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土豆長芽子

    斯大林領導蘇聯人民取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後勝利,與中美英等盟國,打敗了德日意法西斯同盟,並最終將世界分成東西方兩大陣營,由蘇聯控制的東歐諸國,加上南斯拉夫,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不久後,中國和北北韓也被納入紅色陣營,由英美控制的西方國家,積極推行反共政策,東西方之間由厚重的“鐵幕”隔離開來,斯大林成為世界公認的社會主義陣營的領袖和統帥

  • 2 # 老齊真實又自然

    周公問太公,何以治齊?太公問周公何以治魯?過程都差不多,一個被後背敗家了,一個被賢臣叛殺了。結果都一樣,時間也差不多,只是滅的方式不同而已。

  • 3 # 紫府74522705

    馬林科夫顯而易見是能力太差!肯定不如赫魯曉夫,他要是挫敗赫魯曉夫,那他就不是馬林科夫,可惜了沒有挫敗赫魯曉夫,如果讓這樣的人掌權,蘇聯好不到哪去,可能蘇聯會完蛋的更快!

  • 4 # 視野軍

    斯大林去世後,蘇聯新的領導人大機率會在馬林科夫、赫魯曉夫與貝利亞三人之中產生。而當時的馬林科夫蘇聯部長會議主席,也就是蘇聯的總理,並且也是斯大林的心腹,本該順理成章的成為新的領導人。可是偏偏被赫魯曉夫給拉下馬,主要還是輕敵了,低估了赫魯曉夫,把經歷都用在了貝利亞身上,反而讓赫魯曉夫有了機會。

    赫魯曉夫相比馬林科夫看上去更想一個“梟雄”,這也使得很多人認為如果當時的蘇聯由馬林科夫掌權也好不到哪去。其實赫魯曉夫最大的有點也是最大的缺點就是野心太大,當年如果不是赫魯曉夫可能就不會發生驚世駭俗的古巴導彈危機,幸好危機被平息了,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赫魯曉夫上臺後,從根本上否定斯大林,去斯大林政策化。如果是馬林科夫上臺必定會沿著斯大林的方向發展,並且馬林科夫主張經濟占主導地位,輕工業與重工業平衡發展。並且二人最大不同是馬林科夫主張減少核軍備,赫魯曉夫則非常重視和戰略,並且馬林科夫的手段比較溫和,赫魯曉夫“強硬一些”。

    蘇聯解體的原因有很多,不單單是工業發展畸形的問題,本就是多個加盟國組成的,加上歷史擴張等原因,不是馬林科夫上臺就能阻止解體的。如果當時主抓經濟,也許軍備競賽的力度就會小一些,也許解體的時間會推後一些。但經濟好的同時,軍事實力就要弱很多,如果核武器數量明顯少於美國,也許美國不怕你了,可能直接開戰了。

    主要是歷史無法預測,一個微小的細節都會誘發未來的連鎖反應。如果當時馬林科夫挫敗了赫魯曉夫奪權的企圖,最好的結果也許就是晚解體幾年,最壞的結果無法想象,可能更加糟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榮浩一起到白頭歌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