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老沈一

    《後漢書》,是一部很值得一讀的東漢斷代史。

    唐之前,盛行《三史》的說法,上至朝廷,下至民間文人,都推崇《史記》《漢書》和《後漢書》。唐之後,《三國志》被加了進來,簡稱《四史》。

    所以被推崇,不外是因為以上史籍,記載了寶貴的史料,且文筆精美,寓意深遠。

    所謂“一千個人眼中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具體的讀書心得,是不可以越俎代庖的。

    所以,就來說些《後漢書》的基礎性背景素材,或可引起朋友們對閱讀此書的興趣。

    《後漢書》,共120卷,含《紀》10卷、《傳》80卷、《志》30卷。

    《紀》《傳》,為南朝宋范曄著。《志》,為晉司馬彪撰。後人亦稱司馬彪所著為《續漢書》。

    范曄,頗有些“傳奇”的味道。

    其字蔚宗,南朝宋順陽(今河南淅川)人,生於晉安帝隆安二年(公元398年)。爺爺是晉豫章太守範甯。父為宋侍中範泰。

    《宋書》載,范曄“母如廁產之,額為磚所傷,故以磚為小字。”

    他是庶子,“少好學,善為文章,能隸書,曉音律。”後過繼給了堂伯範弘之,因而襲“武興縣五等侯”。

    成年後,范曄曾任彭城王劉義康的參軍,幾次升遷,官至尚書吏部郎。

    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其因在彭城太妃即薨未藏之時宴飲為樂,觸怒劉義康,貶為宣城太守。

    此時,范曄開始撰寫《後漢書》。

    一種說法,是他類於司馬遷發奮著史。另一種說法,是范曄根本不把貶謫當回事。

    大概後一種說法更切近他的性格。

    《宋書‬》載,范曄琵琶彈得相當好,且常作新曲。晉文帝慕其名,很想聽他彈奏,可范曄偏偏“裝聾作啞”就是不理會。一次文帝筵宴眾臣眾臣,對范曄說:“我想唱歌,你為我彈琵琶伴奏吧!”范曄不得不從命。而文帝歌聲一停,他也就不再彈了。

    或許,如此“性格孤傲”,才能寫出不為他人觀點,尤其是權貴所左右的史籍吧。

    范曄畢竟還是有些才能,後來又幾次升遷,官至左衛將軍、太子詹事。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范曄被告發與孔熙先等密謀擁立劉義康,遂以謀反罪被處死刑。時年47歲。

    其實,在范曄之前,已有多家東漢史作。

    《東觀漢記》,為官史性質。私人著錄的,有三國吳謝承的《後漢書》;晉薛瑩的《後漢紀》;晉司馬彪的《續漢書》,晉華嶠的《後漢書》;晉謝沈的《後漢書》;晉張瑩的《後漢南記》;晉袁山松的《後漢書》等等。

    范曄廣覽諸書,博採眾長,擷英取華,自定體例,刪繁補略,訂訛考異,推陳出新,寫出了自己的《後漢書》。

    當然,他所吸取最多的,是《東觀漢記》。

    然而無論如何,范曄此書,“高”出之前諸書不是一星半點兒。

    所以,此《後漢書》一舉取代了各種前書,被後人看作是“正史”了。

    范曄對《後漢書》的“寫作計劃”是——《十紀》《十志》《八十列傳》,合為百卷,與《漢書》相應。但《十志》尚未寫成,范曄便被殺了。

    雖然范曄“看齊”《漢書》,但實際上並非沒有“創新”。

    比如,《後漢書》之《紀》《傳》的編次,與《漢書》便有不同。《紀》之末篇為《皇后紀》,近於《漢書·外戚傳》但大有新意。《傳》,較之於《漢書》,新立了7篇“類傳”,即《黨錮傳》《宦者傳》《文苑傳》《獨行傳》《方術傳》《逸民傳》《列女傳》,也始開史籍撰著蹊徑。

