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鄧艾(三國·魏):經典之戰——偷渡陰平
(197-264),字士載,義陽棘陽(今河南新野)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軍事家、將領。公元263年他與鍾會分別率軍攻打蜀漢,鍾會所指揮的東路魏軍是主力,被蜀軍阻攔在險要之地劍閣,無法前進。魏軍西路指揮官鄧艾在攻佔沓中後,向鍾會建議從陰平偷越,定可攻下下涪城。鍾會接受這一建議,令鄧艾實施。陰平與劍閣相隔百餘里,是氐羌民族居住區,崇山峻嶺,很難行走,蜀軍也沒有設防。鄧艾從沓中出發,通過了陰平小道,直撲涪城。涪城守將馬邈面對從天而降的魏軍,不戰而降。魏軍從此迅速連下涪城、綿竹,逼近成都,劉禪投降,蜀漢亡。偷度陰平一戰,整個世界歷史能與之媲美的,估計只有跨越馬其諾防線的那一戰了,當然就因為這次,最終也使得劉備所建立的蜀漢滅亡。後因遭到鍾會的汙衊和陷害,被司馬昭猜忌而被收押,最後與其子鄧忠一起被衛瓘派遣的武將田續所殺害。
49 耿恭(東漢): 經典之戰——堅守疏勒
耿恭,字伯宗,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東漢大將,開國大將耿弇的侄子。永平十七年(74年)冬,耿恭與奉車都尉竇固及從弟駙馬都尉耿秉(耿弇弟耿國之子,耿恭之堂弟)破降車師。破降車師後,朝廷重新設立西域都護,戊己校尉(官名,掌屯田,屬西域都護),任命耿恭和關寵為戊己校尉。漢明帝18年春,北匈奴單于果然派左鹿蠡王率兩萬騎兵大舉進攻車師國。為了表現漢朝的誠意,耿恭在軍力極其薄弱的情況下,派司馬率300人前去救援,結果全軍覆沒。匈奴乘勝攻佔車師後部,殺死車師王安得,進而直迫金蒲城下,大有一口吞下戊校尉的氣勢。金鋪成解圍後,耿恭做了兩件大事:一是招募勇壯擴充軍隊,二是將防禦據點由金蒲城轉移到了水源較為充足且有險可守的疏勒城。當年夏7月,匈奴果然前來攻打耿恭。耿恭以逸待勞,先發制人,以所募數千人直衝敵陣,敵兵頓時七零八落,無力攻城。但匈奴人狡猾地切斷了水源,疏勒城邊的山澗乾涸了。在這種絕境,耿恭不僅身先士卒,“榨馬糞汁而飲之”,同時率眾於城中掘深井取水,在他的鼓舞和激勵下,當井深達到十五丈以上時,終於井水湧出。匈奴人萬沒料到城中竟有水源,以為神助耿恭,無奈再次撤圍而去,以堅韌的毅力獲得了後世的讚譽。耿恭在疏勒城多次打敗匈奴的進犯。因違忤馬防,被劾,下獄審治,後來免除還歸本郡。不久,耿恭死於家中。
48 韓擒虎(隋): 經典之戰——渡江滅陳(公元538—公元592.12.26)原名擒豹,字子通,河南東垣(今河南新安縣東)人,隋朝名將,閻王的原型。容儀魁偉,有膽略,好讀書。仕北周,襲父爵,以軍功遷和州刺史。入隋,文帝欲圖江南,特拜擒虎為廬州總管。開皇八年(588年)三月,隋文帝下詔伐陳,命韓擒虎為先鋒,開皇九年(589年),韓擒虎乘陳軍歡度年節、疏於守備之機,率銳卒500出廬江由橫江口(今安徽和縣東南)夜渡長江,攻進建康,執陳後主,陳亡。進位上柱國,封壽光縣公,終涼州刺史。
47 斛律光(北朝·北齊): 經典之戰——宜陽、汾北之戰(515~572) 中國北齊名將。字明月,朔州(今山西朔縣)人,高車族。出身將門,斛律金之子。初任都督,善騎射,號稱“落雕都督”。後拜大將軍、太傅、右丞相、左丞相,封咸陽王。他驍勇善戰,在與北周近20年的爭戰中,多次指揮作戰,均獲勝利。他治軍嚴明,身先士卒,不營私利,為部下所敬重。北周為了對付他,散發謠言,高緯把他殺了,自毀長城。他死之後沒多久,北周滅北齊。
46 常遇春(明):經典之戰——採石磯戰役、龍灣戰役(1330~1369)),字伯仁,號燕衡。安徽省懷遠縣常家墳鎮永平崗人,明朝開國名將,猛將典型代表,戰功僅次於徐達。元順帝至正十五年歸附朱元璋,自請為前鋒,力戰克敵,嘗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常十萬。官至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常遇春投奔朱元璋不久,朱元璋即率軍渡江南下,在著名的採石磯(在今馬鞍山市之南、長江東岸)戰役中,面對著元朝水軍元帥康茂才的嚴密防守,常遇春乘一小船在激流中冒著亂箭揮戈勇進,縱身登岸,衝入敵陣,左右衝突如入無人之境,朱元璋即揮軍登岸,元軍紛紛潰退,緣江堡壘紛紛歸附,朱元璋乘勝率軍攻佔太平。常遇春因功升至元帥。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陳友諒率水軍數十萬直取應天,在南京城西北的龍灣與朱元璋軍展開一場惡戰。朱元璋以弱御強,便設計用伏,誘敵深入,常遇春奉命與馮國勝率帳前五翼軍三萬人設伏,為全軍主力。經過一場鏖戰,在龍灣登陸的陳友諒兵,遭到常遇春、馮國勝伏兵的衝殺,死傷慘重,潰不成軍。陳友諒大敗而逃。龍灣大捷,朱元璋轉危為安,並壯大了力量。常遇春大破敵陣,戰功卓著,不久,升行省參知政事。洪武二年病卒軍中,追封開平王。
45 陶侃(東晉): 經典之戰——平八王之亂(259-334),字士行(或作士衡),漢族,本為鄱陽(今江西鄱陽)人,後徙廬江尋陽(今江西九江西)。中國東晉時期名將,大司馬。初為縣吏,漸至郡守。永嘉五年(311),任武昌太守。建興元年(313),任荊州刺史。後任荊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諸軍事。他精勤吏職,不喜飲酒、賭博,為人稱道。是中國晉代著名詩人陶淵明的曾祖父。 當東晉只剩下天下的南半部分,他先是幫助平定了八王之亂,又在當時發生的各種叛亂中與敵人作戰一一獲勝,統率東晉全軍達四十一年之久。在荊州刺史上,他治下一個太平安定,路不拾遺的荊州。
44 鄧禹(東漢): 經典之戰——平定何西(公元2—58年),字仲華,漢族,南陽新野(今河南省新野)人,東漢開國名將,雲臺二十八將之首。第一個勸劉秀稱帝。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正月,鄧禹率領所部攻破箕關(在今河南濟源縣西,王屋山南),進入河東(今山西西南部一帶),圍攻河東郡治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達數月之久。在安邑以南擊敗前來解圍的更始大軍數萬人,斬更始大將軍樊參。駐守洛陽的更始大將王匡、成丹、劉均等又率十餘萬大軍渡河攻鄧禹,鄧禹軍應戰失利,驍騎將軍樊崇戰死。諸將恐懼,勸鄧禹退走,鄧禹不聽。第二天早晨,大破之。王匡等皆棄軍逃走,鄧禹遂定河東。這次以少勝多的戰役,充分顯示出鄧禹的軍事才能。捷報傳至河北後,光武大悅。對其“謀謨帷幄,決勝千里”、“斬將破軍,平定山西”的功績深加表揚。這時,鄧禹方二十四歲。開國之後仍被重用,其後人鄧綏更是歷史上有賢名的皇太后。
