸,就是這麼一個簡單而隨時可做的練習。即使我們還在閱讀這篇文章,也可以開始做,先調整自己的姿勢,讓身體舒服地放鬆。接下來,只是知道自己在吸氣,在吐氣。把注意力輕輕放在吸氣時鼻腔內部的感觸,接下來,留意吐氣時,胸腔、背部、肩膀的放鬆。再吸氣,再吐氣。

    只要跟著這幾句話,簡簡單單地吸氣、吐氣。吸氣長短,都不重要。吐氣長短,也只是剛剛好。我們自然體會到,不到幾分鐘的時間,我們剛剛可能還有的煩惱、問題、念頭,和自己好像產生了一點距離。

    要讓身心的步調降下來,念頭慢下來,除了呼吸,還有一個更簡單的方法,只是閉起嘴巴,將舌頭輕輕抵住口腔上方。這麼做,自然可以讓副交感神經系統活化,帶來放鬆的反應。這個方法,也就是古人所稱的“舌抵上顎”。再匆忙的人,也隨時可以做。只要做,呼吸自然慢下來,肩膀很快放鬆。有意思的是,做舌抵上顎的練習,我們也自然不會講話。不講話,腦海的念頭也就不知不覺地平息。

    對於交感神經持續亢奮的現代人來說,舌抵上顎,就像是一把隨時可以活化副交感神經放鬆作用的鑰匙,讓我們輕輕鬆鬆回到均衡。

  • 7 # 閒下來的清涼油

    選擇的自由,導致更多的焦慮。

    幾百年前,在社會、政治、技術進步緩慢的時期,所有事物一成不變的感覺,既令人沮喪又令人欣慰。

    人類不需要去適應技術或者社會的變化,對更好生活的希望也不會破滅,因為根本沒有這樣的希望。

    科技發展、物質繁榮也有其代價,這代價可能就是平均焦慮水平的提高。

    城市化、工業化、市場經濟的發展、地域和階級流動的增加,所有這些趨勢,無論是基於自身還是共同作用,都為大幅提高的物質水平做出了貢獻。

    但是同時,其中任何一個因素都可能促成焦慮水平的上升。

    今天,我們也比祖先們擁有更多的選擇:我們可以自由地選擇居住在哪裡,和誰戀愛、結婚,從事哪個行業,適應哪種個人風格。

    社會學家菲利普·斯雷特說:“相比歷史上的任何人,當下的人每天都被迫要做更多的選擇,但他們已知的事實更少,標準更模糊,環境穩定性更差,社會結構的支援也更少。”

    選擇的自由,導致了巨大的焦慮。心理學家巴里·施瓦茨稱之為“選擇的悖論”:

    即當選擇的自由增加時,焦慮也隨之增加。

    古代的人們就紮根在一個結構化的整體當中,因此人生沒有太多地方留給懷疑,也沒有懷疑的需要。

    一個人與自身在社會中的角色完全相同,他是個農民、工匠、或貴族,基本終生不變,甚至幾代人不變。

    而21世紀人們不再認為社會角色是由上帝或者由自然所授予的,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選擇自己的角色,並完成自己的所選的角色。這樣的選擇,會令人產生很大的壓力。

  • 8 # 小李畫心

    首先,如果從全球的角度來說,未必能得出這一結論。其次,抑鬱和焦慮的發生機制是不一樣的,抑鬱是能量水平低,發生的機制比較複雜,焦慮,主要跟社會競爭和暴漲的慾望有關係,人們沒有辦法踏實地活在當下。像歐洲的大部分國家,發展到了比較穩定的水平,階層已經固化,沒什麼上升通道,但人們還過得不錯,福利水平好,分工精細導令人髮指的地步,人們的生存壓力相對小,其實是沒有太多焦慮情緒的。但問題是,討論抑鬱的話,就不一樣了,北歐那些國家,人們雖然焦慮水平低,他們抑鬱水平卻很高! 比如,瑞典,曾經是全世界自殺率最高的國家!不少學者研究發現,北歐國家的抑鬱跟天氣冷,缺乏日照有很大的相關。

    從中國的情況來看,在工業化大生產之前,基本上是農耕社會,農耕社會是自給自足的閉環社會,整體不主張擴張和競爭,因此,人們比較知足常樂,焦慮水平相對比較低。建國之後,中國一開始實行的是一邊倒的外交政策,國內也是計劃經濟,基本上老百姓沒有收到過太多資本的影響。馬克思曾經說過,資本從誕生的那天起,就流淌著罪惡的血液。它的特徵是追求無限止的利潤和無止境的增值,在這種基礎上,整個社會並非安住在當下的,它是指向慾望的未來的。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後,進入市場經濟和全球化,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資本增值帶來的焦慮,表現為職場焦慮、家庭焦慮、育兒焦慮等等,這些焦慮背後的根源是飛速發展的社會經濟,以及因此帶來的劇烈社會競爭。至於抑鬱,更可以理解為 “求而不得”帶來的自我攻擊以及身心能量降低。

    綜上所述,單從身邊的人來看,大家的焦慮和抑鬱水平似乎都高了,但這是社會發展帶來的陣痛,等待我們發達到一定程度了,或將有好轉。

  • 9 # 火叉

    以前的人,一大家子生活在一起,受到挫敗時,心理上有所寄託;

    現在的人,漂泊在外單打獨鬥,受到挫敗後,只能自己一人承擔。

    以前的人即便生活有差距,但身邊人的差距總不太大;

    現在通訊發達,遠在萬里的“土豪”活得怎樣都清楚,一比較,就容易失落。

    抑鬱和焦慮,多半是因為無從依靠和太過比較。

    多與家人和朋友溝通,

    少些不切實際的目標,

    抑鬱焦慮慢慢就能變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but only and also怎麼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