    還要說的是,現在《後漢書》中的《律歷》《禮儀》《祭祀》《天文》《五行》《郡國》《百官》《輿服》等《八志》,是後人從司馬彪《續漢書》中取出來補進來的。

    這《八志》不能不說亦相當精彩。比如《輿服》,記錄了中國最早的官服輿制。

    可惜的是,司馬彪的《續漢書》中沒有非常重要的《食貨志》,只能靠後來的《晉書》聊補一二了。

    范曄被殺,來不及如司馬遷一樣寫一篇《太史公自序》和班固《漢書》的《敘傳》,為《後漢書》寫一篇自序。

    這是一大遺憾。

    中華書局註釋本中,收入了范曄在獄中寫給甥侄們的一封信。信中,詳述了他的治學態度及對未完成的《後漢書》之想法。

    後世,對《後漢書》註釋多多。

    現在學者們,大都認為1965年的中華書局本,是相當精彩的一個註釋版本。

  • 2 # 追趕光速

    讀《後漢書》時,莫名的那些碎片在腦海中翻湧。那些嬉笑怒罵,那些義正辭嚴,那些陰謀卑劣,那些陽謀春秋,那些吹角連營,那些殺聲震天……這一幕幕,都將一切人和事裹挾進去無法脫身。就如水中浮萍沉浮不由己。有人生,有人殤,雖免不了最終歸入一片黃土,但歷史會記錄下他們的哪怕一絲一縷光亮。

    也曾壯懷激烈,甘願一腔熱血皆為建立功業,也曾愁苦傷懷,只因緣際會引得遺恨傷懷。當這一切都變為歷史,經歷風霜的洗禮之後,也許我們終會發覺,這一切的糾結錯落只為了因應一句話“浮生太短,無常太長”。

  • 3 # 歷史長河邊的磨坊

    沒啥感覺

    讀史的門檻比較低,也就是高中文言文水平。但想要真正將史書讀下去,並著迷,那這個門檻是相當高的,可能要到歷史學博士水平。

    比如民國史,這個對大家來說比較簡單,因為時代比較近,民國時期人的思想意識與今人比較接近,再加上各種史料又比較多,讀者天生就有相應的基礎,理解起來就比較容易。

    但是到了東漢,不說社會環境,就說各人的官職,朝廷組織機構,宦官、外戚,軍事系統等等,都是一抹黑。

    更細一點,當時的經濟結構,農民種多少畝,官府怎麼收稅,收稅的容器是什麼標準。還有交通工具,牛車還是馬車,冶鐵技術,還有刑罰,監察等系統,全都不知道。

    讀《後漢書》除了認識漢字後,根本就不明白‘此人”要做什麼,為什麼這樣做?

    就相當於讀一本流水賬,完全不知道它在說什麼。

    真正要讀通一本史書,最基本的就是要知道“王朝”的主要執行規則是什麼。

    就像公司的流水賬,對精通財務的專業人員來說,這就是寶藏,從中可以挖出大量的資料並支撐結論,而對於普通人,流水賬沒有任何價值,普通人只認識數字,卻不明白數字背後的東西。

    史書與財務流水賬也是一樣的,有大量的基礎的專業人員與初入歷史領域的人看的雖然是同一本書,但得到的東西是絕然不同的。

  • 4 # 行者

    《後漢書》,是南朝宋時期歷史學家范曄編撰的史類文學作品,屬“二十四史”之一。《後漢書》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後漢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取自司馬彪《續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後漢書》大部分沿襲《史記》、《漢書》的現成體例,但在成書過程中,范曄根據漢朝東漢時期一代歷史的具體特點,則又有所創新,有所變動。

    《後漢書》結構嚴謹,編排有序。如八十列傳,大體是按照時代的先後進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為兩漢之際的風雲人物,其後的九卷是光武時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將領。

    《後漢書》的進步性還體現在勇於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頌正義的行為方面,一方面揭露魚肉人民的權貴,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剛強正直、不畏強暴的中下層人士。例如,在《王充王符仲長統傳》中,范曄詳細地收錄了八篇抨擊時政的論文。

