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是老農民付林英

    人類硬生生把草灌進食肉動物胃裡,會發生什麼,啥事沒有,食肉動物們還是照常生活,

    該吃肉還是正常吃肉,

  • 2 # 純鈞RHGL

    不存在絕對性的肉食動物。

    世界上只有絕對性的植食動物,但不存在絕對性的肉食動物。

    其實肉食動物也會吃植物,只不過吃得很少。它們通常透過食用獵物的內臟,順便進食一些植物。

    動物沒有攝取植物性營養的意識,它們只是依靠本能來決定吃一些植物,甚至礦物。比如說有些動物還要吃泥土以攝取銅、鹽的礦物質。

    所以事實上,野生的肉食動物,偶爾也可能特意啃兩口草來吃,用以攝取某些物質,已經幫助清理腸道。

    尤其是貓科肉食動物,也會吃幾口草來幫助自己清理腸道內殘留的毛。

    由於不存在絕對性的肉食動物,讓它們少吃點草,吃了也就吃了,無所謂。

    它們不是吃不了草,只是不愛吃。並且植物不能提供足夠的能量,所以它們平時基本不吃草。

    但肉食動物基本不能消化大量的草。硬塞進去,那它們就生病了。

    簡單說就是由於生理結構問題,肉食動物的消化系統針對植物的分解酶不夠多——也因此,肉食動物才選擇食用獵物的內臟來“順便”吃植物,因為獵物肚子裡的草是已經被消化了一些的——且肉食動物的牙齒不能有效咀嚼、磨碎高纖維的植物,所以它們吃了大量的草,肯定消化不良,消化負擔增大,引起消化道疾病,比如胃腸梗阻、胃腸炎等。

  • 3 # 獵奇動物社

    2020年10月,澳洲的一位製冷師在去客戶家中的路上發現了高速公路旁一頭牛嘴裡叼著東西,當他停下車來靠近觀察時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這頭牛竟然叼著一條沃瑪蟒在大口的咀嚼著。

    製冷師將這一幕拍下發到網路上後引起了熱議,畢竟牛在我們的印象中是一種純正的食草動物,而蛇是一種肉食。但其實這只是大驚小怪而已,因為自然界中其實沒有絕對的食草動物,也沒有絕對的食肉動物。根據科學的研究發現,牛除了吃蛇還會吃袋鼠的屍體,鹿、雪兔、松鼠等動物在寒冷的冬季遇到動物的屍體也會吃掉。(下圖為科學家們放置的紅外相機拍到的雪兔吃同類的屍體)

    同樣的,食肉動物吃植物性食物也是正常的,比如熊雖然在食肉目下,但是大多數熊的食譜中,植物性食物佔比都在60%以上,而像獅子、老虎等動物雖然在我們眼中是純正的食肉動物,但是它們其實也是有吃草的行為的,所以,如果把草硬生生的灌進食肉動物的胃裡,其實也沒有什麼大事發生,只要不是多次或者長期,對它們的健康也沒有太大的影響

    那麼,像獅虎這類食肉動物為何會有吃草的行為呢?動物的食性又是由什麼決定的呢?我們一起來聊一聊這兩個問題。

    食肉動物為什麼會吃草?

    食肉動物是指主要以肉類為食物來源的動物,根據它們肉食的佔比,還分為一般食肉動物和超級食肉動物,所謂的超級食肉動物就是高度的食肉動物,它們的肉食佔比要在70%以上,在食肉目下,除了大多數的熊科動物,其他動物都是超級食肉動物。

    但是,儘管是超級食肉動物,它們也是有一定的植食性食物佔比的,比如老虎的食譜中就有漿果,尤其是在秋季。

    但是,超級食肉動物吃草並不是常態,而是在特殊的時期才會有的行為,尤其是像獅虎這類的貓科動物,它們吃草的頻率要明顯高於其他超級食肉動物。這是因為老虎等貓科動物喜歡舔自己和幼崽的毛髮,我們都知道有毛的動物都是會掉毛的,老虎也不例外,它們舔毛髮時,會將一些脫落的毛髮吃進體內。

