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趣蜻蜓6A
-
2 # 樂天派庫爾勒8I
第一次淞滬會戰是1932年1月28日~3月3日。
第二次淞滬會戰是1937年8月13日。
第一次淞滬會戰打了三十三天,日軍增兵達五個師團,八萬多人,十九路軍和義勇隊,加上後來加入的第五軍抗敵者,最多時不過四萬人;日軍裝備飛機、軍艦、大炮、坦克等應有盡有,防衛能力佔優,十九路軍武器只有長槍、機關槍和手榴彈,官兵鬥志和野戰經驗佔優。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鬥。
淞滬會戰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但最終結果這場戰爭沒有贏家,而對於華人來說,“一二八”抗戰的意義重大,影響非常深遠。
第二次淞滬會戰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鬥。
-
3 # 火車天下
第一次淞滬抗戰是1932年一二八事變,當時日本以保護僑民為藉口進攻,派軍隊進攻閘北江灣、吳淞等地,中國軍隊奮起抵抗,後來在英美法意等國調停下中日雙方簽訂淞滬停站協定。
第二次是1937年8月,日軍士兵橫闖虹橋機場被中國士兵打死,之後日本以此為由發起進攻,中國軍隊在上海進行了三個月的抵抗,雖然最終失敗撤退,但也讓日本三個月征服中國的幻想破滅,為大量工業西遷贏得了時間。
-
4 # wxh6954
第一次淞滬抗戰。
發生在1932年,當時九·一八事變剛剛發生不久,日本政府為了轉移國際視線,並壓迫南京國民政府屈服,在上海不斷尋釁挑起事端。1月28日晚,日本海軍陸戰隊以所謂“日僧被毆事件”為藉口,突然向閘北的國民黨第19路軍發起了攻擊,隨後又進攻江灣和吳淞。19路軍在軍長蔡廷鍇、總指揮蔣光鼐的率領下,奮起抵抗。
與此同時,國民政府派遣主動請纓的張治中任第5軍軍長,率領所部增援淞滬抗戰前線。19路軍與第5軍協同配合、並肩作戰,給予日軍以重創。
淞滬抗戰爆發後,中共上海地下組織積極動員民眾組織救護隊、擔架隊、通訊隊和運輸隊等支援淞滬抗戰,提供保障。
然而,由於國民政府執行所謂“一面抵抗,一面交涉”的方針,中日雙方於5月5日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上海停戰協定》,並規定了日軍可以留駐上海,為日後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提供了條件。
簽訂《上海停戰協定》
淞滬抗戰中,中國軍隊為反抗日軍侵略,浴血奮戰,迫使日軍三易主帥,傷亡慘重。中國軍隊一雪前恥,給予日軍以“九·一八”事變以來最沉重的打擊,同時也付出了傷亡約1.4萬人的重大代價。
更可悲的是,“一·二八”事變後,國民政府行政院長汪精衛、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等人以“事變期間紅軍發動贛州戰役”等為藉口,正式確立了“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
第二次 八·一三淞滬會戰
七七事變發生後,日本海軍又在上海地區尋釁挑戰。1937年8月9日,日本海軍中尉大山勇夫等兩人駕車闖入上海虹橋機場挑釁,被駐軍保安隊擊斃。日軍藉此事件派軍艦遊弋黃浦江及長江口,作進攻威脅。
為搶得戰爭主動權,我第九集團軍總司令張治中奉令率領第87、88師等部向上海推進,並於8月13日奉令向日本駐滬海軍陸戰隊虹口基地發起圍攻,試圖趕敵下海。“八一三”淞滬抗戰由此展開。
日軍大本營隨即組建了上海派遣軍,以松井石根為司令官,率兩個師團開往上海增援,9、10月間,又相繼增兵計達30萬。中國方面也不斷向淞滬戰場增兵,先後調遣了70多個師赴滬參戰。
中國軍隊英勇抗日,不畏犧牲,戰事空前慘烈,其中尤以四行倉庫保衛戰名揚中外。後因日軍從杭州灣金山衛等處戰場側翼登陸,對上海戰場形成合圍之勢,守軍為避免更大犧牲,於11月8日起撤離上海。11日,上海淪陷。
淞滬會戰歷時三個月,中日雙方都相繼投入重兵,死傷數量堪稱巨大,為抗戰開始後正面戰場上第一次大規模交鋒。中國官兵以血肉之軀抵擋日軍猛烈炮火,捨命衛國,堅持到11月初,粉碎了日軍“三月亡華”的妄想。