    《後漢書》是歷史類文學作品,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漢朝東漢時期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後漢書》紀十卷和列傳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曄,章懷太子李賢注,此書綜合當時流傳的七部後漢史料,並參考袁宏所著的《後漢紀》,簡明周詳,敘事生動,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後漢史。北宋時,有人把晉朝司馬彪《續漢書》志三十卷,劉昭注,與之合刊,成《後漢書》。首先,他在帝紀之後添置了皇后紀。漢朝東漢時期從和帝開始,連續有六個太后臨朝。把她們的活動寫成紀的形式,既名正言順,又能準確地反映這一時期的政治特點。其次,《後漢書》新增加了《黨錮傳》、《宦者傳》、《文苑傳》、《獨行傳》、《方術傳》、《逸民傳》、《列女傳》七個類傳。范曄是第一位在紀傳體史書中專為婦女作傳的史學家。尤為可貴的是,《列女傳》所收集的十七位傑出女性,並不都是貞女節婦,還包括並不符合禮教道德標準的才女蔡琰。

    後漢書

    《後漢書》自有其特點。從體例上看,與《史記》和《漢書》相比,有一些改進。在本紀方面,它不同於《漢書》的一帝一紀,而是援引《史記·秦始皇本紀》附二世胡亥和秦王子嬰的先例。在《和帝紀》(和帝劉肇)後附殤帝(殤帝劉隆),《順帝紀》(順帝劉保)後附衝、質二帝。這既節省了篇幅,又不遺漏史實,一舉而兩得。在皇后方面,改變了《史記》與《漢書》將皇后列入《外戚傳》(呂后除外)的寫法,為皇后寫了本紀。這樣改動,符合東漢六個皇后臨朝稱制的史實。

    在列傳方面,《後漢書》除了因襲《史記》、《漢書》的列傳外,還新增了黨錮、宦者、文苑、獨行、方術、逸民和列女七種列傳。

    《後漢書》宋白鷺洲書院刻本

    這些列傳既是新創,又反映了漢朝東漢時期的實際情況。如漢朝東漢時期一代黨錮大興,許多比較正直的大臣都以結黨的罪名被殺;另外,漢朝東漢末年的宦官多參與朝政、殺戮大臣,是黨錮之獄的主要製造者。這些現象充分反映了漢朝東漢時期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和鬥爭。范曄根據這些史實,創立了黨錮和宦者兩個列傳。

    為列女立傳,最早始於漢朝西漢時期的劉向,范曄在劉向的啟發下增寫了《列女傳》,這在正史中是第一次出現。他寫《列女傳》的宗旨是:“搜次才行尤高秀者,不必專在一操而已。”他的《列女傳》中,有擇夫重品行而輕富貴的桓少君、博學的班昭、斷機勸夫求學的樂羊子妻、著名才女蔡琰等,不拘於三綱五常的界域。

    《後漢書》的列傳,還往往打破時間的順序,將行事近似的人寫成合傳。如王充、王符和仲長統三人,並不是同時代的人,因為他們都輕利祿而善屬文,行為近似,所以合傳。

    范曄的祖父範寧曾任晉豫章太守,著《穀梁集解》一書。《十三經注疏》中的《穀梁傳註疏》就是以《穀梁集解》為基礎寫成的。他的父親範泰官拜金紫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是宋武帝劉裕的得力助手。他博覽群書、潛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所以范曄有很深的家學淵源,一直以名門之後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節,仕宦不甘居人後,著述也不甘居人後。以此成名,也以此喪身。

    元嘉九年(432年),范曄在為彭城太妃治喪期間,行為失檢得罪了司徒劉義康,被貶為宣城太守,范曄鬱郁不得志,就藉助修史來寄託他的志向,開始寫作《後漢書》。

    范曄以《東觀漢記》為基本史料依據,以華嶠書為主要藍本,吸取其他各家書的長處,刪繁補缺,整齊故事,超越眾家,後來居上。所以到了唐代,范曄《後漢書》取代《東觀漢記》,盛行於世。而諸家《後漢書》,除袁宏《後漢紀》外,都相繼散亡。於是范曄《後漢書》成為現在研究漢朝東漢時期歷史的最基本的依據。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當他完成了本紀、列傳的寫作,同時又和謝儼共同完成《禮樂志》、《輿服志》、《五行志》、《天文志》 、《州郡志》等五志的時候,有人告發他參與了劉義康的篡位陰謀,因此下獄而死。謝儼怕受牽連,毀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後漢書》只有紀傳部分流傳了下來。

