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沒有魏延和姜維出名,原因是姜維做了三件事,對了兩件,錯了一件,而魏延做了兩件事,卻錯了一件,那麼王平呢?我們一起看看。
一、姜維做了哪三件事呢?
姜維的一生是努力的一生,是光明磊落的一生,也是鞠躬盡瘁的一生,也是悲情的一生,在他的一生中,主要做了三件事,其中有兩件事是對的,一件事是錯的,那麼哪兩件事是對的呢?
姜維做對的兩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屢伐曹魏。
如果單看小說,姜維有九次侵犯曹魏。從歷史的事蹟來看,足足十一次之多,時間跨度比較大,從公元238年至公元262年,跨越時間長達26年之久。在這麼多年中發動了十一次對曹魏的大小戰役,相當於兩年一次。
當然,有的年份可能沒有出兵,有的年份有兩次或者三次不等。
姜維伐魏的戰績不是那麼顯赫,但依然有一些成效,總計大勝兩次;小勝三次;對峙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
蜀漢是小國,曹魏是大國,總體人口是蜀漢的七倍以上。如果說在戰場上蜀漢士卒戰死一個,曹魏士卒至少要戰死七個才能扯平,否則對蜀漢來說就是失敗的戰役。
可是綜合來看,姜維發動這些戰役,即使大勝不過兩次,其程度只是大量地殺傷了對手。
依照古代那種面對面對砍的打仗模式來看,一般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這樣算下來,蜀漢依然還是輸了,畢竟國小民少,耗不起。
對於那些大敗或者小敗的戰役來說,更是不划算的買賣,可見,姜維發動的這些戰役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失敗的,空耗了國力,疲敝了國民。
如果這樣,那姜維發動的北伐戰役是不是就沒有意義?是錯誤的戰爭呢?反過來說,是不是不打仗,只是一味地困守蜀地,蜀漢是不是可以堅守更長時間?會不會最後消滅曹魏?
答案是否定的。
在蜀地有許多人建立過國家,如西晉末年李特在蜀地建立了成漢,存在了41年;五代十國的前蜀,建立者為王建,其國家只是存在了18年;再如孟知祥建立了後蜀,也只是存在了32年。
最長的如李特建立的成漢,長達41年之久,其他的年限都很短,反觀一直不停伐魏的蜀漢卻矗立了43年,是這些國家中最長的,可見是否頻繁北伐並不是導致蜀漢滅亡的根本原因。
頻繁伐魏確實會導致國家疲敝,民生凋敝,可是即使不伐魏,依然會導致國家疲敝,民生凋敝,原因是蜀漢政權自身昏暗墮落導致的國力下降給予敵人可乘之機。
蜀漢政權真正衰敗的根源是以劉禪為首的政權出現了系統性的昏暗,這才是導致其滅亡的根本原因。
相反,姜維不停的北伐極大地牽制了曹魏的力量,維護了蜀漢的安定,促使曹魏不敢小覷蜀漢。
《三國志·鍾會傳》:文王以蜀大將姜維屢擾邊陲,料蜀國小民疲,資力單竭,欲大舉圖蜀。惟會亦以為蜀可取,豫共籌度地形,考論事勢。
當司馬昭打算征討蜀漢的時候,滿朝文武只有鍾會附和司馬昭的倡議,即使常常和姜維鏖戰的鄧艾也反對司馬昭的計劃,可見姜維北伐對曹魏造成的威懾還是非常大的。
正是姜維長期伐魏對曹魏形成了威懾,因此延續了蜀漢的生命力。
可見姜維伐魏是他做對的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就是絕地反擊。
公元263年,鄧艾偷渡陰平擊敗了諸葛瞻,逼降了劉禪。在劉禪的命令之下,擁有五萬之眾的姜維不得不放下武器向鍾會投降。
在姜維的鼓動和謀劃之下,鍾會兼併了鄧艾,擁有兵力高達二十三萬之眾。野心極度膨脹,鍾會企圖自立,而此時的姜維也打算借鍾會之手將曹魏在蜀中的各個將校一舉消滅乾淨,以此企圖復國。
密書與後主曰:"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從姜維寫給劉禪的密信中可以看出,姜維身處危難之際依然想著如何復國,鐵血丹心只為蜀漢。只是可惜,鍾會顧慮重重,錯過了時機導致功敗垂成,姜維戰死,復國成了泡影。
姜維做的這件事雖然沒有成功,但其對蜀漢的忠心日月可鑑,足以彪炳青史。
姜維做錯了一件事
公元258年,也就是屢次伐魏失敗後,姜維更改了漢中的防禦戰略,由以前的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改為諸圍皆斂兵聚谷。將漢中外圍的防守撤掉,放敵人進入漢中,主要堅守樂城和漢城以及關城,等到敵人疲敝回撤的時候,再發動對其攻擊,從而贏得勝利。
以前的戰役只能獲得小勝,如果按照諸圍皆斂兵聚谷的戰法,誘敵深入然後聚殲,可以獲得大勝。
這個戰略構想看起來很好,可是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後期,蜀漢軍權權力分散,遇到緊急情況,無法聚集全力對付侵犯之敵,而且蜀漢政權已經非常昏暗,人心散了,面對強敵已經沒有齊心協力對敵的心態和意志。
因此姜維修改漢中防禦體系後,直接導致漢中失守,蜀漢亡國,這就是姜維做錯的一件事。
二、魏延做了哪兩件事?
