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活樂笙
-
2 # 夕下洛陽
我第一反應也是管子和華歆。既然那麼多人說了,我就換一個。
我來說說三國,三國裡的曹操算個名人,然後是三國裡的陳宮也算一個名人。曹操年輕時是一個有志向的青年,無奈董卓作亂,曹操委身其下實際上是想找機會殺董卓,不過刺殺不成功。然後董卓下令全國緝拿曹操,既封侯又有錢,曹操落到了陳宮手裡,陳宮認曹操是個牛人就跟著曹操了。奈何看不慣曹操殺了呂伯奢一家,與曹操斷交,最後曹操在收拾了呂布之後,陳宮被服,不投降,然後被殺了。
當然還有比較牛的就是列寧和斯大林的絕交,還有絕交信呢。
-
3 # 丁棺材
管寧和華歆管寧和華歆割席斷義~二人一起在菜園中鋤地,見到地裡有一片金子,管寧把它當作磚頭瓦碴一樣的東西,照舊鋤之,不予理會;華歆卻把它拾起來,然後扔了出去。二人曾在同一張席上讀書,遇有達官貴人從門外經過,管寧依舊讀書,不受影響;華歆卻把書拋在一邊,出去看熱鬧。管寧便把席子割為兩半,跟華歆分開坐,說:“你不是我的朋友。”
嵇康與山濤魏晉名士嵇康不與貪官司汙吏合作,表現出高貴的節操。嵇康曾在魏朝擔任過一個小官,但他由於看不慣司馬氏集團的所作所為,便到鄉下隱居起來。他的好友山濤給他寫來一信,勸他不要與司馬氏集團頂撞,要克服自己的恃才自傲、自命清高的脾氣,好繼續去做官。嵇康讀完信後,立即提筆寫了一封回信,這就是有中的《與山巨源(濤)絕交書》。在信中,他主張君子百行,循性而動,各附所安,論述了自己入山林而不返的理由。嵇康採取莊子拒辭楚王之相的做法,表現出對貪官司汙吏批判的態度。所以,他完寫完信後,讓好友阮籍看,阮籍竟雙手顫抖,淚光瑩瑩,哽咽著對他說:“我從你身上看到了真正的骨氣,你真是一個與邪惡勢力格鬥的勇士!我即使不能像你這樣疾惡如仇,也可以在醉鄉沉睡不醒。而山濤,可惜我們尊他為兄長。想不到竟會為了官位而背叛自己的氣節。”後來,嵇康被司馬昭以“輕時傲世、亂群惑眾”的罪名加以殺害,被害前,他還在刑場上彈了一曲絕世之作《廣陵散》,琴聲不亂,音調激越,迴盪在殺人刑場的上空,表現著他高尚的情操。
李白與高適盛唐氣象成就了唐詩無法超越的高度,湧現出一批才華橫溢的大詩人。其中,李白和高適之間的友誼,實屬一段詩壇佳話。但後來,因為安史之亂,他們走向不同的人生軌道,李白與高適之間友誼的小船,也是說翻就翻。到底是什麼原因使他們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了呢?