    思想價值

    關於《後漢書》的思想價值,清人王鳴盛評曰:“範書貴義德,抑勢利,進處士,黜奸雄,論儒學則深美康成(鄭玄),褒黨錮則推崇李(膺)、杜(密),宰相無多述而特表逸民,公卿不見採而特尊獨行。”(王鳴盛《十七史商榷》)應當說,這個評價頗為中肯,然“公卿不見採”改為“公卿少見採”可能更恰當,且褒隱逸、尊獨行亦未到極端的程度,只不過和其他正史相比較突出罷了。具體說來,《後漢書》有肯定王權秩序、頌揚忠貞名節等儒家正統思想,亦有褒揚避世隱逸、狂狷放達的道家玄學思想,還有對佛教思想的批判等。

    宣揚儒家正統思想亦應為《後漢書》的基本內容。《後漢書》中對大部分人物的褒與貶,有一個正統儒家思想的標準:有利於社稷安定、國計民生的忠貞之士,即受褒美;反之,即受貶責。

    《後漢書》中褒讚了大量的勤政愛民者。如《循吏列傳》中記傳衛颯時,贊其人“理恤民事,居官如家,其所施政,莫不合於物宜”;記傳王景時,歷數其修渠治水、教民耕作蠶織等政績,贊其勤政愛民;記傳王渙時,寫其敦儒學,習《尚書》,讀律令,清正廉明,善斷案,“曲盡情詐,壓塞群疑,又能以譎數發擿奸伏……”又如在卓茂、魯恭、魏霸、劉寬等傳記中,贊其治行卓著;杜根、劉陶、李雲等傳記中,贊其仗義直諫;班超、梁謹等傳記中,贊其大智大勇,立功西域……這種讚揚表現了對王權秩序和國計民生的維護。

    《後漢書》中還對仗義執節者大加讚美。《黨錮列傳》中寫李膺受陷害、遭黨錮之禍時,拒不逃避,曰:“事不辭難,罪不逃刑,臣之節也。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將安之?”從容就死。範滂“少厲清節,為州里所服。舉孝廉,光祿四行(敦厚、質樸、遜讓、節儉)”,及遭黨禍,亦慷慨就死:“其母與之訣,滂白母曰:‘仲博(其弟)孝敬,足以供養。滂從龍舒君歸黃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與李、杜齊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復求壽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辭。”這是一幅捨生取義、母子訣別的撼人圖畫。顯然,范曄對此是大加讚美的,亦即是對封建忠義的讚美。

    與作者對上述記傳人物的態度相反,范曄對外戚、宦官的橫暴專權、禍國殃民則大加撻伐。東漢中葉,和帝、安帝以後,皇帝都是幼年即位,不能執掌朝綱,於是開始了外戚與宦官爭奪王朝統治權的混亂局面。如桓帝與單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宦官計議殺了梁冀,五人俱被封為侯。於是,他們居功自傲,把持朝綱,窮奢極欲,禍國殃民。《後漢書》對上述的外戚與宦官們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批判。

    綜上所述,可見《後漢書》肯定了王道秩序,讚美賢達忠義,鞭撻奸佞邪惡,基本上體現了儒家正統思想觀念。其實,這也是它被定為“正史”的根本原因之一。

    《後漢書》對佛教與讖緯思想基本上是否定的。在《西域傳·論》中,范曄評價佛教說:“詳其清心釋累之訓,空有兼遣之宗,道書之流也。且好仁惡殺,蠲弊崇善,所以賢達君子愛其法焉。然好大不經,奇譎無已,雖鄒衍談天之辯,莊周蝸角之論,尚未足以概其萬一。又精靈起滅,因報相尋,若曉而昧者,故通人多惑焉。”指出了佛教的荒誕不經。又,《張衡傳》中載其《請禁圖讖》一篇,作者以欣賞的口吻敘述了他上疏的情況:“衡以圖緯虛妄,非聖人之法,乃上疏曰:‘此皆欺世罔俗,以昧勢位……宜收藏圖讖,一禁絕之,則朱紫無所眩,典籍無瑕玷矣。’”聯絡《宋書》本傳中亦說范曄“常謂死者神滅,欲著《無鬼論》”,其臨死前“語人寄語何僕射:天下決無佛鬼”,亦有助於理解《後漢書》的這一思想傾向。

