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爭論了很長一段時間的話題,包括全華人大代表、中國宇華教育集團董事局主席李光宇和全國政協委員、新東方教育集團董事長俞敏洪都為此持不同觀點展開了爭論。在回答“該不該取消英語為必修科目”這個問題前,我想分析一下英語作為高考必考科目的初衷和現實中的怪現象。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急需引進外國的先進技術、資金、管理經驗等,需要大量的英語翻譯人才,為激發全社會學習英語的熱情,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於上世紀八十年代,英語被正式列入高考科目。其用意是非常明顯的。
不可否認,至從把英語列為高考科目後,全國學習英語的熱情普遍高漲,初中、高中、後來發展到小學學習英語都得到了普及,也為中國培養了大量的英語人才,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也立下了汗馬功勞。但由於我們過於強調應試和評價機制不合理的原因,造成違背了“學英語是為了交流”的本來目的,把英語作為中學,甚至是小學(從三年級開始)的必修科目卻出現了一些怪現象:
一是會讀會寫不會聽不會說,簡單交流也成障礙。在現實中,絕大部分學生,尤其是農村學生,從小學、初中、高中甚至大學都在學英語,甚至有的還花費大量時間考下的英語四級證、六級證,讀和寫的水平應該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竟然在老外面前,不會說,也不敢說,甚至連最基本的交流就成障礙。那我們大多數人學英語到底為了什麼?僅為能參加各種英語筆試嗎?
二是大多數學了幾年十幾年英語,卻在生活中毫無用處。在現實中,除了與懂英語的外華人打交道、從事的工作與英語相關、研究生、博士生在寫論文,進行研究時需要用到英語外,大多數人在平凡的崗位上從事的工作與英語沒有半毛錢的關係,根本就用不到英語。比如我自己當年當中學英語老師,還自考了英語本科,光英語單詞就記了10000個。由於我8年前參加公考進政府部門工作後,從事的工作與英語毫不相關,很多英語單詞就逐漸被淡忘了。
三是對英語學習投入多,產出少。現在的孩子一般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學英語,一直到大學還在學習英語,連續持續十多年,毫無疑問花費了大量時得間。還有不少家庭為了孩子學英語請家教、報輔導班、上網課、甚至請外教,一年光花在英語補習上的錢少則幾千,多則數萬。這對於一般工薪家庭,確實是一筆難以承受的開支。但其效果又如何呢?不排除少數孩子確實學得很好,對後來的工作也起到了幫助作用。但對大多數孩子來說,有的可能勉強在筆試中拿到了較高的分數,而有的卻還是考低分,對各種水平的應試都沒有起到作用,更莫說對後來的工作有好處。
四是農村孩子與城市孩子相比,英語水平的整體差距遠大於其它學科的差距。農村的孩子由於沒有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英語教師水平差、沒有多少機會參加課外補習等原因導致其與城市孩子相比,英語水平的整體差距遠大於其它學科的差距。曾在不少高中學校發生過這樣的現象:同一批老師教兩個平行班——一個班的學生主要是城市的,一個班的學生主要來自農村。來自農村班級的英語水平與來自城市班級的相比,其整體差距遠大於其它學科。這也從某個方面來說,把英語作為必考科目對農村孩子來說不大公平。
居於出現了以上怪象,不少呼聲主張把現在英語的必修科變為選修科。但也有不少反對者認為出現以上怪現象是英語考試的方式和評價機制除了問題,它不能作為取消英語作為必修科的原因,反而要在改變英語考試的方式和評價機制後,把英語作為必修科加強學習。這樣在改革開放更加深入的今天,才能更好地與國際接軌,更好們吸收國外先進科技。這似乎也很有道理,但是如何改變英語考試的方式和評價機制,使它既便於操作,又能改變大多數“啞巴英語”的現狀,培養更多的英語人才,恐怕在現實中難以實現。再說像印度、菲律賓、非洲很多國家的英語水平都很高,能很好與國際“接軌”,也沒見它們“吸收”好國外先進科技,成為科技、經濟強國。與此相反,日本的整體英語水平很爛,他們的記者用英語提問,連特朗普也聽起來費勁、不太懂,這也沒影響他們與國際“接軌”,“吸收”國外先進科技,成為科技、經濟強國呀!
