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手機使用者76226411317
-
2 # 杯中乾坤挪移大
麥克阿瑟指揮的是亞洲澳大洋洲的盟軍部隊,歐洲的戰役他沒有參加
-
3 # 使用者766252144949
二戰時期諾曼底登陸是巴頓將軍指揮的。
-
4 # 中年小年青666
由李奇微接替麥克阿瑟。這位新的司令經過了漫長的研究,提出了針對志願軍的特殊打法。不過志願軍副司令鄧華也做出了針對性的應對措施。
-
5 # 無聊人在743
馬修·邦克·李奇微是美國陸軍的一名上將,之所以名氣大漲是因為其在北韓戰爭中挽救了 聯合國軍。李奇微參加北韓戰役是接替了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的職位。當時他已經被稱為了美國最優秀的將軍之一了,其足夠敏銳的洞察力和過人的膽識是麥克阿瑟永遠比不了的。
-
6 # 黑巖5860540293483
李奇微
李奇微接替了麥克阿瑟。
李奇微出生於弗吉尼亞州門羅堡。1917年畢業於西點軍校,被授予陸軍少尉軍銜。畢業後的第二年,他回到西點軍校,擔任西班牙語教員。在佐治亞州本寧堡(Fort Benning)步兵學校完成軍官課程後,李奇微曾在駐中國的第15步兵團任職。之後,他又被派往尼加拉瓜,負責監督1927年舉行的自由選舉。
-
7 # 紅色手電筒
當然能守得住諾曼底地區了。對於美英盟軍來說,雖然佔有海空優勢,但是地面部隊的戰鬥力,美英軍還是不如德軍,在登陸之初,由於重灌備無法及時的上陸,盟軍的攻擊部隊處於十分危險的地位。這一點就是隆美爾強調的最長的一天的原因,第一天過後盟軍的部隊在大陸上站穩腳跟,以盟軍的運輸能力,後方的增援部隊就會源源不斷的增援上來,這是德軍根本無法抵擋的。
不過德軍在諾曼底重點佈防的話,最有可能的結局是今天紀念在歐洲登陸的地點不是在諾曼底,而是在加萊了。
德軍在諾曼底增加守軍,那麼盟軍就不會在諾曼底登陸,而是改在加萊,當初選擇諾曼底登陸的一個原因就是諾曼底的守軍少於加萊,當時加萊是德軍重點設防的地區,而如果德軍增加諾曼底的守軍,那麼最方便就是從加萊抽調兵力,至於別的地方,東線首先不要惦記,那裡和蘇軍拼的天昏地暗,根本抽不出來兵來,自己還嫌手頭的兵力不夠呢。而別的地方德軍的兵力也很少,無兵可調,所以對於德軍來說,登陸地點在加萊還是諾曼底,這是一個生存與毀滅的問題。
而作為進攻一方,加萊還是諾曼底同樣是一個問題,需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但是進攻一方的主動權就體現在了這裡,盟軍是主動一方,什麼地方,什麼時間,用多大的兵力開始進攻都是盟軍說了算,德軍只能是被動招架。在歷史中盟軍選擇了諾曼底,而如果是德軍選擇了諾曼底,那麼盟軍就會選擇加萊,那我們看到的歷史就是另一個版本了。不過估計套路差不多,盟軍情報部門肯定是想盡一切辦法把德軍的注意力吸引到諾曼底,然後登陸開始以後,盟國空軍肯定會是盡全力進行戰場遮斷,阻止德軍的增援人員和物資進入戰場。最終在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以後,盟軍依舊在歐洲大陸站穩了腳跟,德國最後被蘇軍和盟軍兩隻鐵鉗夾碎。
-
8 # 板鴨小桔子
就算是希特勒開了掛,也不可能守得住。
看一個數字就知道了——
諾曼底戰役盟軍聯軍投入兵力近284.2萬人,傷亡近14萬人,德軍投入兵力38萬人,傷亡11.3萬人。盟軍的總兵力是德軍的七八倍,損失百分之五,而德軍損失百分之三十。而且盟軍掌握了海上、空中、後勤補給、敵後等全面優勢,德軍沒有制海權,隨後喪失制空權,只有趴在地上被人狂扁。
納粹小流氓面對英、美、法、澳、加等盟軍在D-DAY那一天的聯合行動,根本就是力量懸殊的,局勢相當於是十個彪形大漢揍一個小矮子,所以防線的失手是早晚的問題,但是從戰術上說,拖久一點,給盟軍造成更大傷亡,拖延總攻柏林的時間,是有可能的。
為什麼說諾曼底戰役德軍沒有給盟軍造成足夠傷亡?可以看一下硫磺島戰役。
美軍投入兵力11萬人,登陸艇500艘,軍艦400艘,飛機2,000架,日軍只有2.3萬人,飛機30架,坦克23輛。單純只算兵力五比一,如果算上立體戰規模,不知道是多少比一,然而,日軍給美軍造成了6,821陣亡,21,865人負傷的戰果,也就是造成了美軍三成兵力折損。
一般來說功防比是3:1,一個守軍可以拖住三個進攻士兵。 也就說38萬德軍,如果倚仗工事,以逸待勞,至少可以造成120萬美軍的傷亡,並且可以利用地利拖延騷擾。
一般來說,防禦戰打得好不好,要看硬體工事,五隊武器裝備,和軟體指揮排程。德華人在這幾方面,做得都不夠好。
諾曼底防線屬於德國苦心經營的大西洋壁壘的一部分。大西洋壁壘(Atlantikwall)自挪威沿海岸北部至法國和西班牙的邊界,長達2700公里,主要用來防止盟軍登陸歐洲大陸,由托特組織、弗里茲·托特和阿爾伯特·斯佩爾建造,隆美爾強化。
大西洋壁壘最早於1940年7月開始建造,只是一些基本的海岸防線,巴巴羅薩作戰開始後,德國將更多兵力投入蘇德戰爭中,需要降低西線守軍兵力,所以把西線部隊駐防換為了工事防禦,1942年3月23日,釋出第40號元首指令,正式要求建立大西洋壁壘,1943年11月,陸軍元帥隆美爾受命親自監督大西洋壁壘的建造。
大西洋壁壘本身是很變態的,德華人設計了數種碉堡、火炮陣地、防空陣地,安置了數百萬枚不同種類的地雷、延緩登陸速度和炸燬登陸艇的障礙物,反步兵的鐵絲網、反坦克的由鋼條焊接而成的捷克刺蝟、空心三角錐的惡魔方塊、還有更強大的反坦克壕、“龍牙”型障礙物等,如果都發揮作用,效果是非常好的。
然而,大西洋壁壘始終沒有建設完備,而且,1942年,一名名叫雷內·杜歇(René Duchez)的法國特工偽裝成油漆工意外偷得德軍整個大西洋壁壘設計圖,併成功將其交給盟軍,使盟軍對德軍的佈防瞭如指掌。