    除了舔進去的毛髮外,食肉動物吃獵物時,也會將大量的獵物的毛髮吃進體內。

    而毛髮是角蛋白,與我們的指甲的構成成分幾乎是一致的,在所有動物的體內都確實消化角蛋白的酶,這使得毛髮在動物體內是無法消化的。一部分的毛髮會直接被排出體外,還有一部分的毛髮會粘在胃的內壁上,對於有舔毛髮習慣的食肉動物來說,它們胃中的毛髮量是比較大的,此時它們就需要將毛髮排出來。

    這時吃草的作用就來了,由於超級食肉動物的消化系統是無法消化纖維的,所以草進入胃中是無法消化的,這樣胃就本能的會將草排出去,方法就是讓動物嘔吐了,此時草會帶著一些毛髮一起被吐出來。

    除了毛髮外,超級食肉動物吃草催吐還有利於排出一些有毒的物質,比如它們吃進了一些有毒的肉或者是消化系統出現問題無法消化大量的食物時,它們就會用這個方法將多餘的食物或者有毒的食物排出,這也是一種自救的方式。

    至於有些人說草中含有什麼維生素、礦物質之類的,顯然是不科學的,因為超級食肉動物是無法消化草、樹葉等植物性食物的,既然沒有消化,何來吸收呢?

    因此,即使我們強行的把草灌進食肉動物的胃裡(忽略被食肉動物一巴掌拍死),它們最多也是因為無法消化,將草吐了出來,並不會發生什麼大事,不過,如果長期的這樣,也能把食肉動物搞死,畢竟長期的嘔吐,營養不良,最終日漸消瘦。

    動物的食性由什麼決定?

    我們放眼整個的哺乳綱動物,食性是五花八門的,有食肉動物(比如獅虎),有食草動物(比如牛羊),還有雜食性動物(比如野豬),而它們的食性形成與自身有關,與祖先也有很大的關係

    首先,最早的哺乳動物出現在距今約2億年前的侏羅紀時期,它就是吳氏巨顱獸(Hadrocodium wui),從目前的研究看,吳氏巨顱獸是一種體長僅有一釐米多,體重為兩克左右的小型動物,它們過著雜食性的生活。

    原先的食性為以後的動物食性奠定了基礎,因為雜食性動物就意味著它們的消化系統既能消化得了肉食,又能消化的了植物性食物(尤其是纖維),這樣以它為基礎演化出的動物食性選擇就容易廣泛,這就是祖先的關係。

    之後就是與動物本身有關了,在漫長的演化中,不同動物出現的環境不同,所以發生的基因突變也就不一樣,在它們演化之初,如果是犬齒更加發達,其捕獵能力會更強,它就傾向於食肉,而如果該動物演化之初的臼齒更加發達(適合磨碎食物),它就偏植物性食物一些,然後某一食性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多,它的消化系統、進食工具就會越來越傾向於取食和消化某一類食物,這樣食性就形成了。

    另外物種的食性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大熊貓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它的祖先始熊貓犬齒髮達,消化道更傾向於消化肉食,所以當時它是超級食肉動物。但是,隨著競爭越來越激烈,大熊貓的祖先開始提高了自己植物性食物的比例,並且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尤其是在大熊貓祖先發現了竹林中確實競爭者之後,它們更是在此定居了下來,慢慢的大熊貓從超級食肉動物變成了如今99%的食物是竹子的動物。

    總結一下

    許多人認為食肉動物就不能吃草,但其實所有的食肉動物都不是絕對的,即使是超級食肉動物也是如此,而且即便是超級食肉動物吃了草,它們最多也就是再吐出來,並不會引發什麼大的損傷。

    而且動物的食性原本就是祖先的食性決定的,所以大熊貓能從超級食肉動物變成如今的啃竹子高手,這同樣也是祖先的“饋贈”。

  • 4 # 記憶中的如煙往事

    有的看似違背自然法則的事發生在眼前,原因真的讓人無法想象。我小時候放牛,發現有一頭母牛竟然吃螞蟥,只要把螞蟥從牛身上刮掉下放在它面前,它就珍珍有味吃起來。其他牛則不見吃過,真想不出個為什麼。

  • 5 # 文理不通的老貓

    我只知道以前家裡窮,養個貓,沒有肉給它吃,每天喂的都是素的和主食,什麼紅薯,米飯,菜湯,貓一樣吃得不少,不過貓會去自己抓老鼠補充肉類,所以看到了吧,吃素食會造成食肉動物某種程度的營養不良,但是素食可以保證食肉動物活下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心目中的中國古代十大戰神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