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1841年1月26日英國在鴉片戰爭中強佔了香港島。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的《南京條約》把面積78.10平方公里的香港島割讓給了英國。1860年10月24日簽訂的《中英北京條約》又把面積為11.1平方公里的南九龍半島割讓給了英國。1898年6月9日由中國清政府和英國在北京簽訂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使英國得以租借九龍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土地。

    《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這三個不平等條約各自所涉及的土地就構成了如今香港地區的三部分:香港島、九龍、新界。在英華人佔領香港之前香港基本上是一個荒島:島上南部的大潭篤、石排灣和東部的阿公巖、水井灣等地有一些漁民居住,其他如黃泥涌、燈第洲、七姊妹等幾處則有一些小村灣分佈。當時香港島上的居民約有3000人。

    1861年香港的人口已驟升至12萬人。 到了20世紀30年代香港已成為一個擁有近百萬新移民的大型城市。伴隨大量人口湧入的是商業貿易的發展:大小商鋪、攤販在城市中聚集使香港有了繁華之都的雛形。商業貿易的發展又帶來了金融業的勃興:1845年英華人在香港開設了第一家銀行。1853年渣打銀行取得香港的貨幣發行權,1865年各國資本又在香港合作成立匯豐銀行。

    從1841年起到20世紀30年代湧入香港的移民主要是廣東人。這時其他省份的人對香港還沒太大的興趣。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南京、上海等大城市相繼淪陷於日軍鐵蹄之下。在此之前上海才是全國最有吸引力的城市,然而當日軍的進攻導致上海人也開始大規模移居香港了。這波移民潮為香港帶來了十多萬新增人口以及大量資本、技術。從1941年12月起香港經歷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日佔時期。

    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香港被英國重新管治。從50年代起香港開始快速實現工業化,到了1970年香港工業出口已佔總出口的81%。這標誌著香港已從單純的轉口港轉變為工業化城市。20世紀70年代初香港推行經濟多元化方針:金融、房地產、貿易、旅遊業迅速發展。這時的香港已成為繼紐約、倫敦之後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與中國臺灣、新加坡、南韓並稱為“亞洲四小龍”。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後香港與祖國大陸的合作日漸增多:香港為大陸提供了對外開放的口岸視窗,而大陸則為香港提供了龐大的市場。香港的製造業開始大量轉移到內地,同時各類服務業得到全面高速發展。這使香港得以實現從製造業向服務業的經濟轉型。香港的文化產業也在這一時期蓬勃發展:從文學、音樂到電影湧現出金庸、亦舒、倪匡、黃霑、張學友、張國榮、劉德華、周潤發、周星馳......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1997年香港迴歸時的人均GDP是19.2萬港元,截至2021年香港人均GDP已增長至38.71萬港元。1997年香港家庭月收入中位數為19000元,截至2021年香港家庭月收入中位數增長至27500元。大家不妨對比一下自己的家庭收入就能看出香港的經濟水平了。相對發達的經濟水平也為香港居民帶來了高品質的社會福利保障及生活水平。

    截止2020年末香港人均壽命位居世界第一、人類發展指數位居全球第四。目前香港共有43家公立醫院和醫療機構、13傢俬立醫院。這其中公立醫院基本上都是免費的,但並不會因為免費而降低醫療質量。香港公立醫院與私立醫院的差異更多體現在服務上,而不是體現在醫療水平上。總的來說香港的醫院並沒哪家是不好的,只不過要看哪一家更好而已。

    教育開支是香港政府整體開支最大的專案。香港在幼兒園階段為孩子們提供免費學前教育,在孩子入學後提供從小學到高中十二年免費教育。香港的物價也並不算高:香港的蔬菜基本上十多元一斤,大街上的小吃、快餐、盒飯價格也都在30-100元左右。這樣算下來香港人在吃的方面開銷通常有100多元。這在我們看來算是有點貴,但畢竟人家的工資收入擺在那裡。

    在內地五六千元的月薪已算過得去的中等水平,而在香港月薪兩萬的工作比比皆是:就連洗碗工、保潔員這種低收入群體每個月也能拿上萬的工資,而且還可以每天三餐包吃並提供飯後水果。這種相對輕鬆的工作條件使得絕大多數香港人都接受不了996,因此香港絕大多數企業都是實行雙休制。當然大陸在名義上也是雙休制,可實際上真正落實的企業少之又少。