換句話說,德華人是早就知道盟軍會登陸的,也在準備防禦,但是準備工作不足。
接下來,工事作為硬體,配合的是軍隊,大西洋壁壘上軍隊本來就有限,而且犯了很多嚴重錯誤。
因為主要兵力都被調派到了東線,所以大西洋壁壘上守軍兵力素質不一,大多數是老弱病殘的守備師或後備役。
諾曼底戰役,盟軍集合了全部家當,美國、英國、加拿大、 澳洲、 紐西蘭、自由法國、 自由波蘭、自由比利時、自由荷蘭、自由挪威、自由捷克斯洛伐克、希臘王國、丹麥王國的海陸空三軍集合成一股力量,但是德軍這邊只有格特·馮·倫德施泰特作為西線總司令, 埃爾溫·隆美爾、君特·馮·克魯格、 瓦爾特·莫德爾指揮B集團軍群, 弗雷德里希·多爾曼指揮第7集團軍。
還打個鬼啊,基本上就是一群壯漢欺負一個小學生。
最後,在實力懸殊已經不可能取勝了的情況下,德軍還犯了幾個致命的軟體錯誤。
1. 隆美爾集中優勢兵力防的是加萊,諾曼底沒有多少精銳。
2. 盟軍開始登陸的時候,本來如果德軍集中力量打擊登陸部隊,還是可以造成一定傷亡,然而西線司令上報希特勒的時候,希特勒這個傢伙在睡覺,而最高統帥部的約德爾元帥覺得盟軍是在聲東擊西,因此西線總司令倫德施泰特元帥沒辦法調動起決定性作用的裝甲師來反制。其實在市場花園行動裡,倫德施泰特元帥就成功的運用裝甲部隊放手了一波大敗英美。
倫德施泰特的策略和硫磺島日軍指揮官慄林忠道的策略是一樣的,在敵軍掌握了海空優勢的情況下,不把己方暴露在灘頭,而是把敵軍放進來以後集中優勢兵力打消耗戰。但是這又有個矛盾,等蒙軍都登陸,數量上又不成比例後期扛不住。
3. 最後是戰略上,德軍根本不可能和英美聯軍硬剛,所以倫德施泰特元帥主張集中德軍裝甲師,等盟軍進入縱深作戰的時候,透過機動防禦將其消滅,雖然這樣做其實也抵抗不住數量變態多的盟軍,但是總比讓裝甲師分散,被吃豆一樣消滅這樣浪費的行為更有效。但是隆美爾主張要將裝甲師靠近灘頭防禦,避免盟軍登陸,因為盟軍是一批一批登陸的,德軍只要集中優勢兵力把登陸部隊趕下海,盟軍的大部隊沒法上岸,諾曼底戰役德軍就要佔優勢,但是隆美爾沒法握起他的拳頭,首先精銳在加萊,其次裝甲師是分散的沒有集中,第三就算以上全部都有,沒有海空優勢,自己的地面部隊全是活靶子,唯一可以依靠的工事和灘頭陣地的資訊已經全部被盟軍掌握。
所以最後德軍既沒有在灘頭擋住盟軍,也沒有在縱深集合裝甲師,基本上就是門戶大開。
防線、人員、戰術全面落後,就好比去考試,連筆都沒帶,告訴你什麼時候收卷,你又能怎樣?
-
9 # Y圓子同學Y
首先不一定能守得住,但是能在關鍵的一個星期內組織反擊把盟軍徹底趕下大海!
首先德軍在漫長的海岸線中部署了很多兵力,但是最強大的兵力並不是在諾曼底,而是在離英國最近的加萊海峽,德軍還特別部署黨衛軍駐守一線。該地區的防禦工事可以說是已經完工,而且非常完善。相反諾曼底地區防禦工事並沒有完全修復完畢,除了奧馬哈海灘相對完善其他地區海灘工事上殘缺不全,而德軍部署兵力大都為外籍兵,戰鬥力又相對弱,以至於盟軍登陸後除了美軍在奧馬哈損失慘重其他地區相對傷亡相對一般,甚至有些所謂發現的德軍海岸炮只不過是掩人耳目的木樁子!
因此若是一開始德軍就知道盟軍會在諾曼底登陸,德軍不會如此懈怠,反而會更加快速新增精銳兵力完善防禦工事。即便是盟軍在其強大的海空兵力優勢下強行登陸,假設成功在了各個灘頭地區也將遭遇慘勝的代價!
其次就是德軍反擊了,反擊的關鍵是在登陸後的三天。根據盟軍登陸後的歷史記錄,在D日登陸後三天英吉利海峽突然變臉爆發一場大風暴,導致登陸上岸後的部隊裝備損失慘重,一些精心製作的人工港甚至在暴風雨的施虐下徹底報廢。盟軍裝備損失甚至超過了登陸時戰鬥代來的代價!由於風暴持續的時間又長(三天)導致盟軍海空軍無法支援,因此也無法給登陸後的部隊運送新的增援。而在D日登陸三天前盟軍也只登陸上岸了5—7個師左右!
而德軍在西線確還一共還保留100萬戰鬥兵力,但是他們是完全分散在各個地區。其精銳黨衛軍坦克部隊大都部署在加萊縱深地區。因此若是一開始就知道了登陸地點,德軍完全可以把最強部隊針對性的部署在諾曼底縱深地區!
若是德軍在情報明確已知情況下組織諾曼底防禦,而又能抓住天賜良機(風暴期間)組織部隊進行快速反擊!在雙方都沒有空軍海軍支援下,德軍完全有能力把登陸後的盟軍部隊全部殲滅在諾曼底地區的。這樣一來盟軍的諾曼底登將成為一次失敗行動!
簡單來說,情報準確性真的非常非常的重要。其次能準確抓住反擊時機也很重要。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後戰史中也對D日後三天“大風暴”做過針對性敘述:風暴三天時間最難熬,上岸後的我軍士兵們繃著神經警戒組織防禦工事,等待即將到來德軍的反擊,幸運的是他們始終沒有來!若是德軍能在恰到好處時機調動部隊組織反擊,在沒有海空軍支援情況下盟軍也本身將慘遭徹底的失敗。
-
10 # 張生全精彩歷史
諾曼底登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盟軍在西線發起的一場大規模攻勢,代號為“霸王行動”。這次行動總計讓三百萬盟軍士兵穿越英吉利海峽,成功開闢了歐洲第二戰場,並直接改變了二戰的走勢。
(諾曼底登陸劇照)
當時,盟軍想要穿過英吉利海峽從法國登陸,只有兩個比較適合的登陸點:一個是諾曼底,另一個是加來。其他地區由於地理和天氣等因素的影響,並不適合士兵登陸。
從歷史上來看,加來一直就是船隻穿越英吉利海峽後登陸法國的首選地。但盟軍指揮部在考慮了多方面的因素之後,最終選擇了在諾曼底登陸。
為了減少德軍在諾曼底的防禦力量,盟軍聲東擊西,製造出要重點進攻加來的樣子。
他們不僅在內部搞了一個假的第一集團軍群,還將巴頓任命為司令,並且有意無意地讓德軍截獲己方電報,甚至還“不小心”流出重要作戰會議報告,連一般士兵都被矇在鼓裡。
德軍在研究了這些情報後,決定將防禦重心放在加來。
(巴頓將軍舊照)
那麼,德國軍隊是否看出盟軍會在諾曼底登陸呢?他們為何沒能守得住呢?
