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Mr小耗紙

    作為一位準爸爸,談一談自己對孩子教育方面的想法,希望共勉。

    且不說“6歲前省心,6歲後費心”這句話是誰說的,我想說的是,教育是一生的事情,而不是某階段的“個例”。

    作為家長,總是想讓自己的孩子成長的比任何別的孩子都健康。當然,這個健康不僅是身體上的,更是心理上的。現如今先進的醫療技術讓孩子身體健康已不再是一道難題。大部分的孩子都能健康的“落地”。至於後期的,就來說說家長在其中的作用吧。

    第一監護人,法定代理人,很多這種稱謂都在強調著一件事情,這是你的孩子,你要負責。

    我覺得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尤其是在幼兒時期,心裡健康更重於身體上的,可能這會讓許多完美主義者不忿,那就說說我的觀點。

    小孩子,天性愛玩,沒有哪個孩子小時候不喜歡玩?你能指望著三四歲的小孩讀懂名著,徜徉在書的海洋裡?做夢呢。所以呢?對於孩子的玩,你要理性看待,不能覺得孩子淘氣,愛玩,比不得別人家的乖孩子。人要學著換位思考,不僅僅是成人之間,你也應該學會做個孩子,想象一下你孩子的內心。小孩子是一張白紙,怎麼畫出底色,就得靠家長的關心和引導。所以從小應該給予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也是責無旁貸的。

    現如今的孩子都是掌中寶,但是過度的溺愛是一種不好的習慣,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那是殘疾人。作為家長,要在適當的年齡教會孩子該做,能做的事情。也不要拔苗助長,自然生長總好過填鴨式的一股腦。

    最後就是用自己的行為影響孩子。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印象分首先要好。貓吃魚,狗吃肉,老鼠的孩子會打洞。。。這不是戲言。家長的行為教育影響著孩子的一生。不論是夫妻間的相處,還是對父母的孝敬,對朋友的言行舉止,說話的語氣等等,都能讓孩子產生行為模仿。雖然有時候我們對外界的環境不能控制,但最起碼我們可以交給孩子去慢慢的理解,慢慢感受,不要告訴他們對或錯的結論,要讓他們慢慢養成自己思考的習慣,依靠別人永不會有進步。

  • 2 # 君姐看劇

    都不省心

    雖然我現在只是懷著寶寶,但是想想自己從小到大的經歷,父母養我就沒有任何一個時候省心過。

    就是成了家,都有靠著父母好活的意思。任何一個年齡段的孩子,都付出了父母的心頭血,費心費力費錢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付出這麼多,孩子還有成才的機率。

    如果從學習的角度來看“6歲前省心,6歲後費心”這點我也認同。

    很多時候,孩子的智力什麼年齡段發展到什麼程度都是有限定的,如果硬要強加一些東西知識給孩子,簡直就是拔苗助長,並不可取。

    到了大班或者一年級在學習孩子該學習的東西,孩子的心智成熟許多,自然接受的快,是半半而功倍倍。

    但是問題者中有一個詞

    到大班或者一年級時再用心管教孩子“用心管教孩子”這裡我不認同

    如果孩子從6歲後才學習規矩,就會出現和多動,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所以,管教是要從小管的,都是些基本生活準則,只有“6歲前費心,才能6歲後省心”。

  • 3 # 147979566NN

    6歲前是培養好習慣的時候。從孩子懂事起就要開始教育管教,否則3歲後上幼兒園,就會發現,懂規矩的孩子非常容易融進班集體,而家長什麼都不教不管束的話,進入集體生活就會很不適應,容易不聽老師的話,散漫,好動,家長別以為這是孩子的天性,在家不加管教,這樣的孩子你不管老師就會管,不能讓這樣的孩子破壞整個班的紀律,所以孩子就會經常被老師糾正和批評,越這樣越不願意上幼兒園!一些好的習慣在6歲上小學前,要養成,不需要學多少知識,因為孩子不復習不經常用的話都會逐漸忘了的。我家孩子上幼兒園學的英語,後來上小學一二年級不怎麼學了,就都忘完了!所以重要的是培養好的習慣!例如多看書,多讀書,回家後先寫作業,上學要聽老師的話,不玩手機遊戲,少看或不看動畫片……

    6歲後就上小學了,沒有幼兒園一樣的老師天天盯著,同學也都不是熟悉的面孔,孩子剛開始會有些茫然,但是熟悉適應後,你會發現孩子有點要飛的感覺,收不住了,在家也慢慢的不喜歡被管教,有些事情喜歡自己決定,不再找家長商量,從同學們的身上學了越來越多的壞毛病。我家孩子一年級的時候就是開始學同學說髒話,罵人,惡作劇,以前她知道不對,也不做,但是上小學後卻高興的跟著某些同學說,讓我反覆糾正批評,到最後打了一次才再也不說了!還有學習這一塊,上幼兒園的時候沒管過學習,但是上小學後,就得考試,注意成績了,開始給孩子檢查作業,不懂的要隨時給孩子講解!所以6歲後除了管行為習慣還要管學習更費心些!