    有些人說香港如今沒落了,可事實上香港一直都在發展。只不過在北上廣深等一系列大陸一線城市的發展襯托下使得香港的發展不那麼耀眼而已,但香港的生活水平實際上仍高於大陸絕大多數城市。總的來看香港人在吃、穿、醫療、教育等方面的生活壓力都不大,但在住房方面恐怕是最能體現香港貧富差距的一個主要方面。香港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香港這種地理環境導致居民住房非常緊張。截止2016年香港82.2%的家庭住房面積在20至70平米之間。就連張晉、蔡少芬一家6口人也是擠在八九一平米的房子裡。按說他們在香港算是高收入的明星人群了,可在住房條件方面甚至還比不上大陸這邊某些普通家庭。在香港要想住得好除非是富豪:從淺水灣1號到100號全長5.3公里住的都是香港的頂級富豪家庭。

    何鴻燊的豪宅加上花園面積達到了2000平方米。李嘉誠在深水灣道79號的豪宅光佔地面積就達到了500多平方米。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香港普通家庭居住的“牢籠房”:10平方的房間放上一個床之後就剩下很小的位置。衛生間和廚房連在一起,而洗衣服只能在地上完成。這10平方的房間還不是一個人住,而是一家人住在裡面。有時兩個人想在房間內走動都十分困難。

    香港是聚集超級富豪最多的地方。事實上香港的富豪指數甚至超過了紐約,可並不意味著每個香港人都是富豪。香港迴歸以來港府和中央都始終高度重視民生問題。從2008年起擔任深水埗區議員的劉佩玉就認為住房問題是香港的沉痾痼疾,也是香港民眾關心的頭等大事。在香港繁華都市光鮮亮麗的背後至今仍有超過22萬人“蝸居”於遍佈全港的11萬間劏房之中。

    2010年7月17日香港特區《最低工資條例》透過體現了港府和國家對生活在社會最底層人群的關注。2021年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指出:當中國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的時候期盼那時的香港經濟更加繁榮,各項事業發展更加均衡,社會更加和諧安寧。住房問題必將得到極大改善,屆時將告別劏房、“籠屋”。相信未來的香港會在民生公平方面取得更多成果。

    今天的香港已走到了一個新的歷史十字路口:一方面香港政府和香港人民在中央政府和全國各族人民支援下建設香港、發展香港的初衷沒變,另一方面也有一小撮別有用心者丟擲種種奇談怪論混淆是非。香港在新時代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經濟、社會、政治考驗:如何進一步改善社會底層人群的生活?如何避免沒完沒了的政治運動損害和平安定的環境?如何繼續保持一個開放、包容的城市而不是變得越來越封閉排外?

    內地和香港的發展既非內地造就了香港,也不是香港福報了內地,而是內地人和香港人共同創造、共同完成的。香港的今天離不開一代又一代香港人的奮鬥,也同樣離不開來自祖國大陸的支援。在祖國改革開放的過程中香港和內地實現了互相成就;在1998年的金融危機、2003年非典疫情和如今的新冠疫情中香港都得到了祖國大陸的支援。相信香港在中央的大力支援下未來必將有一個光明的前景。

  • 2 # 熱情的鋼筆Tc

    ::丶丶'丶:

    住好,吃好(新鮮的)有得玩在那一樣,內地個個有住房,有車,

    香港有嗎????你住得起150平方嗎,幾萬塊有什麼用,過過手就是哈哈哈哈哈哈

  • 3 # 薇恩恩

    在香港一個洗碗工月薪1.5萬元,無業人員一個月可以領取5000元的“綜援金”,可以說適合很多人居住

    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香港,是很多人“夢寐以求”想去的地方,認為在香港就可以過上“富裕”的生活,然而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在香港保底月薪是1萬元,也就是說,香港的工作,月薪不能低於1萬元。

    如果說在香港工作“存工資”,拿到內地來消費,確實是一種不錯的方法,然而現實卻並非如此,月薪1萬元,在香港只能算是“窮人”系列,在香港月薪1萬左右,只能是最底層的工作,比如,服務員,飯店的洗碗阿姨,飯店的保潔員。

    雖然月薪1萬元港幣,也就是8500元左右的人民幣,對於大陸來說已經是高薪了,但是在香港只能勉強解決自己的溫飽,這一萬元主要花費在房租上面,300平方英尺的房子,也就是大概25平方米的房子,一個月的租金都在6000元左右。

    再加上衣食住行一個月10000元的薪水,確實有點“捉襟見肘”,想要存錢是不可能的,想要買房更是“痴人說夢”,一所500平方英尺,大概45左右平方米的房子,起價就要700多萬元,按照月薪1.2萬元。

    如果一年不吃不喝,能攢下12萬元,需要連續工作60年左右才能購買一所45平米左右的房子,就連曾經最出名的“段譽”浩民,在事業巔峰期住的房子,也才1300平方英尺,價值在2000萬元左右,大概是120平米的房子。

