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晴波泡泡

    宰相這個級別,第一個要說的商代的伊尹,佐商湯滅夏,歷經五代君主治理國家,期間放太甲思過。第二個周文王時候的姜尚,輔佐文王武王推翻商朝,被封為齊公。第三個東周春秋時期齊國的管仲,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第四個秦國的商鞅變法強秦。秦始皇統一中國時候宰相李斯,行法家,佐統一大業,立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百代皆行秦政制。第五個漢初蕭何丞相,劉邦自認為能夠打敗項羽,首功蕭何。張良足智多謀,而前線最高指揮官韓信只排第三。第六個三國曹魏時候的荀彧,相當於蕭何的地位,蜀漢諸葛亮在最危難的時候撐起了三分天下之一。第七個東晉五胡十六國南北朝時期人物輩出。前秦宰相王猛、東晉謝安、北魏太武帝的崔浩,一時之人傑。第八個,唐初李世民的宰相褚遂良、長孫無忌,高宗朝的房玄齡、杜如晦,玄宗朝宰相姚崇、宋璟,大唐興盛不是沒有原因的。第九個,北宋宋太祖太宗兩朝的宰相趙普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第十個,明初洪武朝的劉伯溫相當於漢初的張良。成祖朝三楊,楊榮、楊士奇、楊溥入閣凡五十年,歷經四朝,堪比伊尹。第十一,明朝萬曆朝張居正以一人之力撐起了改革大業。第十二,清初名相張廷玉曆經康雍乾,曹振鏞歷經乾嘉道三朝,輔佐得力。第十三,晚清四大名臣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歷經鹹同光三朝,滅太平、行洋務運動,可惜沒有在中樞大展宏圖。袁世凱其才幹經驗見識當世無與倫比,可惜先不忠於光緒,再不忠於大清,三不忠於民國,其人性可歸於司馬懿一類。清末不是沒有人才,但是清廷對這些漢族重臣放不下心。

  • 2 # 古山青衣客

    秦國丞相李斯,乃是千古第一文臣,無出其右者,蕭何、王猛、李善長、諸葛亮等人,都不足以相比。只將李斯排在第一,其他人,則是各有特色,難分先後,大約便是如此安排吧。

    一、大秦丞相李斯

    李斯的一生十分有傳奇性,他本只是一個倉庫管理員,一次上廁所時,發現了老鼠,見到人驚慌失措,而且比較瘦小,他回到倉庫,又發現了老鼠,卻十分碩大。

    於是,李斯感慨萬千,提出了著名的老鼠論,他認為同樣是老鼠,倉庫的老鼠生活顯然比廁所老鼠的生活要好得多,這全然都是因為所處位置不同。於是乎,二十六歲的李斯思想開始轉變,出外求學,向荀子學習。

    這件事情,其實也給我們許多啟發,時不我待,當下就出發,李斯二十六歲才決定改變自己的生活,奮發向上,而我們,正當年輕,大有可為。

    一代大儒荀子也是一個另類,他有兩個十分著名的徒弟,一個叫韓非子,一個叫李斯,這兩位都是跟隨儒家大師學習,結果,最終都成了法家的集大成者,有人甚至說,自古明面聖人是孔子,另外一個聖人隱藏暗中,其實就是韓非子,被稱為千古帝王之師。

    李斯學業完成後,拿著荀子的推薦書,前往楚國,到了楚國之後,李斯覺得,此處並非自己可以展現才華之地,於是,又去了秦國,投入到了秦國當時丞相呂不韋的門下。

    後來,由於秦國太強大,各國都有間者,導致秦始皇嬴政不太信任外來客卿,於是決定驅逐他國之人,李斯向秦始皇上了那一道著名的《諫逐客書》,從此進入秦始皇的視野,開始大展宏圖。

    李斯向秦始皇建議,六國衰弱,唯秦經歷幾代明主奮發圖強,積蓄了強大的力量,現在,滅六國的時機已經到了,該出手了。秦始皇聽從了李斯的建議,先滅韓而恐他國,並且,採納李斯建議,讓人帶著大量的財帛,去離間其他國家的君臣,為秦國用兵鋪平了道路。

    因此,秦滅六國,並非只是因為王翦父子這樣的猛將太強,還有一個主要的原因,李斯在用各種手段削弱六國。

    如果只是這些,即便秦朝是第一個大一統的朝代,李斯也不足以讓我列入千古文臣之首,最為重要的是秦朝一統天下之後,李斯向秦始皇提出的建議:

    1、廢分封,設郡縣。這成了後世所有朝代的基礎,李斯明確提出,分封制,嚴重影響一統。

    2、統一文字。李斯向秦始皇建議,廢除各國文字,統一文字,並且親自寫了《倉頡七篇》作為課本,後來,又採用當時一個小小官的字型,從此之後,隸書誕生。

    3、統一度量衡。當時的天下,各國都有自己的度量衡,混亂不清,嚴重影響溝通來往,什麼都不方便。李斯建議秦始皇,廢除六國舊制,統一度量衡。

    4、統一貨幣。

    5、修馳道,也就是古代版本的高速公路,在任何時代,修路這件事情,都是不可或缺的。並且,他要求車同軌,如此一來,方便行走。

    總之,我個人覺得,這是秦朝最偉大的開創,也是李斯最為偉大的建議,為後期在大多數時間內,都能夠保持一統的局面,奠定了一個非常堅實的基礎。

    二、蕭何

    前幾天,還看到這樣一個說法,劉邦之所以將蕭何名列為“漢初三傑”,只因蕭何是自己人,其實,韓信和張良才是漢朝得以開創之功勞最大者,是可遇不可求的人才,而蕭何這樣的人,並不能算是人才,只因蕭何只是一個管後勤的,像這樣的人太多了,隨便找一個人來,就未必比蕭何差。

    那麼,蕭何真的是可以被隨意取代嗎?顯然是不能的。

    1、蕭何識人才:蕭何月下追韓信,這個著名的典故,便是蕭何識人才的鐵證,韓信鬱郁不得志,唯有蕭何識人才,並且大膽舉薦,讓韓信統領三軍。

    2、蕭規曹隨:這也是一個著名的成語,蕭何之後,乃是曹參做了丞相,曹參這個丞相該怎麼做呢?曹參有好辦法,蕭規曹隨。

    蕭何真的是一個管後勤的嗎?的確是一個管後勤的,只不過,蕭何這個管後勤的,與一般的後勤不一樣,他是行宰相之權,不僅僅是籌措糧草,還要保證不出亂子,還要保證兵源,還要保證糧草的按時送達,還要保證糧草的分派。

    不僅僅如此,他還要處理各級的關係,斡旋各方,甚至還要考慮老闆劉邦的想法,除了這些,劉邦所佔領的地方,要不要管理?如何管理?等等,都是問題。在後方的蕭何,其壓力之大,或許比韓信還要大,動則數十萬大軍的出動,沒有蕭何後方的供給,難保不出亂子。

    所以,明太祖朱元璋稱讚李善長時說,李善長就是他的漢之蕭何,只有根基打得足夠牢穩,將軍們在外出徵,才有底氣。

    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為何趙國急於出戰?原因很簡單,後勤不行了,耗不過秦國,若是他們後勤充足,慢慢耗,便也就算了。廉頗死守,的確沒錯,可是,趙國能耗下去嗎?耗不下去了。

    可見,蕭何之重要。不說蕭何需要處理的事情有多少,單單說籌措糧草這一項,便絕非一般人可以做到的,因為,糧食不是在那裡存著,只要去搬運就行了,涉及了方方面面。

    三、范仲淹

    單憑“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一句話,范仲淹便可以名列千古十大文臣之一了。

    更何況,范仲淹與一般文臣不同,這位可是真正的出將入相,他曾鎮守邊疆,對陣西夏,他發現了一代名將狄青,並勸說狄青想要更上發展,就要讀書,後來,狄青以將之身份入朝為相,在重文輕武的宋朝,這是極為罕見的。

    范仲淹去世後,雖為敵人,西夏卻對范仲淹十分敬重,在交界處,遙祭范仲淹。

    范仲淹乃是千古文人之典範,真正上有家國,下有黎民蒼生。

    他是一個妙人,太后主政時期,他直接上書,讓太后還政給仁宗,太后去世,群臣議論太后垂簾時的過失,他又上書,畢竟太后對仁宗有養護之恩,那些事情就不要計較了。然後,仁宗又要冊封一個太后,范仲淹又說了,稱太后就行了,不要冊封,省得又出一個想要垂簾的太后,於是,仁宗又聽從了。

    范仲淹還主張大興學校,改革科舉,重視教育,首先在“育”,將道德一定要看重等等。范仲淹作為千古名臣,無論是軍事、政治、文學、教育等各個方面的成就,都是讓後世文人所羨慕和推崇的,人稱“文正公”。