第一,德軍無法抽調更多軍隊。德國軍中就真的沒有人看穿盟軍的煙霧彈嗎?並非如此。但就算這樣,依然無法改變結果。
德國西線防禦指揮官是三大名將之一的隆美爾。雖然種種情報顯示,盟軍會在加來搶灘登陸。但隆美爾卻始終覺得不太對勁,為此,他曾向希特勒申請過,調動更多部隊在諾曼底佈防。
但由於1943年庫爾斯克戰役的失敗,德軍在東線節節敗退,開始被蘇聯人大反攻。希特勒早已經焦頭爛額,因此他從一開始就拒絕了隆美爾,並希望他能用偉大的精神,帶領部隊克服消極因素,全力爭勝。
隆美爾在諾曼底登陸行動發起當日身在柏林。有一種說法是他為了回去給妻子過生日。但實際上,隆美爾是去當面請求希特勒調兵佈防,雖然他自己也很清楚東線的戰事很不樂觀。
(隆美爾和希特勒)
第二,德國的防禦工事還未完成。早在1943年,隆美爾就已經開始著手改造大西洋壁壘,諾曼底也是屬於大西洋壁壘的一部分。而改造壁壘的目的,就是為了防止盟軍在法國的登陸行動。
假如大西洋壁壘真的完工,那麼它的防禦能力將會相當驚人。除了碉堡,地雷,反步兵鐵絲網等常規防禦工事,防空陣地和反坦克壕更是應有盡有。大西洋壁壘一旦完工,盟軍的登陸行動將會受到非常大的阻礙。
但可惜的是,在諾曼底登陸的時候,不僅大西洋壁壘沒有完工,而且設計圖還被法國特工偷了。盟軍對大西洋壁壘的佈防情況瞭如指掌,這也是他們選擇在諾曼底登陸的一個重要因素。
(毫無招架之力的德軍)
第三,制空權的全面壓制。由於德國深陷蘇德戰場的泥潭,德國絕大部分的空中力量都用在了和蘇聯飛機的對轟上。
本來德國空軍在與英國的不列顛空戰中,就已經遭到重大打擊,剩餘的精英又被抽調到了蘇聯戰場上。因此,在西線的戰場上,德國只有不足1000架飛機,而且多數是破敗的飛機,真正有用的,也就300多架。
而盟軍方面,英國皇家空軍經過幾年的休養生息,早已經恢復狀態。再加上美國恐怖的空中支援,盟軍在登陸期間出動的飛機,據史料記載,有10000架以上。這完全是不平衡的戰鬥,在盟軍猛烈的空中炮火中,德軍根本就沒有任何還手的力量。
總而言之,德軍即使知道盟軍會在諾曼底登陸,畢竟當時已經是強弩之末,想要阻擊盟軍,也是有心無力了。
(參考資料:《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
11 # 兵說
即使德國方面提前知道了盟軍計劃在諾曼底登陸,也是完全守不住的,只能說盡最大努力拖延盟軍的登陸計劃,為後方援軍的到來爭取時間。然而讓人遺憾的是,當時東線戰場,蘇軍的火力太強了。即使西線真的拖住了盟軍,恐怕東線能夠抽調過來的兵力也非常的有限。先說說西線來了多少盟軍,總兵力在280萬左右,防守部隊不足40萬。而且更糟糕的是,德軍的防守戰線太長,40萬人要盯住2700公里長的海岸線。德國不敢貿然分兵,那樣的話會被對手各個擊破。重點防禦的話,又無法判斷對手的主攻點,德軍非常的被動。別說隆美爾了,就算是超一流軍事家拿破崙,成吉思汗,唐太宗李世民,漢尼拔,亞歷山大來了,恐怕也沒有頭緒。
然後實戰情況是,280萬盟軍傷亡了14萬,38萬德軍傷亡了12萬。明顯德國軍隊人數少,損失還挺大。按道理講,登陸作戰一般是防守的一方佔便宜,一個防守士兵佔好位置,可以打很多個進攻士兵。結果德軍反而損失更大,主要是因為德國已經喪失了制空權和制海權。盟軍的飛機不停的在頭頂狂轟亂炸,再好的防禦工事也難以固若金湯。
德軍擋不住盟軍的登陸,等盟軍到了岸上,德軍就徹底完了。盟軍的裝備數量更多,也更精良,而且國家之間齊心協力,配合密切。此時的德國也沒法像當年的秦國一樣,用連橫突破合縱了。再加上東線的蘇軍太猛,很快柏林就被拿下了。
-
12 # 兵器知識譜
所以說軍隊指揮官是一個很折磨人的職業,大將軍看起來威風凜凜、高高在上,但實際上為了打贏戰爭所承受的壓力和無奈是常人無法理解的。艾森豪威爾如此,隆美爾也是如此;甚至雙方戰略最高決策者羅斯福和希特勒更是如此。
盟軍制定的“霸王行動”作戰計劃在選擇登陸地點時面臨著艱難的抉擇,究竟是在加萊好還是諾曼底好這個問題爭論了很長時間,最終艾帥拍板諾曼底。
事實上盟軍準備了兩個地點的登陸計劃,只不過玩了“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鬼把戲:找一個跟英軍將領蒙哥馬利長得一模一樣的人來扮演盟軍登陸作戰指揮官,大搖大擺地演一場準備登陸加萊的好戲,成功矇騙了德軍間諜,大量“準確、可靠”的情報源源不斷地送往德軍決策者辦公桌上。而真正的登路部隊其實早已低調登上渡船等待,目的——諾曼底。
德軍指揮官隆美爾根據戰場態勢得出“盟軍登陸地點應在諾曼底”的判斷並分析當地水文、天氣情況得出適合登陸的具體時間,據此向希特勒上報了“防禦重點應在諾曼底”的作戰計劃,但是被希特勒否決了,元首堅信“蒙哥馬利”所集結的“大軍”必然是衝著加萊來的。
所以“霸王行動”得以順利開展,盟軍順利登上法國,正式敲響了德國法西斯的喪鐘。
假如希特勒採納了隆美爾的建言把防禦重點放在諾曼底,那盟軍還會不會成功登陸呢?
