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約翰塞納貝拉

    首先是地域的廣闊性。中國有著遼闊的領土,其邊疆地區地域亦十分廣袤,因此在社會人文環境與自然地理條件方面往往存在巨大的差異。中國的邊疆是在分散發展演進後統一為一體的。

    這裡所講的分散與統一均有兩重含義,分散的含義既包括整個邊疆可以劃分為若干地區,也包括一個大的地區又往往可分為若干相對自成體系的區域性;統一的含義既包括各大邊疆區域逐步統一於中國的程序,也包括各個邊疆區域內部趨於一體化的程序。

    其次是民族的多樣性。在中國這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邊疆問題與民族問題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這不僅因為邊疆地區是各少數民族的主要聚居地,而且因為各民族在自立發展基礎上的融合是構成中國邊疆的基石。

    在這裡,我們應該確立一個衡量民族發展的標準——任何形式的融合都是民族發展歷史上的進步。當然也要注意到,民族的多樣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國邊疆問題的複雜性。

    第三是歷史的悠久性。中國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中國邊疆發展史不但是人類文明史中最悠久的,而且具有明顯的連續性。

    中國邊疆地區的發展史一般均可追溯到上古時期的石器時代,各個邊疆地區社會發展速度或快或慢,但都或早或遲地納入了統一多民族國家連續性發展的軌道。

    第四是問題的複雜性。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中國邊疆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必然產物,是社會多重矛盾發展疊加的結果。

    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有機組成部分,全國性的矛盾在邊疆地區也會發生,這是矛盾運動的普遍性的一面。

    與此同時,中國邊疆社會矛盾運動還有其特殊性,它們往往更集中地發生於一地,這就增加了邊疆地區社會矛盾的複雜性,也給辨析其發展脈絡和尋求解決方法增加了難度。

    總的來說,在近代資本主義殖民者入侵以前,中國邊疆形勢發展的趨勢是有利於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的,即使是入主中原的北方遊牧民族也從未中斷過這一程序。

    到了19世紀中葉,西方殖==義侵略者給中國帶來了新的邊疆危機,這是與以往截然不同的社會危機,它使得中國獨立發展的歷史面臨著中斷的危險。

    但是,強烈的挑戰也逐步喚醒了中國各族人民,經過百餘年艱難曲折的探索與奮鬥,統一多民族的中國再次崛起,中國邊疆也在繼承數千年曆史遺產的基礎上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中國古代的邊疆政策

    中國歷史上無論哪朝哪代都有自己的邊疆問題,因此歷代統治者都會制定並實施治理邊疆的政策,以實行有效的管轄。

    中國古代的邊疆政策有著十分豐富的內涵,主要包括陸疆政策與海疆政策、各個歷史時期不同政權的治邊政策、民族政策、宗教政策、邊防政策、與邊界交涉相關的外交政策、邊疆行政建置、邊疆經濟開發以及傳統的治邊思想等等。

    中國歷史上統一的封建王朝的邊疆政策既具有繼承性,又各有特色,這裡以清朝為例試作概述。

    這是因為清朝的邊疆政策既有繼承中國曆代封建王朝邊疆政策的一面,又有根據時代需要和自身民族特點創新發展的一面,自成體系。

    清朝統治者治邊思想的基本內容包括:一、對漢族封建統治者傳統的“華夷”觀進行創新和發展。

    在中國歷史上,統一的王朝往往在政治上反對言華夷之別,由滿洲貴族建立的清朝就更加反對。

    而清朝統治者的創新之處首先是要求各民族承認清王朝為正統,其次是在調整滿漢關係的同時,十分重視聯合漢族以外的少數民族上層(尤其是蒙古上層貴族),把邊疆政策的制訂、推行和不斷完善作為基本國策的一部分。

    這雖然是為了達到以人數明顯處於劣勢的滿族貴族統治人口眾多的漢族人民的目的,但是在實踐上對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推進大一統有積極意義。

    二、從“中外一體”(指內地與邊疆為一整體)的認識出發,主張以積極態度治理邊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衛”的作用。

    三、堅持“恩威並施”與“因俗而治”相結合的治理原則。

    前者為中國曆代封建王朝慣用的統治方針,清朝統治者亦奉行不替;後者在唐朝推行的羈縻政策中雖已初見端倪,但清朝突出強調“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使“因俗而治”方針在清代,特別在清代前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張傑的書中關於謝娜的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