李白~兩人初遇☞唐天寶三年,李白因受權貴排擠,被朝廷“賜金還山”。對此,樂觀的他倒是看得開,京城沒意思,那就去看看祖國的大好河山。 在去梁園的路途中,行至汴州,他遇到了著名詩人高適。高適對於李白的才情早有耳聞,如今見到其本人儀表非凡,心中更是陡升敬仰。 兩位志趣相合的詩人會面後,便共同泛舟蓬池、尋訪夷門,在汴州遊覽一番後,他們結伴乘船順汴水東下,直達宋州梁園。在梁園居住後,兩人不僅遍遊宋州各地,而且以梁園為中心,北涉燕趙,南去淮泗,往來於齊魯之間。 一路行走,邊行邊歌。這兩人所到之處,盡是暢快交流思想、切磋詩文、登臨憑弔、揮毫賦詩,度過了一段輕鬆愉快的歲月。 這一年,李白43歲,高適40歲。,難得的情誼走向危機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這首《燕歌行》出自唐朝著名邊塞詩人高適之手。公元756年,安史之亂爆發的第二年,對於52歲的高適而言,這一年可以用一個詞語來概括——一步登天。 詩人大多命途多舛,高適也不例外。20歲出頭時父親逝世,參加過一次科舉,落第。史書說他“少落魄,不治生事”,日子過得潦倒不堪。然後一直在宋城(商丘睢陽)生活,近三十年的時間,毫無功名。 直到46歲,他才經張九皋的推薦,當了一個相當於捕快的不入流的小官兒封丘尉。高適在詩裡面說這工作“拜迎長官,鞭撻黎民”,由於幹不好還會當眾捱打,所以辭官跑路。
後來他在哥舒翰帳下當軍情秘書,哥舒翰守潼關被安祿山活捉,唐玄宗千乘萬騎西南行,亂軍中逃出來的高適抄小路找到他,促膝談心,分析潼關失守的原因。他總結了四點,一是哥舒翰有病,無法統兵;二是監軍不體察士兵,視戰火如兒戲;三是邊鎮士卒沒吃飽飯;四是楊國忠不聽他的諫言。總之就是幫唐玄宗甩掉殘殺忠良,用人不察的屎盆子。唐玄宗聽後很高興,提拔他為諫議大夫,專門建言獻策,官居正五品! 此後唐肅宗即位,永王之亂隨之發生。肅宗皇帝招來高適商議如何平叛,高適淡定地說了六個字“王且敗,不足慮”。見他說得這般篤定,唐肅宗大手一揮,說這仗你來打。這是756年的深冬,唐肅宗以新帝的火氣和怒氣,授高適為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使。五品言官的高適一步登天!
同樣是在756年這一年,李白因跟隨永王造反,被打入天牢。而把他送進天牢的,正是統兵前來的高適! 高適和李白本是好友。當年高李杜三人遊梁園,高適和李白同吃同住同睡,且與杜甫一道見證了李白與前宰相宗楚客孫女千金買壁的美好姻緣。 永王東拼西湊的軍隊被高適統轄的王師一氣平定,之後,他馬不停蹄給肅宗告捷,把李白順手就關進了天牢。開始李白還不急,畢竟哥們兒關係好,坐牢期間,他還收到了杜甫寫給他的信和詩,“夢李白二首”,“天末懷李白”,李白看完很感動,給杜甫回了信。他和高適的感情更好,現在杜甫都這麼關心他,相信高適肯定會放他出去的。 一等不來,兩等不來,李白有種長相思摧心肝的感覺了。天牢裡又潮溼,又沒有酒,他很慌。琢磨著是不是高適公務繁忙,遂給高適寫信,附帶了一首長詩。信和詩送出去,高適置之不理,不僅如此,他還燒燬了兩人以往的書信!
李白是真害怕了,這謀反的罪名天知道能不能活下來。於是,派夫人宗氏去高適府裡拜訪,高適閉門不見。李白覺得這哥們兒發跡後把自己看成累贅了,友誼的小船就此打翻,絕交。一氣之下,也讓李宗氏燒了與高適來往的書信。 好在宗氏極力周旋,加上宰相張鎬、江南宣慰使崔渙和御史中丞宋若思的求情,李白死裡逃生,千里江陵一日還,至死未再與高適有隻字之交。 與李白絕交後,高適成了一個身居高位的孤家寡人。 《舊唐書》說:“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然而伴隨高適高升的是,家園淪喪,無親無友,之後自己在朝廷勾心鬥角的局勢中如履薄冰,最後孤獨病逝。這其中的得失,也許他自己也說不清吧。