43 馬援(東漢): 經典之戰——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前14年—49年)東漢開國功臣之一,漢族,扶風茂陵人,因功累官伏波將軍,封新息侯。由於他是漢明帝劉莊的岳父,避諱所以不在雲臺二十八將裡。馬援的祖先是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秦滅趙後,子孫為避禍而以馬為姓。新莽末年,天下大亂,馬援初為隴右軍閥隗囂的屬下,甚得隗囂的信任。歸順光武帝后,為劉秀的統一戰爭立下了赫赫戰功。天下統一之後,馬援雖已年邁,但仍請纓東征西討。建武十一年(35年)夏天,光武帝任命馬援為隴西郡郡守。馬援一上任,便整頓兵馬,派步騎三千人出征。他身先士卒,終破羌人之亂。光武帝建武十三年(37年),交趾(今越南)越人叛亂反漢,嶺南60餘城盡被佔領。馬援統軍沿海開進,隨山開路,長驅直入千餘里。建武十八年(42年)春,馬援率軍到達浪泊,與敵大戰,攻破其軍,斬首數千級,降者萬餘人。馬援乘勝進擊,在禁溪一帶數敗徵側,敵眾四散奔逃。第二年正月,誅殺了徵側、徵貳,傳首洛陽。建武二十四年(48年),南方武陵五溪蠻暴動,馬援時年六十二歲,請命南征。光武帝考慮他年事已高,沒有答應,馬援當面向皇帝請戰,說:“臣尚能被甲上馬”光武帝讓他試試,馬援披甲持兵,飛身上馬,手扶馬鞍,四方顧盼,一時鬚髮飄飄,神采飛揚,真可謂烈士暮年,老當益壯。於是派馬援率領中郎將馬武、耿舒、劉匡、孫永等人率四萬人遠征武陵。馬援病死疆場。成語“老當益壯”、“馬革裹屍”均出自於他。
42 霍去病(西漢): 經典之戰——漠南之戰、河西大戰(前140-前117年),漢族,河東郡平陽縣(今山西臨汾西南)人。西漢武帝時期的傑出軍事家,是名將衛青的外甥,任大司馬驃騎將軍。好騎射,善於長途奔襲。霍去病年少成名,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每戰皆勝,深得武帝信任。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衛青領軍二出定襄,史稱漠南之戰。虛十八歲的霍去病二次跟從衛青出征定襄(年十八為侍中。善騎射,再從大將軍)。武帝特地任命霍去病為嫖姚校尉,領八百騎兵。戰鬥期間,霍去病脫離大軍在茫茫大漠裡賓士數百里奇襲匈奴,打擊匈奴的軟肋。此仗霍去病斬敵2028人,殺死匈奴單于祖父一個輩分的若侯產和季父,俘虜單于的國相及叔叔。霍去病的首戰,以奪目的戰果,橫空出世。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的春天,霍去病被任命為驃騎將軍,獨自率領精兵一萬出征匈奴。這就是河西大戰。19歲的統帥霍去病不負眾望,在千里大漠中閃電奔襲,打了一場漂亮的大迂迴戰。六天中他轉戰匈奴五部落,一路猛進,並在皋蘭山與匈奴盧侯王、折蘭王打了一場硬碰硬的生死戰。在此戰中,霍去病慘勝,一萬精兵僅餘三千人。而匈奴更是損失慘重——盧侯王和折蘭王都戰死,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被俘虜,斬敵八千九百六十,匈奴休屠祭天金人也成了漢軍的戰利品。霍去病多次率軍與匈奴交戰,在他的帶領下,匈奴被漢軍殺得節節敗退,霍去病也留下了“封狼居胥”的佳話。但其不關心士卒,殺死李廣兒子李敢,都遭到後人詬病。
41 孟珙(南宋): 經典之戰——殲金國武仙軍團、聯蒙滅金(1195—1246),字璞玉,原籍絳州(今山西新絳),曾祖孟安是岳飛部將,祖父孟林亦是岳飛部屬,隨軍至隨州,定居於棗陽(今皆屬湖北)。南宋優秀的軍事家、統帥,民族英雄,抗金抗蒙名將,一生都奉獻在對外戰爭中。南宋中期宋蒙戰爭爆發後,曾以一人之力統御南宋三分之二戰線上的戰事,先是聯蒙滅金,然後抵禦蒙古大軍,有他在,蒙古軍就一直無法南下。紹定六年(1231年),孟珙破金國之武天錫軍,授江陵府副都統制。七月,殲滅金之武仙全軍。紹定六年(1233)年末,孟珙聯合蒙古軍攻金都蔡州。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破蔡州,金國亡。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在南宋的川蜀、荊襄發動了全面入侵,雙方的戰事十分激烈。在江陵之戰中,孟珙取得勝利,促使蒙軍撤退。嘉熙元年(1237年)十月,蒙古軍再度南侵,在宗王口溫不花、大將張柔率領的主力進攻黃州,蒙軍再次沒能撼動孟珙防禦工事,撤退而去,黃州保衛戰又一次扭轉了南宋被動戰局。嘉熙二年(1238年),剛升任湖北路安撫制置使的孟珙便積極謀求進兵,收復中路重鎮——襄陽府。孟珙數次阻蒙軍,像一座大山保護著南宋。1246年九月初三,有一顆大星隕於境內,聲如雷鳴。隨後狂風大作,掀開房屋,折斷樹木。當晚,孟珙薨於江陵,享年51歲。宋理宗十分震驚,下詔輟朝哀悼,並追封太師、吉國公,諡號忠襄。由於其在抵抗蒙古軍的傑出表現,被後世軍史家稱之“機動防禦大師”(與二戰曼施坦因並列)。
40 王玄策(唐): 經典之戰—— 一人滅天竺漢族,唐朝河南洛陽人。史上最牛外交官。唐初貞觀十七年至龍朔元年(643~661)間三次出使印度(一說四赴印度)的使節。曾官融州黃水縣令,右衛率府長史。公元647年,唐太宗命王玄策為正使、蔣師仁為副使一行30人出使西域。纂位的新王阿羅順那聽說大唐使節入境,竟派了2000人馬半路伏擊,除王玄策、蔣師仁外從騎皆遇難,王玄策被擒扣押。後來,王玄策、蔣師仁尋機逃脫,發誓要滅絕印度,以雪使者被殺之恥!兩人一路來到了尼泊爾。在尼泊爾,王玄策與尼泊爾王談判,以吐蕃王松贊干布的名義,向尼泊爾借得7000騎兵,同時還檄召臨近處各大唐藩屬國,外加吐蕃松贊干布派來了1200名精銳騎兵,人馬總數接近一萬。自命為總管、命蔣師仁為先鋒,直撲印度。在北印度茶博和羅城外,王玄策用“火牛陣”一仗擊潰印度數萬象軍。公元648年,茶博和羅城兵潰城破,玄策一路追來,斬殺印度兵將三千,印度兵將落水溺斃者超一萬,被俘一萬一千,阿羅順那逃回中印度。王玄策攻入中印度,阿羅順那棄國投奔東印度。玄策、師仁設分兵用計引阿羅順那上鉤,一舉全殲阿羅順那殘部,活捉了阿羅順那,餘眾盡坑殺。最後,阿羅順那妻子擁兵數萬據守的朝乾託衛城也被蔣師仁攻破,遠近城邑望風而降,中印度滅亡! 由於東印度援助阿羅順那,王玄策準備順勢再亡東印度。尸鳩摩嚇得魂飛魄散,忙送牛馬萬頭,弓刀纓絡財寶若干,向唐師謝罪,表示臣服大唐帝國,王玄策方才罷兵回朝述職,同時將阿羅順那披枷帶鎖押回長安。太宗皇帝大喜,下詔封賞玄策,授散朝大夫。
