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上汽大眾大眾品牌

    提到買一臺車,有很多可以考慮的因素。外觀,內飾,動力,能耗,舒適性。但是如果提到買電動車,想到的第一點,肯定是續航。

    客觀地說,在之前的幾年裡,電動車的續航每年都在快速增長。大概在4年前,400km續航就能算作一臺電動車的賣點了。但現在?平均續航已經可以達到五六百公里,超過七百的也有不少。至少在理論上來說和燃油車的續航已經相差無幾,甚至還要更長一點。

    那為什麼還有電動車的里程焦慮呢?因為除了理論上的續航,使用者實際可以用到的續航,去掉最底下那一段留著“保命”的里程,到了冬天,因為電池活性降低甚至還要縮水,老實說,很難讓人放心的根據配置表上的理論續航來真實地安排自己的出行。

    隨著技術的發展,配備了更大的電池、更高效系統的電動汽車,也開始進入了我們的視野。但是里程焦慮,要麼在電動車車主心裡揮之不去,要麼讓想要買電動車的人望而卻步。

    說實話,這種“焦慮”的根源,其實不在電池有多大,或者是理論續航里程有多高。其實這就好比用手機,電池的大小隻有在購買的時候會考慮,買回來以後對手機續航的感受,主要是在手機使用過程中的實際體驗,也就是手機右上角的剩餘電量顯示。

    放在電動車上也是一樣的道理,不準確的表顯續航,會誤導人們對電量的判斷,進而影響行程的規劃。同時充電樁好不好找,要不要排隊,充電需要多長時間,這才是人們產生里程焦慮的根本原因。

    1、表顯續航為什麼會有偏差?

    熟悉電動車的朋友肯定知道,假如一輛車宣傳的續航里程有500公里,那麼有兩種可能:要麼每次充滿電,儀表都顯示500公里,但是跑的時候掉得更快;要麼充滿電的時候,顯示續航到不了這麼多,但是實際的駕駛過程中,續航里程會隨之變化。正是因為這兩個方案,續航的評估體系不同。

    這輛車所宣傳的500公里,指的是“公告續航“。純電動汽車,過去用的是NEDC續航,從2021年開始採用CLTC續航。這兩種標準都各自有一套車輛工況的場景標準,新上市的汽車,都需要進行這麼一次工況模擬,包括城市路、高速路、山路的行駛情況,同時也將車輛的滾動阻力、車重等因素都納入到測試範圍中,綜合評判下來就得出了這輛車的續航,也就是車企平時對外宣傳的續航。

    不過公告續航終究是理論值,表顯續航更能反映當下車的情況。

    形象一點來說,NEDC或者CLTC工況續航就像是一次大的統考,所有的車做同一張卷子,目的是為了方便各個車型橫向的統一比較。

    而表顯續航,可以比作那種時不時來一次的小測驗。它關注的是單輛車在不同的情況下,可以跑多遠。現實環境下的路況、駕駛習慣往往要比標準工況激烈不少,那麼車的系統就會根據這輛車這段時間以來的使用情況,包括車的工況、各種路況的比例等等因素,再結合當前電池的電量情況,來實時估算表顯續航。

    所以,表顯的續航常常會和公告續航有所差異,差的多和差的少,和車內系統的估算演算法有著直接的關係。可以這樣說,演算法越是精確,越是考慮全面,估算出來的表顯續航就更準確,它算下來現在還可以跑300公里,就不會在只跑到280多公里的時候沒電。

    拿我們的ID系列來說,它採用的就是表顯續航估算演算法。這樣做的好處是充分考慮車主在之前一段時間內的實際能耗。能耗低,里程可以比工況法的結果更長。能耗高,里程雖然短一些,但是帶來了非常高的準確度以及可靠的電量估算,讓車主能大膽地制定行程規劃,而不需要考慮里程不準確帶來的不確定性。

    有了準確的里程估計,才能夠合理規劃行程,出門的時候才能從容一些,安排目的地和充電地點。剩下的問題就是能不能方便找到充電的地方,充電是不是速度夠快,這就成了影響充電體驗的關鍵因素。

    2、如何方便地找到充電的地方?

    智慧手機隨便找個插座就能充電,實在不濟找個充電寶也行。電動車找充電樁稍微要麻煩一些。一來,靠譜的公共充電樁畢竟還是不如加油站多;二來,好不容易找到了充電站,卻發現排隊遙遙無期,要麼充電樁是壞的,甚至有的充電站地圖上看著在營業,去了之後才發現早已經關了。為了充一次電,前前後後得花費兩三個小時……這就很“搞人心態”了。

    如此巨大的時間成本,耗費的精力,糟心的體驗,正是讓電動車主感到“焦慮“的一部分原因。所以完善的配套設施,可以隨時隨地有電可充,讓電動車充電甚至比加油更方便,也一直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才有了ID“智選充電“這項服務。它可以很好的解決充電難這個問題,透過和主流的充電運營商合作,充電可靠性有了很高的保障,目前接入智選充電站的數量算下來超過了20萬,覆蓋率可到90%以上,找充電樁就像找便利店一樣,極高的提升了充電的便利度。

