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毛毛19659

    發乎情止乎禮!言行舉止和文娛活動都應該適合這一規範!

  • 2 # 使用者7231062423431

    “禮樂”指的是禮儀和音樂。“禮”包括各種禮節規範,“樂”則包括音樂和舞蹈。實際上,我們只要考察“仁義”的形式特徵:他人和我,就會明白“仁”是愛他人,與“禮”對應;而“義”的自我約束,與“樂”對應。


    在儒家看來,禮儀代表著對他人、對群體的愛;而音樂和舞蹈則是自我修身的一種比喻。音樂的旋律由每一個音符組成,看起來是隨意的自由組合,然而音樂的內在卻有一定的規律(如和絃的構成)確定了“音”的結構。人的內在決策機制也是如此,看似自由的人卻受到情感規律的約束。一個人堅持“禮樂”的最高境界,就如孔子所說的“隨心所欲不逾矩”,這句話出自《論語·第二章·為政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可見,孔子一生都在尋找兩樣東西:從心所欲的“欲”和不逾矩的“矩”。“不惑”是對自身慾望的理解,“天命”是對外部規矩的理解,“耳順”是兩者相互妥協的階段。他做到兩者不僅不衝突,而且相得益彰的境界已是七十高齡。


    正因為儒家追求的倫理最高境界,本質上是源自情感的,源自天命的。這和藝術所追求的“人類最原初的美感”是一致的。而“禮樂”也以音樂作為表象,所以儒家的倫理思想本身與藝術是相通的。


    正因為持有這樣的看法,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看到了一位天津畫家的丙烯畫作,立即就聯想到了“禮樂”。


    這位從音樂跨界到繪畫的畫家把這個系列命名為“Sound and vision”,用繪畫藝術再現了音樂的本質:用“受到約束的結構”去表達自由的情感。這也正是“禮樂”、“隨心所欲不逾矩”所表達的思想。畫中看似凌亂線條在大塊的色彩中自由穿梭,那些涇渭分明的邊界似乎是一種阻隔,但又不全是阻隔。


    以“禮樂”為核心的儒家倫理思想正是如此:規矩雖然有明晰的邊界,但不是僵化的條文,發而是心中情感。修身之人,只要從本心出發,擁有同情之心、羞惡之心,人的行為也可以如畫家邵姺的畫作一樣成為令人愉悅的藝術。


    倘若孔子以這樣的“藝術”姿態出現在現代,我們看到的將會是一位可愛的老頭,而不是絮絮叨叨講規矩的老人。如果我們身邊有人達到這樣的境界,與之相處也一定是愉快的。

  • 3 # 春天55491

    自孔子以來中國儒家文化傳統有一個重要的文化理念,叫做禮樂合一,禮樂是實現儒家“仁學”的重要手段。那“禮”是什麼呢?

    禮不全是我們現代人所說的禮貌、禮儀甚至禮物的概念,它是透過禮儀的外在形式來表達一種制度構建。是一套表達尊卑、社會階層的完整的社會規範系統,透過這套系統從而形成良好的政治、道德秩序。

    “樂”呢,則是指樂舞,樂舞作為藝術形式主要作用於人的感性和精神,在我們的藝術學概論中,認為樂舞可以把社會的倫理道德規範轉化為個體的自覺需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斗羅大陸十萬年魂骨都給了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