小兵認為即使這個“如果”發生了,盟軍諾曼底登陸作戰計劃就會遭遇失敗,解放法國乃至打敗德國就有可能因此推遲好幾年。
整個諾曼底登陸戰期間,德軍用38萬人來抵禦盟軍278萬人,盟軍佔據了絕對優勢取得勝利,儘管如此,盟軍仍舊付出了美國:29000人陣亡,101600人受傷或失蹤英國:11000人陣亡,54000人受傷或失蹤加拿大:5000人陣亡,13000人受傷或失蹤的慘重代價。
尤其是在奧馬哈海灘和猶他海灘搶灘登陸時,在海空軍的掩護下,接連幾波攻擊並付出慘重傷亡才得以成功搶灘,這只是隆美爾頂著希特勒壓力調防的一個主力團就已經把盟軍打得如此狼狽(盟軍稱為史上最長的一天),假設德軍防禦重心在這裡,主力部隊呈梯次配置於諾曼底縱深,那麼盟軍的先頭部隊(空降作戰部隊)就會被全殲,而登陸部隊就會搶灘失敗。
最後小兵認為即使這個“如果”真的發生了也扭轉不了德國法西斯的失敗命運,不同的過程得到的也許仍然是相同的結果。
-
13 #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1939 - 1945年),諾曼底戰役從1944年6月持續到1944年8月,把西歐諸國從納粹德國的控制下解放出來。這場代號為“霸王行動”的戰鬥始於1944年6月6日,也稱為“諾曼底登陸日”(D日),大約156000名美國、英國和加拿大部隊士兵在法國諾曼底地區戒備森嚴的海岸50英里的五個海灘登陸。這次入侵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兩棲軍事行動之一,需要廣泛的計劃。在諾曼底登陸日之前,盟軍進行了一場大規模的欺騙活動,旨在誤導德華人對入侵目標的認識。到1944年8月底,整個法國北部都獲得瞭解放,第二年春天盟軍打敗了德華人。諾曼底登陸被稱為歐洲戰爭結束的開始。
為諾曼底登陸做準備
從1940年5月開始,德國入侵併佔領了法國西北部。美華人於1941年12月參戰,到1942年,他們和英華人(他們已經從敦刻爾克1940年5月,在法國戰役中被德華人切斷聯絡後)正在考慮盟軍是否有可能跨越英吉利海峽大舉登陸。第二年,盟軍跨海峽入侵的計劃開始加速。1943年11月,阿道夫·希特勒,他意識到了法國北部海岸入侵的威脅,歐文·隆美爾負責領導該地區的防禦行動,儘管德華人並不知道盟軍會在哪裡發動攻擊。希特勒指控隆美爾完成大西洋壁壘,這是一座2400英里長的碉堡、地雷、海灘和水上障礙物的防禦工事。
1944年1月,德懷特·艾森豪威爾將軍( 1890 - 1969年)被任命為霸王行動的指揮官。在諾曼底登陸前的幾個月和幾周,盟軍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欺騙行動,旨在讓德華人認為主要的入侵目標是加萊海峽(英法之間最窄的一點),而不是諾曼底。此外,他們讓德華人相信挪威和其他地方也是潛在的入侵目標。許多戰術被用來實施欺騙,包括假裝置;一支幽靈軍隊,由喬治·巴頓指揮,據說駐紮在英格蘭,在帕斯-德-加萊對面;雙重代理;和欺詐性無線電傳輸。
天氣延遲: 1944年6月5日
艾森豪威爾選擇1944年6月5日作為入侵日期;然而,手術前幾天的惡劣天氣導致手術推遲了24小時。6月5日早上,在氣象學家預測第二天的情況會有所改善之後,艾森豪威爾批准了霸王行動。他告訴軍隊:“你即將開始偉大的十字軍東征,我們已經為此奮鬥了好幾個月。全世界的目光都在你身上。”
當天晚些時候,5000多艘載有部隊和物資的船隻和登陸艇離開英國,穿越英吉利海峽前往法國,同時動員了11000多架飛機為入侵提供空中掩護和支援。
登陸日: 1944年6月6日
到6月6日黎明,成千上萬的傘兵和滑翔機部隊已經在敵後的地面上,保護橋樑和出口道路。兩棲登陸開始於早上6 : 30。英華人和加拿大人突破敵人微弱的反擊,佔領了代號為黃金、朱諾和寶劍的海灘,美華人在猶他海灘也是如此。美國軍隊在奧馬哈海灘面臨巨大的抵抗,超過2000名美華人傷亡。然而,到一天結束時,大約有156000名盟軍士兵成功攻佔了諾曼底的海灘。據一些估計,在D日入侵中,4000多名盟軍士兵喪生,另有數千人受傷或失蹤。
不到一週之後,6月11日,海灘完全安全,326000多名士兵、50000多輛汽車和大約100000噸裝置停放在諾曼底。
就德華人而言,他們遭受了隊伍混亂和著名指揮官隆美爾缺席的痛苦,隆美爾正在休假。起初,希特勒認為這次入侵是一次佯攻,旨在分散德華人對塞納河以北即將到來的進攻的注意力,拒絕附近的師參加反擊。增援部隊不得不從更遠的地方呼叫,造成延誤。他還猶豫著要求裝甲師幫助防禦。此外,有效的盟軍空中支援阻礙了德華人,這摧毀了許多重要橋樑,迫使德華人走很長的彎路,有效的盟軍海上支援幫助保護了前進中的盟軍。
在接下來的幾周裡,盟軍不顧德國的堅決抵抗,以及沼澤和綠籬的掩護,穿越諾曼底鄉村。到6月底,盟軍佔領了重要的瑟堡港,在諾曼底登陸了大約85萬人和15萬輛汽車,並準備繼續他們在法國的行軍。
諾曼底勝利
到1944年8月底,盟軍已經到達塞納河,巴黎獲得解放,德華人已經從法國西北部撤離,從而有效地結束了諾曼底戰役。盟軍隨後準備進入德國,在那裡他們會遇到從東方進入的蘇聯軍隊。
諾曼底登陸開始扭轉了反對納粹的趨勢。這是一個重大的心理打擊,也阻止了希特勒從法國派遣軍隊來建立他的東部陣線對抗前進中的蘇聯。次年春天,1945年5月8日,盟軍正式接受納粹德國的無條件投降。希特勒在一週前,即4月30日自殺了。
德國反登陸完全失敗了,如果德華人能夠在D日早些時候在這裡發動迅速的反擊,那麼這裡的美國登陸很可能會失敗。
這並不意味著D 日作為一個整體會失敗,但它確實意味著英國佔領的海灘橋頭堡以及美國猶他海灘橋頭堡將被廣泛分離,並且在盟軍聯絡起來之前將會相當一些。需要至少幾天,很可能需要幾周。在奧馬哈海灘的美國計劃將不得不完全使用。