    四、王猛

    王猛,這個人很少被人提及,但是卻又被人稱為“功蓋諸葛第一人”,或許,因為他服務的朝廷是前秦所導致的。

    王猛,就像他的名字一樣,堪稱一代猛人,在歷史上,一些猛人都是有著各種傳說,比如張良,就被黃石公看上,傳授了他太公兵法。而王猛也有類似的遭遇。

    據說,當年王猛家裡十分貧苦,靠著賣畚箕為生,一日,來了一個人要高價買他的畚箕,並且,主人還要見他。王猛一聽,還有這好事,便跟著那人,進了山,卻遇見了一位鬚髮皆白的老翁,老翁傳授了他一些書籍,便將王猛送走了,等王猛走出,忽然停足,回首時,那正是中嶽嵩山。

    直到,苻堅前來尋他,他才答應出山,從此,輔助苻堅,無論是政治,還是軍事,或者其他手腕,王猛都是登峰造極,當時的北方局勢十分複雜,在王猛的輔助下,前秦一統北方,然而,五十一歲那年,王猛去世了,去世之前,告訴苻堅,千萬不要攻打東晉。

    東晉雖然看似不怎麼樣,混亂不堪,然而,東晉才是正統,前秦內部也沒有徹底穩定。然而,苻堅並沒有聽從這位老臣的金玉良言,最終於淝水之戰被擊敗,留下了一個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典故。

    從此,前秦陷入內亂。

    五、謝安

    東晉謝安,少有才名,拒絕出仕,隱居東山,常與王羲之等人來往。時人皆知謝安有宰相之才,可是他卻高臥東山,於是,便有了那句“東山不出,將如蒼生何?”大家,都覺得,謝安是來拯救東晉朝廷的。

    四十歲那年,謝安終於答應,開始走出東山,人稱“東山再起”。

    謝安也的確不負眾望,後來,前秦苻堅以百萬大軍南下,大軍壓境,東晉內部空虛,從朝堂到江湖,一片恐慌。

    謝安開創北府軍,任對抗前秦之總指揮,以八萬對抗八十萬大軍,最終,前秦潰敗,東晉大獲全勝,從此,謝安之名,達到鼎盛,不過,謝安並沒有貪戀,後來,再次遠離了朝堂核心之地。

    魏晉時期,多有清談之風,好玄學,而謝安不一樣,謝安是以“儒與道”並重,用互補之。其實,謝安才是真正的一代儒相。

    只不過,他與王猛一樣,在歷史的長河之中,無論是曇花一現的前秦,還是偏弱的東晉王朝,都並不被人所喜歡,因此,王猛和謝安一樣,在普通人中,並不出名。

    六、于謙

    此于謙,並非說相聲的於老師,而大明王朝的於少保,很多人覺得,大明王朝,文臣前三甲,一定有於少保,與心學之祖王陽明並列。

    在數年之前,普通人對於謙還不甚瞭解,但是,在如今,人們對於謙,那個拯救了大明王朝,力挽狂瀾,扶大廈於將傾的於少保,可謂是非常熟悉了。

    大明若無于謙,那一戰之下,或許就要丟失半壁江山。

    七、諸葛亮

    諸葛亮,歷來備受推崇,然而,現在卻遭遇到了一些人的質疑,甚至有人覺得,諸葛亮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名聲,實在是因為《三國演義》的虛構成分太多,用魯迅先生的話來講,那就是“多智而近妖”,但是,魯迅先生從未否定過歷史上的諸葛亮。

    在歷朝歷代,諸葛亮都是備受推崇和尊重的一代名相,唐朝時期,諸葛亮進入武廟,位置很高,《三國演義》成書在明清時代,因此,唐朝時期的人,絕不可能是看了《三國演義》,才對諸葛亮推崇的。

    諸葛亮雖然是文人,但是,他也是一個政治家,一個軍事家,這是不爭的事實,有人之所以急吼吼地否定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實在是對諸葛亮不太瞭解,其實,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不行,只是相對於他本身的政治才能來說,那是與他自身的對比。

    而且,諸葛亮乃是千古忠臣的典範。

    八、文天祥

    宋朝雖然比較弱小,重文輕武,但是,不得不說,宋朝的確出現了許多千古名臣,比如,晏殊、包拯、狄青、歐陽修、范仲淹等等。

    文天祥,也是一代奇才,二十一歲便中了進士,無懼權貴,直斥宦官與奸相賈似道,屢遭貶斥,後來,蒙元南下,文天祥散盡家財,與其對抗,然而,南宋終究是爛到根兒了,文天祥也是無能為力,一次談判被俘,押解北上途中逃走,另外一次,兵敗被俘,這一次,文天祥卻再也不能離開了。

    蒙元十分欣賞文天祥,將文天祥囚禁起來,一直想將他勸降,用了整整三年時間,依舊無法說動文天祥,最終只能放棄文天祥,文天祥英勇就義。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在《過零丁洋》的這一句詩,足以讓他位列千古名臣之典範,試問人人若如此,天下何愁不興?