39 蒙恬(戰國·秦):經典之戰——河套血戰匈奴(?—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秦始皇時期的著名將領,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漢族,祖籍齊國,山東人。傳說他曾改良過毛筆,是祖國西北最早的開發者,也是古代開發寧夏第一人。公元前215年,蒙恬率領30萬能徵善戰的大軍,日夜兼程趕赴邊關。第一次交戰,就殺得匈奴人仰馬翻,潰散草原。公元前214年的春天,又爆發了最具決定性的戰爭。蒙恬跟匈奴人在黃河以北,進行了幾場戰爭,匈奴主力受重創。最後匈奴人被徹底打敗,向無限的北邊逃竄。史書上記載:匈奴人向北(逃竄)七百多餘裡。後來中原再次大亂時,匈奴卻不敢深入漢境,這不能不說與此戰有很大關係。經此一役後,當時的秦軍再無敵手,蒙恬也一躍成為秦帝國最為出色的將領。但是蒙恬載於史冊的並不僅僅是一個將帥之材,他的許多才能都是當時其他的將領所難以比擬的。蒙恬的這種才華,事實上在整個秦國是首屈一指,沒有人能趕得上他,甚至秦國的丞相李斯也自嘆:“蒙恬將軍在很多方面都遠遠超過我。”後被趙高陷害,和其兄蒙毅自殺。唐太宗認為死的最冤的將領。
38 李克用(唐):經典之戰——鎮龐勳、破黃巢(公元856年—908年),生前稱晉王,其子李存勖建後唐時,追尊為後唐太祖。性格勇猛急躁。唐末將領。沙陀部人。別號“李鴉兒”。因一目失明,又號“獨眼龍”。其父朱邪赤心,唐懿宗賜姓名李國昌,李克用早年隨父出兵鎮壓龐勳起義,常衝鋒陷陣,軍中稱之為“飛虎子”。881年,唐廷召李克用鎮壓黃巢起義軍。李克用率沙陀、韃靼兵攻入關中,迫黃巢軍撤出長安,以功授河東節度使。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他又率軍渡河,敗黃巢軍於中牟,使黃巢軍從此不振。李克用幾乎憑一己之力消滅了黃巢及其殘餘勢力。李克用是唐末至五代初的著名軍事統帥,也是一位亂世英雄,但有勇無謀和養虎為患是他的硬傷。他靠鎮壓農民起義起家,在爭奪霸業中死去。李克用生前沒當過皇帝,但他是五代十國之後唐政權的開創者,死後又被追諡為“太祖武皇帝”,堪稱又一個曹操。
37 蘇烈(唐): 經典之戰——徵西突厥、平蔥嶺、滅百濟(592年—667年)字定方,以字行世,後人通稱為蘇定方。漢族,冀州武邑(今屬河北省)人,後遷居始平(今陝西興平以南)。歷任唐朝左武侯中郎將、左衛中郎將、左驍衛大將軍、左衛大將軍之職,封邢國公,加食邢州、鉅鹿三百戶。他從一員普通戰將,靠戰功累遷為禁軍高階將領,並以其先後滅三國、擒三主的非凡戰績和正直的為人而深受唐太宗和唐高宗的賞識與信任,屢委以重任,是唐初的一員得力干將。貞觀四年(630年),隨從李靖大軍出征東突厥,兩軍大戰於磧口(今內蒙古善丁呼拉爾)。二月,蘇定方親率二百騎兵為前鋒,手持弓弩,乘霧行進,在距敵約一里路時,忽然大霧消散,發現了頡利可汗的牙帳。蘇定方趁其無備,“馳掩殺數十百人,頡利及隋公主狼狽散走,餘眾俯伏”。李靖大軍隨後趕到,東突厥潰不成軍,唐軍“斬首萬餘級,俘男女十餘萬,獲雜畜數十萬,殺隋義成公主,擒其子疊羅施”。頡利率領殘兵一萬餘人打算逃離磧口,被屯於道口的李勣部堵截,其部落大酋長也紛紛率眾來降,李勣部隊獲五萬餘俘虜。此役唐軍大獲全勝,徹底擊敗東突厥,史稱“陰山之戰”。永徽六年(655年)五月,蘇定方隨從蔥山道行軍大總管程知節(即程咬金)征討西突厥,被任命為前軍總管。顯慶元年(656年)九月,蘇定方率五百騎大破西突厥增援部隊兩萬騎。顯慶二年(657年)春,朝廷任命蘇定方為伊麗道行軍大總管,再次征討西突厥,在金山(今阿爾泰山)以北,大破西突厥處木昆部,俟斤懶獨祿率領一萬帳兵眾投降。西突厥沙缽羅可汗阿史那賀魯聞訊,率領十萬兵馬前來應戰。蘇定方率回紇及漢兵一萬餘人同敵展開戰鬥,將其擊潰。此次征討,西突厥及其屬國全境納入大唐版圖後,大唐帝國統轄的疆域“西盡波斯”。顯慶四年(659年)冬,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一帶)思結闕俟斤都曼先鎮諸胡,率所部及疏勒、朱俱波、喝般陀三國又再度反叛。高宗詔令蘇定方為安撫大使,再度西征。蘇定方派出精銳騎兵長途奔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插叛軍心臟,攻其無備,完全打亂了多國叛軍的作戰計劃,活捉首領都曼,這一戰,是“兵貴神速”這一軍事原理得到出色運用的經典戰例。顯慶五年(660年),唐高宗前往太原,任命蘇定方為神丘道大總管,率水陸大軍十萬餘人征討百濟,一舉攻下真都城。同年十一月,百濟國王義慈及太子隆、泰等五十八人被蘇定方獻俘於東都洛陽則天門。至此,定方前後滅三國,皆生擒其主。顯慶五年(660年)十二月,唐廷下詔進擊高句麗。龍朔元年(661年)八月十一日,“蘇定方破高麗於浿江(今北韓大同江),屢戰皆捷,遂圍平壤城”(高句麗首都),然因天氣和其它因素未果。 乾封二年(667年),蘇定方病逝,享年七十六歲。追贈蘇定方為幽州都督,諡號為“莊”。
36 宗澤(南宋): 經典之戰——東京保衛戰(1060~1128)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字汝霖,漢族,浙江義烏人,剛直豪爽,沉毅知兵。進士出身,歷任縣、州文官,頗有政績)。宗澤東京保衛戰是兩宋之際以宗澤等抗戰派將領為首的宋朝軍民抗擊金軍侵略、保衛首都開封的重要戰爭。靖康之難後,宗澤前往抗金前哨京師充任東京留守,1127年,金軍第二次南侵,他出知磁州(今河北磁縣),並任河北義兵都總管。他不僅在磁州擊退金兵,還主動出擊,獲取一些戰果,使磁州軍勢聲震河朔。宗澤著力修建了京城防禦設施,尤其是黃河的防線,並制定了相應的策略。建炎元年冬至二年(1128年)春,金軍多次渡過黃河,騷擾瀕河州縣,以及滑州以南的沿河諸寨,作試探性的進攻。宗澤坐鎮開封,從容調兵遣將,多次打退金軍的進攻。正月十五燈節之夜,宋軍大敗金兵於板橋,乘勝收復了延津、河陰,胙城等縣,一直追到滑州。劉衍又分兵夜襲滑州西15公里處的金兵營寨,盡得其輜重糧草。這場保衛京城的戰鬥以宋軍大獲全勝而告結束。宗澤任東京留守一年來,氣勢正盛的金軍的幾次進攻,均被打退,取得了開封首次陷落以來少有的勝利,充分說明了宗澤的抗金主張和抗金措施收到了成效。這期間,宗澤曾20多次上書高宗趙構,力主還都東京,並制定了收復中原的方略,均未被採納。他因壯志難酬,憂憤成疾,七月,臨終三呼“過河”而卒,死之後不久,開封陷落。著有《宗忠簡公集》傳世。
