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緣岸

    1878年,他遵照父兄的競願赴英國留學,最初學習法律.但他不喜歡法律,於是轉入倫敦大學學習英國文學,研究西方音樂。1880年回國,專門從事文學創作。1884年,他離開城市到鄉村去管理祖傳的佃戶。他在這裡熟悉下層人民的生活,觀察祖國故土和自然。1901年,為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他在孟加拉博爾普爾附近的聖地尼克坦創辦了一所學校.這所學校後來發展成為有名的國際大學。

    1905年以後,民族運動進入高潮時期,孟加拉人民和全印度的人民都起來反對孟加拉分裂的決定,形成了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運動,泰戈爾毅然投身於這個運動,充滿激情的愛國營人義憤填庸,寫出了大量的愛國主義詩篇。但是,沒有多久,泰戈爾就同運動的其他領袖們發生了意見分歧。他不贊成群眾焚燒英國貨物,辱罵英華人的所謂“直接行動”。他主張多做“建設性的”工作,比如到農村去發展自己的工業,消滅貧困與愚昧等等.但部分群眾不接受他的意見,由於失望,他便退出運動。從此以後,在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內,他過著遠離現實鬥爭的遲隱生活,埋頭於文學創作。 ·

    1915年,他結識了甘地。這是印度歷史上兩位巨人的會面。他同印度國大黨早就有聯絡,還出席過國大黨的代表大會。但是,他同國大黨的關係始終是若即若離的。他同甘地,有很真摯的私人友誼。但是,他對甘地的一些做法並不贊同。這兩個非凡的人物並不試圖掩蓋他們之間的意見分歧。同時從道義上和在社會活動中,他們總是互相尊重,互相支援。

    1916年,泰戈爾來到日本,他對日本這樣充滿生機的一個新興國家,頗多感慨。後來他從日本又到了美國,以:“國家主義”為題,作了許多報告.他譴責東方和西方的“國家主義”。他對美國一向沒有好感,那裡的民族歧視使他深惡痛絕。美國的報紙和偵探機關從輿論上和行動上也常常給他添些麻煩。他以後幾次訪問英國,都是不暢快的。1929年,他訪問了加拿大之後到了美國,又遭到美國移民官員扣留和盤問。

    1919年,發生了‘阿姆利則慘案”,英國軍隊開槍打死了1000多印度平民。泰戈爾非常氣憤,挺身而出,寫了一封義正辭嚴的信給印度總督,提出抗議,並宣告放棄英國國王給他的“爵士”稱號。

    1924年,他訪問了中國。他從年幼時起就嚮往這個古老而富饒的東方大國,並且十分同情華人民的處境,寫文怒斥英國殖民主義者的鴉片貿易。這次訪問終於實現了他多年的願望.

    1930年,泰戈爾訪問了年輕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他在那裡看到了一個神奇的世界,使他極為振奮,興之所至,寫成了歌頌蘇聯的《俄羅斯書簡》一書。雖然他對社會主義不能充分了解,但是他嚮往這個嶄新社會,想把這個神奇的世界搬到印度人民中間去。他對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嚮往始終如一,在80歲生日述懷的文章中,還特別強調和讚揚蘇聯的成就.別人的攻擊並沒有影響他心目中蘇聯的美好形象。

    1934年,義大利法西斯軍隊侵略阿比西尼亞(衣索比亞),泰戈爾立即嚴厲譴責。1936年,西班牙爆發了反對共和國政府的叛亂,他站在共和國政府一邊,明確反對法西斯頭子佛朗哥的倒行逆施。1938年,德國法西斯侵略捷克斯洛伐克,他寫信給在那兒的朋友,表示對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的關懷和聲援。1939年,德國法西斯悍然發動世界大戰,他又應歐洲朋友之道,撰文怒斥德國“領袖”的不義行徑。泰戈爾一貫痛恨法西斯。但是對被欺壓的弱小民族,他則表示無限同情。特別是對中國,他更是始終抱有好感與希望。他始終是華人民的真正的忠實的朋友。

    1941年8月6日,泰戈爾在加爾各答祖居宅第裡平靜地離開人世,成千上萬的市民為他送葬。

  • 2 # 使用者2464012213589

    信念是成功的階梯

    名言

    信念只有在積極的行動之中才能夠生存,才能夠得到加強和磨鍊.——蘇霍姆林斯基

    如果把人生比之為槓桿,信念剛好像是它的“支點”,具備這個恰當的支點,才可能成為一個強而有力的人.——薄一波

    信念是儲備品,行路人在破曉時帶著它登程,但願他在日暮以前足夠使用.——柯羅連科

    一個有信念者所開發出的力量,大於99個只有興趣者.——列夫·托爾斯泰

    信念是鳥,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際,感覺到了光明,唱出了歌.——泰戈爾

    典型事例

    春秋時,吳國和越國世代為仇.有次越軍大敗,越王勾踐向吳國求和,並答應了吳王的苛刻要求:越王去吳國侍候吳王.勾踐來到吳國,小心謹慎地侍候吳王,三年後才被釋放回國.為雪此大恨,他堅定自己的信念,刻苦自勵,睡的是柴草,飯前睡前都要嘗一嘗苦膽,還制定了一系列的復國計劃.不出十年,越國終於強大起來,一舉滅掉了吳國.

    法國著名小說家小仲馬,是文壇大師大仲馬之子,他年輕時,艱辛創作,寫了數不勝數的文章,但他並不透露自己的特殊身份,努力換取來的只是一封封退稿書,但他從不自暴自棄,直至《茶花女》問世,轟動整個歐洲文壇,一鳴驚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結婚是一種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