所有這些都意味著美國部門增援部隊的嚴重問題。在盟軍未能取得令人滿意的申請的意義上,霸王行動不會失敗。它當然不會是另一個結果。但是奧馬哈的失敗會給同盟帶來非常嚴重的問題。
如果這位德國高階指揮部也意識到霸王行動是真正的攻擊並且從帕斯-德加萊調來更多的部隊,對於隆美爾而言,事情會好得多。如果他在諾曼底戰役的早期缺乏裝甲力量,那麼他可以讓前線的步兵抵抗,他可以使用裝甲師。由於隆美爾缺乏步兵師,他沒有使用裝甲師來控制這條防線。結果是雙重的。首先,雖然我們知道德華人至少計劃過一次,但是裝甲師並沒有成為一個大的反擊。第二,裝甲師在他們試圖佔據防線的時候在防禦戰中被摧毀,防守不是他們適合的任務。
因此,雖然霸王行動不太可能完全失敗,因為盟軍將不得不撤離,但在德華人能夠封鎖橋頭堡的意義上,它可能很容易變成相對失敗。推遲甚至阻止盟軍深入法國。同盟國可能仍然會贏得戰爭,但很可能德國戰事已經結束了,甚至可能全部落入蘇聯手中。
-
14 # 歷史扒糞機
如果判定盟軍在諾曼底登陸,盟軍會必然失敗,這不是想象,而是真實會發生的結果。盟軍為何實施戰略欺騙的“堅忍行動”,就是讓德軍錯誤判斷盟軍的登陸地點,在登陸日不能實施決定性的反擊。當時的盟軍將領們比後世的我們更清楚,集中在諾曼底的德軍將給盟軍造成災難性的結局,盟軍再強大的火力也不能避免它的發生。“堅忍行動”的後果使德軍部署分散,投入反擊兵力時間的延後和力量的不足。
先看下登陸日德軍十個最具戰鬥力的機動師的部署地點。黨衛軍第1裝甲師(希特勒警衛旗隊師)在比利時,第2裝甲師在亞眠—阿布維爾,第116裝甲師在塞納河以東的魯昂,黨衛軍第12“青年團”裝甲師在塞納河以南,裝甲教導師在勒芒—奧爾良—沙特爾,黨衛軍第17裝甲擲彈兵師在索米爾—尼奧爾—普瓦蒂埃,第11裝甲師在波爾多,黨衛軍第2“帝國”裝甲師在蒙託邦—圖盧茲,第9裝甲師在阿維尼翁—尼姆—阿爾勒,第21裝甲師在卡昂。
登陸日在諾曼底地區僅第21裝甲師,就是這個裝備不算精良的裝甲師阻止了英軍在D日佔領諾曼底首府和交通要道卡昂的最大企圖,遲至7月9日才攻取。簡單設想下,德軍在諾曼底再有兩三個裝甲師,盟軍絕對會被趕下海!因盟軍的第一波登陸兵力也就5個師和3個空降師。
D日盟軍在出動14674架次飛機掩護下,登陸兵力15.6萬對陣德第716、709守備師、第352步兵師、第21裝甲師,進展如何呢?突破海岸防禦僅建立三個縱深為2-9公里的登陸場,對戰德軍二、三流的步兵師戰果何其微乎!而D日登陸後,希特勒除了調動黨衛軍第12“青年團”裝甲師(6日夜抵達)和裝甲教導師(8日夜抵達)增援諾曼底地區外,要求其他裝甲師按原定計劃堅守各自防區,準備應對盟軍在加萊的登陸。
登陸作戰不是一般人所想的陸戰,受制於天氣、潮汐等因素的影響,這也是艾森豪威爾時刻關注天氣變化的緣由所在,也是他44年5月8日開會研究登陸具體時間時,判定6月份適合登陸作戰的時間僅5-7日。
6月5日夜風雨交加,他從他的首席氣象專家斯塔克那裡知道6日天氣轉晴並有36小時時間維持晴朗天氣時,最終決定6月6日登陸。而同時他起草一份進攻失敗後的新聞稿“陸軍、空軍和海軍都表現出軍人應有的大無畏和奉獻精神。如果這次行動有任何過錯和失誤,那都是我一個人的錯。”因他知道盟軍僅只有一次成功登陸的機會,失敗了必然如希特勒預料的樣半年以後重新來過。
隆美爾說:“我們只有一次機會阻止敵人,那就是當他們在海上的時候。我們必須將所有力量全部集中在海岸,入侵最初的24小時是決定成敗的關鍵。無論對同盟國還是對德國來說,那都將是最漫長的一天。”
-
15 # 世界映象觀察員
諾曼底登陸時,德軍被盟軍欺騙,防守重心放在了加萊地區,結果盟軍登陸成功。如果德軍識破盟軍的詭計,加強諾曼底的防禦,那他們也守不住諾曼底。
盟軍在諾曼底登陸是一件許勝不許敗的任務,局勢迫使盟軍即便是遇到德國的猛烈反擊,他們也不會輕易放棄登陸,這將嚴重影響到登陸的結果。1941年9月29日至10月1日,蘇德戰爭爆發之後,英國、美國和蘇聯第一次召開聯合會議,斯大林在會議上要求已經參戰的英國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但是丘吉爾沒有同意。不單是這一次,在諾曼底登陸以前,斯大林多次要求盟軍在歐洲開闢第二戰場,但是每次都被丘吉爾以各種理由推遲了。丘吉爾的想法很簡單,他想讓德國和蘇聯互相削弱後,盟軍再出手,他不希望蘇聯太強大。
1943年2月,蘇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取得了勝利,蘇德雙方開始為庫爾斯克會戰做準備,這個時候丘吉爾發現盟軍開闢第二戰場的時機到了。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上損失慘重,他們已經開始出現敗亡的跡象,蘇聯肯定會在蘇德戰爭中取得勝利。蘇聯一旦把德軍趕出國土,他們肯定會趁此機會攻到德國。如果這個時候盟軍不參戰的話,那麼蘇聯佔領德國後,將是一個更加恐怖的敵人,這是英國和美國不願意看到的事情。簡單來說,盟軍在諾曼底的登陸勢在必行,否則蘇聯將坐大,對英美兩國來說,這是比德國坐大更可怕的事。因此,他們會堅定地登陸,不會出現半途退縮的行為。
諾曼底登陸的時候,登陸意志堅定的盟軍運氣不錯,天氣幫了他們大忙,德軍的指揮官隆美爾擅離職守。德軍早就從特工那裡得到盟軍將兩線登陸作戰的訊息,加萊地區是主攻,諾曼底是佯攻。雖然諾曼底是佯攻,但是德國並沒有完全放棄諾曼底的防守,德國派了6個師又3個團的兵力駐守在諾曼底,而這個區域的部隊由隆美爾指揮。
盟軍登陸時間原本是6月5日,但是當天海面上出現狂風暴雨,非常不適合登陸作戰,隆美爾根據天氣情況判斷盟軍不會進行登陸,於是他決定返回德國的家裡給妻子過生日。即便德國事先知道盟軍會在諾曼底登陸,這也不會改變隆美爾做出盟軍不會在惡劣天氣中登陸的判斷,而他肯定還是會回家給妻子過生日。指揮官不在場,對於德軍在諾曼底的防守影響非常大,即便他已經做好了防禦部署,那也沒什麼用。