    天文貢獻

    《後漢書》中有如下記載:“十月癸亥,一客星出於南門,其大如斗笠,鮮豔繽紛,後漸衰萎,於次年六月沒。”後漢書這段文字記錄了發生於2000年前的超新星爆發事件,如今科學家為這個超新星編號為RCW 86,距離地球大約8000光年 [3] 。

    《後漢書》記錄2000年前爆發的超新星合成圖

    公元185年正值中國的漢朝東漢時期,當時中國的天文學家在天空中觀察到一次超新星爆發過程並對此做了記錄。他們稱之為“客星”。當時的中國天文學家們在夜空中看到了一顆極亮的“新星”,色彩鮮豔,直到第二年的6月份才逐漸消失,前後一直在天空閃耀了將近8個月。20世紀60年代,科學家們經過研究後確認,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超新星爆發紀錄。

    2011年最新的天文研究發現,藉助美國宇航局斯皮策空間望遠鏡以及廣角紅外巡天探測器(WISE)的強大紅外觀測能力,科學家們發現這一超新星爆發發生於宇宙中一片氣體和塵埃相對匱乏的區域。這樣的環境讓超新星爆發發出的光芒得以傳播地更快也更遠。這個超新星爆發留下的遺蹟如今已經變得非常巨大,擴張速度極快。事實上它如今的尺寸比我們預料一個2000年爆發的超新星應當遺留的遺蹟尺寸整整大了2~3倍。

    中國古代天文學家觀察到的RCW 86屬於一類所謂的Ia型超新星。雙星系統中,一顆和太陽類似的普通成員恆星逐漸年老,終於走向死亡。它收縮成一顆緻密的白矮星。但是由於它屬於一個雙星系統,於是它開始從其伴星身上“盜取”物質。物質以吸積盤形式下降抵達白矮星的表面,在此過程中由於勢能釋放以及摩擦作用使白矮星的溫度不斷上升。當這種吸積作用速度太快太劇烈時,白矮星的質量將不斷增加,核心區溫度急劇上升,最終在一瞬間引發劇烈爆炸,徹底摧毀白矮星。這種爆炸極為劇烈,其在1秒內發出的能量幾乎相當於太陽在其整個主序星階段發出能量的總和,因而極其明亮。白矮星就像是一塊已經燃燒完,但還冒著煙的煤渣。如果這時候你給它倒上一桶汽油,它立即又會再次燃燒。科學家研究首次揭示一顆白矮星可以在自己周遭清出一個清空區,隨後才發生Ia型超新星爆發。正是這一清空區可以解釋為何RCW 86爆發遺蹟會變得如此之大。當爆發發生時,大量碎屑物質急速向外擴散,由於周遭已經被清空,因而沒有氣體或塵埃阻擋減速。這就讓超新星爆發產生的圓球狀碎屑雲得以迅速擴散至巨大的規模。

    史書特色

    體例特點

    (1)無“表”

    《後漢書》雖然只有本紀、列傳和志,而沒有表,但范曄文筆較好,善於剪裁,敘事連貫而不重複,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無表的缺陷,使以後史家競相效法。

    (2)創制類傳

    《後漢書》繼承了前代的紀傳體制,但在編寫上又有所創新。在人物類傳方面,除承襲《漢書》的《循吏》《酷吏》《儒林》等類傳外,憑著對社會的更進一步的剖析與理解,結合東漢社會的特點,他又創制了前代史書中所沒有的《黨錮》《宦者》《文苑》《獨行》《逸民》《方術》《列女》等7種新的類傳,而後6種類傳為後世大多數紀傳體史書承襲,“所增《文苑》《列女》諸傳,諸史相沿,莫能刊消”(邵晉涵《江南書錄》),使緣乎東漢歷史的體例獲得了超越時序的永恆的史學價值;

    (3)合傳編寫

    在合傳方面,范曄受類傳編纂的影響,不拘時序把有相似點的人物放在一起撰寫(但又不同於類傳),這使編者更易於編寫,而讀者更易於理解把握所傳人物,對後世史學編纂亦有很大影響。范曄新增類傳對後世的影響,是有目共睹的了。

