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大明花了兩百多年時間,一直搞不定蒙古。

    後金(清)則僅花了十餘年時間,就征服了蒙古,並將這種關係一直維繫到大清滅亡。

    其中差異,究竟何在呢?

    大明的方略

    大明對蒙古的方略,總結下來為兩句話:“用夏變夷”,“以夷制夷”。

    所謂“以夏變夷”,就是將能夠直接搞定的蒙古部族內遷,用“以夏變夷”的方略安置。

    大明是從蒙元手中奪取天下的,因此,在朱元璋看來,無論是留在內地的蒙古民,還是在草原的蒙古民,都是大明需要從蒙元手中接過的臣民。

    朱元璋的思路是:透過繼續北伐,討滅北元殘餘勢力,然後將降服的蒙古各部族內遷,“以夏變夷”。“使之服中國聖人之教,漸摩禮儀,以革其俗”。(《明太祖實錄》)

    然而,朱元璋數次北伐,雖屢獲大勝,但始終無法完全實現。

    此後,北元滅亡,蒙古分為三部。

    自朱棣開始,遂改為採取“以夷制夷”的方略,即拉一個打一個,削弱敵人。

    以夷制夷的方略,一直持續到明朝末年。

    到明朝末年,大明以蒙古右翼壓制蒙古左翼,甚至拉攏女真以鉗制蒙古左翼。

    當然,在大明衰落,蒙古也分裂後,大明利用蒙古遊牧經濟單一,依賴“互市”的特點,以“互市”為籌碼,使一些蒙古大封建主接受大明冊封的世襲王位,試圖以此“搞定”蒙古。

    然而,搞來搞去,大明始終無法搞定蒙古,卻是女真人“搞定”了蒙古。

    大明方略無法成功的原因

    1、沒有適合的統治之方。

    朱元璋的“用夏變夷”之法,確實取得了相當成績。尤其是對盤踞雲南、遼東的蒙元殘餘勢力。

    然而,此法之所以能在雲南、遼東成功,是因為這些地方也適合農耕。

    而草原則不同,受降雨量影響,該地沒有農耕條件,古代只能發展單一的畜牧經濟。

    對於“逐水草而居”的草原人來說,“用夏”之法根本不適合!

    所以,北元滅亡,草原各部仍然不認大明天子為草原“大汗”,依然與大明為敵。

    這就註定了,大明不能因俗而治,沒有機會將其納入大明版圖。

    2、以夷制夷,只能收一時之效,不能實現長期安定。

    明成祖雄才大略,五次親征漠北,聯此擊彼,拉一打一,沉重打擊了草原力量,短期效果極佳。

    然而,五次親征中,四次以韃靼和兀良哈為作戰目標,只有一次以瓦剌為目標,其結果是:韃靼衰落,瓦剌漸強。

    成祖以後,瓦剌強盛,甚至發生了“土木堡之變”,並圍攻京師,使大明由盛轉衰。

    成祖雄才大略,尚且如此,何況大明中後期的帝王們呢?

    以夷制夷,其收效註定是短暫、侷限的,註定是不能實現長期安定的。

    3、經濟手段雖有一時之效,但沒有抓住草原經濟的分散特點。

    草原以單一畜牧經濟為主,依賴與大明的“互市”。

    大明以“互市”為籌碼,拉攏一些蒙古大封建主,賜其王號,給印、授敕、賜衣,允其世襲,試圖以此獲取安定。

    然而,草原的遊牧經濟是分散的。草原各部利益各不相同,彼此分裂。

    因此,即便透過“互市”拉攏了大封建主,依然有其他部族侵犯邊疆,大明始終不能獲取真正的、穩定的安定。大明的“互市”,只能換取區域性地區(如宣府、大同)的較長時間安定,卻不能獲取整個漫長邊境線的安定。

    如此,大明花了200多年時間,非但不能征服草原,連長期安定也無法實現,可以說是“搞不定”蒙古。

    後金(清)使蒙古長期臣服

    後金(清),則在入關之前,就已使蒙古臣服。

    幾乎在後金崛起的同時,蒙古的林丹汗崛起。林丹汗憑手中八大營二十四部的實力及大明的支援,也企圖統一蒙古。

    努爾哈赤、皇太極遂拉攏試圖擺脫林丹汗的蒙古各部,與林丹汗及其支持者展開競爭。

    1627-1635年,皇太極三徵林丹汗,徹底擊敗了這個最大的對手。

    在此前後,許多蒙古部族歸附了後金。

    皇太極遂劃分各部的放牧地、財產、居民,並在保證各部貴族特權的基礎上推行後金法令。

    由於歸附者日子過得好,歸順的蒙古部族越來越多。

    1636年正月,各部在瀋陽舉行大會,承認皇太極繼承蒙古大統,以博克達汗。

    到清入關之前,大部分蒙古部族已歸附,成為大清的一部分。

    此後,終大清一世,蒙古始終臣服於大清。

    後金(清)使蒙古長期臣服之因

    1、後金(清)有統治之法。

    北元滅亡,蒙古各部仍與大明為敵。而林丹汗覆滅次年,皇太極就成了蒙古各部的“博克達汗”。

    最關鍵的差異在於:後金找到了治理草原的辦法。

    如努爾哈赤對喀爾喀貝勒所說,“兩國語言不同,但衣服、各種生活習慣皆相同,像一國一樣”。

    後金政權的畜牧業比重極大,非常熟悉遊牧經濟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遊牧文化、遊牧政權的特點。

    因此,皇太極很快就可以對歸附各部推行後金法令,建立行政機構,確立起牢固的君臣、主從關係。

    後金將八旗制度推廣到蒙古各部,形成了盟旗制度。

    盟旗在不觸動蒙古原有封建領主制經濟結構和內部社會等級制度的基礎上,賦予了封建領主貴族與行政官員的雙重身份,既能使蒙古上層傾心歸附,又能使後金法令行於草原,草原各部在政治、經濟、軍事上徹底受制於後金。

    2、喇嘛教。

    蒙古各部之所以很快歸附皇太極,還有一個原因:皇太極派去的使者,多是黃教喇嘛,而皇太極討伐林丹汗時,也多打著保護喇嘛、寺廟的口號。

    喇嘛教自明代中期傳入草原。

    對草原各部來說,獲得喇嘛冊封,他們就可以獲得獨立的合法性,不再依賴黃金家族的承認,因此,多積極引進、推廣黃教,使黃教流行於蒙古各部。

    皇太極以喇嘛教保護者的身份, 使蒙古各部傾心歸附。

    此後,有清一代,大清長期尊崇喇嘛,並使之成為與蒙古各部之間強有力的文化紐帶。

    3、持續的頻繁聯姻,使雙方統治階層成為真正的“一家人”。

    值得注意的是,後金、清與蒙古的聯姻,範圍是極大的,其聯姻的物件幾乎遍及蒙古各部!僅皇太極的女兒,下嫁蒙古王公者就達12人!另又大量滿洲宗室女下嫁蒙古各部,而皇太極及滿洲貴族也多娶蒙古女。

    密切的血緣關係,使雙方統治階層“合為一家”。

    在對待蒙古的問題上,清比明有明顯的進步。

    不過,無論明還是清,都未能真正實現各民族的平等。

    如今,中國推行正確的、平等的民族政策,必能實現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

    任何外部勢力,也不可能破壞這一歷史程序!