-
4 # 太史公記
大半夜的,我想寫一個有點長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李夢陽,明朝“前七子”之一,不過,我還是打算用李東陽開頭。李東陽,李夢陽,雖然名字很像,但他倆確實沒有親戚關係。在弘治年間,李夢陽還是後生輩的時候,李東陽已經做文壇魁首好多年了,剛開始,兩個人關係還算不錯,時不時互相稱讚稱讚,至少表面上很和諧。但李夢陽是個很吊的人,渾不吝的那種,有多吊?舉個例子,當時皇后娘娘張氏的兄弟張鶴齡,身為皇上的小舅子,飛揚跋扈,李夢陽看不過眼,就上疏大罵他。張皇后一見就怒了,跟弘治皇帝撒嬌,非要把李夢陽打入大牢。但弘治皇帝當然知道是非曲直,過不了多久就又把李夢陽放了出來。李夢陽出獄之後,某天在街上閒逛,路遇張鶴齡,仇人見面分外眼紅,當即指著張鶴齡批判了一番,罵完還不解氣,拿著馬鞭,把張鶴齡的兩顆門牙打掉了。就這麼個愣頭青,和李東陽當然不能維持長期的和諧關係。“前七子”中的另一人康海最終點燃了導火線。康海這人比較標新立異,按照當時的傳統,墓表這種東西,是要讓前輩來寫的,但是康海的娘死之後,他就非要找同輩的好基友李夢陽來寫墓表,這就等於壞了規矩。而且,他又自己寫了一篇他老孃的“行狀”,寫完了還特別作死把這兩篇文章“遍送館閣諸公”,所以內閣幾位老大爺看見了,覺得後生輩都欺負到自己頭上來了,當然“無弗怪且怒者”,李東陽也不例外,從此,他和李夢陽幾乎再無往來。你以為我要說的是李東陽與李夢陽的絕交麼?其實事情到這裡才剛剛開始。弘治皇帝死後,最喜歡高調作大死的正德皇帝上臺了,著名的死太監劉瑾也隨之登上時代的舞臺。憤青李夢陽同志再度發力,在群臣上疏請求誅殺劉瑾的請願活動中,他表現突出,鼓動尚書韓文去彈劾劉瑾,並親自動手起草奏疏。請願失敗之後,劉瑾槍打出頭鳥,立刻把李夢陽關進大牢,看樣子就是奔著搞死他來的。獄中的李夢陽焦急萬分,他雖然愣,可是也怕死啊,於是,他想起了一個人,那就是在上文提過的,另一個熱愛作死的康海同志。李夢陽託人給外界傳了一張紙條,上面寫了四個字:“對山救我”。康海,號對山。康海得知好基友即將被砍的訊息,毅然決然的踏上了拯救李夢陽的不歸路。他當然不可能直接上疏救人,那等於是自殺,他做的事是,去劉瑾家做客。身為前七子之一,康海在當時名氣是很大的,劉瑾最需要這樣的人裝點門面,正好人家找上門來,怎能不收?於是,劉瑾愉快的接受了康海,而康海也委婉的向他提及了李夢陽的事兒。李夢陽畢竟不是什麼重要政治人物,而且名聲也很大,劉瑾權衡了一下,最終答應放李夢陽一條生路,但作為交換,從此,康海不得不委身於劉瑾帳下,徹底成為劉瑾的幕賓。值得一提的是,在劉瑾用事期間,前七子中的另一位人物王九思也摻和了一把。他寫了一出名為《杜甫遊春》的戲,假借杜甫的口氣,指桑罵槐的諷刺李東陽和楊廷和依附劉瑾,無所作為。罵李東陽也還罷了,楊廷和真的挺冤的,他並沒有跟劉瑾勾搭多少,只不過“杜甫”(王九思)罵的是李林甫和楊國忠,李東陽沾了個“李”字,這個“楊”字,當然只好讓楊廷和來背鍋了,純屬躺槍啊。後來的後來,劉瑾還是被張永楊一清李東陽鬥下臺了。李東陽對於搞死劉瑾顯得非常積極,沒辦法,他和劉瑾不清不楚的糾纏太多,必須殺劉瑾滅口才行啊。劉瑾一個“立皇帝”,自然不是單打獨鬥,所以,對於以劉瑾為首的整個犯罪團伙,李東陽等人下手也很兇。可憐的康海就這麼被捋了下去,削職為民,再也沒有被起用,但是這一回,再也沒人來救他了。李夢陽?李夢陽這會兒已經成了不畏劉瑾淫威的大英雄,哪還有心思管他啊。再者說,康海是因為依附死太監劉瑾被捋下去的,幫他說話,實在是一種“政治不正確”的行為。康海也沒多說什麼,只是不再與李夢陽往來,但憤懣之情憋不住,他最擅長戲本創作,於是,晚年的康海寫了一齣戲,名字叫《中山狼》。“中山狼,無情獸,全不念當日根由!”
