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積極的蛟龍
-
2 # 黑暗過後就是黎明
一、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是心理學中一條關於第一印象的定律,指的是人們在第一次與某人接觸時,會留下第一印象,而這個第一印象一旦建立起來,就對後面的進一步認知和交往有著強烈的定向作用。如果第一印象形成了肯定的心理定勢,那麼,人際交往的後續,就會更加偏向瞭解和挖掘對方的優點;相反,則會使人在人際交往的後續更加關注對方令人厭惡的缺點,這其實也就是先入為主的道理。
二、自己人效應
人們一般都喜歡與他認為是同類的人交往,因為這會讓他覺得舒服,這就是心理學中的“自己人效應”。在人際交往中,假如我們能夠化生為熟,把初次打交道的陌生人“定義”為自己的一個“熟人”,當成自己未來的朋友,與他們進行平等且親切地溝通。那麼,對方受到你這種情緒的影響,也會將你當成“自己人”,這樣,自己人效應就在人際交往中建立起來了。
三、名片效應
“名片效應”是蘇聯心理學家納季拉什維利最先提出的,指的是在人際交往中,假如你表明自己和對方的某一觀點或者說價值觀相同,就會使對方主動縮小與你的心理距離,更願和你接近。名片效應和自己人效應有類似的地方,但並不完全相同,名片效應更加強調有意識、有目的地向對方表明態度和觀點,把自己像名片一樣介紹給對方,而自己人效應則更加強調的是把對方當成自己人。
四、皮諾曹效應
心理學中的“皮諾曹效應”源於童話故事《皮諾曹》,皮諾曹一說謊,鼻子就會變長,因此,他的鼻子就成了誠實的象徵,只要鼻子變長,任何人就都不願意和他打交道。皮諾曹效應要強調的是,在人際交往中,用謊言處世,或許能獲得一時的利益,但從長遠來看,必然是弊大於利。這就像瀑布,一旦落下來,就再也沒有升上去的機會。人際交往,這一輪的不誠信行為會構成下一輪的信用代價,誠信行為則會或者構成下一輪的信用財富,這種輪迴是以謊言拼接謊言、誠信引導誠信的,會構成惡性或良性迴圈。因而,人際交往中,我們必須誠摯待人,用誠信建立起成功的基石。
五、超限效應
在心理學中,將因為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極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稱之為“超限效應”。超限效應在人際交往中的啟示是,凡事都要掌握個適度原則,萬不可過分。關於這個效應,有個小故事可以很好地表達其核心: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的募捐演講。剛開始,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吸引人,已經準備捐款了。可過了一刻鐘後,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厭倦,便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一刻鐘,牧師還是沒有講完,這激起了馬克·吐溫的反抗心理,於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等到牧師終於結束冗長的演講後,開始募娟時,馬克·吐溫因為過度鬱悶,不僅一分錢都沒有捐,還惡作劇式地從盤子裡偷拿了2元錢。
回覆列表
心理學中有許多有趣的現象。
例如,初識時,人們總是潛意識的對面容姣好的女性心存善意,而對長相兇惡的男性保持戒備。
我們把這種在別人心中形成的第一印象帶來的影響,稱之為“首因效應”。
而這種“先入為主”的第一印象是極為牢固的,極大程度的影響了人們後續交往的人際關係的好壞
首因效應是如何產生的呢?
從我們出生那一刻起,我們就開始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心去感受這個世界,開始慢慢建立自己的認知。隨著年紀的長大,環境的影響以及經驗的積累,便開始建立起了更為完善的人際知覺。
而這個時候,當我們再次遇到一個陌生人的時候,我們會習慣性的呼叫自己認知中已有的一些模型來對比歸類。
例如,穿著白大褂帶著口罩的人,我們大多數第一反應是:他這極有可能是一位醫生。這樣的判斷方式是較為省事高效的,而我們人則大多數都形成並接納了這樣的“費力最小原則”。
應該如何讓首因效應為我們的人際關係助力呢?
以下兩點建議可以為大家所參考:
1.與人交往,學會正確運用“首因效應”
在與人初識的時候,我們首次見面的著裝,妝容和禮節都是嚴重影響對方對我們的第一印象的。我們可以先將對方考慮為一般的大眾,因此,衣服服飾以及禮節方面都益考慮在大眾所能接受的範疇。
此外,初次見面相識不應過分“自我暴露”,談論過多的個人觀點與看法,讓人產生距離感和排斥感。
2.規避“費力最小原則”,學會合理判斷“首因效應”
同樣的,當我們第一次認識一個人的時候,我們要充分的考慮和理解這個人很有可能是沒有做到良好的準備,在我們面前所展現的也難免都是有限的。
因此,我們在初次見面後如果對一個人有好的積極評價是可以保留的,但如若是消極負面的評價則應暫時保留,等待進一步交往瞭解後再下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