此外,與我們很多學生十多年把英語當著“必修科”還是不能口頭交流的“啞巴英語”相比,像網紅“鳳姐”等人沒專門學多少年英語,初到美國,也不能用英語順利交流,但卻能在短期內迅速提升英語水平,達到運用自如的境地,這也從側面說明提高英語水平不能僅僅指望把英語當著“必修科”。
綜上所述,我個人的觀點是:當時機成熟時,可以取消小學英語課程呢,把英語作為初中的“副科”,像音樂美術體育課一樣對待就好,到高中可以把英語作為選修課,讓有天賦、有興趣愛好或立志從事與英語相關工作的學生深入學習英語,培養英語人才;其他同學可以根據自己意願學點英語,騰出更多時間學習自己感興趣、對人生、對未來職業有益的知識。
這是一個爭論了很長一段時間的話題,包括全華人大代表、中國宇華教育集團董事局主席李光宇和全國政協委員、新東方教育集團董事長俞敏洪都為此持不同觀點展開了爭論。在回答“該不該取消英語為必修科目”這個問題前,我想分析一下英語作為高考必考科目的初衷和現實中的怪現象。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急需引進外國的先進技術、資金、管理經驗等,需要大量的英語翻譯人才,為激發全社會學習英語的熱情,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於上世紀八十年代,英語被正式列入高考科目。其用意是非常明顯的。
不可否認,至從把英語列為高考科目後,全國學習英語的熱情普遍高漲,初中、高中、後來發展到小學學習英語都得到了普及,也為中國培養了大量的英語人才,為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也立下了汗馬功勞。但由於我們過於強調應試和評價機制不合理的原因,造成違背了“學英語是為了交流”的本來目的,把英語作為中學,甚至是小學(從三年級開始)的必修科目卻出現了一些怪現象:
一是會讀會寫不會聽不會說,簡單交流也成障礙。在現實中,絕大部分學生,尤其是農村學生,從小學、初中、高中甚至大學都在學英語,甚至有的還花費大量時間考下的英語四級證、六級證,讀和寫的水平應該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竟然在老外面前,不會說,也不敢說,甚至連最基本的交流就成障礙。那我們大多數人學英語到底為了什麼?僅為能參加各種英語筆試嗎?
二是大多數學了幾年十幾年英語,卻在生活中毫無用處。在現實中,除了與懂英語的外華人打交道、從事的工作與英語相關、研究生、博士生在寫論文,進行研究時需要用到英語外,大多數人在平凡的崗位上從事的工作與英語沒有半毛錢的關係,根本就用不到英語。比如我自己當年當中學英語老師,還自考了英語本科,光英語單詞就記了10000個。由於我8年前參加公考進政府部門工作後,從事的工作與英語毫不相關,很多英語單詞就逐漸被淡忘了。
三是對英語學習投入多,產出少。現在的孩子一般從小學三年級就開始學英語,一直到大學還在學習英語,連續持續十多年,毫無疑問花費了大量時得間。還有不少家庭為了孩子學英語請家教、報輔導班、上網課、甚至請外教,一年光花在英語補習上的錢少則幾千,多則數萬。這對於一般工薪家庭,確實是一筆難以承受的開支。但其效果又如何呢?不排除少數孩子確實學得很好,對後來的工作也起到了幫助作用。但對大多數孩子來說,有的可能勉強在筆試中拿到了較高的分數,而有的卻還是考低分,對各種水平的應試都沒有起到作用,更莫說對後來的工作有好處。
四是農村孩子與城市孩子相比,英語水平的整體差距遠大於其它學科的差距。農村的孩子由於沒有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英語教師水平差、沒有多少機會參加課外補習等原因導致其與城市孩子相比,英語水平的整體差距遠大於其它學科的差距。曾在不少高中學校發生過這樣的現象:同一批老師教兩個平行班——一個班的學生主要是城市的,一個班的學生主要來自農村。來自農村班級的英語水平與來自城市班級的相比,其整體差距遠大於其它學科。這也從某個方面來說,把英語作為必考科目對農村孩子來說不大公平。
居於出現了以上怪象,不少呼聲主張把現在英語的必修科變為選修科。但也有不少反對者認為出現以上怪現象是英語考試的方式和評價機制除了問題,它不能作為取消英語作為必修科的原因,反而要在改變英語考試的方式和評價機制後,把英語作為必修科加強學習。這樣在改革開放更加深入的今天,才能更好地與國際接軌,更好們吸收國外先進科技。這似乎也很有道理,但是如何改變英語考試的方式和評價機制,使它既便於操作,又能改變大多數“啞巴英語”的現狀,培養更多的英語人才,恐怕在現實中難以實現。再說像印度、菲律賓、非洲很多國家的英語水平都很高,能很好與國際“接軌”,也沒見它們“吸收”好國外先進科技,成為科技、經濟強國。與此相反,日本的整體英語水平很爛,他們的記者用英語提問,連特朗普也聽起來費勁、不太懂,這也沒影響他們與國際“接軌”,“吸收”國外先進科技,成為科技、經濟強國呀!
此外,與我們很多學生十多年把英語當著“必修科”還是不能口頭交流的“啞巴英語”相比,像網紅“鳳姐”等人沒專門學多少年英語,初到美國,也不能用英語順利交流,但卻能在短期內迅速提升英語水平,達到運用自如的境地,這也從側面說明提高英語水平不能僅僅指望把英語當著“必修科”。
綜上所述,我個人的觀點是:當時機成熟時,可以取消小學英語課程呢,把英語作為初中的“副科”,像音樂美術體育課一樣對待就好,到高中可以把英語作為選修課,讓有天賦、有興趣愛好或立志從事與英語相關工作的學生深入學習英語,培養英語人才;其他同學可以根據自己意願學點英語,騰出更多時間學習自己感興趣、對人生、對未來職業有益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