35 司馬懿(三國·魏): 經典之戰——阻蜀漢北伐、滅遼東公孫淵(179-251年),字仲達,漢族,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諸葛亮幾次率軍揮師北上,司馬懿均抗之使亮未果,尤其在祁山之役和五丈原之役顯示了他非凡的軍事才能。景初元年(237年),原魏遼東太守公孫淵背叛魏國,景初二年(238年)正月,魏明帝召回司馬懿,命他率兵討伐。司馬懿採用聲東擊西、故意示弱等計令公孫淵戰死,平復遼東。73歲去世,辭郡公和殊禮,葬於首陽山。諡號“宣文”;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后,追封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后,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
34 薛禮(唐): 經典之戰——大敗回紇、降服高句麗、大破突厥(614-683年3月24日),字仁貴,漢族,山西絳州龍門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城東十里之遙的修村),唐朝名將,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大器晚成的代表,對外民族英雄,道教傳其為白虎星君下凡。隨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創造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諸方面在軍事、政治上的赫赫功勳,是歷史上唯一一個能讓敵人在未開戰之時就下馬跪拜的將軍。不過殺降和大非川之敗為其塗上汙點。龍朔元年( 661年),回紇首領婆閏死,繼位的比粟轉而與唐為敵。唐高宗詔鄭仁泰為主將,薛仁貴為副將,領兵赴天山擊九姓回紇。薛仁貴臨陣發三箭射死三人,其餘騎士懾於薛仁貴神威都下馬請降。薛仁貴乘勢揮軍掩殺,九姓回紇大敗,所降全部坑殺。從此,回紇九姓衰敗,不再為邊患。乾封元年(666年),薛禮率軍征戰高句麗,他身先士卒,共殺敵萬餘人,攻拔扶余城,一時聲威大振,扶余川40餘城,紛紛望風降附。這時,唐又派李績為大總管由他道乘機進攻高句麗。薛仁貴也沿海繼進,與李績合兵於平壤城,高句麗降伏。薛禮晚年,唐高宗任用他為瓜州長史,右領擊突厥。突厥聞薛仁貴復起為將,都非常害怕,不敢當其鋒,一時奔散。薛仁貴乘勢進擊,大破突厥,斬首萬餘級,俘獲兩萬人,及牛馬羊三萬餘頭。薛仁貴於永淳二年( 683年)去世,終年70歲。死後,朝廷贈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官府還特造靈輿。
(約932-986年),又名楊繼業,(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將。他從小就擅長騎射,愛好打獵。由於楊業屢立戰功,被稱為“楊無敵”。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三月,遼為報滿城兵敗之仇,命西京大同府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咄李率大軍10萬殺奔雁門關,再一次大舉攻宋。宋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楊業,避其銳氣,率數百精騎繞過遼軍,在敵後迂迴,出其不意,在雁門關北口痛擊遼軍。遼軍攻關受挫,背後又被楊業打得措手不及,頓時潰亂。雁門關守軍趁勢開關掩殺過來,接應楊業,前後夾擊,遼軍大敗潰逃。雁門關大捷以後,楊業威名遠揚。遼兵一看到“楊”字旗號,就嚇得不敢交鋒。公元986年,楊業受命伐遼,後撤時因和監軍意見不一,無奈接受監軍王侁意見,後戰敗困於陳家峪,被遼軍生擒,不肯降,絕食三天三夜犧牲,享年約59歲。
32 諸葛亮(三國·蜀): 經典之戰——七擒孟獲、六出祁山
(181年—234年),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文學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後來東晉政權推崇諸葛亮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史上赤壁之戰有諸葛亮部分功勞,七擒孟獲,成功防守魏國多次進攻是他一生戎馬生涯的縮影。赤壁之戰諸葛亮用非凡的口才令孫權打消疑慮,下定與魏作戰決心,並大敗曹操。諸葛亮六出祁山,雖未將魏覆滅,但是也鞏固了蜀國與魏、吳鼎立的局面,病逝五丈原後,蜀國江山日益飄搖,終被魏滅。其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等,並改造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234年在寶雞五丈原逝世。諸葛亮在後世受到極大尊崇,成為後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31 檀道濟(南朝·宋): 經典之戰——北伐後秦
(?----436),南朝宋將領。漢族,高平金鄉(今金鄉縣卜集鄉檀莊)人。祖籍高平金鄉(今屬山東),出生於京口(今江蘇鎮江)。身出寒門,從軍20餘年,由士兵升至大將軍。東晉末,從劉裕攻後秦,屢立戰功,官至徵南大將軍。晉義熙十二年(416),劉裕北伐後秦,檀道濟為冠軍將軍,與王鎮惡同為先鋒,引軍沿淮水、淝水向許昌、洛陽進發。進攻新蔡(今屬河南)時,遭到了後秦大將董遵的頑強扺抗。檀道濟督軍猛攻,破其城,殺董遵,繼而攻克許昌,擒獲後秦潁川太守姚垣及大將楊業。檀道濟乘勝前進,拔陽城,克滎陽,直抵成皋(今河南滎陽)。姚泓派將姚益男領一萬人馬星夜趕赴往救。可援軍尚未到達,檀道濟已攻下成皋,並會同其它部隊,四面環攻洛陽。姚洸孤軍難守,只得開城門率四千兵卒出降。次年三月,劉裕讓毛修之留鎮洛陽,令檀道濟率師繼續西進。檀道濟會同王鎮惡合攻潼關。後秦太宰姚紹率軍五萬援救,開關出戰。晉軍奮擊,殺傷秦軍千餘人。秦軍受挫後退駐定城(今陜西華陰東),據險固守。數月後,王鎮惡至渭橋登岸,破後秦軍。姚泓出城投降,後秦滅亡。少帝繼位後,北魏南進,奪取了宋大片領土,檀道濟率軍救援,阻止了北魏繼續南下的勢頭。元嘉八年(公元431)攻魏,糧盡退兵,敵不敢追。文帝以其前朝重臣,諸子皆善戰,忌而殺之。檀道濟死後,北魏包圍了宋都城,宋文帝嘆道:“如果檀道濟還在,難道會到此地步!”,但為時已晚。檀道濟戎馬倥傯,戰績卓著。根據他多年的戰爭經驗,總結出三十六計,為中國留下了寶貴的軍事著作遺產,被載入史冊。
