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水中魚
-
2 # 使用者7148375772586
1917年4月26日,貝聿銘出生於中國廣州,他為蘇州望族之後,在獅子林(蘇州古典園林)裡度過了童年的一段時光。
1927年,貝聿銘回到上海就讀青年會中學,高中就讀於上海聖約翰大學附屬中學。
1935年,貝聿銘遠赴美國留學,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築;
1939年,貝聿銘以優異的成績畢業,獲得了美國建築師協會的獎項;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他在美國空軍服役三年。
1944年,貝聿銘退役,進入哈佛大學攻讀碩士學位。
1945年,貝聿銘留校受聘為設計研究所助理教授。
1948年,貝聿銘從純學術的象牙之塔進入實際的建築領域,紐約市極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產開發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國建築界的慣例,首次聘用華人貝聿銘為建築師,擔任他創辦的韋伯納普建築公司的建築研究部主任。他們合作達十二年之久。
十二年中,貝聿銘為柴根道夫的房地產公司完成了許多商業及住宅群的設計,也做不少社會改建計劃。貝聿銘還為母校麻省理工學院設計了科學大樓,為紐約大學設計了兩棟教職員工住宅大廈。這一切,使貝聿銘在美國建築界初露頭角,也奠定了他此後數十年的事業基礎。
1960年,貝聿銘離開柴根道夫,自立門戶,成立了自己的建築公司。他在紐約、費城、克利夫蘭和芝加哥等地設計了許多既有建築美感又經濟實用的大眾化的公寓。他在費城設計的三層社會公寓就很受工薪階層的歡迎。因此,費城萊斯大學在一九六三年頒贈他“人民建築師”的光榮稱號。同年,美國建築學會向他頒發了紐約榮譽獎。《華盛頓郵報》稱他的建築設計是真正為人民服務的都市計劃。
在貝聿銘早期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過他不像密斯以玻璃為主要建材,貝聿銘採用混凝土,如紐約富蘭克林國家銀行、鎮心廣場住宅區、夏威夷東西文化中心。到了中期,歷練累積了多年的經驗,貝聿銘充分掌握了混凝土的性質,作品趨向於柯比意式的雕塑感,其中當以全國大氣研究中心、達拉斯市政廳等皆屬此方面的經典之作。
貝聿銘擺脫密斯風格當屬肯尼迪紀念圖書館為濫觴,幾何性的平面取代規規矩矩的方盒子,蛻變出雕塑性的造型。貝聿銘身為齊氏威奈公司專屬建築師,從事大尺度的都市建設案,貝聿銘從這些開發案獲得對土地使用的寶貴經驗,使得他的建築設計不單考慮建築物本身,更關切環境提升到都市設計的層面,著重創造社群意識與社群空間,其中最膾炙人口的當屬費城社會嶺住宅社群一案,而他們所接受的案子以辦公大樓與集合住宅為主,貝聿銘後來取得齊氏集團的協議於1955年將建築部門改組為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開始獨立執業,事務所共從事過114件設計案,其中66件是貝聿銘負責。
貝聿銘籌建肯尼迪圖書館
1964年,為紀念已故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政府決定在波士頓港口建造約翰·肯尼迪圖書館。這座建造時間長達十五年,於1979年才落成的圖書館,由於設計新穎、造型大膽、在美國建築界引起轟動,被公認是美國建築史上最佳傑作之一。
1979年,改革開放剛剛起步的中國政府邀請貝聿銘設計香山飯店。貝聿銘根據自己的一貫想法———“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不辭勞苦地走訪了北京、南京、揚州、蘇州、承德等地,尋找靈感,蒐集素材,最後採取了建築一系列不規則院落的佈局方式,使香山飯店與周圍的水光山色,參天古樹融為一體,成為具有濃郁中國風格的建築。香山飯店的規模不算大,但“體現出中國民族建築藝術的精華”。
貝聿銘構思設計盧浮宮玻璃金字塔
晚年的貝聿銘仍然接收了多個專案,例如盧浮宮玻璃金字塔、中銀大廈、蘇州博物館和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1980年,法國總統密特朗邀請貝聿銘翻修盧浮宮,貝聿銘認為設計的東館只跟其相差40年,但盧浮宮有著800年的歷史,盧浮宮玻璃金字塔的設計對於貝聿銘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1983年,盧浮宮有7個部分,每個部分都是獨立的。因為相互競爭著空間和資金,每個部門的館長甚至不相往來。因此在重修時,貝聿銘建築團隊努力讓7個部分統一成一個建築物。
貝聿銘不知道密特朗總統有無意識到這個挑戰的嚴峻性。但貝聿銘團隊最終讓它們在建築上統一成了整體。
從1990年開始,貝聿銘不那麼在乎建築物的造型了。設計一個獨特的建築造型對貝聿銘不再是件難事。貝聿銘開始研究各種文明。這也為蘇州博物館以及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的設計做好了準備。
貝聿銘設計蘇州博物館
21世紀到來後,貝聿銘再次回到中國。蘇州博物館作為封山之作,他將自己多年積累的建築智慧結合東方的傳統美學以及對家鄉的情感全部融匯在這座建築裡,創造出了獨具魅力的視覺之美。博物館新館的設計結合了傳統的蘇州建築風格,把博物館置於院落之間,使建築物與其周圍環境相協調。[2]
2009年,貝聿銘還參與了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的設計。貝聿銘去了埃及和中東的其他國家尋找的伊斯蘭教文化的最佳表達,他發現無論是敘利亞大馬士革的伊斯蘭建築物,還是土耳其的建築物,都有著其他宗教的痕跡,不再是純粹的伊斯蘭表達方式。[3]
在開羅貝聿銘在圖倫清真寺得到了啟示,圖倫清真寺對他的作品的影響最大:用於洗禮的噴泉外有三條雙層的走廊;主體建築的外延式幾何圖形的演進,從八角形到四邊形再到圓形。貝聿銘最終掌握了伊斯蘭文化的精華,從而完成了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的設計。[1]
2015年,貝聿銘在紐約曼哈頓住所內,被一名家庭健康護理員襲擊。之後貝聿銘被送到醫院,在接受治療後已順利出院。
2019年5月,貝聿銘被新華社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2019年5月16日,貝聿銘在紐約曼哈頓一家醫院逝世,享年102歲。
2021年8月14日20時,建築大師貝聿銘的蘇州祖居開拍,起拍價980萬元,整體房屋估值1650萬左右。
回覆列表
貝聿銘為豐富中國新建築發展道路方面做了重要貢獻,奠定了貝聿銘作為世界級建築大師的地位。
貝聿銘於20世紀30年代赴美,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築學。美國建築界宣佈1979年為“貝聿銘年”,曾獲得1979年美國建築學會金獎、1981年法國建築學金獎、1989年日本帝賞獎、1983年第五屆普利茲克獎及1986年裡根總統頒予的自由獎章等,被譽為“現代建築的最後大師”。
貝聿銘擅長在建築設計作品中使用鋼材、混凝土、玻璃和石頭。他的代表性建築包括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廳、法國巴黎盧浮宮擴建工程和蘇州新博物館。作為現代主義建築大師,貝聿銘一生都堅持現代建築的傳統。他堅信建築不是流行時尚,不能吸引大眾,是幾千年的偉大事業,對社會和歷史負責。
貝恩專注於混凝土的研究,挖掘混凝土的力學特性和視覺表現力,將結構與裝飾融為一體,忠實於材料的肌理表達,將混凝土的應用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在他的作品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他充分利用混凝土的可塑性,使螺旋樓梯充滿雕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