此役改變了中日戰爭戰略局勢,成功吸引侵華日軍主力從華北戰場南下華東,我方奪取了戰略主動權,更為中國工礦內遷、儲存民族工業實力贏得了寶貴時間。
結語
同樣發生在上海的兩場抗日戰爭,無論是淞滬抗戰還是淞滬會戰,都是近代羸弱中國在日本侵略鐵蹄肆虐下的一個縮影。
歷史總是驚人地類似,在這兩次戰鬥中,日本為了找到侵略中國的藉口,上演了“日僧被毆”以及“日海軍中尉被擊斃”兩起換湯不換藥的拙劣把戲,昭示著日本的野心。同樣相似的有國民黨中央政府的軟弱,還有備受戰火蹂躪的中國普通百姓、更有一線將領和士兵們的頑強不屈。
-
5 # 粵東小城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第二次淞滬抗戰,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在淞滬會戰中,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鬥,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9個師團30萬人,中國軍隊投入73個師70餘萬人。
淞滬會戰,使日軍被迫轉移戰略主攻方向,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
一戰後,日本在華擴張受到了英美列強的遏制,中國的北伐戰爭使日本在華利益受到削弱,促使日本政府調整對華政策,加快吞併中國東北地區的步伐;20世紀30年代初,世界經濟危機發生,日本經濟遭受沉重打擊,陷入極端困境,並導致政治危機,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日本法西斯勢力決意衝破華盛頓體系對日本的束縛,趁英美忙於應付危機,蔣介石大規模“剿共”之際,奪取東北,以擺脫困境,並圖謀爭霸世界。
中國背景
淞滬抗戰
1932年1月28日午夜,日本海軍第一遣外艦隊司令鹽澤幸一指揮海軍陸戰隊分三路突襲上海閘北,第十九路軍在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指揮下奮起抵抗,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
自衛抗戰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製造盧溝橋事變,企圖在華北製造第二個滿洲國。為確保首都安全,中國統帥部遵照國防計劃甲案,陸軍集中兵力準備殲滅上海的三千日軍海軍陸戰隊,海軍堵塞江陰全殲日軍長江艦隊。
-
6 # 學徑
抗戰期間,作為當時亞洲最繁華城市的上海,先後發生過兩起重大戰事,分別是1932年的淞滬抗戰,即“一·二八事變”,以及1937年的淞滬會戰。兩場戰事,均載入史書,成為華人民和軍隊抗日救國的重大事件。
發生在上海的兩場戰事中,淞滬會戰規模龐大,是抗戰時期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戰役之一。而淞滬抗戰的規模相對小些,中方參戰軍隊5萬餘人,而日方先後數次增兵,最後兵力達9萬人。不過,就戰爭結果來看,反而是淞滬抗戰的中方軍隊打得較為出色,使日軍三易主帥。而最後的停戰協議中,也恢復了戰前原狀,既無領土被佔,又無賠款條款,極大地激發了民族精神,促進了團結。
回覆列表
二者有區別,主要區別是,性質不同、歷史背景不同、發生時間不同、結果不同、主要指揮官不同,具體如下:
一、性質不同
1、淞滬抗戰
淞滬抗戰一般指一·二八事變,又稱一·二八淞滬抗戰,日本稱上海事變或第一次上海事變、淞滬戰爭。是在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為了轉移國際視線,並迫使南京國民政府屈服,於1932年1月28日晚發動的進攻上海中國守軍的事件。
2、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第二次淞滬抗戰,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一場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