  • 2 # 小島知風

    其實清朝能徹底征服蒙古從根源上還得感謝明朝做出的貢獻,清朝能征服蒙古只不過是隨著時代發展,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道理,而種樹的就是明朝。

    明朝分化瓦解了蒙古人

    明朝在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之初,對待蒙古人是採取的強硬態度,當時的明朝只有一點那就是把蒙古人打散、打服。

    所以在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時期會爆發多次的北伐戰鬥,這也代表著明朝初期對蒙古人的態度是非常強硬的,就是強大的軍事打擊。

    但是打了蒙古幾次之後,明朝發現蒙古人並不是這麼輕易就能被征服的,因此在強力的軍事打擊之下,明朝又想出了分化瓦解蒙古各部的策略,一面用軍事打擊,一面用重金籠絡蒙古的王公貴族,這樣一來蒙古人的北元勢力就逐漸開始走向分裂。

    其實從朱元璋的洪武三十年(1380年)的地圖就能看出來,在當時的元朝雖然被明朝從中原地區驅逐出去,但勢力還非常強大,北元的統治力和凝聚力還在。

    可是雖然明朝沒能徹底使蒙古臣服,但是明朝的分化瓦解戰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明朝分化瓦解蒙古的過程中,北元逐漸從統一有凝聚力的政權逐漸走向鬆散瓦解的狀態,分化瓦解蒙古的戰略在明朝中後期就已經起到了作用。

    明穆宗隆慶帝朱載坖時期,內閣輔臣張居正、高拱等人正是趁著蒙古內訌之際,與北元的俺答汗達成了隆慶和議,在名義上北元首領俺答汗接受明朝冊封成為順義王,這也代表著確立了明朝與蒙古的從屬關係,正式結束了明朝與蒙古近兩百年的戰鬥對立狀態,雖然此後蒙古還時常騷擾明朝邊境,但是此後明朝與蒙古沒再爆發大規模的戰爭,這也意味著明朝對蒙古的分化瓦解戰略起到了作用。

    到了明末清初的明清對峙之際,蒙古基本被分化成了三大塊分別是漠北蒙古即喀爾喀蒙古、漠西蒙古即衛拉特蒙古、漠南蒙古。

    這三大蒙古實際上還是由各個部落所構成,而各部之間又互不統屬,雖然名義上蒙古人心目中還是以成吉思汗家族的黃金家族後裔即北元皇室血統為尊,但此時北元皇室對於蒙古各部的號召力和凝聚力已經微乎其微。

    其實在明朝的歷史上本來明朝是有機會使得蒙古臣服的,不過這還得說一說明朝內部的問題,明朝在朱元璋和朱棣父子多次北伐之後,到了明仁宗朱高熾和其子明宣宗朱瞻基統治時期,明朝認為蒙古難以用武力征服,於是逐漸開始撤除對蒙古的軍事打擊,改為單純的懷柔和分化瓦解。

    在明宣宗的兒子明英宗朱祁鎮統治時期,漠西蒙古瓦剌部太師也先屠殺了很多北元皇室後裔,北元皇室對於蒙古的影響力已經逐漸衰弱,當時的蒙古各部基本已經人心離散。

    朱祁鎮確實也抓住了機會,他是準備出兵蒙古,不過他錯誤地低估了蒙古的戰鬥力,也高估了自己的實力,他親自統率大軍御駕親征,結果導致了土木堡之變爆發,千里送人頭,不僅大明軍隊全軍覆沒,連朱祁鎮自己也被也先所俘虜,朱祁鎮為此被後世戲稱為“大明戰神”。

    在土木堡之變後,明朝對蒙古是畏敵如虎,基本已經放棄了軍事打擊,而且之後的明朝向著宋朝發展,開始重文輕武,文官當政,書生掌兵,這也使得明朝徹底放棄了對蒙古的軍事打擊,對蒙古基本只是分化瓦解和懷柔之策,邊關守將也只是負責抵禦蒙古的侵擾而已。

    其實對比一下明朝初期和後期的名將就能看出來,明朝初期大將徐達、常遇春、藍玉、馮勝等人哪個不是打的蒙古節節敗退的人,而且這些明初大將都是很善於指揮大規模的大型軍團會戰,而明朝中後期的名將如李成梁、戚繼光、袁崇煥之輩比之徐達等人可謂天上地下,這些人雖然能力不弱,但是也很少能像徐達他們似的指揮大規模的軍團會戰,他們最多也就是打一打防禦性的區域性戰爭。

    實際上是戚繼光等明朝中後期名將的能力不如徐達等明朝初期名將的原因嗎?當然不是,差別只在於皇帝對武將的信任程度而已,朱元璋時代開拓天下離不開徐達等開國名將在外奮戰,而到了明朝中後期,武將在皇帝面前沒有太大的話語權,而話語權和決策權都被文官集團所掌控,皇帝也希望利用文官壓制武將,所以武將得不到發揮,那談何打服蒙古。

    文官理政是沒問題的,但是在處理軍國大事上的戰略思想以及膽量魄力比之武將還是差遠了,因此雖然明朝對蒙古的分化瓦解之策起了作用,但是受限於明朝中後期是由文官集團影響決策權,在土木堡之變中蒙古已經把文官集團打的害怕到家了,在明朝中後期如果誰提議武力征服蒙古就會引起絕大多數官員的反對。

    就像明武宗正德帝朱厚照似的,明武宗喜好武功,親自率軍抵禦蒙古小王子,結果死後被文官扣上了勞民傷財、嬉戲胡鬧、不務正業的昏君惡名,所以想用武力征服蒙古在明朝中後期已經基本行不通了。