魏延作為蜀漢中期的將領,為蜀漢的建立和鞏固立下了汗馬功勞,特別是在公元219年,劉備任命名聲不顯的魏延為漢中太守,讓他在漢中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起了漢中防禦體系,從而確保了漢中四十多年沒有被曹魏攻破,保證了蜀漢的安危,可謂居功甚偉,這就是魏延做對的最大的事情。
對蜀漢做了許多的事情,可是在他的人生最後時刻,因為性格問題做了一件錯事,從而導致他留下了惡名。
公元234年,諸葛亮去世,按照遺囑,姜維和魏延應該留下斷後,然後其他軍隊應該由長史楊儀帶著退回漢中回到成都,可是魏延出於和楊儀的個人恩怨,不顧大局,帶著軍隊衝到前面燒斷閣道,企圖斬殺楊儀,奪取軍權,此舉激起了整個大軍的憤怒,即使是其麾下的將士也不再依附而紛紛離開,最後導致魏延被馬岱斬殺,其三族也被楊儀所滅。
雖然魏延本人並沒有謀反的意圖,可是這種只顧私利而不顧大局的極端行為極大地損害了蜀漢的利益,因此被所有人唾棄。
魏延做的這件錯事雖然最後平息了,可是導致蜀漢損失了一員大將,極大削弱了蜀漢的力量。
這就是魏延,一個譭譽參半的大將。
三、王平做了哪兩件事呢?
公元219年漢中之戰,曹操失敗,為魏將的王平投降劉備,被任命為牙門將、裨將軍。
公元228年,諸葛亮北伐,任命王平作為馬謖的副手,可馬謖不聽規勸以至街亭大敗。此戰失敗後,馬謖,李盛以及張休等人被斬殺,唯獨王平確保部隊不失,因此被任命為參軍,統領無當飛軍,此後又位列討寇將軍,被敕封為亭侯。
此後的幾年中,王平多次立功,被任命為漢中太守,駐守漢中。
公元244年,也就是諸葛亮去世十年後,曹爽率領十萬之眾進攻漢中。王平審時度勢,率領漢中不足三萬之眾利用漢中有利的地形和防守體系在興勢山上將曹爽的大軍抵禦在外,曹爽不敵而撤退。
此戰,王平取得了興勢之戰的勝利,為蜀漢的鞏固立下了汗馬功勞。
公元248年,興勢之戰後四年,王平去世。
興勢之戰是王平生平之中取得的最大勝利,此戰奠定了王平在蜀漢軍中的地位。
四、總結。
相對於姜維和魏延來說,王平一生雖然取得許多功績,可是真正拿得出手的只有興勢之戰。此戰王平雖然擊退了曹真大軍,可是並未取得了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的絕對勝利,因此雖是勝利,並不能算是大勝。
魏延在名聲上勝過王平,主要表現在他建立了蜀漢的防禦體系,確保漢中此後數十年牢不可破,此後其他人只需要延續他的防禦體系就可以確保漢中不失,除此外,魏延做錯的那件事的影響卻很大,雖然名聲並不好,臭名聲也是名聲吧。
姜維更不同,他主動率軍屢次出擊曹魏,雖然戰績不佳,可是在蜀漢弱小的情況依然鞠躬盡瘁,繼承劉備以及諸葛亮的遺志,屢敗屢戰,其精神炳耀千古。
可見,總體來說,姜維表現最佳,其次是魏延表現譭譽參半,而王平則末之。
王平沒有魏延和姜維出名,原因是姜維做了三件事,對了兩件,錯了一件,而魏延做了兩件事,卻錯了一件,那麼王平呢?我們一起看看。
一、姜維做了哪三件事呢?