    文天祥才是讀書人的典範,那一股氣節,那一股豪邁,讓人肅然起敬。

    九、魏徵

    唐朝時期,出現了許多知名的文臣,比如長孫無忌、杜如晦、房玄齡等等,但是,我卻覺得,或許,魏徵才更應該進入這個排名。

    在《西遊記》原著當中,魏徵夢中斬涇河龍王,可見,即便是吳承恩也是比較喜歡魏徵的,因為,且不管魏徵能力如何,當然,魏徵的確也很有能力,但是,作為一個諫臣,鐵骨錚錚,或許才是被人所佩服和尊崇的緣由吧。

    不過,魏徵也有一個缺陷,那就是魏徵愛吃菠菜,唐太宗每天都讓魏徵懟,十分生氣,又沒有好的辦法懲治魏徵,忽然得知魏徵愛吃菠菜,他老婆又不喜歡菠菜,因此,魏徵對菠菜十分嘴饞,便故意在宮中請魏徵吃菠菜。

    魏徵全無禮儀,引來了唐太宗等人的哈哈大笑。

    魏徵能夠作為千古第一諫臣,並不僅僅是因為魏徵遇見了唐太宗,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魏徵之諫,都是講究方法的,他是一個智者。

    十、東方朔

    在漢朝,東方朔並不在重要的職位,卻深得漢武帝喜歡,漢武帝十分喜歡聽東方朔說話,因此,相聲界都奉東方朔為祖師。

    東方朔為了引起漢武帝的注意,別人上書都是言簡意賅,這傢伙上書,要幾個人抬,而且,開篇就是誇獎自己一番,說自己又高又帥,頓時引來了漢武帝的興趣。

    其實,東方朔並不僅僅是一個說相聲的,經常會用說相聲的方式,勸諫漢武帝,因為,漢武帝有時是喜怒無常的,太史公司馬遷便因為勸諫漢武帝,為李陵說好話,被處以宮刑了。

    之所以,將東方朔列入其中,只因為,東方朔非常獨特,憑藉說相聲或者脫口秀,成為一個名留青史的大臣,可謂是絕無僅有的。

    青衣客最後有話說

    歷史悠悠,歲月漫漫,時間的長河之上,其實有許多千古名臣,每個人心中,都會有獨屬於自己的那一個人,而我覺得,十個肯定是不夠的,只能權衡一番,寫下這十個。

  • 3 # 健康是我的追求

    這明顯是考歷史知識了!

    那我就獻醜了,說明:絕對靠知識儲備,沒做弊。

    首先說明,我對文官的定義是治理內政方面的,像諸葛亮、司馬懿等更多的是軍事方面的才能,就不列入進來了。

    我心目中的十大文官分別是:

    呂不韋

    從一介商賈,經過苦心經營,最終成為當朝宰相,甚至成為國家的實際掌管著(雖然是隱形的),秦國能一統六國,他的功勞不可磨滅,並且他還主持編撰了雜家學說《呂氏春秋》。

    蕭何

    可以說沒有他,劉邦未必能夠當皇上,他收集書籍、制定律法、治理內政、籠絡人才、為前線徵兵籌措糧餉,為劉邦攻城略地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魏徵

    一個令李世民又愛又恨的人,愛的是,公而無私,敢於直言,恨的是絲毫不顧及皇帝的面子,經常讓他下不來臺,但沒有他,也許貞觀之治就會少了很多成色。

    狄仁傑

    因為他,唐朝一脈才能得以延續,在武周酷吏橫行的時代,他能生存下來,不得不說智慧過人啊。

    王安石

    雖然他的變法最終失敗了,但他的改革卻使得宋朝的國庫變得充盈起來,改革的先進性令後人讚歎不已。

    商鞅

    雖然他制定的律法過於嚴酷,但正是由於他在軍事、經濟、內政等各方面的改革,使得秦國成為強大富裕的國家。

    劉統勳

    首席軍機大臣,死後毫無汙名,除了戶部以外的其他五部都管過,並且都做得很好,為官清廉敢於直言,是清朝官員中死後即獲得“文正”諡號的第一人。

    房玄齡、杜如晦

    之所以把他倆放在一起,因為他倆是相輔相成的,房謀杜斷嗎,大家會說了,一個朝代你就說了三個文官,是不是知識欠缺啊,確實有這方面的原因,但他們真的很突出啊,一個強大的令海內臣服的帝國,怎麼能沒有傑出的人才。