    等孩子上小學的興奮期過了以後,漸漸的平靜下來(我家孩子到二年級才穩定)6歲前養的好習慣會慢慢的迴歸,當然也需要家長在一年級的時候不斷地提醒。回家後寫作業,看書,也會分析同學們行為的對錯了,不會盲目跟風!

    我覺得6歲前,6歲後都挺費心,只是費的是不一樣的心。養孩子是個長期而艱鉅的任務,需要我們父母時刻關注。

  • 4 # 鑫喜閱

    為什麼現在的家長越來越重視兒童的早期教育?,其實就是意識到了六歲前省錢六歲後費心的育兒誤區。在孩子幼時可以隨心所欲,沒有任何規則去約束他,總以為孩子上小學之後,長大了,自然就會懂得道理,自然而然就能變好了,其實有無數的例子在告訴我們那是不可能的?孩子的習慣都是從小培養的,他的意識規則也都是從小培養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舉一個小小的例子,親戚家的小孩現在已經九歲了,還是不會使用筷子,其實在他四五歲的時候已經開始用筷子了,但是姿勢不對,是用手掌握住筷子像使勺子一樣使用筷子,而那時家長沒有進行任何的阻止和教育,矯正孩子的用筷子姿勢,幫助孩子正確的使用,如今孩子已經九歲了,還是這樣使用筷子現在在進行矯正已經非常困難,孩子的習慣已經養成而且現在家長也沒有意識到要幫助他改正還是依然讓他隨心所欲想一想,如果在孩子成人後和朋友一起吃飯時和同學一起吃飯時,依然使用這樣的姿勢對孩子的心靈肯定會是一種打擊

    還有就是父母的規則意識差,特別是對六歲以前的孩子,總是認為規則約束孩子,讓孩子自由成長,而且有時孩子會因為不願意大哭,自己就會很捨不得,所以凡事就都由著孩子,這也是一種對自由和規則的誤解。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當然要給孩子自由,但是這些自由是在規矩範圍內的,而不是肆無忌憚的自由。比如有些孩子餓了就一定要吃不管是剛才已經吃過飯還是怎樣,想吃就吃,想喝就喝,有些家長也是怕孩子餓到,隨時隨地的把東西送到孩子口中,久而久之把孩子養成了個小胖子,這樣對孩子的身體反而會不好。小的時候不懂事,大了大人還還會想方設法的讓孩子去減肥,習慣已然養成,怎麼會那麼容易戒掉呢?

    我非常贊成題目中所說的話,從小為孩子培養規則意識,讓孩子懂禮貌,能自立,只有他自己具備了足夠的能力,才能夠快樂的生活,反正從小他沒有任何能力的培養,在今後的生活中遇到種種挫敗,對孩子的打擊也是非常大的,那就不是愛孩子,而是害孩子了。

  • 5 # 快樂庭院

    的確如此,6歲之前省一點心思,6歲之後費多倍心思。

    “上學前就讓他痛快地玩吧,一上學就被拴上了套”,有不少家長如此說,這樣做的家長也頗有一部分,只是在隨著孩子的成長,有的家長會產生後悔的心理,有的家長依然執迷不悟。

    幼兒階段是培養孩子良好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乃至基本品質的最好階段。一個人的發展是有連續性的,每個階段並不是可以獨立存在的。

    幼兒階段不好好吃飯、作息不規律,6歲之後自然也不會一下子就好好吃飯、一下子其作息規律起來。

    6歲之前沒有閱讀的習慣,6歲上學不會立馬就能喜歡讀書;6歲之前沒有學會好好聽大人說話,6歲之後也不會好好聽大人說話。

    總之一句話,6歲之前孩子沒有養成好習慣,家長想在6歲之前一下子讓孩子養成一個很好的習慣,那是做夢呢!養成一個習慣說是21天原則,那麼改變一個習慣可就不知有幾個21天。尤其是改變一個所謂的不好的習慣,重新建立一個所謂好的習慣難度更大。

    就如一幅畫,如果開始起筆構圖沒有做好,後期無論如何也修改不好的;當然也有別出心裁的畫家技高一籌又成就了另外一幅名作,只是這樣的情況少之又少,不是你我普通家長所敢奢望的。

  • 6 # 育兒階梯

    好像並不是這樣,很多人都會認為“3歲看大,7歲看老”,其實這句話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何況,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的成長髮育早期至關重要,甚至說要比他們上幼兒園甚至小學時期更為重要。

    而且,對於6歲這個界定,似乎可以往前推延到3歲,抓住了寶寶成長0~3這個關鍵時機,也就抓住了孩子成長的敏感期。對於孩子來說,初期是他們培養良好生活習慣的重要時期,而且父母的陪伴和指導可以給予他們很好的幫助,因此,對孩子未來幾年甚至成年後的生活習慣和性格培養都會打下深刻的烙印,而且深入他們的生活中,延伸到他們的為人處世中。

    如果父母有時間和精力的話,最好由3歲延長到6歲,抓住孩子前6年的好時光打下堅實基礎,有利於孩子上幼兒園和小學後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培養等,家長們初期辛苦,後期就相對沒有那麼辛苦;但是,前期不辛苦,有可能辛苦一輩子,也耽誤孩子的一輩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鋼管穿線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