    因此明朝雖然分化瓦解了蒙古,但是卻並沒有抓住機會,在明朝中後期蒙古分裂得越來越厲害的時候,如果明朝能抓住機會的話,蒙古也就會被明朝所征服,不過很可惜的是明朝中後期本身軍備就已經鬆弛,而且由文官集團所掌控的明朝也不可能再對蒙古採取強硬的軍事打擊了。

    如果把明朝中後期蒙古各部分裂的局勢放到明朝初期朱元璋和朱棣時代,在這父子軍事強人的軍事打擊下,明朝很可能就征服了蒙古。

    而明朝中後期蒙古各部分裂,人心離散,明朝沒有徵服蒙古的想法,卻不代表隨之崛起的女真人建立的後金政權也就是清朝沒有徵服蒙古的想法。

    清朝抓住蒙古各部分裂的機會逐個擊破,最終使得蒙古臣服

    清朝崛起時,正是蒙古各部分裂的最嚴重時期,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起兵建立後金政權時,努爾哈赤已經做好了與明朝長期對峙的準備,由於後金政權在地理位置上與漠南蒙古接壤,因此努爾哈赤制定出了滿蒙聯姻的決策,他想籠絡漠南蒙古一起對抗明朝。

    最初蒙古樂於女真人當排頭兵去挑釁明朝,但是隨著後金政權不斷地強大,當時漠南蒙古名義上的首領也就是成吉思汗嫡系子孫北元末代大汗林丹汗開始警覺。

    林丹汗是一個比較有野心的人,但是也沒有用,雖然他是名義上的北元大汗,是蒙古帝國的統治者,但實際上不管是漠北蒙古還是漠西蒙古抑或是漠南蒙古,這些地區的蒙古各部只是名義上尊他為汗而已,尊的是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血統,實際上林丹汗對蒙古各部並沒有絕對的統治力,他的統治範圍也僅限於漠南蒙古的察哈爾部。

    林丹汗一面看到後金政權做大做強,一面又想重振蒙古帝國的輝煌,於是他決定先統一蒙古各部,然後再集中全力滅掉後金,最後再趁著明朝內部爆發農民起義之際攻入中原,重建大元。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林丹汗為了實現帶領蒙古人重新入主中原建立大元的夢想,他先是採取遠交近攻的辦法,先與明朝和談,決定與明朝合力對抗後金,但實際上當時對抗後金還主要是明朝,林丹汗忙著去統一蒙古各部了。

    想統一蒙古各部,那就得先從林丹汗所在的漠南蒙古開始統一,結果林丹汗想武力統一蒙古各部,反不如努爾哈赤的滿蒙和親政策效果好,漠南蒙古根本沒搭理他,反而由於他的武力行為,漠南蒙古各部都倒向了後金這一邊,與努爾哈赤結成了戰略同盟。

    於是林丹汗不僅白忙一場,還使得自己的察哈爾部在漠南蒙古受到孤立,使得漠南蒙古各部都倒向了後金。

    在努爾哈赤去世後,他的兒子清太宗皇太極則直接率兵討伐林丹汗,在公元1628年,皇太極出兵討伐林丹汗,而林丹汗明白自己打不過皇太極,於是放棄了察哈爾部,率部跑到了內蒙古河套地區。

    林丹汗被皇太極打得失去了老巢察哈爾部,於是他在情急之下打起了明朝的主意,帶兵去攻打明朝的大同,想從明朝身上找補回自己的損失,結果林丹汗被明朝的大同守軍擊退,偷雞不成蝕把米,不僅損兵折將還得罪了明朝。

    此後皇太極攻不破明朝的關寧防線,於是在公元1632年,皇太極再次討伐林丹汗,在討伐林丹汗時,皇太極與漠南蒙古各部王公貴族會盟,要求漠南蒙古派兵幫助攻打林丹汗,漠南蒙古各部給皇太極湊出了十萬大軍,於是十萬漠南蒙古騎兵加上皇太極的八旗精銳打得林丹汗丟盔棄甲,被迫逃到了青海一帶。

    皇太極第二次征討林丹汗時幾乎抽調了後金的全部精銳部隊,後方其實很空虛,明朝完全可以趁機偷襲盛京瀋陽,但是明朝惱怒林丹汗攻掠大同,因此寧可錯失奇襲皇太極老巢的機會,也不肯給林丹汗喘息之機。

    林丹汗跑到青海之後本還想東山再起,不過他的命不太好,在青海不久他就感染了天花病毒,最終因此而死。

    隨著林丹汗的病逝,皇太極也就收兵回瀋陽,而林丹汗的兒子額哲繼承了汗位,他趁機回到河套地區,試圖召集林丹汗舊部東山再起。

    於是公元1635年皇太極命弟弟多爾袞、侄子嶽託、薩哈廉以及長子豪格率兵征討額哲,林丹汗的大福晉娜木鐘向皇太極投降,並下嫁皇太極,交代出了額哲的藏身之處,於是多爾袞率軍以閃電般的速度直接把額哲的大營圍困住,在這種情況下額哲只得交出元朝的傳國玉璽向皇太極投降,至此標誌著蒙古帝國徹底滅亡。

    額哲投降之後為了向皇太極表忠心,於是名義上帶領漠南蒙古各部首領尊皇太極為蒙古大汗,上汗號為博格達徹辰汗,此後皇太極建立清朝,歷任清朝皇帝也都享有蒙古汗號,代表著他們既是統治滿人和漢人的清朝皇帝,也是統治蒙古人的大汗。

    皇太極後來冊封額哲為察哈爾親王,並把次女馬喀塔嫁給了額哲,繼續推行了滿蒙聯姻的政策,此後漠南蒙古各部與清朝皇室經常聯姻,融合得非常好,在清初時期,不少皇后和重要的妃嬪都是出自漠南蒙古,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出身漠南蒙古科爾沁部的孝莊文皇后。

    不過林丹汗的後人始終還是不肯臣服於清朝,後來林丹汗的孫子布林尼在康熙時期想利用三藩之亂的機會反叛清朝,結果被清朝打敗,林丹汗一系的子孫全部被屠戮殆盡,至此漠南蒙古才徹底穩定下來被清朝所統治。

    漠西蒙古也就是衛拉特蒙古,在明朝時期被稱為蒙古瓦剌部,漠西蒙古主要分成為五大部落,分別是和碩特部、準噶爾部、土爾扈特部、杜爾伯特部、輝特部。

    其中和碩特部由於是成吉思汗的弟弟拙赤合撒兒的後裔,有黃金家族的血統,因此漠西蒙古以和碩特部為尊。

    明清之際和碩特部在首領固始汗的帶領下崛起強大,稱霸青藏高原,建立了強大的和碩特汗國,因此固始汗號召其他漠西蒙古各部會盟建立了衛拉特蒙古聯盟,和碩特部為盟主。

    由於衛拉特蒙古時常受到沙俄和喀爾喀蒙古的夾擊,因此固始汗採用了遠交近攻的辦法,與地理位置較遠的清朝結好,在額哲帶領漠南蒙古各部上表尊皇太極為蒙古大汗時,固始汗也帶領漠西蒙古歸附清朝,贊成額哲等尊皇太極為蒙古大汗的建議,因此在名義上漠西蒙古也是歸附於清朝的。

