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3016702279555383

    諸葛亮非常重視人才的選拔和任用。他說:“治國之道,務在舉賢。”(《諸葛亮文集》卷3)認為選用賢能是治理好國家的關鍵,是關係國家興亡的大事。在舉賢這一方面,和厲行法治一樣,他做了大量艱苦而細緻的工作。他選拔一些很有才能並忠於蜀漢政權的文臣武將,讓他們擔任郡守、都督、將軍等重要職務,發揮他們的作用。這裡有一個統計數字,很能說明諸葛亮在選拔人才方面的成效:

    《三國志蜀書》自諸葛亮及其子以下,有傳者(包括附傳)共有69人。其中有38人受到諸葛亮的提拔或重用。還有龐統、法正、許靖、劉巴、董和等五人因才智過人而受到他的稱讚或推薦。在餘下不曾受到他提升和推薦的人當中,除已去世的劉備的舊屬(如關羽、張飛等)及諸葛亮死後新上臺的新人外,所剩就無幾了。

    當然,不能說能夠進《三國志蜀書》傳記的,個個都是優秀人才,但是能夠進《三國志》的,應該是擔任重要崗位的人物或是當時頗有影響的人物——這卻是個事實。這樣一些人物,大多是諸葛亮所留意、物色、加以委任的,而他們的政績,大多也是人們所稱讚的,這不能不說是諸葛亮廣攬人才的結果。

    如果再綜合《華陽國志》、《三國志》裴注、《季漢輔臣贊》等資料來看,諸葛亮用人範圍之廣,更是三國時期政治家中首屈一指的了。

    諸葛亮選拔人才、用人之道有如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德才並重,著重於德。

    諸葛亮本人就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過人的才能,因此他用人的標準,就是在德才並重的前提下,更著重於德。他施政治國所任用的一批人,都是品行純正的才智之士。如蔣琬、董允、陳震、郭攸之、姜維、楊洪、鄧芝、王平、李恢、呂凱、射援等等。

    正因為諸葛亮選擇嚴格,蜀漢的人才雖然不如曹操手下“謀臣如雲,武將如雨”那樣多,但從質量上看,卻要比曹魏高得多。

    這一點,在奪取漢中時,法正就看得很清楚,他曾向劉備說過:“魏之將帥,比不上蜀國的將帥。”(《三國志蜀書法正傳》)而直到蜀國滅亡,郭頒在其《世語》中還稱讚蜀國的官員大多屬“天下英俊”。

    對於諸葛亮這種選拔人才的精神與做法,後代的學者都給予相當高的評價。明代的方孝儒在《諸葛丞相論》中就認為,自秦漢以下為相者都不如諸葛亮。而清代的史學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把諸葛亮與曹操、劉備、孫權加以比較後,認為:就用人來說,曹操用權術來駕馭人才,劉備以他的摯誠來籠絡人才,孫氏兄弟用意氣相投來網羅人才。用權術駕馭可以說是一種機謀,用摯誠與意氣都是誠心的表現。而兼有這三者的長處的人,只有諸葛孔明一人而已。

    諸葛亮治國“開誠心,布公道”,用人重德講才,同時兼蓄各類人才,他量才授任,揚長避短,也使用了不少有所短的智慧之士,表現出用人之度。這一點,將在下文專節敘及。

    2.取人不限其方,不以資歷出身為限。

    諸葛亮選拔、使用人才,不搞宗派,不存門戶之見,不講資歷和門第,而是以“德才”為標準,以才幹為依據,這些方面的例子是不勝列舉的。

    就不搞宗派,不存門戶之見來說,只要看看劉備集團中各級官僚機構的人員組成情況,就可以明白。

    在以劉備和諸葛亮為首的蜀漢統治集團中,有很早就跟隨著劉備東征西討的北方舊人,如關羽、張飛、趙雲、孫乾、簡雍等,又有在劉備佔領荊州後,跟著劉備入蜀的荊楚人士,如龐統、蔣琬、陳震、馬謖、向寵、黃忠、張南、馮習等,還有原為劉璋舊部的益州人士,如法正、李嚴、吳懿、費觀、董和、程畿、張嶷、馬忠等,甚至還有從敵對國歸順過來的,如姜維等,這些人可以說來自五湖四海。不管來自何等地區,參加蜀漢集團無論先後,只要忠誠於“復興漢室”大業,有一定的才能,諸葛亮都儘量錄用,盡力發揮他們的作用,公正地對待他們,甚至讓他們擔任重要的官職,處於顯要的地位。這種選士授職不以主觀色彩和從狹隘的本派私利出發,而是著眼於整個集團利益的作風,表現了諸葛亮傑出的政治家風度。

    諸葛亮擢升官吏,不講資歷出身,不計門第,對於有卓越才幹和特殊貢獻的人予以破格提拔。他認為“亙木出於幽林,直士出於眾下”,因而他處處留心,時時注意從下層官吏中發現、選拔人才,破格提升了不少有才能、有功業的新人。

    巴郡人張嶷,出身寒微,劉璋時只是個下級官員,諸葛亮發現他“識斷明果”,並有“忠誠之節”,提拔他為越巂太守。張嶷到任以後,在處理本郡複雜的民族關係方面,顯示了他靈活機動的領導能力,在貫徹諸葛亮“安撫”的民族政策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巴西郡人王平,出身士卒,手不能書,文化水平很低,原是曹操手下小軍官,劉備徵漢中時投降劉備。由於他“遵履法度”(三國志蜀書王平傳》),實踐經驗較豐富,在街亭之戰時立了功,諸葛亮提拔他為討寇將軍。在日後諸葛亮北伐等戰役中,他也屢立戰功,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楊洪原是犍為太守李嚴手下的小吏,當劉備北攻漢中急需援兵時,諸葛亮向他徵求意見,發覺他很有政治頭腦,於是提升他為蜀郡太守。何祇原是楊洪門下書佐,因有“才策功於”,又被諸葛亮提升為廣武太守。這裡還有一段軼聞。楊洪對何祇說:“你的馬怎麼跑得那麼快?”何祇回答說:“不是我的馬跑得快,而是你沒有快加鞭啊!”一時傳為美談(見《三國志蜀書楊洪傳》裴注)。李嚴、楊洪、何祇三人原來官職懸殊,而後來卻同為太守,這件事使人們看到了諸葛亮不拘一格提拔人才,能“盡時人之器用”的用人風格。

