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唯吾獨尊86111747

    說到禮樂制度,我們不免想到禮樂之邦這個詞語,但中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從周朝開始,禮樂制度已經深入到人民的生活中國,與政治、文化都密不可分。


    禮樂制度,不限於音樂‍

    周公在周代建國的初期就制定了禮樂制度,在禮樂制度的創造之初,它明確目的之一就是為了能過鞏固等級制度,讓社會人群能夠根據不同的禮樂生活習慣,來區分開;它還有一個目的就是吸取商代滅亡的教訓,限制個諸侯的權利和地位,同時也反對“淫樂”,講究“節樂”。


    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的場合不但所行的禮儀不一樣,所演奏的音樂不相同,例如:兩個國家的君王相見時,所湊的音樂按慣例是《大雅》;諸侯設宴款待他國的使臣要用小雅《四杜》、《鹿鳴》等;而天子祭祖的時候也有專門的音樂,叫《雍頌》。


    不僅演奏的歌曲有規定,連演奏的樂器和人數都有規定。一般“王宮縣”是要有東西南北四面的,到了諸侯的“諸侯軒縣”就只能擺三面,而大臣的“大夫判縣”,就只能擺兩面了,“士特縣”,排一面。


    因此,我們可以很明確地看出,所湊的樂曲和樂隊的編制不同,所代表的人的身份也不相同。由禮樂制度來加強人們的等級觀念,以此來達到鞏固統治的目的。


    當然為了順利地推行禮樂制度,也有相應的禮樂機構,周朝設定了中國第一個禮樂機構,那就是春官。


    春官中我們常能聽到的就是樂師這個職位,當然除了樂師還是大師和大司樂等官職,一般的樂工就有1400多人,他們主要的職責就是負責音樂教育和表演等事務。這些人都是受過專門的音樂訓練的,不比現在音樂學院畢業的學生差。各司其職、分工明確。


    禮樂制度,對社會的影響‍

    其中在《周禮.春官》中,就有記載最高職位大司樂的一些職業要求,大概的意思是說,大司樂掌管著大學的教學之法,需要建立並且能夠掌管君王有關的學校政令,聚集一幫有才學的人來學習。主要的教學科目有:小舞、大舞也叫樂舞、樂語、樂德和四種。


    這些教學科目是和禮教相結合的,內容基本除了音樂之外還包括了倫理道德,還有小師、笙師、鍾師等傳授器樂技藝的老師。周代帝王這麼重視禮樂制度的發展,也促進了音樂文化的發展,使音樂這門藝術在當時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其實當時音樂的發展有很大束縛性,因為要配合禮教,達到鞏固等級觀念的作用。到了春秋後期,順著新思潮和民間音樂的興起,這種禮樂式的音樂典禮才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


    在周朝禮樂制度盛行,也和當時貴族比較講究有一定的關係。例如在西周時期,禮就比較多有冠禮、鄉飲酒禮、朝禮、聘禮、婚禮、喪禮等等。


    冠禮就是我們現在知道的加冠禮,是一種給貴族成年男子種種特權的典禮,它的作用就是為了加強貴族成員之前的關係。朝禮是為了維護帝王的地位和權利的。


    聘禮在當時也是為了維護貴族內部的等級,平常老百姓結婚基本沒有聘禮一說。婚禮和喪禮是在維護族權和宗法制,這些禮制的進行都和音樂密不可分。


    禮樂文明的發展,是中國成為文明古國的重要因素之一,古代的賢人們,透過禮樂制度的發展,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社會體系,以此來維護當時的政局穩定。音樂和禮法相結合,形成了一個有秩序的政治文化社會制度。


    "禮"與"樂"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不斷地演化,基本達到了相通的根本目的,他們對中華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今後的中國音樂的發展也影響很大。


    從先秦開始,我們就一代代沿襲著禮樂文明,雖然它根據時代的不同,而呈現出不同的內容,但是其宗旨始終沒有變化。除了等級分化之外,它所傳達的還有和諧的理念,在禮樂中建立文明的社會秩序。


    甚至在建立小康社會的現代中國,禮樂制度中的道理也有我們可取之處,禮樂文明中所傳達的和諧與秩序的理念,它的內在含義在於人們自我意識的道德約束,有了道德的約束,人們的行為就能規範很多,用禮樂來馴化人的行為方式,同時也可以讓社會更有親和力,在社會上形成良好的風氣。


    從一個人的內在修養來說,禮樂可以讓人性達到平衡和昇華,我們日常所說的“禮尚往來”。以“誠”相待等詞,都是禮樂在影響著人的內在,可以達到人體和社會統一和諧的目的。


    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面向世界,海納百川,禮樂文明的和諧和秩序的理念,也可以推動中國和世界的繁榮發展,有利於世界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的建立和發展。


