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鼎印
-
2 # 縱觀天下不平的奇聞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大漢江山朝不保夕。劉備是漢室宗親,樹立雄心壯志,渴望匡扶漢室江山,但是命運總是捉弄他,被曹操追殺無去藏身。雖有荊州劉表收容,但被人猜忌,始終不可重用。
水鏡先生,徐庶共獻良策,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求賢若渴,三顧茅廬,懇求諸葛亮出山。諸葛亮熟讀兵書、戰策。但始終是懷才難遇明主,劉備的誠意打動了他。二人盤膝而坐,暢談天下大事,謀求匡扶漢室的良策。諸葛亮傾囊相助,根據自己多年觀察,提出匡扶漢室的宏偉策略,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
自董卓以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
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倘若劉備堅決貫徹諸葛先生的戰略決策,匡扶漢室,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定能實現。但是殘酷的歷史告訴我們,這樣的宏偉戰略決策,最終為何沒法實現?
天下精英人材誠心輔佐劉備,為何不能一統江山?筆者認為:最關健點是,忠勇俠義,勇貫三軍的關羽,始終對諸葛先生的良策產生質疑,沒有誠心領會《隆中對》戰略決策的深遠意義。關羽留守荊州是劉備之意,諸葛先生難改換大將。唯一可做的是,反覆告誡關羽:守荊州八字原則。可惜,關羽拒不執行諸葛先生守荊州的良策:“北拒曹操,東和孫權”。痛失荊州,從此蜀漢失去一統天下的戰略基地。
從古至今,狂傲自大,目中無人的人,最終的失敗是非常慘的。無數血的教訓,告訴今天的後人。不能你有多大的本領,在這個世上必須尊重別人。狂傲的性格是自己最危險的敵人。許多人因狂傲失敗,可惜,最終不知失敗的原因。
現用關羽的悲壯人生軌跡來充分說明這個問題。
三國時代的關羽,關雲長。可以說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他為人厚道,忠貞不屈。剛正不阿,伸張正義,武功高強。被歷代老百姓尊稱為“武聖”!關羽為人有一個致命的缺點;“狂傲自大,目中無人”
縱然他有拯救蒼桑的雄心壯志,匡扶漢室的夙願。但最終沒有認識自己的致命缺點,“狂傲自大,自作主張”。
違背諸葛亮入川留下的八字原則:“北拒曹操,東和孫權”。一人孤傲,影響全域性。最終導致《隆中對》宏偉戰略決策無法實現。
低估曹魏實力,貪功心切。孤兵深入,北伐中原。最終釀成痛失荊州的悲慘結局。
面對群雄並起的極端複雜局面,諸葛亮用敏銳的目光看清了時局。只有走吳、蜀聯盟, 才能抗衡強大的曹魏。將來才有希望一統天下。 三國時代的荊襄地區,土地肥沃。人口眾多,富甲天下。地域遼闊 ,是北伐中原,統一天下的最佳後勤基地。三方勢力在此反覆交鋒。古人云;“得荊襄能得天下”!
若關羽嚴格執行孔明先生的戰略決策。利用東吳提出聯姻最佳機會,把自己女兒遠嫁東吳,鞏固吳,蜀聯盟。可暫緩燃眉之急,北伐中原無後顧之憂 。不侮辱吳主孫權,怎會有失荊州丟性命之災?
遠在千里之外的諸葛先生得知荊州丟失的訊息。仰天長嘆!匡扶漢室的希望無法實現。最後雖嘔心瀝血,數次北伐中原。但因糧草運輸困難。諸葛亮縱然有通天本領,但無法改變“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殘酷現實。最後含恨累死五丈原。蜀漢痛失一位卓越的千古奇才。
關羽一生狂傲自大,導致《隆中對》戰略決策全盤皆輸。最後演變成東、西二晉,南北朝。出現五胡亂華的大亂局面……。中華民族互相殘殺,動盪大亂三百多年的悲慘血淚史。偉人曾評價武聖之過;“關羽不懂什麼是統一戰線”。“狂傲自大,目中無人”的血的教訓。的確值得今天后人反覆的深思?