-
5 # 王孫阿狸
三國時,管寧和華歆的割席斷交,此事記載於《世說新語·德行第一》。
管寧,字幼安,北海郡朱虛人,管仲的後人,三國時期魏國高士,自幼好學,飽讀經書,一生不慕名利,與平原華歆、同縣邴原號為一龍,華歆為龍頭,邴原為龍腹,管寧為龍尾。管寧居住於遼東,一生講學,講聽學者諸多,影響甚廣,曾多次婉拒朝廷官聘。
華歆,字子魚,平原高唐人,三國時期名士。漢靈帝時華歆舉孝廉,任郎中,因病去官,後被何進徵召為尚書郎。官渡之戰時,曹操“表天子徵歆”,任為議郎,參司空軍事,入為尚書,轉侍中,代替荀彧為尚書令。曹操征討孫權時,“表歆為軍師”,後任御史大夫。曹丕即王位後,拜相國,封安樂鄉侯,後改任司徒。魏明帝即位,晉封博平侯,卒諡敬侯。
據《世說新語·德行第一》記載: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觀,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翻譯成白話為:管寧和華歆一起在園中鋤草,看見地上有一片金,管寧仍依舊揮動著鋤頭,像看到瓦片石頭一樣沒有區別,華歆卻高興地拾起金片,而後又扔掉了。曾經有一次,他們同坐在同一張席子上讀書,有個坐著有圍棚的車穿著禮服的人,剛好從門前經過,管寧還像原來一樣讀書,華歆卻放下書出去觀看。管寧就割斷席子和華歆分開坐,說:“你不是我的朋友。”
-
6 # 快樂的珠
反目成仇也算把。
孫龐鬥智應該許多人都知道,同門師兄,最後反目成仇,當然是龐涓不仁在先,最後也死於恥辱。
-
7 # 漫溯古今
導讀:人言曹孟德乃“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荀彧幫助曹操是因為曹操乃治世之能臣,荀彧反對曹操是因為曹操乃亂世之梟雄,因為荀彧忠於漢室。
前期,曹操羽翼未豐,還不能篡權,而是為朝廷更為自己翦滅八方諸侯,在荀彧看來,曹操所做的即是他想做而又做不到的,但他也竭力為曹操出謀劃策。
後期,曹操統一北方,野心隨著實力的提升水漲船高,自封為王,則是其篡權的開始,曹操所做的則是他所不希望看到的,所以他極力反對曹操凌駕於天子之上。
荀彧是曹操手下的第一謀士,也是三國時代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說他重要還不僅僅因為他為曹操平定中國北方做了多少多貢獻,而在於他的身份。
荀彧出身士族,他是屬於士族地主階級的,他的祖父做過朗陵縣令,他的父親做過濟南相,他的叔叔荀爽當過司空,所以荀彧這個家族是一個士族,荀彧本人是個名士。當時有一個著名的人物批評家叫做何顒的,(何顒南陽人,是當時名士集團的領袖,他和橋玄兩個最早看好曹操的,)他說荀彧是“王佐才也”,所以荀彧是士族兼名士。
而且荀彧的重要還不僅在於他的身份,還在於時機。荀彧去投奔曹操的時候是什麼時候呢?是袁紹已經當了冀州牧,曹操是袁紹任命的一個東郡太守的時候。打個比方說荀彧從袁省長的手下跑到曹市長那兒去了。這個很奇怪,那麼荀彧為什麼要走呢?為什麼要到曹操那兒去呢?《三國志》的說法是荀彧“度紹終不能成大事”,就是荀彧看透了袁紹是成不了大事的。
那麼荀彧的大事是什麼呢?和諸葛亮一樣——興復漢室。