    費禕、董允俱為太子舍人,職位較低。費禕“有俊才”、“識悟過人”,董允能“斟酌規益,進盡忠言”。諸葛亮發覺他們各自的才幹之後,分別委以重任。費禕在完成聯吳修盟的外交活動中,出色地完成了任務,董允為侍中,領虎中郎將,恪盡職守,處事幹練,是蜀漢優秀的高階官員。費禕、董允以及蔣琬,是繼諸葛亮死後主持蜀漢軍政事務的重臣,時人把他們與諸葛亮並稱為“四相”,又號“四英”。

    3.採取措施,廣泛延引人才。

    在延引人才方面,諸葛亮是透過這麼幾條途徑來完成的。

    首先,前面已介紹過的許靖,他與當時著名學者蔡邕、孔融齊名,資望頗高。劉備入益州時,本不想用他。但法正認為應該起用,以擴大影響,諸葛亮也非常贊同法正的意見。因而許靖官至司徒。這對人才的招納起了不小的作用。諸葛亮對他也很敬重,經常以學生的身份去拜訪他。

    再如,對待杜微也是如此。杜微是一個“行義素著,鄉里敬慕”的老儒生。劉備入益州時,他已是一個雙眼昏花、兩耳失聰的老人了。他閉門不出,採取與劉備集團不合作的態度。諸葛亮為丞相後,用車把他請了出來,由於杜微耳聾,諸葛亮用書面與他對話,最後徵得他的同意,拜他為諫議大夫。

    像許靖、杜微這樣的老儒生,應該說是沒有多大實際工作能力的。但諸葛亮這樣做的目的,是在表示對書生儒士的重視,以便招引更多人才。

    其次,諸葛亮特別鼓勵和獎賞屬下及各州郡長官為他舉賢薦能。當過廣漢太守的閬中人姚伷向他推舉了一批“文武之士”,還專門寫了一篇教令號召大家向姚伷學習,教令中說:“當臣下對國家最忠誠、最有益處的工作,莫過於為國家多推薦人才。姚伷能夠這樣做,希望大家都來學習他。”從這件事可以看出,諸葛亮不僅自己當伯樂,還鼓勵大家都當伯樂。這樣一來,何愁人才不會向蜀中大批湧來?

    另外,據《諸葛亮集故事》卷5中記載,為了延引人才,諸葛亮做了丞相之後,還專門在成都城南修築了一個讀書檯,這對於人才的吸引,也是有一定影響的。

    4.循名責實,注意對官吏進行考核。

    為切實做到“任人唯賢”,諸葛亮以“循名責實”對官吏進行考核,要求官吏們為政要講求實效,他特別強調“治實而不治名”這條原則,反對名不符實、表裡不一的作風。

    諸葛亮考核官吏的標準,也是他考察、識別、使用人才的標準。他提出了7條“知人”之道,即分別對人從“志”、“變”、“識”、“勇”、“性”、“廉”、“信”7個方面進行了解、考察的辦法。“志”就是向對方提出是非不同的問題,觀察其志向;“變”,就是向對方提出複雜的難題,考察他對問題的解答、應變能力;“識”,就是向對方徵詢計策,以觀察其見識;“勇”,就是告訴對方有艱難險阻的存在,考察其是否有臨危不懼的精神;“性”,就是考察其在醉酒之後所顯示的品性和本色;“廉”,就是把對方安置在有利可圖的位置上,考察其是否廉潔;“信”,就是託對方辦事,考察他是否守信用。

    除了“七條”,諸葛亮還嚴格地考查官員身上是否存在著“五害”。這“五害”分別是:“因公為私,乘權作權”;“內侵於官,外採於民”;“過重罰輕,法令不均,無罪被辜,以致滅身”;“縱罪惡之吏,害告訴(上告申訴)之人”;“阿私所親,枉克所恨”,“不承法制,更因賦斂”,“詐偽儲備,以成家產”;“民失其職”(即加重人民負擔,使人民無法生存)。對犯有“五害”的官員,一定要嚴懲不貸;沒有“五害”的官員,一定受到獎賞。

    諸葛亮舉賢授能的用人之道,從上所敘可以見其梗概。在蜀漢複雜的人事環境中,諸葛亮憑自己的政治文化素養和聰明才幹,舉賢用人,形成了有特色的舉才用人之道,保證了蜀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的安定和團結,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具有一定積極意義的。他重視人才,“取人不限其方”,用人能“盡其器能”,能比較公正地對待各種人才等等做法,是難能可貴的,也是我們今天所應該借鑑的。

  • 2 # 使用者2850963844635

    著重品性,要選德才並重,著重於德。

    諸葛亮本人就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過人的才能,因此他用人的標準,就是在德才並重的前提下,更著重於德。他施政治國所任用的一批人,都是品行純正的才智之士。如蔣琬、董允、陳震、郭攸之、姜維、楊洪、鄧芝、王平、李恢、呂凱、射援等等。

    另外諸葛亮生性謹慎,一般選人都會比較保守,不會重視激進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傷感老人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