    禮樂制度,對音樂的發展‍

    禮樂制度的建立,也明確了音樂的發展。中國的傳統音樂的理論基礎,在西周時期就已經成型,其中很多的音樂的發現都為後世音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就拿十二律和旋宮理論來說,在現在很多音樂大學,都有學習和創新。


    其中十二律不僅是有它的音樂含義,還不乏政治色彩,它與地支和月份有對應的關係,代表著一年中不同時期的呂正,也是權威的象徵。在十二律之後,人們還發明瞭三分損益法,來完成音律之前的轉換,對後來中國樂器的演奏和音樂的編寫都有很大的影響。


    之後音樂有了進一步發展,在三分損益法在所生五律的基礎上,又有人完善了隔八相生法。這種方法記載在了《呂氏春秋》中。除了對樂理的研究之外,在西周時期,樂人們對樂器的分類也十分的嚴格。由此可以看出由於統治者對禮樂制度的重視,當時的音樂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像是琴瑟這種絃樂器還是在剛剛萌芽的狀態,主要還是以原始的擊打樂器為主,驗證這一猜想的就是湖北出土的曾侯乙編鐘,同時也讓我們對早期的古代樂器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從曾侯乙編鐘就可以看到鈕鐘的律制和三分損益律十分接近,這說明當時的音樂水平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樂器和樂理製作已經緊密的聯絡著。曾侯乙編鐘巨大的規模,也可以看出來在當時的那個年代,音樂有非常重要的社會地位。


    很多當時的樂器和唱詞流傳下來,中國的傳統音樂也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慢慢出現很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傳統音樂之所以能夠長盛不衰地流傳到今天,也和我們的祖先們對音樂的喜愛有很大的關係。


    而這一切的源頭都可以說是西周時期禮樂制度的制定,早期的祖先們將音樂與政治聯絡在一起,讓音樂在幾千年的歷史中更加頑強的儲存下來。


    在西周時期,正是因為禮樂制度的等級分封制,規範了音樂的體裁,樂官這些職位的設定的為音樂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保障,這些專業人士不但是在表演,同時也是對樂器和樂理的發展做出歸納總結,為後世音樂能夠長盛不衰一直延續到今天提供了堅實基礎。


    像是我們現在課本中所學到的《詩經》,就是在西周時期,由於官方對音樂的重視,也帶動了民間音樂的發展,再由樂官在民間採風而來的作品,這也說明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音樂除了有政治作用之外,也有很大的文娛作用。


    官方也會吸取民間音樂的特點,又影響著民間音樂,兩者之間互相影響,這是這種相互影響使中國傳統音樂能夠在歷史的長河中歷久彌新,一直在創新中發展。


    禮樂制度,對現在的影響

    音樂是一種文化的體現,也是所有的文化內容中最具有特色和最活躍的一種現象。在現代的社會生活中,我們一直說著要提高人們的社會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質,構建和諧的社會,這些也都是可以透過禮樂文明來實現的。


    用優秀的禮樂作品,來影響社會發展,倡導良好的社會風氣,把禮樂文明中和諧與秩序的理念在現代社會中表達出來。而禮樂音樂就是一種最直接,有效的表達工具。由此可以看出發展禮樂文化在現在也有重大的意義。


    在幾千年的中國燦爛文化中,中國常常被世人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其中"禮"與"樂"起到很大的作用,禮樂制度的建立,在早起社會中形成了完整的生活規範和倫理道德。


    而這個完整的倫理道德、生活行為規範構成了一種文化,即禮儀文化,它幫助社會更加穩定,也讓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更加的有魅力和活力。

  • 2 # 使用者5119196148852

    中國傳統音樂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衍生出了無數膾炙人口的作品,而我們的祖先對於音樂的喜愛也是中國音樂文化能夠長盛不衰的根本原因。而這一切的源頭都是西周初年禮樂制度的制定,當音樂與政治緊密聯絡在一起的時候,其生命力在無形中也得到了加強。

    在西周時期,統治者為不同身份的人制定了不同的音樂形式,這讓音樂的體裁得到了規範。而樂官的設立更是為其傳承和發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這些專業人士在進行表演的同時也對樂理和樂器的發展進行了總結歸納,並得到了不俗的成果,為中國音樂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與此同時,西周時期的民間音樂也在蓬勃發展,像《詩經》中的國風等篇目都是樂官在民間採風而來,這說明在當時音樂在政治生活之外也發揮著重要的文娛作用,而官方正樂與民樂之間也有相互影響,正是這種交互發展才讓中國傳統音樂在歷史長河中歷久彌新,一直煥發出獨特的光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英華人不反對英國每年花這麼多納稅人的錢養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