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渦沐

    一個是壞,自私冷酷,一個是好,善解人意

  • 2 # 人間忽已晚yxm

    除了極少數特殊遺傳基因的人之外,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每個人都有雙重性。那就是既有‘惡’的部分,也有‘善’的部分。顯示錶現出來的到底是‘惡’還是‘善’,那取決於社會環境。與思想教育關係不大。在一個相對良好的環境中,其法律和制度,能使‘善’得到褒揚,得到效益。使‘惡’得到懲罰,使惡人吃虧。這樣,就會人人向善。

    在一個較差的或者壞的環境中,壞人得道,反而會名利雙收,行惡收穫頗豐。而好人卻處處吃虧,步履維艱,社會體現的是逆淘汰。為了生存,最終會人人向惡。比如,請客送禮,弄虛作假,搞歪門邪道。這樣,很多人都會顯示出惡的一面。就是原本‘善’的人,也必須收斂善事,隨波逐浪,入境隨俗。比如,看見老人跌倒也不敢去扶。

    擴充套件資料:

    人性本原的爭論

    中國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將人性分為天性與後天習得;北宋張載的性二元論,又把人性劃分為氣質之性與天命之性。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不存在先驗的人性和先驗的善惡之分,任何現實的人性都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在社會環境中,人的主客觀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中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對人性的建構有決定意義。在西方現代心理學界,有三種典型代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強調以人的本能解釋人的全部和行為 ,是一種本能決定論或遺傳決定論;

    行為主義走向另一極端,否則天生本能,主張人的一切行為、本性均由後天習得,是刺激-反應的聯結及其系統化,是一種反本能論或環境決定論;人本主義心理學既反對本能決定論又反對習得論,主張人性是似本能的,即人的慾望或基本需要在某種可以覺察的程度上是先天的,但與此有關的行為或能力、認識或感情不一定是先天的,可能是後天經過學習或引導而獲得或表現的。馬斯洛認為,人性是人的全部屬性的總括,似本能需要是人性的集中表現。

  • 3 # sy隨緣自在

    初始性質認定不同。

    人性惡與人性善都是對人性本原的探討和闡發,思考的角度不同,也就得出了截然相反的觀點。荀子主張人性本惡,認為人性本惡,需要後天不斷的學習和調教,才能去惡存善。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認為人性本善,在後來成長過程中,如果接觸了不良的東西,那麼品性就有可能會變壞。

  • 4 # 愛上九月

    一個是人性惡毒,一個是人性善良。

    人性本善,因為人出生時是沒有辨別善惡的能力的,但是在受後天教育後,才會形成自己的是非善惡觀念,所以,我支援人性本善這種說法!這種善或惡,不勉強人去做什麼,只要順益規律與法則,就是大善,此善惡觀與中國傳統的儒家善惡觀念又有著非常大的區別。其在中國歷史上也產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遠的影響。

  • 5 # 使用者4720153759348

    我認為善惡本沒有明顯的區別 要看在處理什麼事事情上 惡者善 善者惡 不過還是堅信人之初性本善吧 不然要對這社會絕望的因此在我看來,“善惡”是人定義的,在人類制定的文化圈子裡扮演不同的屬性,而人的“本性”天然存在著,包含一切“不以人為意志”決定的“屬性”,那才是“本源”,是“道”。

    最後用王陽明先生的四句教來做個結尾: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 6 # M默默M

    人性惡與人性善沒有明顯的區別,善與惡也不會寫在人臉上,它的區別只是在對待某人或某事上。

    有的人在外面對人彬彬有禮,一副謙謙君子的樣子,而回家就是另一副面孔,對家人橫眉登眼滿口粗話,甚至拳腳相加,象換了一個人樣。這就是所謂的一半君子一半惡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想到一件事情會忽然流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