    漠北蒙古在明朝中後期一直都是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後裔所統治,但後來內部主要分裂為三部,分別是土謝圖汗部、車臣汗部、札薩克圖汗部,也被稱為喀爾喀三部。

    後來在明朝末年漠北蒙古再度分裂,三大部留在草原,另有五小部南下,分別是巴林部、弘吉剌部、扎魯特部、巴嶽特部、烏濟葉特部,又被稱為內喀爾喀五部。

    內喀爾喀五部在明末之際曾暗助明朝攻打後金,因此被清朝先後三次討伐,而當時的林丹汗還想趁機吞併內喀爾喀五部,於是內喀爾喀五部在清朝與林丹汗的夾擊下土崩瓦解,最後只剩下巴林部和扎魯特部,在額哲尊皇太極為蒙古大汗時,巴林部和扎魯特部也和漠南蒙古一同被清朝所統治。

    留在北方草原的喀爾喀三部也曾在皇太極被尊為蒙古大汗時表示歸順清朝,但實際上他們和漠西蒙古一樣,只是名義上歸順清朝,區別於漠南蒙古和內喀爾喀的巴林部、扎魯特部,在清朝初期,漠南蒙古和巴林部以及扎魯特部實際上是受到清朝理藩院和駐防將軍監管,是實實在在被清朝所統治,而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只是名義上歸順清朝,實際並不受清朝的理藩院監管。

    本來如果局勢就這麼維持下去,那麼清朝也不算徹底征服蒙古各部,但是這種局勢在順治晚年康熙初期發生了變化,那就是漠西蒙古的準噶爾部在首領噶爾丹的帶領下強勢崛起,噶爾丹後來用武力強行統一了除和碩特部之外的漠西蒙古各部,連和碩特部也只能屈從於噶爾丹之下,於是噶爾丹建立起了準噶爾汗國。

    之後噶爾丹做大做強,很快有資本與清朝叫板,噶爾丹也很有野心,他想先統一蒙古,然後再進一步與清朝爭奪中原地區。

    於是噶爾丹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準備向東擴張攻打漠北蒙古的土謝圖汗部,結果土謝圖汗倉促應戰被打敗,隨即噶爾丹又趁勢擊敗了札薩克圖汗和車臣汗兩部,噶爾丹的武力使得喀爾喀三部被迫內遷。

    當時沙俄垂涎於漠北蒙古的大片土地,於是想誘降喀爾喀三部,不過最終在土謝圖汗部下屬的賽音諾顏部首領丹津和蒙古活佛哲布尊丹巴一世呼圖克圖的建議下,喀爾喀三部決定內遷臣服於清朝。

    之前噶爾丹向西擴張時,由於沒有威脅到清朝的利益,加之當時清朝忙於平三藩、收臺灣顧不上,因此對於噶爾丹的做大做強清朝都是默認了,但是噶爾丹向東擴張,企圖侵佔漠北蒙古進而在侵佔漠南蒙古,那就觸及到了清朝的利益,因此清朝必須對其予以回擊,於是當時的清朝康熙皇帝決定率軍御駕親征噶爾丹。

    噶爾丹的命也不好,他率軍與清朝作戰,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卻在後方背叛了他,攻佔了他的老巢伊犁,最終噶爾丹在失去老巢根據地之後,他也被康熙三次征討而打得敗亡。

    由於噶爾丹的刺激,因此漠北蒙古也徹底被納入清朝版圖,為清朝所實際統治。康熙為了有效地控制漠北蒙古地區,他扶持了賽音諾顏部首領丹津家族,將賽音諾顏部提升到了與土謝圖汗部、車臣汗部、札薩克圖汗部地位相當的位置,自此之後又稱喀爾喀四部。

    除了分化喀爾喀三部的勢力扶持賽音諾顏部,康熙還下旨保留喀爾喀三部的汗號,但是要在漠北蒙古地區實行和漠南蒙古相似的札薩克制,所謂札薩克是蒙古語,其漢語意思為執政官之意,康熙將漠北蒙古地區各部分成很多旗,每一旗設札薩克執政,每一旗名義上還是歸四部首領管理,但實際上都歸清朝的理藩院和駐防將軍監管。

    但是漠北蒙古並不是完全被併入清朝版圖,最北面的韃靼人則沒有歸順清朝,由於他們遠離戰場沒有受到噶爾丹的刺激,因此他們沒有內遷,不過後來沙俄向東擴張,韃靼人被沙俄所統治。

    後來在雍正時期,清朝與沙俄女皇葉卡捷琳娜一世簽訂了《布連斯奇條約》和《恰克圖條約》,而這兩個條約實際上是代表著清朝和沙俄瓜分了漠北蒙古地區。由於當時雍正急於消滅準噶爾汗國,因此在與沙俄簽訂條約時清朝做出了很大讓步,將漠北蒙古不少地區讓給了沙俄。

    當然不要誤會清朝是從雍正開始割地,雍正簽訂的這兩個條約本身是平等條約,屬於是中俄兩國瓜分漠北蒙古地區的條約,不算是清朝割地條約,這與晚清簽訂的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條約完全不同。

    至此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都併入清朝版圖,後來漠北蒙古就形成了現代的外蒙古國,而漠南蒙古也就是現今中國境內的內蒙古自治區。

    相比於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的順從,漠西蒙古一直是令清朝頭疼的地方,噶爾丹被康熙打得敗亡之後,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繼承了準噶爾首領的位置,最初與清朝保持了二十多年的和平穩定。

    但是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策妄阿拉布坦突襲了和碩特部,攻入西藏拉薩襲殺了與清朝關係親密的固始汗曾孫拉藏汗,囚禁了西藏兩位活佛,這使得康熙震怒,於是就派遣第十四子胤禵為撫遠大將軍統率大軍征討策妄阿拉布坦。

    此後策妄阿拉布坦和兒子噶爾丹策零父子成為了令雍正頭疼的麻煩,雍正中後期,策妄阿拉布坦去世後他的兒子噶爾丹策零繼位,與清朝開戰,在和通泊之戰中全殲清朝八旗精銳,打的清朝全軍覆沒,最後雍正全靠了漠北蒙古賽音諾顏部首領丹津的孫子策稜擊退了準噶爾軍隊才保住了大清顏面。