德國在加萊地區部署了23個師,如果與諾曼底地區的守軍交換的話,那也與盟軍287萬的登陸部隊相差很遠。德國不僅人數上劣勢明顯,而且他們還沒有制空權。1944年3月開始,盟軍就對加萊和諾曼底兩個地區進行轟炸,到盟軍登陸的時候,法國境內的德國飛機只有500架,而盟軍在登陸日準備了13000架飛機,德軍完全沒有制空權。隆美爾在諾曼底岸邊部署了軌條砦,專門用來刺破盟軍的登陸艇,但是在盟軍飛機和艦隊炮火的轟炸下,無法起到太大的作用。
當盟軍先遣部隊登陸並建立灘頭堡後,他們的坦克部隊也跟著上了岸,盟軍針對諾曼底的地形和防禦部署做了充分的準備。水路兩棲坦克解決了坦克游去海灘的問題,滾筒坦克解決了坦克陷入沙灘的問題,掃雷坦克解決了德軍布的地雷陣,柴捆坦克解決了坦克渡過壕溝的問題。盟軍準備的武器中,最可怕的是重型臼炮和帶噴火器的坦克,它們解決了德軍躲在碉堡裡的問題,尤其是帶噴火器的坦克。
這種帶噴火器的坦克由丘吉爾坦克改造而成,配置了射程210米的噴火器,可以將德軍從火炮掩體和碉堡內驅趕出來,堪稱攻堅神器。隆美爾在諾曼底岸邊部署的地雷陣、壕溝、掩體和碉堡等防禦工事,全部被盟軍一一破解,諾曼底被攻陷是必然的事情,這與德軍是否提前知道盟軍登陸地點關係不是非常大。
盟軍在制定登陸計劃後,故意散佈將在加萊地區登陸的訊息,為的是減少登陸時的傷亡情況。即便德國知道諾曼底才是真正的登陸地點,他們在兵力劣勢、缺乏制空權和防禦工事被破解的情況下,根本就守不住諾曼底。
-
16 # 梁老師說歷史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咋說呢?諾曼底登陸,這就相當於一群壯漢,提著棍子毆打小朋友的節奏,就算這小朋友手裡握著一把大砍刀,但面對誠心想整死他的壯漢還是無能為力的,輸是必須的,只看在搏鬥的過程中,幾次把這些個壯漢給打退了而已。
體量的差距就擺在哪裡。當然咱這個觀點估計有些小夥伴不敢苟同,這能理解,畢竟在小夥伴們的眼裡,諾曼底登陸的盟軍對外號稱近三百萬,可實際能運到灘頭進行搶灘登陸的也就十來萬,畢竟灘頭就那麼大,三百萬一哄而上他也擺不開不是,所以他們就認為,盟軍算不上壯漢。
這您就不對了,現代化軍隊的實力,他重來就不是單看人數,人員的素質的,而是要將整體作為參考,什麼飛機,坦克,大炮,軍艦這都的算到裡頭去。
當然這一套在咱華人民解放軍來說套不上去,畢竟打有人類歷史開始,輕步兵的巔峰就是咱家的華人民解放軍,沒有之一,有關這一點不接受任何的反駁。
咱家的軍隊,是真正人民的軍隊,可以做到就算是一個人,也可以將陣地堅守到底的意志。
打到最後,哪怕陣地上已經沒有一個人了,巨大的威懾力足夠讓敵人不敢越雷池一步(北韓戰爭就有例子)
別的沒有,狂妄的麥克阿瑟都承認了,這可是連他們家總統都不買賬的人,到現在都有說法,和華人結結實實的打一場陸戰,除非這個人是瘋子,沒人會這麼幹!
這話說的有點遠了,但這就是事實,好了咱接著說諾曼底的事。
咱就說整個德華人大西洋壁壘的防禦線有多長,足足兩千七百公里,這麼長的海岸線,撒入多少兵才能夠防住?
而且美華人的海軍,那軍艦的炮管子可不是白給的,打出去都地動山搖,還有一萬三千架飛機等著上天丟炸彈,放傘兵呢?
所以就算是德華人提前知道了美華人的要在諾曼底登陸,他們也提前做了準備,結果就是打退了幾次進攻,被搶灘成功的結果依然不會改變。
那麼咱把這個過程覆盤一下,大傢伙體會體會自己都會有一個答案了。
首先咱說美國這頭。1941年九月份的時候,蘇聯人就向英華人提出,擱歐洲西線這頭開個第二戰場,蘇聯人那會真有點搖搖欲墜的感覺,要知道慘烈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還沒打響呢?
這個時間點上,美華人還沒參戰呢?大傢伙知道兩次世界大戰,美華人那是可勁的撈取小錢錢,這個時間點上,小錢錢也差不多了,但他也必須有一個合適的理由參戰。
一個是要給國內民眾一個交代,畢竟你政府參戰了,民眾不樂意這不成,這幾年美華人在戰爭中確實賺了不少錢,安逸的生活,馬上離開,這不現實,另一個你必須的師出有名,這可是咱老祖宗千百年來的規矩,不能沒有,不然影響士氣啥的,後果是很嚴重的。
這也是為什麼,蘇聯是向英華人提出的,而不是美國。
這個時間點上,英華人自己都被德華人炸的人仰馬翻,有點自顧不暇,所以象徵性的派出小股部隊騷擾了一下,有那麼個走過場的意思。
你說開闢,沒那實力,但給了面子。
這也無濟於事,這事翻過年到了1942年六月份的時候,蘇聯,美國和英華人這才達成了協議——開闢第二戰場,那麼在這個過程中英華人有所保留。
你看有了意向很好,但讓人想不到的是,美華人跑到了北非去了,而第二戰場的事,又往後推了推。
蘇聯人乾著急他也沒轍,美華人擱北非剛剛登陸完成,慘烈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就開打了。
其實這會,美華人和英華人也是有私心的,德華人的戰敗是必然的,但他們不想在二戰結束以後看到一個強大的紅色蘇聯,持續的失血會消耗掉蘇聯人精氣神,用心大傢伙都明白。
當慘烈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結束之後,其實蘇德戰爭已經迎來了根本性的轉折,蘇聯要從防守變成進攻了。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美華人實施了諾曼底登陸,你看時間掐的剛剛好,你還能說啥。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要說了:“你說了這麼多,這和題主的問題不搭啊?”