    文學特點

    (1)觀點鮮明

    《後漢書》除體例上的創新外,最顯著的是觀點鮮明,褒貶一語見地。如,他不為那些無所作為的大官僚立傳,而為許多“操行俱絕”的“一介之夫”寫了《獨行列傳》,充分地表明瞭他愛憎分明的態度;《黨錮傳》則正面歌頌了張儉、範滂和李膺等人剛強正直的風尚;在《楊震傳》中,多處歌頌了楊震及其子孫廉潔奉公的家風;《宦者傳》讚揚了蔡倫等“一心王室”的忠介之士,對於侯覽等人則直書其“兇家害國”。特別是《後漢書》的“論”“贊”,以犀利的筆鋒評判是非,表彰剛正,貶斥奸惡而嘲笑昏庸,更是一大優點。

    《後漢書》中華書局版

    (2)再現歷史,史料充足

    《後漢書》再現了漢朝東漢時期的歷史,儲存了漢朝東漢一代的諸多史料。漢朝東漢時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狀況,朝代興衰歷變,歷史大事件等等,諸如黨宦之爭、黨錮之禍、圖讖盛行等史實,皆賴其儲存記錄。《後漢書》還學習了班固的《漢書》,儲存了漢朝東漢學者大量有價值的論著,於人物傳記中附載,如《崔寔傳》中載其《政論》一篇,《桓譚傳》中載其《陳時政》一篇,《張衡傳》中載其《客問》、《上陳事疏》和《請禁圖讖》等三篇,《蔡邕傳》載其《釋誨》一篇,等等。這些論著,都是研究東漢社會的珍貴史料,且對後代社會有一定的參考和實用價值,若不是范曄附錄書中,恐怕早已淹沒於歷史長河中了。

    歷代影響

    編輯 播報

    范曄在編著思想上則更類司馬遷,他在《班彪列傳》中雲:“彪、固譏遷,以為是非頗謬於聖人。然其論議常排死節,否正直,而不敘殺身成仁之美,則輕仁義、賤守節愈矣。”批評了班固《漢書》的思想侷限。所以,范曄在《後漢書》中,承襲了《史記》中的《滑稽》、《日者》、《龜策》而創制了《獨行》、《逸民》、《方術》等類傳,並首創了《列女傳》以褒美女子中“才行尤高秀者”,打破了以往史書中拘於正統思想而除皇族女性外不為女性立傳的禁例等,足見范曄著史書的科學態度和才華膽識,非班固等所能比擬。至於後世史家承襲《列女傳》體例而將其內容改為“烈女節婦”傳,比范曄的編著思想正統卻遜色多了。

    范曄所新設定的七個類傳,除《黨錮列傳》以外,對後世史家影響是比較大的。多數類傳都為後來的史家所沿襲。從歷史編纂學的角度看,范曄所撰的《後漢書》雖比不上司馬遷所著《史記》那樣,創立紀傳體史書的宏規,也沒有如班固撰《漢書》那樣,建立紀傳體斷代史的範例。但是在完善紀傳體斷代史方面,卻作出了較大的貢獻。這主要表現在類傳的設定。

    《史》、《漢》類傳比較少,一方面是社會歷史現實反映還沒有這主面的需要,另一方面就是史家造作之初,還沒有顧及到這些方面。例如劉向在西漢末寫了《列女傳》,《漢書》為設定這一類傳是完全有條件的,而班固卻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又如儒林、文學的分別立傳也是有必要的,《漢書》沒有分立,到范曄才實現了這一客觀需要。從《後漢書》新增了七個類傳以後,紀傳體史書的類傳名目,大體上就齊備了。後來的紀傳體史書只在個別傳目有所增減外,基本固定下來了。

    《後漢書》所以成為不朽的史學名著,也因為它在編撰上取得了很大成功。 紀傳體是一種綜合體裁,在這種體裁中如何統籌全域性,詳略得當地再現史實,是個很棘手的問題。范曄對全書作了細緻的整體規劃,對史實進行了認真的剪裁。書中所述史實規避得法,彼此間既有照應,又不重複繁冗,表現出高超的史學技巧。透過他的妙手剪裁,《後漢書》井井有條地敘述了漢朝東漢一代的歷史興亡大勢,錯落有致地描畫出漢朝東漢一代的社會、民情與人物百態。劉知幾稱讚《後漢書》“簡而且周,疏而不漏”(《史通·補註》),王應麟則說:“史裁如範,千古能有幾人?”(王先謙《後漢書集解》引)都充分肯定了他這方面的成就。

