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蒙牛PK伊利

    定義補充

    工業社會人口減少是較上述除把“農業”換成“工業”外完全同上

    此外交流的定義不是有貿易往來的國家的總人口,而是能買賣或交易貿易品的總人口

  • 2 # 葉飄刀

    沒有考慮到科技的因素

    題主的題目是”農業社會人口減少削弱國力的道理真不適用於工業社會嗎?“下邊有對這個問題的詳細描述,描述在理解上沒有問題,但這個問題的本身就存在一個邏輯上的致命缺陷。

    也就是說,這個問題如果要成立,其根本的論據支撐就是農業社會人口減少會削弱國力這個前提要成立,但如果這個前提本身就不成立,那麼自然也就無法推匯出工業社會人口變化所帶來的影響了。

    而很顯然,這個前提條件本身就是不成立的,因為這裡忽略了科技進步的因素,把人口減少作為一個單獨的條件拿了出來,於是得出了不正確的推論。

    人類社會的發展歷史,其實就是科技與生產力的發展歷史,這個無論是工業社會還是農業社會都是通用的。

    原始社會人人勞作,首領也不得不參與勞動,平均分配食物,這是因為什麼,這是因為生產力低下,生產出來的糧食不平均分配就無法保證每個人都生存下去。後來透過對於糧食作物的選育,精耕細作等等,技術有了提高,農業產量有了提高,於是可能五個人種田就能養活10個人了,於是才有了剝削的出現,有人可以不用參加勞動。

    到了現在還是一樣,就以中國為例,建國的時候,中國的農村人口占據絕大多數。但近年來大量農民工進城務工,農村留下的多是老人,在加上城市化的程序,使得大量農村人口進入城市,農村人口與勞動力大量的下降。不過這並沒有影響到中國的糧食產量,中國糧食還是連年的高產,這依靠的就是農業科技的進步,比如更精準的天氣預報,更發達的水利系統,更優質的種子等等。

    再舉一個簡單的例子,這次俄烏戰爭,巴西跑出來說,美國製裁俄羅斯就是在制裁全世界。為什麼,因為俄羅斯是世界的化肥出口大國,而當今世界,農業糧食產量有30%-40%依靠化肥,換句話說,沒有化肥,糧食將減產30%-40%,而俄羅斯是世界的化肥出口大國,制裁俄羅斯就等於使得很多國家無法獲得便宜的化肥,將直接影響到糧食產量。那麼巴西農業人口減少了嗎?沒有,和巴西有交易的國家人口減少了嗎?也沒有。但只是因為買不到便宜的俄羅斯化肥,巴西農業就將出現大面積的減產,這就是科技的力量。

    說了這麼多,只是想證明一點,題主在考慮人口因素的時候,沒有引入科技這個變數,而這個變數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變工業與農業對於人口的依賴的。為什麼古代中國的人口最多也就是三四億,現在可以到達14億,靠的是農業技術的發展,而不是說把這十四億人都投入到了和古代差不多的那點土地上。

    而且題主這個推論,其實要破解很容易的,因為題主特別說明了,其所說的人口並非一個國家的總人口,而是與這個國家有貿易往來的國家的人口總和。那麼我們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假設這些與這個國家有貿易往來的國家,人口都減少到0,也就是不存在了,世界上就只剩下一個國家,那你說這個國家國力削弱了嗎?很明顯,變成了世界最強啊。

    你可能會說,貿易的國家不存在了,那麼會有太多的農產品,工業產品生產出來沒有人消費,這不正是我們追求的嗎,所謂共產主義社會,不就是資源極大的豐富,各類產品多到用不完,所以也就不存在剝削了。

    綜上所述,人口減少會削弱農業社會國力這一點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因為沒有引入科技這一個變數,既然農業社會人口減少會削弱國家國力這一點本身就站不住腳,那麼在這個基礎上推匯出來的工業社會人口減少會削弱國力,自然也就站不住腳了。

  • 3 # 真正鱷魚不哭

    誰說農業社會農業人口減少就一定會削弱國力?