    房玄齡

    杜如晦

    張廷玉

    輔佐三個皇帝,是清朝唯一配享太廟的文臣和漢臣,他對整頓吏治、治理民生方面都有著不小的貢獻。

  • 4 # 風大豬也能飛

    一、范雎

    範睢本為魏人,因受迫害潛逃秦國,受到秦昭王重用。範睢提出了遠交近攻的方針,主張將韓魏趙等作為秦國擴張的首要目標,而與齊楚等國交好。在這一方針的指導下,秦國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為秦國一統天下打下了基實的基礎。範睢提出的遠交近攻,在世界歷史上,也可以稱得上極為出色的計謀,在今天仍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蕭何

    蕭何是西漢開國功臣,漢初三傑之一,在劉邦與項羽爭霸時,負責留守後方,向前線提供兵源、給養等,為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朝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被劉邦視為第一功臣。漢朝建立後,他擔任相國,採用黃老之術治理國家,百姓獲得休養生息,西漢國力獲得恢復。

    三、桑弘羊

    桑弘羊是西漢武帝時期著名的理財專家, 桑弘羊重視工商業的發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提出不依靠農業富國的的思想家,先後推行了算緡、告緡、鹽鐵官營、均輸、平準、幣制改革、酒榷等經濟政策,使得西漢中央政府的經濟實力大增,為武帝開疆擴土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

    四、謝安

    謝安是東晉時期最著名的政治家之一,383年氐人苻堅率百萬(號稱)大軍南下攻晉,華夏民族和華夏文明的命運懸於一線。在這危急存亡之秋,謝安鎮定自若地指揮東晉取得淝水之戰的勝利,一舉擊潰前秦軍隊,使北方胡人一統華夏的企圖沒有得逞,華夏民族和華夏文明避免了被胡化的危機,為華夏文明在隋唐時期的大發展保留了根基。

    五、王猛

    王猛是北方胡人氐人建立的前秦政權的宰相,協助苻堅一統北方,為深處戰亂中的北方百姓贏得暫時的安定。王猛在位期間,一再阻止苻堅攻打東晉,死前也一再勸告苻堅千萬不要南下。可惜苻堅不聽,導致身敗國亡。

    六、李泌

    安史之亂後,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後,開始重用李泌,人向肅宗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剿滅叛軍的計劃。一開始肅宗完全按李泌的方案行動,唐軍很快就取得戰略上的優勢。可惜的是,肅宗後來急於收復兩京,沒按李泌的計劃行動,致使河北的叛軍沒被肅清。要是一直按李泌的計劃,也許安史之亂根本不會持續那麼長時間。

    七、司馬光

    司馬光是北宋政治家,為人剛正,重視儒教,但司馬光在政治上似乎終其一生與王安石為敵。司馬光最大的功績是對史學的貢獻,其主編的《資治通鑑》是中國史學史上最重要的一部歷史著作之一,為歷代治史從政者所重視。

    八、虞允文

    1161年,金軍大舉南下,渡過淮河,逼近長江,宋軍一路兵敗如山倒,金軍如入無人之境,南宋政權面臨滅亡的危機。關鍵時刻,虞允文被派到採石勞軍,他透過慷慨激昂的演說,將已無鬥志的宋軍重新振奮起來,並組織了一萬八千人在採石磯大戰十五萬金軍,一舉擊敗金軍,取得采石大捷。金軍敗後,內部矛盾激化,金帝完顏亮被部下殺死,不得不退兵與宋議和,使南宋轉危為安,又延命了百餘年。

    九、文天祥

    文天祥是南宋末年政治家,南宋末年,元軍南下攻宋時,文天祥兵敗被俘,被押入大都。忽必烈對文天祥十分欣賞,希望他能效命於蒙古人。但不管是威逼還是利誘,文天祥都不為所動,堅決不肯事奉夷狄。忽必烈無奈之下,只得在囚禁文天祥三年後將其殺死。文天祥高貴的精神成為了華人的精神圖騰之一,激烈了無數華人為國家、為理想而奮鬥。