復奪荊州,為二弟報仇。應從長計議。諸葛先生靜候“天時大變”。既要東和孫權,又要復奪荊州,必須鬥智又鬥勇。憑諸葛亮的超人智慧,借道荊州北伐是完全有能力做到的。可惜,劉備就是聽不進良言,不給諸葛先生再施宏圖的良機。
劉備為報兄弟之仇,不顧國家利益,違背諸葛亮《隆中對》戰略決策。出傾國之兵,伐東吳更是錯上加錯。完全沒有領會,諸葛亮先生的靜觀天變的良苦用心。最終大敗而歸,悲恨交加,命喪白帝城是無法改變的悲壯結局。
從此以後,蜀漢實力銳減,失去一統江山的實力,諸葛亮不是神,他是普通的人。雖然諸葛先生歷經圖治,安幫定國。恢復蜀漢實力,數次北伐中原。但無法改變,“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的殘酷史實。司馬懿只用閉門不戰,就能輕鬆化解蜀漢的威脅。最後含恨累死五丈原是無法改變的悲慘結局。《隆中對》的宏偉戰略決策沒法實現。您對此有何看法?歡迎大家發表評論。
-
3 # 淺見躬耕壟畝
奪取政權是沒有模式的,因為事物是不斷地變化的。俗語曰:人算不如天算。又有:計劃趕不上變化。正如蘇俄的城市紅色革命與中國的農村紅色革命。馬克思主義是個總的框架,但革命路線是探索出來的。隆中對就是總們框架,如何走的學問很多,錯一步全盤皆輸。毛主席指出隆中對的致命錯誤就是分兵。本來力量就弱小,還要“單打獨鬥”不輸才怪!一點拙見,望批評斧正。
-
4 # 泰安方圓
人算不如天算,三國時期,漢室頹廢,十常侍作亂、外戚專權,已經病入膏肓,縱使劉備有沖天之志,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然,天公不作美,劉備含恨離世,諸葛亮殞命五丈原,終是,三家歸晉。
諸葛亮匡扶漢室的宏圖戰略,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漢室頹廢滅亡是必然!諸葛亮生不逢時,只有無奈面對現實,雖是,鞠躬盡瘁,也只能是抱憾終生,嗚呼哀哉!死而後已!
-
5 # 曲江家學
首先,隆中對的前半部分是實現了的,除了最後一步興復漢室功敗垂成。
《隆中對》主要內容包括:
一、形勢分析
1. 北方的曹操過於強大,暫時不可爭鋒。
2. 江東的孫權很穩固,可以聯手不可圖。
3. 荊州用武之地,劉表和其繼承者必不能守,可圖。
4. 益州國富而沒有明君,也可圖。
二、近期戰略
1. 取代劉表佔領荊州
2. 取代劉璋佔領益州
3. 承認孫吳力量並與之結盟
三、遠期戰略
1. 守荊益,和戎撫夷,治理內政
2. 從荊州攻取宛、洛,從益州攻取秦川,興復漢室
可以說,戰略分析是準確的,近期戰略也近乎完美地實現了,而且還更進一步,不僅佔領益州,還佔領了漢中。雖然佔領益州和佔領漢中的戰略謀劃和實踐更多地分別來自於龐統和法正。
但是佔領漢中後的局勢急遽轉換,使得隆中對的最後一步戰略失去了實現的空間:
一、荊州的丟失,使得從荊州攻取宛、洛的戰略無法實現。
二、吳蜀翻臉,以及夷陵之戰的失敗,使得蜀漢的外交空間和軍事實力遭受了重大的挫折和打擊。
三、劉備在夷陵之戰後的病故,使得蜀漢集團失去了最強的領導者,這點其實是很關鍵的。
所以,後來諸葛亮接過了軍政大權和北伐重任,在出師表中也不禁真情流露地感慨,“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但無論如何,隆中對仍然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具備超前眼光的極為出色的戰略規劃。
-
6 # 宋宵因
國力弱了,然後兩處分兵,在區域性戰役裡,可以互相呼應,但是在舉國之戰的規模,無法支撐。
其實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可以說是抓住了戰略視窗期,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但是,不僅蜀國本部沒有支援,連上庸的劉封孟達都沒有支援上,小舅子曹芳又投敵。