    當農業生產力水平發展到一定程度,人口大量繁衍,必然發生人多地少矛盾——農民耕作小塊土地(包括自有和租種),收入已不足以養活整個家庭。於是一部分人就需要尋找新的工作崗位,於是轉入了紡織手工行業(這就是十六十七世紀間種花家東南地區早期工人【機工】產生的根本原因)。

    這使得國力削弱了嗎?誠然此時的大萌江河日下,但這是王朝末世,與農業人口多少沒啥關係。

    你說這是特例?雀食,地多人少生產不足才是農業社會常態,可這種情況下怎麼會出現農業人口減少?必須是戰亂、災荒或者統治者暴虐啊!這不符合你的前提吧?

    至於工業社會,工業人口減少一定不會削弱國力嗎?經濟衰退瞭解一下,當工廠倒閉,大量工人失業,社會產品不足,大蕭條就在眼前時,你還覺得國力棒棒噠?

    你之所以會有這種錯覺,是因為工業社會技術發展進步比農業社會快得多。農業社會要積攢到人多地少,可能需要幾百年;而工業革命後一個行業可能在出現幾十年甚至十幾年後,就走向沒落。這時候可能有大量原工業人口要再就業,其中一部分會轉向所謂的服務業——

    敲黑板劃重點,是所謂服務業,不是真正的第三產業。一個紡織工人改去飯店端盤子或者買保險,這叫工業人口減少;但汽車工人改做汽修或者培訓新工人則不算!歐美所謂第三產業發達,其實是將工業研發保障部門劃入服務業的!

    在你眼中,關聯性就是因果性,所以才會有各種莫名其妙的聯想。

  • 4 # 貓員外

    先說結論,這個觀點完全錯誤。

    農業社會人口減少也未必會削弱國力,適當減少人口反而會增強國力。工業社會更是這樣。任何一個社會,人口過多或者過少都不行,適當才最好。

    首先,國力的衡量標準是什麼?我個人認為兩個方面,第一,軍事實力,就是軍隊對外對內的戰鬥力;第二,社會穩定,政府財政健康。

    中國歷史上人口爆發有三個時間段,宋,晚明,晚清。

    第一個是宋代,得益於海貿商業發展以及江南大開發,人口首次破億。但是甭管哪個歷史學家都說不出宋代國力強盛,反而是所有朝代數得著的弱,甚至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出現多正統並立的現象。

    第二個是晚明,晚明農民起義大爆發之前,實際人口大概在2-3億之間,但是從萬曆以後就是一路往衰落狂奔。

    第三個是晚清,人口首破4億,結果可以說是歷代最屈辱的政府。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社會不穩定,導致政府財政紛紛出現危機。

    以上三個朝代,隨著人口增長的還有個農業社會癌症也在更加飛速的蔓延,就是兼併和腐敗。兼併導致人口增長都在底部,這些人抗風險能力極低,一次災荒就會帶來一次大規模暴動。腐敗導致政府動員能力下降,社會運轉成本變高。

    二者疊加就是惡性迴圈。

    這種社會下的人民是沒有戰鬥力的,沒有人會為了一個吃不起飯的社會去戰鬥。

    具體落實到每個朝代滅亡的原因可能各不相同,但是國力衰退的本質就只有一個,政府已經沒有能力去動員每一個人,那麼,人越多,只能是不安全因素越多,內部矛盾越多。

    工業社會也是如此。

    工業社會不擔心農業兼併,但是首重失業率。政府有沒有能力為每一個人安排一份體面的工作,這一點非常重要。就業人口多失業人口少,國力就能飛速發展,反之就衰退。

    所以我們看財經新聞,衡量經濟的核心指標就是就業率。如果人口數量超過了國家工業體系能夠提供的就業率,那麼社會就會動盪,如果人口太少滿足不了工業發展需求那就是落後。

    最好的狀態是人口和工業能夠保持一個動態的平衡。我的工業能夠提供1000萬個崗位,那麼就可以帶動2000萬配套就業,養活5000萬人口。如果社會人口低於5000萬,工業就會停滯不前,如果人口太多,有一個億,那就會出現失業潮,社會就會衰退。

    就這麼回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pvc阻燃電氣膠帶幹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