    十、王守仁

    王守仁是明代思想家,是心學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國思想上彪炳千秋的一盞明燈。王守仁雖然在仕途上屢受挫折,成就不大,但其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卻是至高無上的。他的陽明心學不但對華人影響深遠,對整個東亞地區也有較大影響,受到無數後人的崇拜。

  • 5 # 鄭國柱

    中國歷史十大文官有不同的提法,我心目中的歷史十大文官如下,以出生年排序。

    ▲霍光(?-前68年),河東郡平陽縣(今山西省臨汾市)人。西漢權臣、政治家,麒麟閣十一功臣之首。曾任侍中、奉車都尉、光祿大夫。漢武帝臨終時,授大將軍、大司馬,受命託孤。漢昭帝繼位,冊封博陸侯。漢昭帝去世,擁立漢宣帝即位,掌權攝政,權傾朝野,位極人臣。班固評價他是對匡扶漢室有功,但不學無術,大事糊塗,死後三年,宗族誅夷,悲乎哀哉!

    ▲諸葛亮(181年—234年),琅琊陽都(今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人,蜀漢丞相,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文學家。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三顧茅廬,於是出任劉備軍師,幫助劉備佔領荊州、益州、漢中,赤壁大戰的主要指揮者之一。劉備在成都稱帝后任他為丞相,劉禪繼位後封為武鄉侯,任益州牧,領軍五伐中原,平定南蠻,七擒孟獲,卻未能實現興復漢室。其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房玄齡(579年—648年),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一說今山東章丘)人。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學家。在李世民秦王府中掌管軍謀大事,後來太子李建成斥逐秦王府宮屬,房玄齡與杜如晦被驅斥外任。“玄武門之變”前夕,李世民密召二人入閣秘計,最終贊畫計成。貞觀元年,官拜中書令、邢國公,負責綜理朝政,兼修國史、編纂《晉書》。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下曲陽縣(今晉州市)人。唐朝初年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曾任尚書左丞、秘書監、侍中。累授左光祿大夫、太子太師,封鄭國公。被唐太宗李世民尊為“人鏡”,故有“帝王人鏡”之說,被世人譽為“一代名相”和“千秋金鑑”。 曾參與修撰《群書治要》及《隋書》序論,《梁書》《陳書》《齊書》總論等,今存《魏鄭公文集》與《魏鄭公詩集》。

    ▲杜如晦(585年-630年),京兆郡杜陵縣(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人。唐朝初年名相。為李世民帳下重要參謀,授兵曹參軍。李世民徵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杜如晦時,他籌謀劃策,運籌帷幄,他與房玄齡一起參與策劃玄武門事變。李世民承帝位後,他與房玄齡為左右宰相,為唐選拔人才,制定法度等,並稱“房謀杜斷”。

    ▲寇凖(961年—1023年),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詩人。曾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三司使、宰相(同平章事)等職。景德元年(1004年)冬天,契丹(遼國)南下犯宋,包圍澶州等地,他反對南遷,力主真宗親征,宋遼雙方訂立“澶淵之盟”。在宮廷權力鬥爭中,他數被貶謫,終雷州司戶參軍。他與白居易、張仁願並稱“渭南三賢”,有《寇忠愍詩集》三卷傳世。

    ▲包拯(999年—1062年),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曾任監察御史,三司戶部判官及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三司戶部副使等職。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又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世稱“包待制”、“包龍圖”。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司馬光(1019年—1086年),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省夏縣)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主持編纂了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著作主要有《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文天祥(1236年—1283年),江南西路吉州廬陵縣(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人,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學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宋理宗寶祐四年(1256年),中進士第一,成為狀元。一度掌理軍器監兼權直學士院,因得罪宦官董宋臣和權相賈似道遭貶斥,37歲時辭官退休。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南下攻宋,他招募士卒勤王,被任命為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後升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後在福州參與擁立益王趙昰為帝,赴南劍州聚兵抗元。衛王趙昺繼位後,拜少保,封信國公。後在五坡嶺被俘,被囚三年,誓死不屈,從容就義。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其著作經後人輯為《文山先生全集》。

    ▲張居正(1525年—1582年),生於江陵縣(今湖北省荊州市),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內閣首輔。 曾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內閣次輔,吏部尚書、閣首輔,實行一系列改革措施。萬曆十年(1582)六月病逝,贈上柱國,諡文忠。明代唯一生前被授予太傅、太師的文官。著有《張太嶽集》《書經直解》《帝鑑圖說》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的兒子和兒媳婦不願讓自己老人照看小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