    自和通泊之戰後,準噶爾就成了令清朝王公貴族談之變色的禁忌,直到乾隆時期,準噶爾內部爆發瘟疫,噶爾丹策零因此去世,他死後準噶爾內部陷入權力內訌之中。

    乾隆二十年(1755年)乾隆皇帝召集王公貴族商議攻打準噶爾,當時的王公貴族們都很忌憚準噶爾騎兵的威力,和通泊之戰讓他們都害怕準噶爾了,因此都反對乾隆對準噶爾用兵,只有乾隆的小舅子大學士傅恆極力主張出兵準噶爾。

    這裡要說一說乾隆確實要比明朝中後期的皇帝都要有魄力得多,乾隆沒有被文臣和怯戰的王公貴族所左右,他力排眾議,委任傅恆為主帥出兵準噶爾。

    最終傅恆僅用了半年就攻克了準噶爾的老巢伊犁,生擒末代大汗達瓦齊,之後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名將兆惠和阿里袞等人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亂,才徹底讓漠西蒙古臣服於清朝,不過漠西蒙古地區的西北部卻被沙俄所蠶食,現今成為哈薩克和俄羅斯兩國的一部分,可以說在清朝征服蒙古的過程中,沙俄是不停的跟著在旁邊撿漏。

    至此蒙古各部基本被清朝所征服,而乾隆皇帝也把蒙古各部全部打散弱化,將他們分為二百多個旗,委任蒙古貴族為札薩克統治,同時又有理藩院和各地駐防將軍、大臣監督管理,並給蒙古各部設立固定的遊牧區,把他們固定在一處,這樣更有利於清朝統一治理。

    同時乾隆還提出三大國策來制衡蒙古,三大國策分別是滿蒙聯姻以結親、分封以制其力、崇釋以制其生。

    滿蒙聯姻就是蒙古貴族與清朝皇室聯姻,這樣有了親戚關係就不會叛亂;然後再將蒙古各部打散分封,就不會讓他們團結凝聚起來;最後再在蒙古地區推崇喇嘛教,用佛教信仰把尚武的蒙古人馴化溫順,從思想上就能讓他們不會再有反叛之心。

    於是在乾隆的聯姻、分封、崇佛的三套組合拳之下,蒙古就徹底被清朝征服了,此後一直臣服於清朝的統治,直到清朝滅亡。

    寫在最後

    所以說清朝能讓蒙古臣服其實是沾了明朝的光,這些基礎都是明朝前期的軍事打擊和中後期的懷柔加上分化瓦解戰略所奠定,但是由於明朝中後期文官集團當道,明朝沒有把握住蒙古各部分裂的機會,因此明朝最終錯失了讓蒙古臣服的機會。

    而清朝則抓住了機會,透過聯姻結親的籠絡方式和武力征服,還有持續分化瓦解蒙古各部以及在宗教信仰上的馴化,最終使得蒙古臣服併為自己所用。

  • 3 # 小約翰

    搞定蒙古,清廷用了兩招:一是嚴厲打擊,聯姻拉攏;二是洗腦教育、分封固化。

    蒙古是遊牧民族,他們英勇善戰,因為遊牧民族有幾大優勢:

    一是遊牧民族沒有顧慮。

    遊牧民族是馬背上的民族,他們居無定所、四海為家,沒有包袱。

    在作戰的時候進退自如,說走就走,沒有思想包袱。

    二是遊牧民族彪悍勇猛。

    遊牧民族有尚武傳統,世世代代喜歡舞刀弄槍,以武藝精湛為榮,是優秀的戰士。

    三是遊牧民族擁有優質戰馬。

    在冷兵器戰爭中,騎兵是戰爭之王,在戰爭中起著關鍵作用。

    騎兵作戰水平高低,取決於戰馬品種優劣。

    草原上的戰馬,爆發力和耐力都很強。

    中原地區沒有肥沃的草原,沒有野獸出沒的環境,也養不出優質戰馬。

    古代良馬產地一個是長城以北的蒙古和塞北地區,一個是大西北的河西走廊,那裡有天然的牧場,所以盛產戰馬。

    中原地區人口稠密,土地資源珍貴,首先要種糧食養活百姓。

    正因如此,歷史上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較量非常吃力,即使打贏了也是因為利用了其部落矛盾,各個擊破、分化瓦解,最後才取得勝利。

    具體到蒙古民族,想要征服他們更是難上加難,這是一個曾經誕生了成吉思汗的民族,十三世紀的蒙古曾經征服了半個人類世界。

    但是,既然蒙古如此強大,民族如此能戰,為什麼會被朱元璋推翻元朝呢?

    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內鬥。

    內鬥歷代都有,但是元朝的內部傾軋為中國曆代所罕見,無論是皇室內部,還是地方割據勢力,爭鬥無休無止。

    皇室的內鬥不是為了名利,而是對皇位的爭奪。

    元朝統治不到百年,一共更換了15個皇帝,接近了西方國家總統換屆的頻率,實在是歎為觀止。

    元朝末期甚至一度出現兩個首都,兩個皇帝,內鬥的激烈可見一斑。

    被明朝擊敗的蒙古,分成了瓦剌、韃靼與兀良哈三大部分,在其內部還分成諸多的小部落。

    即便如此,也成為明朝的心腹大患,甚至發生了20萬明朝政府軍被數萬瓦剌軍打垮,明英宗被俘的尷尬事件。

    然而到了清朝的時候,威脅中原上千年的蒙古武裝卻銷聲匿跡,蒙古人變得溫順起來,整個清朝統治期間,北方大局基本穩定。為什麼明朝和清朝時期的蒙古差距如此之大呢?

    明朝沒有搞定蒙古,首先是思想認識。

    歷代統治者根本沒有把蒙古地區當做華夏領土,“中華一統”的理論還是金朝統治者首先提出的。

    朱元璋在起兵北伐的檄文中說:“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這說明朱元璋的思想上,也沒有把蒙古族當做中華大家庭一員,沒有把蒙古地區當做自己的統治區域,去收復、去管理,更別說用實際行動了。

    同時,明朝朝廷也沒有那個實力。

    朱元璋即位後沒有集中力量一舉消滅元朝殘餘武裝;而是為了太子接班掃清所謂的障礙,迫不及待對功臣進行大肆殺戮。

    如此一來,明朝根本沒有精力對付蒙古。

    朱元璋死後,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挑戰建文帝權威,雙方打了數年內戰,更是無暇北顧。

    朱棣對蒙古進行了大規模的征討,可是朱棣之後的皇帝一個比一個弱勢,朝廷內部的黨爭和宦官干政不斷,懶政皇帝層出不窮,根本就沒有心思也沒有實力去解決蒙古問題。

    在明朝歷代皇帝看來,既然漠北地區不屬於我大明的領土,只要蒙古武裝不侵擾我邊境,彼此就相安無事,井水不犯河水。

    總之,明朝沒有搞定蒙古的原因,一是根本就沒有打算搞定,二是沒有那個決心和實力。

    那麼,清朝為什麼能搞定蒙古?