姜維的一生是努力的一生,是光明磊落的一生,也是鞠躬盡瘁的一生,也是悲情的一生,在他的一生中,主要做了三件事,其中有兩件事是對的,一件事是錯的,那麼哪兩件事是對的呢?
姜維做對的兩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屢伐曹魏。
如果單看小說,姜維有九次侵犯曹魏。從歷史的事蹟來看,足足十一次之多,時間跨度比較大,從公元238年至公元262年,跨越時間長達26年之久。在這麼多年中發動了十一次對曹魏的大小戰役,相當於兩年一次。
當然,有的年份可能沒有出兵,有的年份有兩次或者三次不等。
姜維伐魏的戰績不是那麼顯赫,但依然有一些成效,總計大勝兩次;小勝三次;對峙不克四次;大敗一次,小敗一次。
蜀漢是小國,曹魏是大國,總體人口是蜀漢的七倍以上。如果說在戰場上蜀漢士卒戰死一個,曹魏士卒至少要戰死七個才能扯平,否則對蜀漢來說就是失敗的戰役。
可是綜合來看,姜維發動這些戰役,即使大勝不過兩次,其程度只是大量地殺傷了對手。
依照古代那種面對面對砍的打仗模式來看,一般也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這樣算下來,蜀漢依然還是輸了,畢竟國小民少,耗不起。
對於那些大敗或者小敗的戰役來說,更是不划算的買賣,可見,姜維發動的這些戰役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失敗的,空耗了國力,疲敝了國民。
如果這樣,那姜維發動的北伐戰役是不是就沒有意義?是錯誤的戰爭呢?反過來說,是不是不打仗,只是一味地困守蜀地,蜀漢是不是可以堅守更長時間?會不會最後消滅曹魏?
答案是否定的。
在蜀地有許多人建立過國家,如西晉末年李特在蜀地建立了成漢,存在了41年;五代十國的前蜀,建立者為王建,其國家只是存在了18年;再如孟知祥建立了後蜀,也只是存在了32年。
最長的如李特建立的成漢,長達41年之久,其他的年限都很短,反觀一直不停伐魏的蜀漢卻矗立了43年,是這些國家中最長的,可見是否頻繁北伐並不是導致蜀漢滅亡的根本原因。
頻繁伐魏確實會導致國家疲敝,民生凋敝,可是即使不伐魏,依然會導致國家疲敝,民生凋敝,原因是蜀漢政權自身昏暗墮落導致的國力下降給予敵人可乘之機。
蜀漢政權真正衰敗的根源是以劉禪為首的政權出現了系統性的昏暗,這才是導致其滅亡的根本原因。
相反,姜維不停的北伐極大地牽制了曹魏的力量,維護了蜀漢的安定,促使曹魏不敢小覷蜀漢。
《三國志·鍾會傳》:文王以蜀大將姜維屢擾邊陲,料蜀國小民疲,資力單竭,欲大舉圖蜀。惟會亦以為蜀可取,豫共籌度地形,考論事勢。
當司馬昭打算征討蜀漢的時候,滿朝文武只有鍾會附和司馬昭的倡議,即使常常和姜維鏖戰的鄧艾也反對司馬昭的計劃,可見姜維北伐對曹魏造成的威懾還是非常大的。
正是姜維長期伐魏對曹魏形成了威懾,因此延續了蜀漢的生命力。
可見姜維伐魏是他做對的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就是絕地反擊。
公元263年,鄧艾偷渡陰平擊敗了諸葛瞻,逼降了劉禪。在劉禪的命令之下,擁有五萬之眾的姜維不得不放下武器向鍾會投降。
在姜維的鼓動和謀劃之下,鍾會兼併了鄧艾,擁有兵力高達二十三萬之眾。野心極度膨脹,鍾會企圖自立,而此時的姜維也打算借鍾會之手將曹魏在蜀中的各個將校一舉消滅乾淨,以此企圖復國。
密書與後主曰:"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從姜維寫給劉禪的密信中可以看出,姜維身處危難之際依然想著如何復國,鐵血丹心只為蜀漢。只是可惜,鍾會顧慮重重,錯過了時機導致功敗垂成,姜維戰死,復國成了泡影。
姜維做的這件事雖然沒有成功,但其對蜀漢的忠心日月可鑑,足以彪炳青史。
姜維做錯了一件事
公元258年,也就是屢次伐魏失敗後,姜維更改了漢中的防禦戰略,由以前的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改為諸圍皆斂兵聚谷。將漢中外圍的防守撤掉,放敵人進入漢中,主要堅守樂城和漢城以及關城,等到敵人疲敝回撤的時候,再發動對其攻擊,從而贏得勝利。
以前的戰役只能獲得小勝,如果按照諸圍皆斂兵聚谷的戰法,誘敵深入然後聚殲,可以獲得大勝。
這個戰略構想看起來很好,可是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後期,蜀漢軍權權力分散,遇到緊急情況,無法聚集全力對付侵犯之敵,而且蜀漢政權已經非常昏暗,人心散了,面對強敵已經沒有齊心協力對敵的心態和意志。
因此姜維修改漢中防禦體系後,直接導致漢中失守,蜀漢亡國,這就是姜維做錯的一件事。
二、魏延做了哪兩件事?