50 鄧艾(三國·魏):經典之戰——偷渡陰平
(197-264),字士載,義陽棘陽(今河南新野)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軍事家、將領。公元263年他與鍾會分別率軍攻打蜀漢,鍾會所指揮的東路魏軍是主力,被蜀軍阻攔在險要之地劍閣,無法前進。魏軍西路指揮官鄧艾在攻佔沓中後,向鍾會建議從陰平偷越,定可攻下下涪城。鍾會接受這一建議,令鄧艾實施。陰平與劍閣相隔百餘里,是氐羌民族居住區,崇山峻嶺,很難行走,蜀軍也沒有設防。鄧艾從沓中出發,通過了陰平小道,直撲涪城。涪城守將馬邈面對從天而降的魏軍,不戰而降。魏軍從此迅速連下涪城、綿竹,逼近成都,劉禪投降,蜀漢亡。偷度陰平一戰,整個世界歷史能與之媲美的,估計只有跨越馬其諾防線的那一戰了,當然就因為這次,最終也使得劉備所建立的蜀漢滅亡。後因遭到鍾會的汙衊和陷害,被司馬昭猜忌而被收押,最後與其子鄧忠一起被衛瓘派遣的武將田續所殺害。
49 耿恭(東漢): 經典之戰——堅守疏勒
耿恭,字伯宗,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東漢大將,開國大將耿弇的侄子。永平十七年(74年)冬,耿恭與奉車都尉竇固及從弟駙馬都尉耿秉(耿弇弟耿國之子,耿恭之堂弟)破降車師。破降車師後,朝廷重新設立西域都護,戊己校尉(官名,掌屯田,屬西域都護),任命耿恭和關寵為戊己校尉。漢明帝18年春,北匈奴單于果然派左鹿蠡王率兩萬騎兵大舉進攻車師國。為了表現漢朝的誠意,耿恭在軍力極其薄弱的情況下,派司馬率300人前去救援,結果全軍覆沒。匈奴乘勝攻佔車師後部,殺死車師王安得,進而直迫金蒲城下,大有一口吞下戊校尉的氣勢。金鋪成解圍後,耿恭做了兩件大事:一是招募勇壯擴充軍隊,二是將防禦據點由金蒲城轉移到了水源較為充足且有險可守的疏勒城。當年夏7月,匈奴果然前來攻打耿恭。耿恭以逸待勞,先發制人,以所募數千人直衝敵陣,敵兵頓時七零八落,無力攻城。但匈奴人狡猾地切斷了水源,疏勒城邊的山澗乾涸了。在這種絕境,耿恭不僅身先士卒,“榨馬糞汁而飲之”,同時率眾於城中掘深井取水,在他的鼓舞和激勵下,當井深達到十五丈以上時,終於井水湧出。匈奴人萬沒料到城中竟有水源,以為神助耿恭,無奈再次撤圍而去,以堅韌的毅力獲得了後世的讚譽。耿恭在疏勒城多次打敗匈奴的進犯。因違忤馬防,被劾,下獄審治,後來免除還歸本郡。不久,耿恭死於家中。
48 韓擒虎(隋): 經典之戰——渡江滅陳(公元538—公元592.12.26)原名擒豹,字子通,河南東垣(今河南新安縣東)人,隋朝名將,閻王的原型。容儀魁偉,有膽略,好讀書。仕北周,襲父爵,以軍功遷和州刺史。入隋,文帝欲圖江南,特拜擒虎為廬州總管。開皇八年(588年)三月,隋文帝下詔伐陳,命韓擒虎為先鋒,開皇九年(589年),韓擒虎乘陳軍歡度年節、疏於守備之機,率銳卒500出廬江由橫江口(今安徽和縣東南)夜渡長江,攻進建康,執陳後主,陳亡。進位上柱國,封壽光縣公,終涼州刺史。
47 斛律光(北朝·北齊): 經典之戰——宜陽、汾北之戰(515~572) 中國北齊名將。字明月,朔州(今山西朔縣)人,高車族。出身將門,斛律金之子。初任都督,善騎射,號稱“落雕都督”。後拜大將軍、太傅、右丞相、左丞相,封咸陽王。他驍勇善戰,在與北周近20年的爭戰中,多次指揮作戰,均獲勝利。他治軍嚴明,身先士卒,不營私利,為部下所敬重。北周為了對付他,散發謠言,高緯把他殺了,自毀長城。他死之後沒多久,北周滅北齊。
46 常遇春(明):經典之戰——採石磯戰役、龍灣戰役(1330~1369)),字伯仁,號燕衡。安徽省懷遠縣常家墳鎮永平崗人,明朝開國名將,猛將典型代表,戰功僅次於徐達。元順帝至正十五年歸附朱元璋,自請為前鋒,力戰克敵,嘗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常十萬。官至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常遇春投奔朱元璋不久,朱元璋即率軍渡江南下,在著名的採石磯(在今馬鞍山市之南、長江東岸)戰役中,面對著元朝水軍元帥康茂才的嚴密防守,常遇春乘一小船在激流中冒著亂箭揮戈勇進,縱身登岸,衝入敵陣,左右衝突如入無人之境,朱元璋即揮軍登岸,元軍紛紛潰退,緣江堡壘紛紛歸附,朱元璋乘勝率軍攻佔太平。常遇春因功升至元帥。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陳友諒率水軍數十萬直取應天,在南京城西北的龍灣與朱元璋軍展開一場惡戰。朱元璋以弱御強,便設計用伏,誘敵深入,常遇春奉命與馮國勝率帳前五翼軍三萬人設伏,為全軍主力。經過一場鏖戰,在龍灣登陸的陳友諒兵,遭到常遇春、馮國勝伏兵的衝殺,死傷慘重,潰不成軍。陳友諒大敗而逃。龍灣大捷,朱元璋轉危為安,並壯大了力量。常遇春大破敵陣,戰功卓著,不久,升行省參知政事。洪武二年病卒軍中,追封開平王。
45 陶侃(東晉): 經典之戰——平八王之亂(259-334),字士行(或作士衡),漢族,本為鄱陽(今江西鄱陽)人,後徙廬江尋陽(今江西九江西)。中國東晉時期名將,大司馬。初為縣吏,漸至郡守。永嘉五年(311),任武昌太守。建興元年(313),任荊州刺史。後任荊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諸軍事。他精勤吏職,不喜飲酒、賭博,為人稱道。是中國晉代著名詩人陶淵明的曾祖父。 當東晉只剩下天下的南半部分,他先是幫助平定了八王之亂,又在當時發生的各種叛亂中與敵人作戰一一獲勝,統率東晉全軍達四十一年之久。在荊州刺史上,他治下一個太平安定,路不拾遺的荊州。
44 鄧禹(東漢): 經典之戰——平定何西(公元2—58年),字仲華,漢族,南陽新野(今河南省新野)人,東漢開國名將,雲臺二十八將之首。第一個勸劉秀稱帝。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正月,鄧禹率領所部攻破箕關(在今河南濟源縣西,王屋山南),進入河東(今山西西南部一帶),圍攻河東郡治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達數月之久。在安邑以南擊敗前來解圍的更始大軍數萬人,斬更始大將軍樊參。駐守洛陽的更始大將王匡、成丹、劉均等又率十餘萬大軍渡河攻鄧禹,鄧禹軍應戰失利,驍騎將軍樊崇戰死。諸將恐懼,勸鄧禹退走,鄧禹不聽。第二天早晨,大破之。王匡等皆棄軍逃走,鄧禹遂定河東。這次以少勝多的戰役,充分顯示出鄧禹的軍事才能。捷報傳至河北後,光武大悅。對其“謀謨帷幄,決勝千里”、“斬將破軍,平定山西”的功績深加表揚。這時,鄧禹方二十四歲。開國之後仍被重用,其後人鄧綏更是歷史上有賢名的皇太后。