如果劉備及時透過外交手段聯合孫權出兵,再派蔣琬、費禕之流保證荊州後勤,襄樊戰役可能改變天下局勢的。
隆中對有缺陷,但是在襄樊戰役時好好執行其中的策略,戰果是可期的。
很可能,孫權被曹軍打怕了,已經沒有北上的雄心壯志,只想偏安一隅,和曹魏聯合打關羽的短期投入產出比比較高。所以孫權選擇向曹操稱臣。
其實,三國時,真正掌握財富人力的是各大門閥貴族,他們的立場也很重要,對他們而言,沒有戰爭是最好的狀態,所以吳國不可能全力北上。
同樣的,蜀國內部老貴族本來就不服劉備集團,讓他們出兵北伐,恢復漢室是沒有動力的。很可能,前腳出發,後腳就叛變。
-
7 # 天山月3
諸葛亮的《隆中對》縱論天下大勢,分析利害得失,為劉備勾勒出一幅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未來憧憬藍圖。其意義和價值不在於能實現了多少計劃,而在於諸葛亮高瞻遠矚,洞察天下大勢的歷史走向和未來佈局。點破了困頓下的劉備應該向何去努力開拓的目標。後來劉備依計而行,經過一番努力終於實現了天府霸業,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政治格局。應該說較為圓滿地達到了第一步的目標,為第二步北伐中原奠定了基礎。
相比較而言第二步北伐中原復興漢室實在是太難了。論實力不如曹魏,論人才不如曹魏,論地理環境不如曹魏。偏居一隅的蜀漢對中原九州的影響力也是微乎其微。客觀條件是還要聯合對荊州虎視眈眈的東吳,同床異夢而又暗藏殺機怎能與你戮力同心幫你實現夢想?所以當初諸葛亮規劃藍圖之時對北伐一事也只是輕描淡寫地一帶而過,並沒有具體的佈局與規劃,可能也是估計到了北伐復漢恰似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總之《隆中對》實現了佔荊州,取西川,奪東川,建國稱號,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輝煌事業,已是取得了不世之功!歷史發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朝代的興衰消亡自有其客觀規律。也許漢祚氣數已盡,正遵循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歷史規律,諸葛亮縱有沖天的本領,也無法實現他的哪個夢想了!
-
8 # 數字歷史
隆中對的破綻是荊州。荊州的命門是關羽。關羽和劉備,從一開始的志同道合,到後來理想的分道揚鑣。關羽不忘初心,一心維護漢統,而劉備卻想自己做皇帝(即使他不想做,他手下除了關羽,其他人基本都會推動他這麼做)這也是關羽和大部分同僚不和睦的原因之根本,而絕不能把這一切簡單看作關羽的傲慢自負,劉備關羽之間的這種微妙關係,三國演義不便寫明。
從某種意義上講,荊州的關羽集團是劉備集團內部的割據勢力,這極大地阻礙了隆中對的後續戰略。
-
9 # 無名老山
《隆中對》是諸葛亮未出茅廬時,向劉備闡述的建國方略。具體戰略方針是,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
應該說,諸葛亮《隆中對》中的這一構想,是具有戰略遠見的,有著極強的可操作性。事實上,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後,劉備集團的所有動作,都是按照《隆中對》中的戰略目標來進行的。當年,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時,劉備只是依附於別人的一個小跟班。時過境遷,當年的各路諸侯大多已折戟沉沙,劉備也是如喪家之犬般無處容身。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後,劉備的人生才如同開掛一般,有了自己的地盤,勢力也越來越強大。