魏延作為蜀漢中期的將領,為蜀漢的建立和鞏固立下了汗馬功勞,特別是在公元219年,劉備任命名聲不顯的魏延為漢中太守,讓他在漢中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起了漢中防禦體系,從而確保了漢中四十多年沒有被曹魏攻破,保證了蜀漢的安危,可謂居功甚偉,這就是魏延做對的最大的事情。
對蜀漢做了許多的事情,可是在他的人生最後時刻,因為性格問題做了一件錯事,從而導致他留下了惡名。
公元234年,諸葛亮去世,按照遺囑,姜維和魏延應該留下斷後,然後其他軍隊應該由長史楊儀帶著退回漢中回到成都,可是魏延出於和楊儀的個人恩怨,不顧大局,帶著軍隊衝到前面燒斷閣道,企圖斬殺楊儀,奪取軍權,此舉激起了整個大軍的憤怒,即使是其麾下的將士也不再依附而紛紛離開,最後導致魏延被馬岱斬殺,其三族也被楊儀所滅。
雖然魏延本人並沒有謀反的意圖,可是這種只顧私利而不顧大局的極端行為極大地損害了蜀漢的利益,因此被所有人唾棄。
魏延做的這件錯事雖然最後平息了,可是導致蜀漢損失了一員大將,極大削弱了蜀漢的力量。
這就是魏延,一個譭譽參半的大將。
三、王平做了哪兩件事呢?
公元219年漢中之戰,曹操失敗,為魏將的王平投降劉備,被任命為牙門將、裨將軍。
公元228年,諸葛亮北伐,任命王平作為馬謖的副手,可馬謖不聽規勸以至街亭大敗。此戰失敗後,馬謖,李盛以及張休等人被斬殺,唯獨王平確保部隊不失,因此被任命為參軍,統領無當飛軍,此後又位列討寇將軍,被敕封為亭侯。
此後的幾年中,王平多次立功,被任命為漢中太守,駐守漢中。
公元244年,也就是諸葛亮去世十年後,曹爽率領十萬之眾進攻漢中。王平審時度勢,率領漢中不足三萬之眾利用漢中有利的地形和防守體系在興勢山上將曹爽的大軍抵禦在外,曹爽不敵而撤退。
此戰,王平取得了興勢之戰的勝利,為蜀漢的鞏固立下了汗馬功勞。
公元248年,興勢之戰後四年,王平去世。
興勢之戰是王平生平之中取得的最大勝利,此戰奠定了王平在蜀漢軍中的地位。
四、總結。
相對於姜維和魏延來說,王平一生雖然取得許多功績,可是真正拿得出手的只有興勢之戰。此戰王平雖然擊退了曹真大軍,可是並未取得了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的絕對勝利,因此雖是勝利,並不能算是大勝。
魏延在名聲上勝過王平,主要表現在他建立了蜀漢的防禦體系,確保漢中此後數十年牢不可破,此後其他人只需要延續他的防禦體系就可以確保漢中不失,除此外,魏延做錯的那件事的影響卻很大,雖然名聲並不好,臭名聲也是名聲吧。
姜維更不同,他主動率軍屢次出擊曹魏,雖然戰績不佳,可是在蜀漢弱小的情況依然鞠躬盡瘁,繼承劉備以及諸葛亮的遺志,屢敗屢戰,其精神炳耀千古。
可見,總體來說,姜維表現最佳,其次是魏延表現譭譽參半,而王平則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