43 馬援(東漢): 經典之戰——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前14年—49年)東漢開國功臣之一,漢族,扶風茂陵人,因功累官伏波將軍,封新息侯。由於他是漢明帝劉莊的岳父,避諱所以不在雲臺二十八將裡。馬援的祖先是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秦滅趙後,子孫為避禍而以馬為姓。新莽末年,天下大亂,馬援初為隴右軍閥隗囂的屬下,甚得隗囂的信任。歸順光武帝后,為劉秀的統一戰爭立下了赫赫戰功。天下統一之後,馬援雖已年邁,但仍請纓東征西討。建武十一年(35年)夏天,光武帝任命馬援為隴西郡郡守。馬援一上任,便整頓兵馬,派步騎三千人出征。他身先士卒,終破羌人之亂。光武帝建武十三年(37年),交趾(今越南)越人叛亂反漢,嶺南60餘城盡被佔領。馬援統軍沿海開進,隨山開路,長驅直入千餘里。建武十八年(42年)春,馬援率軍到達浪泊,與敵大戰,攻破其軍,斬首數千級,降者萬餘人。馬援乘勝進擊,在禁溪一帶數敗徵側,敵眾四散奔逃。第二年正月,誅殺了徵側、徵貳,傳首洛陽。建武二十四年(48年),南方武陵五溪蠻暴動,馬援時年六十二歲,請命南征。光武帝考慮他年事已高,沒有答應,馬援當面向皇帝請戰,說:“臣尚能被甲上馬”光武帝讓他試試,馬援披甲持兵,飛身上馬,手扶馬鞍,四方顧盼,一時鬚髮飄飄,神采飛揚,真可謂烈士暮年,老當益壯。於是派馬援率領中郎將馬武、耿舒、劉匡、孫永等人率四萬人遠征武陵。馬援病死疆場。成語“老當益壯”、“馬革裹屍”均出自於他。
42 霍去病(西漢): 經典之戰——漠南之戰、河西大戰(前140-前117年),漢族,河東郡平陽縣(今山西臨汾西南)人。西漢武帝時期的傑出軍事家,是名將衛青的外甥,任大司馬驃騎將軍。好騎射,善於長途奔襲。霍去病年少成名,用兵靈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斷,每戰皆勝,深得武帝信任。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衛青領軍二出定襄,史稱漠南之戰。虛十八歲的霍去病二次跟從衛青出征定襄(年十八為侍中。善騎射,再從大將軍)。武帝特地任命霍去病為嫖姚校尉,領八百騎兵。戰鬥期間,霍去病脫離大軍在茫茫大漠裡賓士數百里奇襲匈奴,打擊匈奴的軟肋。此仗霍去病斬敵2028人,殺死匈奴單于祖父一個輩分的若侯產和季父,俘虜單于的國相及叔叔。霍去病的首戰,以奪目的戰果,橫空出世。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的春天,霍去病被任命為驃騎將軍,獨自率領精兵一萬出征匈奴。這就是河西大戰。19歲的統帥霍去病不負眾望,在千里大漠中閃電奔襲,打了一場漂亮的大迂迴戰。六天中他轉戰匈奴五部落,一路猛進,並在皋蘭山與匈奴盧侯王、折蘭王打了一場硬碰硬的生死戰。在此戰中,霍去病慘勝,一萬精兵僅餘三千人。而匈奴更是損失慘重——盧侯王和折蘭王都戰死,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被俘虜,斬敵八千九百六十,匈奴休屠祭天金人也成了漢軍的戰利品。霍去病多次率軍與匈奴交戰,在他的帶領下,匈奴被漢軍殺得節節敗退,霍去病也留下了“封狼居胥”的佳話。但其不關心士卒,殺死李廣兒子李敢,都遭到後人詬病。
41 孟珙(南宋): 經典之戰——殲金國武仙軍團、聯蒙滅金(1195—1246),字璞玉,原籍絳州(今山西新絳),曾祖孟安是岳飛部將,祖父孟林亦是岳飛部屬,隨軍至隨州,定居於棗陽(今皆屬湖北)。南宋優秀的軍事家、統帥,民族英雄,抗金抗蒙名將,一生都奉獻在對外戰爭中。南宋中期宋蒙戰爭爆發後,曾以一人之力統御南宋三分之二戰線上的戰事,先是聯蒙滅金,然後抵禦蒙古大軍,有他在,蒙古軍就一直無法南下。紹定六年(1231年),孟珙破金國之武天錫軍,授江陵府副都統制。七月,殲滅金之武仙全軍。紹定六年(1233)年末,孟珙聯合蒙古軍攻金都蔡州。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破蔡州,金國亡。端平二年(1235年),蒙古在南宋的川蜀、荊襄發動了全面入侵,雙方的戰事十分激烈。在江陵之戰中,孟珙取得勝利,促使蒙軍撤退。嘉熙元年(1237年)十月,蒙古軍再度南侵,在宗王口溫不花、大將張柔率領的主力進攻黃州,蒙軍再次沒能撼動孟珙防禦工事,撤退而去,黃州保衛戰又一次扭轉了南宋被動戰局。嘉熙二年(1238年),剛升任湖北路安撫制置使的孟珙便積極謀求進兵,收復中路重鎮——襄陽府。孟珙數次阻蒙軍,像一座大山保護著南宋。1246年九月初三,有一顆大星隕於境內,聲如雷鳴。隨後狂風大作,掀開房屋,折斷樹木。當晚,孟珙薨於江陵,享年51歲。宋理宗十分震驚,下詔輟朝哀悼,並追封太師、吉國公,諡號忠襄。由於其在抵抗蒙古軍的傑出表現,被後世軍史家稱之“機動防禦大師”(與二戰曼施坦因並列)。
40 王玄策(唐): 經典之戰—— 一人滅天竺漢族,唐朝河南洛陽人。史上最牛外交官。唐初貞觀十七年至龍朔元年(643~661)間三次出使印度(一說四赴印度)的使節。曾官融州黃水縣令,右衛率府長史。公元647年,唐太宗命王玄策為正使、蔣師仁為副使一行30人出使西域。纂位的新王阿羅順那聽說大唐使節入境,竟派了2000人馬半路伏擊,除王玄策、蔣師仁外從騎皆遇難,王玄策被擒扣押。後來,王玄策、蔣師仁尋機逃脫,發誓要滅絕印度,以雪使者被殺之恥!兩人一路來到了尼泊爾。在尼泊爾,王玄策與尼泊爾王談判,以吐蕃王松贊干布的名義,向尼泊爾借得7000騎兵,同時還檄召臨近處各大唐藩屬國,外加吐蕃松贊干布派來了1200名精銳騎兵,人馬總數接近一萬。自命為總管、命蔣師仁為先鋒,直撲印度。在北印度茶博和羅城外,王玄策用“火牛陣”一仗擊潰印度數萬象軍。公元648年,茶博和羅城兵潰城破,玄策一路追來,斬殺印度兵將三千,印度兵將落水溺斃者超一萬,被俘一萬一千,阿羅順那逃回中印度。王玄策攻入中印度,阿羅順那棄國投奔東印度。玄策、師仁設分兵用計引阿羅順那上鉤,一舉全殲阿羅順那殘部,活捉了阿羅順那,餘眾盡坑殺。最後,阿羅順那妻子擁兵數萬據守的朝乾託衛城也被蔣師仁攻破,遠近城邑望風而降,中印度滅亡! 由於東印度援助阿羅順那,王玄策準備順勢再亡東印度。尸鳩摩嚇得魂飛魄散,忙送牛馬萬頭,弓刀纓絡財寶若干,向唐師謝罪,表示臣服大唐帝國,王玄策方才罷兵回朝述職,同時將阿羅順那披枷帶鎖押回長安。太宗皇帝大喜,下詔封賞玄策,授散朝大夫。