    嚴厲打擊,聯姻拉攏

    首先是指導思想,清朝統治者把蒙古、新疆、西藏都看作是自己的領土。

    清朝建國以後,力主開邊,雍正和乾隆對蒙古分裂武裝窮追猛打,在十七世紀末平定了漠北,在十八世紀六十年代消滅了準噶爾汗國,徹底平定了蒙古。

    清朝建立初期,即努爾哈赤統治時期,採取的是利用蒙古部落矛盾分化瓦解的策略,對漠南蒙古,科爾沁、內喀爾喀等部進行拉攏,編入八旗。

    拉攏的方式除了金錢、土地,就是聯姻。

    1612年努爾哈赤迎娶科爾沁部明安貝勒之女,揭開了滿(金)蒙聯姻序幕。

    滿清第一位皇后、皇太極皇后博爾濟吉特哲哲,即“孝端文皇后”就是蒙古女子。

    皇太極的側福晉、莊妃、後來的孝莊太后,也來自蒙古科爾沁部。

    皇太極的九位后妃之中,有六個是蒙古部落首領的女兒,他的十個女兒也嫁給了蒙古貴族。

    後金和蒙古(主要是科爾沁部)高層相互通婚,結成利益共同體,加速了後金統一蒙古部落的步伐。

    對不服氣的林丹汗,清廷則堅決打擊。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之初就對林丹汗開戰,皇太極接著打擊,經過兩代人的打擊,林丹汗部落終於在1634年被徹底消滅。

    次年,多爾袞、豪格等率兵打敗了林丹汗的兒子是額哲,蒙古作為獨立的勢力正式宣告滅亡,漠南蒙古四十九個封建主尊皇太極為博格達徹辰汗。

    分封固化、弱化蒙古

    遊牧民族是蒙古戰鬥力所在,如果給他們地盤,他們也會像農耕民族那樣有太多不捨,失去了造反的鬥志,相互聯絡也不方便。

    清廷在蒙古推行“眾建諸侯”的政策,對有功的蒙古貴族王公進行分封,劃定他們的地盤,讓遊牧變成駐牧,在一個地方安家落戶、定居下來。

    對漠南蒙古,則實行盟旗制度,類似於內地的府州縣。

    如此,蒙古各部落們就變得安分了許多。

    不過,如果認為聯姻和封地,就可以搞定蒙古,未免太天真了。

    那樣只能搞定蒙古高層,大量桀驁不馴的民眾怎麼辦?他們還可以騎馬到處跑,沒有人能限制他們。

    所以把戰狼變成綿羊最好的辦法,就是對他們進行弱化。

    具體措施是在蒙古推行黃教,讓蒙古家庭每一戶都出男丁出家為喇嘛。

    黃教就是藏傳佛教,十六世紀末就進入蒙古。乾隆說:“興黃教,即所以安眾蒙古,所繫非小,故不可不保護之”

    清政府以尊重當地人信仰為幌子,大量鼓勵蒙古人信仰黃教。

    信教的喇嘛可以免除所有賦稅,可以享受很多的特權,但與此同時要戒色,不能成家,不能繁衍後代。

    到了後來,清廷在蒙古地區採取強制政策,只要你家裡有男丁,按比例去做喇嘛。

    比如一個蒙古家庭中有五個男孩子,則必須有三個被送到寺廟去當和尚、做喇嘛。

    那時候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一座喇嘛廟,勝過百萬兵!

    大量青年到了寺廟,接受與世無爭的教育;長此以往,蒙古部落的血性被磨滅,被弱化,大量壯年男子出家後,蒙古地區的人口增長減速,甚至負增長。

    清朝初期,蒙古人口有一千多萬,到了清末不但沒有增加反而銳減,只剩下三百多萬人。

    人口大量減少,讓蒙古地區更加穩定。

    而且清朝不許蒙古與內地進行經濟、文化往來,規定了蒙古人不得學習漢語和漢文化,也不能取漢人的名字,更不能進行交往。

    至於通婚更是萬萬不可,發現了是要殺頭的。

    如此就讓蒙古人失去了與中原地區先進文化交流的機會,想反抗清朝統治也沒有實力。

    所以,在清朝統治者“高明”的統治政策之下,蒙古部落的威脅從此消失,終清朝一代,遊牧民族都不再成為中原王朝的威脅。

  • 4 # 洞庭湖裡的鱖魚

    滿清征服蒙古的手段極其殘忍,控制了蒙古的身體、心理和宗教。

    對於歸附滿清的蒙古部族採取以下措施

    1、盟旗制度。各個領主貴族只允許待在自己的領地裡放牧、生活。嚴禁跨區域!從地盤上防止蒙古領主們兼併做大。

    2、減丁政策。每戶蒙古家庭只允許留一個兒子繼承家業,其餘兒子必須去寺廟當喇嘛。從而控制整個蒙古草原的男丁,使其沒有可戰之兵。

    3、滿蒙聯姻。滿清貴族與蒙古貴族世代聯姻。雙方利益深度繫結,一榮俱榮。

    4、許其富貴。滿清在草原上分封諸多汗、親王、臺吉。。。這些爵位不同於滿清貴族降等世襲,蒙古貴族的爵位全部是“世襲罔替”。並且草原上一年放羊也不掙什麼錢,遇到寒潮牲畜可能就全凍死了。親王爵一年可以領1萬兩白銀+1萬斛祿米。

    5、分化離間。滿清皇帝每年都要去木蘭圍場與蒙古諸王公“會盟”。在會盟期間,皇帝會私下單獨面見,鼓勵他們互相檢舉揭發。

    6、武力威懾。滿清在黑龍江、盛京、庫倫、烏里雅蘇臺、伊犁皆駐紮重兵威懾蒙古諸部。

    對於與滿清對著幹的蒙古人,滿清的政策就是武力絞殺。巔峰期的準葛爾部人口百萬,現在卻徒留一個“準葛爾盆地”的地名,令人唏噓。

  • 5 # 薩沙

    清朝並沒有搞定蒙古,嚴格來說滿清只是搞定了內蒙古而已。

    為什麼明代沒有徹底搞定內蒙古,清代卻能搞定?

