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籍與歷史

    周天子是天下共主具有巨大的影響力那些諸侯國的最初國君都是周天子冊封的。就比如說趙,魏,韓三家原本都是晉國的卿後來架空了晉君,但是他們依然是臣子,沒有君主的名分。為了這個名分三家聯合起來把齊國打得大敗。然後一不要齊國割地二不要齊國賠償軍費。只要齊侯帶著三家去朝見一下週天子就可以了,因為朝見過周天子就能獲得名分了政權也具有合法性了。

    春秋戰國時各國利益不一樣,不具備聯合的條件。大國之間都想著互相吞併同時也放著被吞併。就拿韓趙魏三國來說吧,自從打敗齊國獲得名分後三家就沒有聯合過。韓,趙都曾想借道攻擊對方但被魏文侯阻止。韓魏曾想交換土地,但趙國得知後認為會對自己國家造成威脅於是聯合其他國家進行干涉,最後導致韓魏異地失敗。

    同樣出自晉國的三個國家彼此都無法聯合,更何況是別的國家呢?

  • 2 # 亻未缺

    內鬥?那只是後人看前朝罷了,沒有春秋戰國,你是那華人?春秋戰國時期就像現在的歐洲,都用的ABC但他們是一個國家的人嗎?都用的橫撇豎捺,趙國跟秦國是一個國家人嗎?如果歐洲統一了後人會說一,二戰的歐洲是內鬥嗎?所以沒有春秋戰國,沒有所謂的內鬥,整個華夏大地還會是隻有一個國家嗎?

  • 3 # 歷史科普集結號

    “為什麼春秋戰國只內鬥,不聯合起來統一中國?”為什麼?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第一,整個春秋時代,加上戰國中早期,還有一個周王朝是最高的統治者,國家在名義上是統一的,何來讓諸侯國再聯合起來統一中國的道理?誰敢這麼明目張膽地提出這個口號,那是大逆不道,不但被噴死,還可能被其他諸侯國聯合起來滅掉。雖然東周時期,周王朝的統治權大大降低,但是這位最高統治者的威嚴還在,即使留下了一個花架子,那些有非分之想的諸侯,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取而代之。

    第二,周室衰弱,諸侯坐大,異族入侵,征戰不休。在春秋戰國時期,商鞅變法之前,各個諸侯國的實力並無極端的差別,這在春秋時代表現得最為明顯,各個諸侯國爭來打去,其戰爭規模就像幾個縣長打來打去,後來出現了春秋五霸,更出現了華夏民族罕見的亡國滅種的危機,異族入侵中原,華夏文明遭遇滅頂之災,諸侯國這才聯合起來“尊王攘夷”,驅除韃虜,恢復華夏榮光。在沒有一個絕對強勢的諸侯國出現之前,大家肯定會打來打去,互相吞併,直到最終滅國統一大戰的到來。

    第三,由亂到治,分分合合,是中國歷史上常見的現象,並且無論分裂多久,最終還是統一的大融合局面。中國歷史上經歷了四次罕見的大分裂,第一次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第二次就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第三次是五代十國時期,第四次是清末民國時期。每次大分裂,都是諸侯軍閥混戰一氣,即使短暫聯合,也很快會分崩離析,這在戰國時代“合縱”“連橫”上面就看的一清二楚。每個國家都缺乏更高的統一全國的能力和視野,但是卻不缺乏野心,那麼國家分裂而不是聯合統一,是必然的結果。直到有一個軍事實力最強的強人出現,才會結束混亂,帶來統一和平。

    所以,在中國,永遠不要相信輪流執政和“三權分立”的鬼話,幾千年的血的教訓和無數的犧牲,已經告訴了我們一個真理:強權治國,別無他路!

  • 4 # 探微閣主

    春秋時諸國已經聯合在一起了,只不過敵人不是周天子。

    西周時期,中國境內是一種華夷雜處的局面。

    周天子將一個一個諸侯國分封到各地。當時所謂的“國”,只是一座城及其附近郊區。這些諸侯國之間並不相接壤,國與國之間分佈著夷狄等有遊牧部落。

    周王室東遷之後,王室衰弱,引起兩個後果。

    第一個是諸侯內亂,第二個是夷狄橫行。

    在這種情況下,催生了五霸的出現。

    齊桓公首先建立霸業,當時中國境內的敵人,一個是夷狄,一個是南方的楚國。

    夷狄橫行於諸夏城邦,滅邢、滅衛、侵擾燕。齊桓公糾合諸夏集團,為邢衛復國,北上救燕,然而,僅能阻止夷狄不侵入黃河南岸。

    而此時南方的楚國,僭號稱王,奉行兼併主義,江漢之間的小國大多被楚國吞滅,齊桓公與楚召陵之盟,暫時壓制了楚國的北上勢頭。

    所以孔子說“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

    齊桓公與管仲,對中國文化的儲存有絕大貢獻。

    當時如果中原諸國不是在齊桓公的領導下抱團一致對外,諸國將會被夷狄和楚國一一攻破,也就沒有後來的戰國及秦漢一統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音樂節的宣傳語一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