39 蒙恬(戰國·秦):經典之戰——河套血戰匈奴(?—前210年):姬姓,蒙氏,名恬。秦始皇時期的著名將領,被譽為“中華第一勇士”。漢族,祖籍齊國,山東人。傳說他曾改良過毛筆,是祖國西北最早的開發者,也是古代開發寧夏第一人。公元前215年,蒙恬率領30萬能徵善戰的大軍,日夜兼程趕赴邊關。第一次交戰,就殺得匈奴人仰馬翻,潰散草原。公元前214年的春天,又爆發了最具決定性的戰爭。蒙恬跟匈奴人在黃河以北,進行了幾場戰爭,匈奴主力受重創。最後匈奴人被徹底打敗,向無限的北邊逃竄。史書上記載:匈奴人向北(逃竄)七百多餘裡。後來中原再次大亂時,匈奴卻不敢深入漢境,這不能不說與此戰有很大關係。經此一役後,當時的秦軍再無敵手,蒙恬也一躍成為秦帝國最為出色的將領。但是蒙恬載於史冊的並不僅僅是一個將帥之材,他的許多才能都是當時其他的將領所難以比擬的。蒙恬的這種才華,事實上在整個秦國是首屈一指,沒有人能趕得上他,甚至秦國的丞相李斯也自嘆:“蒙恬將軍在很多方面都遠遠超過我。”後被趙高陷害,和其兄蒙毅自殺。唐太宗認為死的最冤的將領。
38 李克用(唐):經典之戰——鎮龐勳、破黃巢(公元856年—908年),生前稱晉王,其子李存勖建後唐時,追尊為後唐太祖。性格勇猛急躁。唐末將領。沙陀部人。別號“李鴉兒”。因一目失明,又號“獨眼龍”。其父朱邪赤心,唐懿宗賜姓名李國昌,李克用早年隨父出兵鎮壓龐勳起義,常衝鋒陷陣,軍中稱之為“飛虎子”。881年,唐廷召李克用鎮壓黃巢起義軍。李克用率沙陀、韃靼兵攻入關中,迫黃巢軍撤出長安,以功授河東節度使。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他又率軍渡河,敗黃巢軍於中牟,使黃巢軍從此不振。李克用幾乎憑一己之力消滅了黃巢及其殘餘勢力。李克用是唐末至五代初的著名軍事統帥,也是一位亂世英雄,但有勇無謀和養虎為患是他的硬傷。他靠鎮壓農民起義起家,在爭奪霸業中死去。李克用生前沒當過皇帝,但他是五代十國之後唐政權的開創者,死後又被追諡為“太祖武皇帝”,堪稱又一個曹操。
37 蘇烈(唐): 經典之戰——徵西突厥、平蔥嶺、滅百濟(592年—667年)字定方,以字行世,後人通稱為蘇定方。漢族,冀州武邑(今屬河北省)人,後遷居始平(今陝西興平以南)。歷任唐朝左武侯中郎將、左衛中郎將、左驍衛大將軍、左衛大將軍之職,封邢國公,加食邢州、鉅鹿三百戶。他從一員普通戰將,靠戰功累遷為禁軍高階將領,並以其先後滅三國、擒三主的非凡戰績和正直的為人而深受唐太宗和唐高宗的賞識與信任,屢委以重任,是唐初的一員得力干將。貞觀四年(630年),隨從李靖大軍出征東突厥,兩軍大戰於磧口(今內蒙古善丁呼拉爾)。二月,蘇定方親率二百騎兵為前鋒,手持弓弩,乘霧行進,在距敵約一里路時,忽然大霧消散,發現了頡利可汗的牙帳。蘇定方趁其無備,“馳掩殺數十百人,頡利及隋公主狼狽散走,餘眾俯伏”。李靖大軍隨後趕到,東突厥潰不成軍,唐軍“斬首萬餘級,俘男女十餘萬,獲雜畜數十萬,殺隋義成公主,擒其子疊羅施”。頡利率領殘兵一萬餘人打算逃離磧口,被屯於道口的李勣部堵截,其部落大酋長也紛紛率眾來降,李勣部隊獲五萬餘俘虜。此役唐軍大獲全勝,徹底擊敗東突厥,史稱“陰山之戰”。永徽六年(655年)五月,蘇定方隨從蔥山道行軍大總管程知節(即程咬金)征討西突厥,被任命為前軍總管。顯慶元年(656年)九月,蘇定方率五百騎大破西突厥增援部隊兩萬騎。顯慶二年(657年)春,朝廷任命蘇定方為伊麗道行軍大總管,再次征討西突厥,在金山(今阿爾泰山)以北,大破西突厥處木昆部,俟斤懶獨祿率領一萬帳兵眾投降。西突厥沙缽羅可汗阿史那賀魯聞訊,率領十萬兵馬前來應戰。蘇定方率回紇及漢兵一萬餘人同敵展開戰鬥,將其擊潰。此次征討,西突厥及其屬國全境納入大唐版圖後,大唐帝國統轄的疆域“西盡波斯”。顯慶四年(659年)冬,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一帶)思結闕俟斤都曼先鎮諸胡,率所部及疏勒、朱俱波、喝般陀三國又再度反叛。高宗詔令蘇定方為安撫大使,再度西征。蘇定方派出精銳騎兵長途奔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插叛軍心臟,攻其無備,完全打亂了多國叛軍的作戰計劃,活捉首領都曼,這一戰,是“兵貴神速”這一軍事原理得到出色運用的經典戰例。顯慶五年(660年),唐高宗前往太原,任命蘇定方為神丘道大總管,率水陸大軍十萬餘人征討百濟,一舉攻下真都城。同年十一月,百濟國王義慈及太子隆、泰等五十八人被蘇定方獻俘於東都洛陽則天門。至此,定方前後滅三國,皆生擒其主。顯慶五年(660年)十二月,唐廷下詔進擊高句麗。龍朔元年(661年)八月十一日,“蘇定方破高麗於浿江(今北韓大同江),屢戰皆捷,遂圍平壤城”(高句麗首都),然因天氣和其它因素未果。 乾封二年(667年),蘇定方病逝,享年七十六歲。追贈蘇定方為幽州都督,諡號為“莊”。
36 宗澤(南宋): 經典之戰——東京保衛戰(1060~1128)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字汝霖,漢族,浙江義烏人,剛直豪爽,沉毅知兵。進士出身,歷任縣、州文官,頗有政績)。宗澤東京保衛戰是兩宋之際以宗澤等抗戰派將領為首的宋朝軍民抗擊金軍侵略、保衛首都開封的重要戰爭。靖康之難後,宗澤前往抗金前哨京師充任東京留守,1127年,金軍第二次南侵,他出知磁州(今河北磁縣),並任河北義兵都總管。他不僅在磁州擊退金兵,還主動出擊,獲取一些戰果,使磁州軍勢聲震河朔。宗澤著力修建了京城防禦設施,尤其是黃河的防線,並制定了相應的策略。建炎元年冬至二年(1128年)春,金軍多次渡過黃河,騷擾瀕河州縣,以及滑州以南的沿河諸寨,作試探性的進攻。宗澤坐鎮開封,從容調兵遣將,多次打退金軍的進攻。正月十五燈節之夜,宋軍大敗金兵於板橋,乘勝收復了延津、河陰,胙城等縣,一直追到滑州。劉衍又分兵夜襲滑州西15公里處的金兵營寨,盡得其輜重糧草。這場保衛京城的戰鬥以宋軍大獲全勝而告結束。宗澤任東京留守一年來,氣勢正盛的金軍的幾次進攻,均被打退,取得了開封首次陷落以來少有的勝利,充分說明了宗澤的抗金主張和抗金措施收到了成效。這期間,宗澤曾20多次上書高宗趙構,力主還都東京,並制定了收復中原的方略,均未被採納。他因壯志難酬,憂憤成疾,七月,臨終三呼“過河”而卒,死之後不久,開封陷落。著有《宗忠簡公集》傳世。