荀彧是要把東漢王朝重新恢復起來,那麼要恢復東漢王朝為什麼要去投奔曹操呢?因為荀彧認為要打鬼必須藉助鍾馗,現在鬼太多了,只有鍾馗能打鬼,曹操就是鍾馗,他想的是曹操把這個鬼打了以後,打完了以後這個東漢王朝恢復起來,交給漢皇帝——或者是漢獻帝,或者是漢獻帝的繼承人——他萬萬沒有想到這個鍾馗在打鬼的過程中自己變鬼了,他要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他沒有想到曹操變成“挾天子以令諸侯了”,他沒有想到曹操最後要做魏公了。而荀彧認為曹操一旦做了魏公,就意味著曹操要篡漢了。所以他只好痛苦的離開了曹操。至於是鬱悶死的還是自殺死的,還是被曹操逼死的,已經不重要了,因為他們兩個在政治上已經分道揚鑣了。
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結果呢?就因為荀彧和曹操都是有理想的人,他們的理想發生了衝突。
荀彧的理想是恢復東漢的秩序,而曹操的是要重建新的秩序,一個不同於東漢秩序的秩序,要建立秩序、要統一中國這是一樣的,問題是統一了以後走什麼路?荀彧是想走東漢老路,而曹操是想走一條新路,曹操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已經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所以這是一個悲劇性的衝突。
曹操與荀彧之間有著難以調和的理想衝突,因為曹操想成就自己的霸業,而荀彧則一直以恢復漢室為己任。既然如此,兩個最終分道揚鑣則不可避免。
-
8 # 三石李三石
我要說的不是歷史上人物之間的斷交。而是現代發生在兩個國家之間的事。
1975年北韓與澳洲建交,出人意料的是,建交還不到半年,北韓方面沒有作出任何說明,就撤回了自已的駐澳大使,同時驅逐了澳駐朝大使,兩國從此中斷了外交關係長達25年之久才又正式恢復了外交關係。當年為何斷交成為澳洲政府和輿論多年猜測而始終未得要領的一個謎。
在澳朝兩國復交已來,兩國關係開始走上正常。在美國國務卿奧爾布萊特訪朝之後,澳洲外長唐納本週也來到北韓,並答應向北韓提供價值500萬澳元的12000噸小麥援助。關係升溫之際無話不談,澳記者開始尋問兩國斷交之謎,結果是朝外交部一位高官的解釋讓他們大吃一驚,原來是一位蹩腳翻譯錯譯國名所致。
據這位外交官稱,1975年在三八線上發生了一件事:駐韓美國軍當時在未事先徵得朝方同意的情況下,動手砍伐一棵位於板門店非軍事區中的大樹,原因是樹擋住了他們向北方瞭望的視線,朝方士兵開始制止,於是出現了雙方士兵的緊張對抗。據美軍稱,對峙中北方士兵開槍射殺了一位砍樹的美國大兵。而據朝方說,是一個美國兵將那把砍樹的板斧遞扔給了一個南韓士兵,這個南韓士兵即用這把板斧砍死了前來制止的朝方士兵。後來這把板斧被朝方獲得,而在場的有人懂英文,認出斧頭上刻有“MADE IN AUSTRIA(奧地利製造)”字樣,但這個半吊子英文翻譯卻將此譯成了“澳洲製造(MADE IN AUSTRALIA)”。由此以訛傳訛,引起人們對澳洲的極大憤怒。於是北韓政府作出了撤回大使,斷絕外交關係的決定。
當然了,要是隻因為這個未免太逗了,據報道朝方另一外交官則補充說,當年建交後北韓本期待澳洲在聯合國等一系列問題上能支援北韓而反對南韓,結果澳洲卻是處處站在南韓一邊而反對北韓,主要是這點引起朝方的不滿,才作出了斷交決定的。而另一說法則是,當年北韓駐澳大使到任後不久,前去買車。而堪培拉的車商卻告訴他說,他想要的那輛寶馬車已賣給了南韓駐澳大使,此外無貨。這事令北韓感到有失面子。
現在看來可能是這一系列偶然事件的巧合才導致了當年的斷交行動。
ps:之間砍樹事件的細節也很逗,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搜搜。