    香港的房子,不是用平方米計算,而是用平方英尺,一平方英尺大概是0.0929平方米,1000平方英尺的房子,就是92.9平方米,甚至連100平方米都不到,但是不要小看這1000平方英尺的房子,一般起價都在2000萬元起步

    “段譽”浩民家,一家6個人,住著120平米的房子,顯然有點擁擠,因此在他們家,孩子是要睡客廳的,好在香港沒有“公攤面積”。120平米全部是實際面積,因此他們家人均20平米,已經算很好了。

    在香港1000平方英尺的房子,也被稱為“千尺豪宅”,在香港大約只有1%的人,能住上100平米以上的房子,剩下的99%所住的房子,都在500平方英尺以下,甚至還有幾十萬人住的是“鴿子籠”房子。

    所謂“鴿子籠”房子,就是把一個上下鋪的床位分開上鋪和下鋪分別用鐵網圍起來,就當做是一個“小房間”長寬高大概分別為2米左右,只能住一個人,更別說是獨立衛浴了。只能晚上休息,因為這類房子月租便宜,大概在1500元左右,所以很受人們的歡迎。

    後來香港雖然推出了“公屋計劃”,也是一種社會福利,規定人均居住面積不得低於13平米,而且租金低廉,一個月租金大概在2000元左右,但是這種房子,是有一定要求的,就是要求租戶的月薪不能高於1.2萬元。

    租戶一旦升職加薪了,就會被要求搬出,如果不搬也可以,那麼房屋的房租立馬會漲到8000元一個月,在香港,好多員工都會請求自己的老闆,把工資分開給,一部分打卡工資,一部分私下給。

    但是這種行為,在香港不是很提倡,因此很多老闆都會小心翼翼的,不是特別好的員工,老闆一般不會同意這麼發工資,因為月薪8000元,可以租到更好的房子,因此大多數人都會選擇搬出去。

    但是當工資下降時,想要再搬進來,那就是難上加難,一般需要排隊五六年的時間,香港雖然有“公屋計劃”,但是香港面積小人數多,推出的那些所謂的公屋,都被有關係的人預定了,因此普通人是很難租到公屋的

    所以在香港生活的打工者,要麼租的是“鴿子籠”房子,要麼是花高價租賃的單間,不管是哪種房子,住到最後,基本都存不下錢,在香港有三種職業能存到錢,那就是醫生,律師,和老師,一個醫生一個月大概有5萬元左右

    老師的話是在3萬元左右,但是學校有老師宿舍,因此可以省下一個月10000元左右的房租,律師的薪水高,一個月在幾萬元,甚至幾十萬元,這就是為什麼在功夫中,包租公的兒子,夢想長大成為一名醫生或者律師的原因。

    在香港沒有所謂的“退休概念”,大多數七八十歲的老人還在工作,我曾經去香港玩,就乘坐過一位75歲老爺爺的計程車,老爺爺說他一個月能收入50000元左右,也確實如此,香港計程車起步價是24元

    因為在香港,車位比較昂貴,一個車位大概在300萬元左右,比車子本身還貴,因此很多人不買車,出門都坐巴士,或者計程車,那位老爺爺每個月還會資助兩個學生香港人是真的熱衷“慈善事業”。

    在香港吃飯是真的貴,一頓飯最低35元,我曾經的公司是內地和香港合資的公司,有一次被派去香港學習了一個星期,公司包住,不包吃,中午我都不敢和香港同事一起吃飯,因此他們一頓飯最低100元,而我只能吃最便宜的盒飯,還是35元一份。

    雖然在香港生活壓力這麼大,但還是很少有人離開,甚至每天還有不少人申請“入港”,每年申請“入港”的人在15萬人左右,那是因為香港的社會福利比較完善,就拿常見的生病住院來說,在香港的公立醫院,病人住院一天的花費封頂是100元。

    但是隻適用於急診,如果是“痔瘡”這類的小手術,恐怕要排隊兩三年,在香港失業了每個月能領5000元綜援金,但是如果領了錢,就不能繼續工作了,如果想要工作,就不能繼續領綜援金了,因此一些喪失勞動力的人,也會選擇在香港“苟延殘喘”。

    一些70歲以上的老人,每個月還能領取1500元左右的“津貼”,又名“生果金”,因為在香港1500元只能買幾斤水果,因此這種津貼也叫“水果金”或者“生果金”。

    寫在最後

    在香港雖然有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但是因為人數多名額少,比如公屋啊,公立醫院床位啊,這些名額大多被有關係的人搶佔了,因此作為普通人,還是生活在內地好,在內地就算月薪5000元,也比在香港月薪15000元,生活的舒適愜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看臉的時代是好是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