已達到了《隆中對》中設想的第一步,佔據荊,益兩州。本來按照計劃“若跨有荊,益,保某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然而,俗話說水無常形,兵無常勢,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諸葛亮還沒有等到天下有變,劉備集團內部卻遭遇大變:關羽大意失荊州。關羽敗 亡,荊州丟失。《隆中對》中提出的“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這一圖取中原的設想化成泡影。
更糟糕的是,荊州丟失,關羽敗亡之後,帶來一系列惡性連鎖反應。張飛因關羽之死遷怒於手下,暴打士兵,結果被手下兵士所殺。
被仇恨衝昏了頭腦的劉備,為了替二人報仇,傾盡全蜀漢之力伐吳。最後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導致蜀漢元氣大傷,徹底失去了圖取中原的實力。
-
10 # 月貴香雜談
我們來看下《隆中對》,其實它裡面定下了兩個目標。第一個是短期目標:佔領荊州和益州,與曹魏和東吳孫權形成三足鼎立,三分天下。第二個是長期目標:在實力允許的情況下,討伐曹魏和東吳並最終實現一統天下進而匡扶漢室。
從當時的走勢來看,劉備在諸葛亮的協助下,成功地建立了蜀漢政權,同時也實現了與曹操和孫權分庭抗禮的局面。實際上也算是初步完成了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所說的第一個目標,即短期目標。其後劉備也能穩紮穩打,一步一步地執行諸葛亮所制定的戰略方針。不斷髮展生產,休養生息,安定邊陲,養精蓄銳,同時加緊操練為實現第二個目標既長期目標而暗自努力。
所有的事情都似乎都按照計劃正常地進行著,看起來非常順利。但是“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伏”,隨著關羽、張飛的被害身亡,荊州被東吳奪回以及劉備的病逝,輪到劉備的兒子劉禪繼位了,這時一切都變了樣。劉備不在了,而劉禪又胸無大志,只會貪圖享樂,由他來發動討伐戰爭實現諸葛亮的宏偉藍圖顯然是不可能的。
關張之後,又有幾員大將以及大臣流失,給原本人才儲備就不算豐富的蜀漢予致命的一擊。這時,再談北伐或東征其實已沒有任何意義了。荊州沒了,戰略要地丟失,能帶兵打仗的將領又沒剩下幾個。諸葛亮真正能體會到“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難了。沒辦法,只能硬著頭皮自己上,無奈精力有限又要帶兵打仗,又要忙治理國家,而身體又不太好,結果直接在五丈原病逝了,死在北伐途中。至死都沒能實現自己《隆中對》中所提的宏偉戰略。
從三國 前半局來看,諸葛亮是成功的。畢竟那是在創業初期,大家都能齊心協力目標一致。而後半局,蜀漢人才流失嚴重,新生代力量還不能及時補充進來,重要根據地又被敵人端掉,這些都是造成《隆中對》的終極目標無法得以實現的根本原因。
-
11 # 直爽的古之惡來
其一:荊州一失,根基不穩。加之曹、孫兩家整體實力又比自己強,只剩敗路一條!
其二:如果荊州能守住也沒有用,因為一旦荊州守住孫劉兩家隨時關係破裂孫權,肯定會聯合曹操進攻劉備還是得被打敗!所以當時劉備是身處一個尷尬的局面的。
其三:隆中對時諸葛亮是以荊州以及益州聯合東吳為前提給劉備的戰略構想。還得加上“天下有變”這個契機!才有機會實現帝業!除了難度太大,技術要求高以外還要有運氣,個人覺得諸葛亮給劉備的這套方案能讓劉備成就一番霸業。
回覆列表
其實它跟趙括的紙上談兵是一個性質,趙括也並不是紙上談兵,兵法鬼道也,這裡面存在的因素太多了,有一點小小的失誤就會全盤皆輸,諸葛亮的隆中對也不是決對的所以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