說這麼多,一個是介紹一下大背景,順道交代一下美華人其實為諾曼底登陸做足了準備,畢竟從宣告開始,然後跑到北非實戰了一把,接著才開始登陸,這中間隔了可有一年的功夫,他再大的戰役,準備工作那都是充分的,這一點很重要,這將是美華人變成壯漢的一個根本要求,不然充其量也就是個大人而已。
在這中間,他們還能進行必要的戰略忽悠,把個希特勒的主力忽忽悠悠的弄到了加萊。
回頭咱在看看德華人這頭做了啥準備。大名鼎鼎的大西洋壁壘,這哥們打1940年七月份就開建,到了開打的時間點,已經過去了四年。
他的根本目的是,德華人也害怕陷入兩面作戰,他要把大多數的兵力集中到東線和蘇聯人一決雌雄,那麼西線的防禦就會相應的丟下了。
那麼為了讓有限的兵力得到充分的發揮,所以用工事來取代兵力。
想法是很好,但做起來就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因為打德國的內心深處,他們是不願意建立藍圖上的大西洋壁壘的,太大太費錢了。
比方說,整個大西洋壁壘大約應該有一萬五千個固定支撐點,結果到了1944年這都開打了,還沒完成。
完成度最高的也就是塞納——馬恩省河這一塊,將近70%吧,而這地西邊,您也別想了,不到20%。
這眼瞅著火燒眉毛,要把腦殼燒了,隆美爾才接下了擔子接著建造大西洋壁壘,但剩餘的時間也不多了,也就剩下半年多的天氣。
咱舉幾個例子,您聽聽就能聽出味道來了。
咱別的不說,就說諾曼底這塊,原來德華人打算準備四層雷區的,這都打起來了,才佈下去兩道半。
這就算了,多少還是有的,但他一落潮,就露出了水面,得咧,美華人的軍艦也不是白給的,一通炮火就能給開路。
這要是完成的話,就算是有炮火開路,至少還是能夠阻隔一段時間,您覺的呢?
還是這雷區太少了。
那麼隆美爾為嘛這麼熱衷地雷呢?他就在這上頭吃虧吃大發了。非洲那地他去過,從加扎拉向南,一直到沙漠,足足五十英里的地方,英華人居然在兩個月內佈置了一百萬以上的地雷,有的還有電線給連一塊了,而且寬度足夠的寬。
所以在隆美爾的設想中,他至少需要兩億枚地雷,只是……
還有就是障礙物,水下障礙物都沒建好,說好的兩道,一道沒有,露出來的,被手動爆破了。
您自己感覺一下,水下障礙物和地面障礙物能是一個道理嗎?不能夠啊!
再有就是盟軍飛機這塊,為了防止利用滑翔機把傘兵給帶進來,隆美爾每隔一百米,整了一個高高的電線杆子,兩根電線杆子拉起鐵絲網,這還不算,在這杆子上,網上掛上了炸彈。
這飛機一過來就得拉傷,還得挨炸,您感覺這飛機能管用嗎?
結果是,鐵絲網拉了起來,炸彈沒到位,直到美軍快要登陸的前幾天,隆美爾才拿到了一百萬的炮彈。
一百萬啊!這得安裝多少時間,結果沒等安呢?美華人就打了過來。
鐵絲網是給飛機造成了損傷,但無濟於事,人員和裝備完好無損的落地了。
咋弄?
所以德國這頭壓根就是裝備不足!說是小朋友一點都不過分。
-
17 # 老威觀史
即便希特勒知道了盟軍的真實登陸地點,德軍也守不住,最多隻是給盟軍制造更多的傷亡而已。
諾曼底登陸又稱“霸王行動”,是人類迄今為止史上最大的一場登陸作戰,從1944年6月6日起,有將近300萬名盟軍士兵從英國出發,越過了英吉利海峽在法國諾曼底地區登陸。此後德國不僅要面對東線的蘇軍,還要面對西線的美英盟軍,陷入了兩線作戰的困局,在此後不到一年的時間裡盟軍就攻入了德國首都柏林,納粹德國無條件投降。
在諾曼底登陸戰之前,美英盟軍採取了聲東擊西的策略,大造聲勢地向德軍表明登陸的主攻方向會是英吉利海峽最窄的加萊地區。為了使德軍相信盟軍會在加萊地區登陸,事前盟軍在靠近加萊的英國地區部署了大量的“假飛機”、“假坦克”以及假的"登陸作戰部隊”以迷惑德軍,甚至還找了個假的蒙哥馬利經常“視察”到該地區,這些動作都迷惑了希特勒,使希特勒將西線防禦的重點放在了加萊地區。
我們再來看一下諾曼底登陸時期德軍的部署情況:
當時德軍在西線總共部署了60個師共計76萬人,總司令是龍德施泰特元帥,下轄兩個集團軍群,其中隆美爾的B集團軍群是主力,下轄第7和第15集團軍。在隆美爾的兩個集團軍中,第15集團軍作為主力部隊駐守在加萊地區,共有23個師,其中有5個裝甲師;第7集團軍駐守諾曼底地區,共有14個師,其中有1個裝甲師。此外西線德軍的另一個集團軍群G集團軍群只有19個步兵師,部署在盧瓦河以西。
即便希特勒判斷正確,認為盟軍會在諾曼底地區登陸,其部署與實際部署的不同之處在於,隆美爾的主力第15集團軍會駐守在諾曼底地區,而第7集團軍會駐守在加萊地區,同時諾曼底地區的防禦工事也會修築的更為完善一些,僅此而已。
但是,僅僅知道盟軍真實的登陸地點就行了麼?顯然是遠遠不夠的!不僅要知道盟軍登陸的主攻方向,還要知道具體的登陸時間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如果不知道具體的登陸時間,雖然德軍知道盟軍會在諾曼底登陸,但德軍也不可能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都處在臨戰狀態,如果這樣的話恐怕盟軍還沒實施登陸,德華人自己就精神崩潰了。
我們就拿中途島海戰來說,美軍能獲得這場海戰的勝利,不僅是因為知道了日本人的主攻方向,還因為他們知道了日本人具體作戰的時間,知道了這兩個極為重要的情報,美軍要做的就是在中途島集結一切可以集結的部隊,然後養精蓄銳地在日軍到來的那一天進入作戰狀態就行了。