    除了便利性,“智選充電“還可以實時遠端檢視充電站的資訊,充電站共有幾個充電樁,都有多少人在用,空閒的樁還有多少,現在去還開不開門,這些資訊都非常重要,它可以有效的避免想去充電的人“無功而返”,從基礎設施的角度緩解人們的里程焦慮。

    3、如何讓充電速度更快?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要想讓電動車充電“比加油還方便“,除了要有完善的充電站等配套設施,充電過程的體驗也至關重要。

    電動車的電池電量越來越大,比起以前小電池的車,同樣的充電功率去充電,充電時間就會慢不少。充電期間漫長的等待,更加重了人們的里程焦慮,“開車一時猛,充電全靠等”,這成了如今電動車主的真實寫照。所以這也讓快充的效能顯得是那麼地重要。

    好的充電體驗可以節省大量等待的時間,提高一臺車甚至是整個充電站的效率。我們來看一下一臺ID.3在某充電樁上實際充電功率的曲線圖,這臺車從一個8%的SOC(就是剩餘電量)開始充電,一直到滿電。

    圖中,綠線的是車輛發給充電樁的需求功率,橙線是實際充電樁給車的輸出功率。在SOC比較低的區間,ID.3充電的需求功率(100.8kW),甚至超過了充電樁可以提供的實際功率(82.6kW)。這是因為充電樁同時在用的使用者比較多,所以每根樁實際可用的功率就低了。

    SOC蹭蹭蹭地往上漲,漲到大概80%~90%左右區間的時候,才會有一個明顯的減慢,這是電池本身的充電策略決定的,所以說,假如趕時間的話,快充充到90%就夠了。

    再繼續等它充滿,時間和電量的價效比不是很高,因為相同充電時間內,低SOC對於電量增長的幅度是高於高SOC的情況的。

    充電速度不僅要快,而且還要穩。在充電樁能保持持續的高功率輸出情況下,電池的控制系統也要保證充電策略的合理與穩定,因為有很多相關因素影響著充電速度與穩定性,比如環境溫度、電池的溫度、充電樁功率限制、同一個充電樁內電網負荷影響等等,電池和充電樁都應該在保證穩定性的情況下達到最大的充電效率,充電時間短了,充電過程也可靠,里程焦慮也就會少很多。

    總結一下,人們對於不確定感,有著天生的恐懼,這種恐懼感也在里程焦慮方面適用。更精確的表顯續航,更方便的充電自由,更快更穩定的充電速度,只有一個一個地去解決這些難點,才可以讓使用者的里程焦慮,少一點,更少一點吧!

  • 2 # 長城汽車

    新能源汽車發展到2022年,其實我們對里程焦慮的理解也相比之前理性、清晰了很多,甚至對汽車品類也有了新的理解。

    首先,問題中的新能源汽車應該指的是狹義的純電動汽車吧,基於這個前提,我們來談談里程焦慮。這裡里程焦慮的實質,其實是對剩餘電量(剩餘里程)的未知,以及能否順利充電的擔心。隨著三電技術的不斷髮展,如今的電動汽車續航體驗已得到極大最佳化,如今市面的電動汽車續航基本上已經與主流家用燃油車相當,甚至有些長續航車型還要超過正常燃油車不少,因此,單次續航里程的問題已經不再是主要問題。當然續航體驗不僅僅是續航里程數字的不斷增加。現如今,車主對其電動汽車進行短暫熟悉磨合之後,可以根據自己駕駛習慣,比較準確的預估剩餘續航。此外,現在的電動車也不會出現電池SOC低於一定值後動力斷崖式衰減現象,因此在剩餘電量(剩餘里程)這塊,算得上是心中有數兒了。心中有數兒自然沒什麼可焦慮。

    接下來聊聊對能否順利充電的擔心的這塊,這可能要分兩種使用場景來說:一個是日常通勤,一般根據使用情況,電動車主都會養成一個充電頻率的習慣,讓自己既不會被晾在半路,也不會頻繁無謂地充電,給自己找麻煩;另一種情況就是出遠門,這種情況下,確實會有這樣的擔心,沿途充電樁能不能用?有沒有空位?其實這樣的情況燃油車有時候也會遇到,不過情況會更極端一些。當然,包括我們在內的汽車行業內外很多企業、組織都在努力尋找解決方案。在當前條件下,建議大家在出門前做好規劃,多留一些餘地。

    畢竟已經2022年了,除了透過讓純電動車變得更加靠譜、可預知的方式來打消焦慮,我們也在透過其他途徑來解決這樣的問題,比如我們的“0焦慮智慧電動”——PHEV動力架構的檸檬混動DHT技術。我們搭載檸檬混動DHT技術PHEV動力架構的車型配備110km起步,目前最高超過200km純電續航能力(WLTC)的超大動力電池,讓其在通勤場景下可作為一臺純電動汽車行駛;而在遠行時,還能夠在電池虧電後以極低油耗繼續行駛。當然,如果需要休息,並且充電方便,也可以在休息的同時透過快充快速補電,繼續享受極低的出行成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天和孩子說學習的重要性,就是不聽,改咋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