-
9 # 關東俠客
管寧和華歆割席斷義。《世說新語》記載一則故事。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鋤有片金,管寧揮鋤與瓦片不異。華歆捉而擲去之。又嘗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韻廢書出看。寧割席分與坐。曰"子非吾友也。丶古人說三歲看老,此言不虛也。晉寧和華歆年少同遊從曰常生活小節可看出二人各自不同人性格和人生結局。道不同不相與謀。管寧與華歆決裂。後來管寧成為隱士,華歆參與竄位當了高官。歷史上最著名的朋友絕交是秦末漢初張耳陳餘絕交。在歷史上影響相當大。張耳陳餘天下名士,自幼成刎頸之交。天下皆之。秦末農民起義。二人先投陳涉後很項羽。兩人都成將領。滅秦後項羽封張耳常山王領趙地。陳餘氣憤地對\人說我與張耳功等。他為王我為侯。兩人漸生隙。後陳餘以四縣之兵敗張耳,張耳僅帶百人投劉邦。陳餘助趙王\建國。劉幫約趙國擊楚,陳餘說願得張耳頭始出兵。劉邦做假人頭代張耳。後劉邦兵敗,陳餘投了楚項羽。韓信背水一戰破趙軍,俘陳餘殺之。劉邦復封張耳王,招張耳子張敖為婿。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古今一也。陳餘與張耳自幼刎頸之交,後為各自利益逐漸反目,互相攻殺另人遺憾。交友很重要,擇友更慎重。
回覆列表
管寧割席,管寧和華歆原是朋友,後因某矛盾而絕交。
故事介紹:管寧和華歆同在園中鋤草。看見地上有一片金,管寧仍依舊揮動著鋤頭和看到瓦片石頭一樣沒有區別,華歆高興地拾起金片而後又扔掉了。曾經有一次,他們同坐在同一張席子上讀書,有個坐著有圍棚的車穿著禮服的人剛好從門前經過,管寧還像原來一樣讀書,華歆卻放下書出去觀看。管寧就割斷席子和華歆分開坐,說:"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管寧割席"的故事傳頌至今,人們一直把管寧作為不慕榮華,不貪金錢的典型加以宣傳。但管寧不能一分為二地看待自己的朋友,只採取絕交的態度,實在過於片面。
管寧因朋友的一二細節不符合自己做人的標準,便斷然絕交,有點苛求於人,但是,華歆貪慕虛榮,就不能怪管寧割席斷義。
但是,管寧僅以這兩件小事就斷定華歆對財富、官祿的嚮往之心,也未免有些武斷。不過,他很有定力,而且他發現了與華歆不志同道合,遲早會割席!
應該選擇志同道合的朋友,選擇學習專注、有修養的朋友,謹慎交友。
管寧:漢末人(公元158年-公元241年),字幼安,北海郡朱虛(今山東省臨朐)人。管仲的後人,三國魏高士,自幼好學,飽讀經書,一生不慕名利。與平原華歆、同縣邴原號為一龍,華歆為龍頭,邴原為龍腹,管寧為龍尾。當時的名士,後因厭惡華歆為人而傳有割席而坐的佳話。一生講學,居住於遼東。
管寧漢末亂世,講聽學者諸多,影響甚廣,曾多次婉拒朝廷官聘。
華歆:漢末人(公元157年-公元232年),字子魚,平原高唐(今山東禹城西南)人。漢末三國時期名士,三國時期魏司徒。漢靈帝時舉孝廉,任郎中,後因病去官。後何進徵召為尚書郎。官渡之戰時,曹操"表天子徵歆",任為議郎,參司空軍事,入為尚書,轉侍中,代替荀彧為尚書令。曹操征討孫權,"表歆為軍師"。後任御史大夫。曹丕即王位後,拜相國,封安樂鄉侯。後改任司徒。魏明帝即位,晉封博平侯。卒諡敬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