35 司馬懿(三國·魏): 經典之戰——阻蜀漢北伐、滅遼東公孫淵(179-251年),字仲達,漢族,河內郡溫縣孝敬里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遼東。諸葛亮幾次率軍揮師北上,司馬懿均抗之使亮未果,尤其在祁山之役和五丈原之役顯示了他非凡的軍事才能。景初元年(237年),原魏遼東太守公孫淵背叛魏國,景初二年(238年)正月,魏明帝召回司馬懿,命他率兵討伐。司馬懿採用聲東擊西、故意示弱等計令公孫淵戰死,平復遼東。73歲去世,辭郡公和殊禮,葬於首陽山。諡號“宣文”;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后,追封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后,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
34 薛禮(唐): 經典之戰——大敗回紇、降服高句麗、大破突厥(614-683年3月24日),字仁貴,漢族,山西絳州龍門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城東十里之遙的修村),唐朝名將,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大器晚成的代表,對外民族英雄,道教傳其為白虎星君下凡。隨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創造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諸方面在軍事、政治上的赫赫功勳,是歷史上唯一一個能讓敵人在未開戰之時就下馬跪拜的將軍。不過殺降和大非川之敗為其塗上汙點。龍朔元年( 661年),回紇首領婆閏死,繼位的比粟轉而與唐為敵。唐高宗詔鄭仁泰為主將,薛仁貴為副將,領兵赴天山擊九姓回紇。薛仁貴臨陣發三箭射死三人,其餘騎士懾於薛仁貴神威都下馬請降。薛仁貴乘勢揮軍掩殺,九姓回紇大敗,所降全部坑殺。從此,回紇九姓衰敗,不再為邊患。乾封元年(666年),薛禮率軍征戰高句麗,他身先士卒,共殺敵萬餘人,攻拔扶余城,一時聲威大振,扶余川40餘城,紛紛望風降附。這時,唐又派李績為大總管由他道乘機進攻高句麗。薛仁貴也沿海繼進,與李績合兵於平壤城,高句麗降伏。薛禮晚年,唐高宗任用他為瓜州長史,右領擊突厥。突厥聞薛仁貴復起為將,都非常害怕,不敢當其鋒,一時奔散。薛仁貴乘勢進擊,大破突厥,斬首萬餘級,俘獲兩萬人,及牛馬羊三萬餘頭。薛仁貴於永淳二年( 683年)去世,終年70歲。死後,朝廷贈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官府還特造靈輿。
33 楊業(北宋): 經典之戰——雁門關大捷(約932-986年),又名楊繼業,(幷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名將。他從小就擅長騎射,愛好打獵。由於楊業屢立戰功,被稱為“楊無敵”。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三月,遼為報滿城兵敗之仇,命西京大同府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咄李率大軍10萬殺奔雁門關,再一次大舉攻宋。宋知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部署楊業,避其銳氣,率數百精騎繞過遼軍,在敵後迂迴,出其不意,在雁門關北口痛擊遼軍。遼軍攻關受挫,背後又被楊業打得措手不及,頓時潰亂。雁門關守軍趁勢開關掩殺過來,接應楊業,前後夾擊,遼軍大敗潰逃。雁門關大捷以後,楊業威名遠揚。遼兵一看到“楊”字旗號,就嚇得不敢交鋒。公元986年,楊業受命伐遼,後撤時因和監軍意見不一,無奈接受監軍王侁意見,後戰敗困於陳家峪,被遼軍生擒,不肯降,絕食三天三夜犧牲,享年約59歲。
32 諸葛亮(三國·蜀): 經典之戰——七擒孟獲、六出祁山
(181年—234年),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文學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後來東晉政權推崇諸葛亮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史上赤壁之戰有諸葛亮部分功勞,七擒孟獲,成功防守魏國多次進攻是他一生戎馬生涯的縮影。赤壁之戰諸葛亮用非凡的口才令孫權打消疑慮,下定與魏作戰決心,並大敗曹操。諸葛亮六出祁山,雖未將魏覆滅,但是也鞏固了蜀國與魏、吳鼎立的局面,病逝五丈原後,蜀國江山日益飄搖,終被魏滅。其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等,並改造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於234年在寶雞五丈原逝世。諸葛亮在後世受到極大尊崇,成為後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31 檀道濟(南朝·宋): 經典之戰——北伐後秦
(?----436),南朝宋將領。漢族,高平金鄉(今金鄉縣卜集鄉檀莊)人。祖籍高平金鄉(今屬山東),出生於京口(今江蘇鎮江)。身出寒門,從軍20餘年,由士兵升至大將軍。東晉末,從劉裕攻後秦,屢立戰功,官至徵南大將軍。晉義熙十二年(416),劉裕北伐後秦,檀道濟為冠軍將軍,與王鎮惡同為先鋒,引軍沿淮水、淝水向許昌、洛陽進發。進攻新蔡(今屬河南)時,遭到了後秦大將董遵的頑強扺抗。檀道濟督軍猛攻,破其城,殺董遵,繼而攻克許昌,擒獲後秦潁川太守姚垣及大將楊業。檀道濟乘勝前進,拔陽城,克滎陽,直抵成皋(今河南滎陽)。姚泓派將姚益男領一萬人馬星夜趕赴往救。可援軍尚未到達,檀道濟已攻下成皋,並會同其它部隊,四面環攻洛陽。姚洸孤軍難守,只得開城門率四千兵卒出降。次年三月,劉裕讓毛修之留鎮洛陽,令檀道濟率師繼續西進。檀道濟會同王鎮惡合攻潼關。後秦太宰姚紹率軍五萬援救,開關出戰。晉軍奮擊,殺傷秦軍千餘人。秦軍受挫後退駐定城(今陜西華陰東),據險固守。數月後,王鎮惡至渭橋登岸,破後秦軍。姚泓出城投降,後秦滅亡。少帝繼位後,北魏南進,奪取了宋大片領土,檀道濟率軍救援,阻止了北魏繼續南下的勢頭。元嘉八年(公元431)攻魏,糧盡退兵,敵不敢追。文帝以其前朝重臣,諸子皆善戰,忌而殺之。檀道濟死後,北魏包圍了宋都城,宋文帝嘆道:“如果檀道濟還在,難道會到此地步!”,但為時已晚。檀道濟戎馬倥傯,戰績卓著。根據他多年的戰爭經驗,總結出三十六計,為中國留下了寶貴的軍事著作遺產,被載入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