    其實很簡單,清代統治集團就包括內蒙古的王公貴族,明代統治集團則是清一色的漢人。

    就明代來說,他是漢人的統治。無論就血統或者當時的實際情況來說,大明對於蒙古人是非常蔑視的,認為他們是野蠻民族、胡人、異族。雙方尚且無法有正常的民間接觸,更別說讓蒙古人進入統治集團了。

    但滿清就不同。

    滿清起家時候實力弱小,當時內蒙古還是敵人,曾經重創過女真人。

    努爾哈赤、皇太極經過多次血戰意識到,不能四處樹敵,不能同時和蒙古人和漢人交戰。

    以當時滿清那點實力,能夠坐穩東北就已經不容易了,沒有實力爭奪中原。

    這種情況下,滿清高層開始允許蒙古貴族加入自己的統治集團,成為所謂的滿蒙一家。

    除了八旗中出現了大量的蒙古人、蒙古貴族,甚至努爾哈赤、皇太極本人也同蒙古貴族聯姻,真正成為了一家人。

    早在努爾哈赤建立八旗時,已編有蒙古牛錄七十六個,並將部分蒙古人編入滿洲牛錄,分隸滿洲大臣下面。

    還有呢,皇太極時代將新降蒙古人眾及原編入滿洲旗下的部分蒙古人另編蒙古二旗,稍後正式編立蒙古八旗,每籍設固山額真(漢名都統)一人,梅勒章京(漢名副都統)二人,甲喇章京(漢名參領)二人,分統所屬蒙古牛錄(漢名佐領)。以後,續將歸附蒙古人眾編入,到崇德末年共有佐領一百一十七個、半分佐領五個。雍正年間增至二百零四個,遂為定製。

    簡而言之,滿清就是蒙古人和女真人為核心,蒙古人直接進入滿清的最高統治集團。

    再說通俗點,滿清入關佔據中原,也就是等於蒙古人入關,同女真人共享天下,那還打什麼仗,還有必要南侵嗎?

    不過,以上這些僅僅限於內蒙古,或者說是漠南蒙古。

    對於西域蒙古瓦剌,尤其是準噶爾部,後來滿清是花費了長達100年時間,經過無數次大規模戰役,這才將其打垮。期間的慘烈程度,絕對不亞於明朝和蒙古人的歷次作戰,滿清為此不知道死了多少人,北方地區也不斷遭受威脅。

    至於外蒙古喀爾喀,對不起,滿清自始至終並沒有控制住,要不然也不會在清末獨立出去了。好在喀爾喀當時實力已經很弱小,到了清末總人口還不到50萬,之前估計只有二三十萬人,兵力充其量不過一二萬,還分為四大部落,根本沒法對中原王朝有威脅。

    而統治階層聯姻內蒙古的行為,明朝是絕對做不出來的,這是複雜的民族問題。

    當時漢人把蒙古人叫做北狄,大家注意狄字是反犬旁的。這是啥意思?

    根本就沒把你當做人看,怎麼可能同你聯姻?

    而滿清建立初期還是奴隸制社會,一切都比較原始,還沒有嚴格的民族觀念,接納蒙古人也沒什麼問題。

  • 6 # 大明明見

    因為滿清大量送女人給蒙古,二者大量聯姻!比如孝莊太后就是蒙古人,順治一半蒙古血統!實際上說蒙古清也完全合適!

  • 7 # 英明蛋清

    一、滿清幾曾佔領蒙古,滿清每年幾十萬兩白銀養著蒙古,還送了四百多公主郡主,蒙古軍隊和社稷自有,這叫佔領嗎?二、滿清對藏區沿用明代烏斯藏宣慰司和軍民元帥府的治理思路,但是,明代冊封了幾十個宗教領袖便於管理制衡,而滿清設定一個,導致尾大不掉,甚至命令乾隆彙報蒙古貢品名單,乾隆咬牙切齒又不得不上報,所以後來又搞了一個宗教領袖,這叫佔領嗎?滿清總共就在藏區駐紮了幾百個漢軍卒,持續了十幾年而已。明代在藏區設定官吏和委派官吏,僅嘉靖年間就在藏區用兵多次清繳叛亂。而滿清,到了乾隆時期,藏區宗教頭子責令乾隆彙報蒙古送滿清的禮物禮單,乾隆暴怒然後乖乖的彙報。這個是清史稿的記載,滿清自己記錄的。三、滿清只在康熙時在新疆打了兩仗,是以康熙割讓兩塊面積共計四十多萬平方公里土地換取俄國支援為代價的,你沒看錯,康熙時代滿清就已經開始割讓領土了,就這樣對新疆的控制力度遠不及漢唐,僅僅十幾年就龜縮在幾個極小的區域,滿清對新疆有效管理就是左宗棠實現的,而且,滿清不支援,左宗棠連軍費都是自籌的。四、l滿清一朝始終沒有功克廣大原屬於明代的雲南緬甸越南一部分,更不要說廣袤的東南亞,這些地方現在還住著幾千萬漢人,都是明朝時期移民的後代。以上區域扣除後,滿清還剩啥了?

    四、遠東地區明代設定奴兒干都司,下設兩百多個衛所管理長達兩百多年,一直派駐500-3000漢軍駐紮,且每兩年一輪換,下轄眾多土著兵管理一方。永寧寺就在現在俄羅斯境內發現的,碑文自己查去。移民數量巨大,僅明末被後金屠殺的漢民就有400-600萬。

    前幾十年,滿系學者雙標確定領土,按照低於明代屬國管理的標準確定滿清版圖,卻按照現代領土標準刻畫明朝版圖,真是可笑。

    對了,按照當時世界嚴格的領土標準,明代領土也是兩京十三省外加兩督司十三宣慰司,一百多屬國都不算。

    總結,清代可以徵收賦稅的區域小於明代;納貢區域小於明代;長期駐軍區域小於明代;移民區域小於明代;屬國不及明代三分之一;派遣官吏區域小於明代!

    不服的,可以論證!