而德軍的情況則要糟糕很多!首先他們要防守的地方非常多,就拿諾曼底地區來說,要守住這片區域康坦丁半島是必須要防守的地方,因為這個地方離英國非常近,登陸作戰非常方便,不守的話就等於把一個很好的登陸陣地讓給了美英盟軍。但是在盟軍實際進攻的時候他們並沒有主攻康坦丁半島地區,而是直接進攻了猶他海灘,對於盟軍來說他們只要在猶他海灘登陸成功就能切斷康坦丁半島上駐防德軍的後路,康坦丁半島上的德軍就可以完全無視。
此外,在實際登陸作戰當中,盟軍除了猶他海灘,自東向西還進攻了斯沃德海灘、朱諾海灘、哥爾德海灘和奧馬哈海灘這四處陣地,在如此漫長的海岸線上德軍不得不處處設防,本來就不多的兵力也就不得不進一步地分散開來,很難集中兵力對盟軍展開重點打擊。
其次就雙方的軍力來說遠不在同一個檔次上。諾曼底登陸作戰中,盟軍出動了多達288萬人的部隊,這個數量幾乎是德軍的四倍;海軍方面投入作戰的軍艦約有5300艘,其中戰列艦13艘,巡洋艦47艘,驅逐艦134艘,完全碾壓了德國的水面作戰力量,擁有絕對的制海權;空軍方面盟軍出動了13700多架飛機,其中轟炸機5800架,戰鬥機4900架,運輸機滑翔機3000架,而他們面對的德軍僅有450架作戰飛機,飛機數量比是30:1,在天空上也完全碾壓了德國。
第三,直到盟軍發動登陸作戰的時候,德國的防禦工事尚未修築完善。雖然從1942年開始希特勒就計劃從挪威到西班牙的海岸線上修築防線以防止盟軍在西線的登陸,也就是所謂的大西洋壁壘計劃,但這個計劃由於各種原因始終沒有得到嚴格的執行。直到1944年5月,除加來地區外,在960公里廣闊的海岸線上德軍只修築了零星的支撐點。塞納-馬恩省河以西地區僅完成了18%,以東地區僅完成了68%。隆美爾就任B集團軍群司令後,非常重視沿海地區的防禦建設,多次親臨一線考察各處的防禦情況,要求將沿岸防禦推至海中,在深海部署水雷,淺灘設定障礙物,海灘上則部署混凝土角錐、坦克陷阱以及大量的地雷,在能俯視海灘的制高點設定隱蔽火力點,海灘後面的開闊地區佈設防機降的木樁,這個工程十分浩大,直到盟軍登陸時也僅僅是完成了一小部分。
第四在於德軍本來就不多的兵力在戰前被進一步地分散了。在諾曼底登陸之前,德軍內部就因為部隊的部署問題而發生了激烈的爭執。以龍德施泰特和古德里安為首的一派認為德軍的裝甲部隊應該佈防在原理海岸線的地方,一旦盟軍發動登陸作戰就能利用裝甲部隊的機動優勢迅速趕到登陸地點對盟軍事實打擊;而以隆美爾為首的一派則認為應當將裝甲部隊部署在靠近海岸線的地方,以便在盟軍實施登陸作戰的時候能第一時間將盟軍趕下海。兩派各執己見互不相讓,但最終希特勒卻採取了折中的方案,將B集團軍群的3個裝甲師劃歸隆美爾指揮,另外的4個裝甲師劃歸了裝甲叢集司令施韋彭堡指揮,這個方案的結果是兩派都不滿意,將本來數量就嚴重不足的德軍進一步分散,也導致了在實際作戰中指揮上的混亂,無法在盟軍實施登陸的時候對盟軍展開有效的打擊。
總結:
即便希特勒正確地判斷出了盟軍的主攻方向,但在諾曼底登陸作戰中,由於德軍與盟軍之間的軍力差距太過於明顯,再加上德軍的防禦工事尚未完善,兵力過於分散,不能形成統一的指揮,所以諾曼底登陸作戰從一開始來說就註定了德國的失敗是不可挽回的了。
-
18 # 薩沙
答案是守不住,因為雙方實力太懸殊。
諾曼底登陸,盟軍不但掌握了制海權、制空權,還有戰力上的絕對優勢。
6月6日登陸以後,在7月24日盟軍已經集結了高達290萬大軍。
這已經是盟軍登陸後1個多月了,德軍已經將能夠調動的部隊都拉過來了。
大家猜猜有多少?德軍可以用在前線的只有38萬人。
雙方兵力對比,為7.7:1。
大家看看這是什麼概念?
等於接近8個人打1個,這德軍還能守得住嗎?
就制空權和制海權方面,盟軍也有絕對優勢。
諾曼底登陸之前,盟軍擊中高達5000多艘各種軍艦,德軍雖不知道盟軍具體在哪裡登陸,但肯定就在這一帶了。
但德軍可以使用的軍艦僅為500多艘,還不到盟軍的十分之一,制海權基本是拱手相讓。
在6月6日登陸當天,德軍只出動了6艘魚雷艇。他們趕赴登陸海域附近,看到盟軍上千艘軍艦的艦隊,嚇得立即返航。
由於掌握制海權,盟軍可以從任意一點登陸。即便登陸作戰不利,也可以隨時撤離,立於不敗之地。
另外,盟軍在這裡集結了高達1.3萬架戰機,效能還都非常先進。
德軍空軍主力在東線和本國,這一線僅有400架戰機,雙方為30:1。
在登陸當天的6月6日後一週內,德國空軍共出動1683架次,平均每天200多架。德軍一週出動的飛機,只相當於盟軍的6%,沒什麼作用。
可見,德軍壓根不存在任何制空權。
當時除了一線部隊被猛烈轟炸以外,德軍增援部隊和後勤運輸都被炸的七零八落。
德軍認為,有十分之一的軍事力量被盟國空軍炸燬,百分之五十的補給線被炸斷。
資料這麼寫:從1944年4月開始,盟軍密集轟炸了德軍鐵路運輸系統,投彈高達10萬噸。盟軍轟炸80個鐵路樞紐,被徹底炸燬50個。74座重要橋樑和涵洞,完全被炸燬。交通系統被破壞,德國用於增援抗登陸作戰的部隊無法乘坐車輛,被迫在法國東部下車步行前進。
這種情況下,即便雙方兵力是1:1,德軍也是難以獲勝的。
諾曼底登陸,其實是英美直接開始攻打德軍。
當時德軍的綜合戰力強於蘇軍,如果單挑肯定是佔上風的。
但英美單個的戰力,其實都不亞於德軍,尤其是美軍還大大強於德軍。
現在英美蘇三國夾擊德軍,即便有兩個德國也是架不住的,德軍必敗無疑。
回覆列表
沒參加,登陸戰時他在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