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朝陽群眾總代表

    平心而論,李健作為歌手是有實力,唱功不差。他在這個節目的問題是對港樂文化、地域文化的理解出了偏差。

    一首完整的粵語作品,應該包括編曲填詞語種,你要改編可以在獲得許可授權的情況隨便改,但不是他這樣的臨場改詞改語種,這是一種不尊重文化產品的態度。明明那麼多香港歌手的國語作品可選,為什麼偏偏要這樣搞呢?他顧忌過作品的原創者嗎?他顧忌過粵語觀眾嗎?顯然,他根本沒想過這些,或者根本是無所謂,這不是文化沙文主義了嗎?

    他就沒想到,一些經典作品的粵語變國語,讓人心理生理上的不適感這麼強烈,他無法有這種感受。他這種褻玩、戲謔的態度,恰恰是港樂最不需要和不能接受的。他甚至比不上王源,雖然有口音,但還是堅持唱粵語原版,因為那就是一首粵語作品(王菲有大量國語歌)。這就是尊重,這才是尊重。

    不得不說,這兩年李健確實感覺有點飄了,他自我感覺中流砥柱了,有話語權了,可以言出法隨了。是不是這樣呢?我不知道。

    當然,聲生不息這個節目平臺,是帶有一些玩樂性質的,並不是一臺嚴肅的或者比賽性質的節目。歌手在二次創作或演繹都相應有一些自由度。但是,這也不是“想咋的就咋地”吧?!他還搬出他的老師教他的這個新潮唱法,你這不是坑嗎?

    之前,我覺得聲生不息的糟點無疑就是馬賽克林曉峰魔動閃霸,但我是萬萬沒想到近年風生水起的李健老師成了最大的糟點,居然……話說回來,其實並不複雜,就是態度問題。對於港樂,你是什麼態度?對於地域文化,你是什麼態度?對於經典,你是什麼態度?之後再說傳承吧。

  • 2 # 知你難呼救

    李健是愛熱港樂的,如果我們過多指責他,這份熱愛恐怕會變成怨恨。化腐朽為神奇的解決方式也不是沒有:建議李健專門唱香港的“國語時代曲”,這樣既可以幫李健解決問題,又可以向大家介紹港樂重要的組成部分——國語時代曲。許冠傑以前的香港樂壇(也就是1950、60年代,亦可稱之為邵氏年代)其實更加繁榮,是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美好時代:粵劇、粵曲、粵語時代曲、廣東小調歌曲、黃梅調歌曲、中國小調歌曲、廣東哩語歌曲、國語時代曲、基督教音樂、歐西(英文)流行曲……哪一種都是碩果累累,名曲多如天上繁星:《情人的眼淚》《不了情》《春風吻上我的臉》《採紅菱》《卡門》《說不出的快活》《知道不知道》《今宵多珍重》……太多太多50年前的經典國語歌曲,其實都是純正的香港製造,包括我最喜歡的中文金曲《南屏晚鐘》,每次哼唱這首歌,我總是不知不覺的心情愉悅了,步履也輕快了……這些金曲我們稱之為“香港國語時代曲”。許冠傑之後,香港樂壇進入一個純粵語時代(雖然還有鄧麗君、奚秀蘭、張明敏等香港歌手堅持國語時代曲,但是佔比太少),香港歌手全部唱起了粵語歌,這些“香港國語時代曲”反而沒人唱了,倒是便宜了蔡琴、費玉清這類臺灣歌手 如今,《聲生不息》既然要介紹港樂,就不能侷限在“流行曲”這一塊,至少那活潑鬼馬的“廣東哩語歌曲”、纏綿悱惻的粵曲、那甜如蜜的“廣東小調歌曲”、淳如酒的“香港國語時代曲”要分享給全華人民。李健兄,你的年齡、閱歷、聲線、音色、唱腔,都非常適合“香港國語時代曲”,盡情地唱吧。 作為武漢人,不管南方還是北方、東部還是西部,祖國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種文化,在武漢人心裡都是一樣親,絕對不會有親疏之別。我們張開雙臂歡迎包括香港臺灣在內的全國各地文化,也樂見香港文化再次綻放萬丈光芒,重拾往日風采。 最後,建議《聲生不息.港樂季》一直辦下去, 香港音樂浩如煙海,沒有50季,根本就是囫圇吞棗。

  • 3 # 雨中漫步00V00

    我覺著港樂要想重回巔峰是不可能了!因為這是大勢所趨無法更改!但是也能有所改變的,那就是要更多的內地人去演唱,需要更多的內地歌手去演繹宣傳,不管粵語標不標準都應該去鼓勵且讚揚,不要辜負了他們的初心和熱情!就像郭德綱的京劇雖然唱的不是最好的,但是憑著自身的影響力也能帶動下我們的國粹!所以大家要懷著包容心去看這個節目。李健只是粵語不標準而已!他的演唱水平那是相當高的,不管是作品的難度,技巧,情感都是表現的相當高水平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進後宮的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