  • 8 # 鳶飛九天2018

    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閏月,明軍攻入元大都,元朝末代皇帝妥懽帖睦爾出逃,至此,維繫百年的蒙元統治徹底完結。

    儘管說理論上元朝已經滅亡,可是,元順帝及其統轄的蒙元勢力依舊沒有徹底消亡,此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裡,來自北方蒙古的鐵騎都是明朝的心腹大患,明朝至始至終都沒有能徹底解決這個問題。

    甚至在1449年,也就是大明王朝建立七十多年後爆發了土木堡之變,連當朝英宗皇帝都淪為蒙古瓦剌的俘虜。為了防範邊患明朝可謂是用盡了辦法,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相比之下,折騰了明朝數百年的蒙古,在清朝時期卻徹底臣服,這究竟是什麼原因?

    在明朝剛剛建立的時候,據說,明太祖朱元璋是出於某種方面的忌憚,沒有第一時間對元順帝斬草除根,等到北元勢力重新在草原和荒漠立足之後,明太祖朱元璋的態度開始變得明確,那就是堅決要將整個蒙元殘餘勢力全部打殘打散,至少是不能讓他們繼續對新生的大明王朝構成威脅。

    在這種背景之下,明朝軍隊多次北上對北元殘餘勢力進行討伐,其中不乏徐達、藍玉等名將率領大軍進行大規模討伐的案例,明朝軍隊在茫茫草原多次取得了輝煌的勝利,損失同樣非常慘重。

    就是在如此高壓的打擊之下,蒙古勢力依舊是敗而不亡。明成祖朱棣即位後,繼續對蒙古採用高壓態勢,不惜親自五徵漠北。而且在軍事高壓的同時,還採用了看似更加聰明的一種辦法應對蒙古的威脅。

    朱棣的辦法就是“以夷治夷”,也就是說他拉攏一部分蒙古部落貴族,承認他們的在草原的地位,甚至給予冊封和一些賞賜,另外在“互市”方面也給予一定的照顧。

    在獲得一部分蒙古貴族和部落的支援之後,蒙古內部就會發生分化和矛盾,在明朝初年,正是由於蒙元殘餘勢力的存在,大明王朝的勢力範圍沒有完全突破至長城以北的地區,直到明成祖朱棣統治時期,大明王朝的影響力逐漸開始滲透進入蒙古地區。

    朱棣去世後,他的後輩基本失去了勇武之氣,明朝對蒙古也開始轉攻為守。到了明穆宗時期,在張居正等重臣的主持下,明王朝與北元繼承者俺答汗達成了協議,南蒙承認與明朝屬於從屬關係,理論上結束了持續兩百年的對峙局面。

    然而,明朝統治者始終沒有能夠完全對全蒙的控制,因為朱棣開創的辦法,從一開始就註定有其侷限性。一旦明王朝實力稍有衰退,就極其容易激發蒙古各部的不臣之心。

    到了明朝末年,宣誓效忠明王朝的蒙古部落面對大明的潰敗,幾乎沒有給予任何的支援,甚至他們最先選擇站到了滿清的一邊。在與後金政權達成默契之後,蒙古鐵騎化身蒙古八旗,追隨滿八旗一起南下逐鹿中原,最終葬送了明王朝的統治。

    在後金收服蒙古各部的過程中,清朝的奠基人努爾哈赤扮演了主要角色。當時蒙古最大的勢力是林丹汗,他正是憑藉明朝的支援,開始陸續吞併很多蒙古部盟。

    而努爾哈赤統領的後金首先就拿林丹汗開刀,不僅將其徹底擊敗,還把林丹汗原有的領地牧民財產重新劃分給歸順自己的部落。眼見跟著後金有肉吃,努爾哈赤的統一戰線以驚人的速度開始建立起來。

    到了1636年,蒙古各部召開會盟,正式承認皇太極是蒙古各部的大汗,蒙古人將皇太極稱為博克達汗,蒙古語的意思是“神聖的汗”。自皇太極之後,滿族統治者自動成為蒙古各部盟的大汗。

    換句話說,在滿清入關之前,滿清最高統治者已經完成了對蒙古統一戰線的建立。滿清八旗本來存在雖驍勇善戰但是人數不足的缺點,但是,得到了蒙古各部的支援後,滿清八旗相當於有了一支龐大的生力軍。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局面,最開始是出於利益的考量,蒙古各部只要支援後金的部盟都能得到好處,而明朝迫於內憂外患,對蒙古的掌控能力迅速下滑,給了後金可乘之機。

    另外,後金在拉攏蒙古歸順的過程中,透過與蒙古貴族結親,構建血緣紐帶,大名鼎鼎的清孝莊太后,就是出身科爾沁部盟,僅僅十三歲的時候嫁給了還是貝勒的皇太極,由此開啟了滿蒙高層合親的序幕。

    最終皇太極能夠掌控全蒙,孝莊功不可沒。皇太極的繼任者,也就是清朝的立國皇帝順治帝福臨,理論上說有一半的蒙古血統。

    早期清朝統治者透過這樣的辦法,實現了滿蒙之間的結盟,雙方成為了利益共同體,面對和自己擁有一樣血脈的清朝皇帝,蒙古各部自然是全力協助,在這一點上,一貫以堅持不和親著稱的明朝,顯然落了下風。

    歷史上清朝對於蒙古的控制貫穿了整個統治期間,而且是能實現非常穩固的控制,說到根本滿清和蒙古都屬於是遊牧民族,二者之間擁有共同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

    從地理位置上看,也更親近一些,包括之後蒙古各部歸順皇太極之後,後金政權很快就能根據蒙古各部的需求制定出最能讓其接受的相關管理制度。

    之後滿清還將自己奉行的八旗制度,推廣到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八旗,進一步強化了軍事統領和控制,使蒙古鐵騎真正成為了滿清統一天下的關鍵盟軍。

    縱觀滿清發家史,在控制蒙古的工作上,皇太極等後金高層真的是無微不至,從經濟、軍事、血緣姻親,一直延續到了宗教信仰,皇太極自稱是喇嘛的保護著,滿蒙一起信奉喇嘛教,再加上高層頻繁和親兩家人最終變成了一家人。

    不過,滿清對於蒙古的控制,無論再怎麼用心都帶有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骨子裡對於擅長騎射的蒙古各部更是極為忌憚,事實上,清朝也一直在竭盡全力的削弱蒙古的實力和潛力。

    例如,清朝在內外蒙古範圍內普遍採取了盟旗制,劃定蒙古各部的遊牧地界,對人口進行編審,並任命官員,從而極大地限制了遊牧民族四處遊蕩,機動性極強的特點。

    同時,清朝還大力推廣宗教,鼓勵牧民出家。這不但在精神上削弱了遊牧民族的兇悍之氣,而且也極大地限制了人口的增長。所以,蒙古各部的不斷虛弱,也是滿清始終能夠維持對於蒙古統治的重要因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眾Lamando230自動擋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