  • 5 # 呆萌小索隆

    讀《後漢書》 《後漢書》在描寫各個人物時不遺餘力,成功的為讀者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使

    我們在讀他們傳記的時候,常常能對其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許多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成語、

    俗語,例如“樂此不疲”“疾風知勁草”“馬革裹屍”“舉案齊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

    也都是出自這裡。加上這本書在前後內容上剪裁得體,敘述決不雷同,閱來毫無冗贅之感,

    的確可以算是正史中難得的佳作。 該書還有一個值得稱讚的地方:它對人物的評價較為客觀,很多論述不失公允,也較為

    真實的記載了後漢不少人物的生平事蹟。在運用“春秋筆法”的時候,范曄也沒有完全憑藉

    自己的喜好來過度的褒揚或者貶低某類人,這一點尤為難得。雖然,范曄自己本也是出自書

    香世家,在《後漢書》中有意識無意識的拔高了名士,並以“矯枉故直必過”為後漢名士的

    某些極端行為開脫,而對宦官則多有貶斥,稱他們為“刑餘之醜”,但他也批評袁紹遍誅閹宦

    是“以暴易亂”,表彰閹宦中“亦有忠厚平端,懷術糾邪”,言論算是很中肯了。 當然,《後漢書》也難免有些美中不足。其一就是:列傳部分如果從單篇來看,是遵循了

    “以類相從”的原則,但就整個列傳框架結構來看,各傳之間的結構編排卻比較散。比如宗

    室諸王的傳記,在《史記》《漢書》中雖然也按時間先後順序散排入各卷,但它們有“表”來

    進行專門的彙總,《後漢書》既缺“表”、“世家”等形式,本可以通過幾個連續的卷號把它們

    放在一起。可范曄沒有這樣做,而是將它們散排入列傳第四、第三十二、第四十、第四十五

    卷中,這就使整個結構框架體系失於梳理。最末尾的諸夷部分倒是整理得比較好,其內容分

    區域連續排在列傳的第七十五至八十卷中,是《後漢書》中唯一梳理得比較成功的部分。此

    外,循吏、酷吏等部分連續排在列傳的第六十六至七十四卷,也算不錯,可惜與之相類的黨

    錮部分被排到列傳第五十七卷,沒有與它們聚在一起,卻屬失於計較了。 對於褒揚正統天命的部分,范曄做得比司馬遷、班固要好。《東觀漢記》中記載關於劉秀

    出生時所謂的“赤光照室”、“田生嘉禾”、“鳳凰來集”等,范曄都沒有寫入《光武紀》中。

    雖然,范曄在寫劉玄稱帝時加了句“羞愧流汗,舉手不能言”,以證明劉玄非真命天子,但這

    總比《史記》《漢書》中公然把“龍交劉媼生劉邦”的故事編進《高祖紀》強得多。可惜范曄

    出於時代的侷限,也免不了作史時按照“信以傳信,疑以傳疑”的標準收入一些神異事件。

    比如王忳理女鬼之冤等事,完全就類似於《子不語》等神怪小說中的內容了。 《後漢書》最大的缺陷在於它沒有系統記敘黃巾大起義。也許在范曄看來,這場前後有

    幾十萬農民參加的運動,由於缺乏精英領導,沒有太多可以敘述的東西,所以有關它的資訊

    僅僅散見於本紀和一些相關人物的列傳中。解放後,黃巾大起義開始為史家所讚揚,學者們

    普遍認為它體現了農民階級對地主階級的反抗鬥爭,對後漢的滅亡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林

    劍鳴的《秦漢史》將“黃巾大起義”和“東漢的滅亡”合為一章,就是這種看法的代表。筆

    者在這裡無意分辨幾種看 法對錯的問題,我們可能要注意的是另外一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農民起義的原因不

    盡相同,所起的作用也各異,在表面相同的階級背景下,其性質可能是完全相反的。所以我

    們更需要考慮的是:為什麼動輒數十萬的農民起義被迅速的鎮壓下去?這場起義為後漢帶來

    了什麼樣的影響?這些問題雖在《後漢書》之外,但要得到它的答案,我們卻仍必須透過範

    曄字裡行間中顯出的蛛絲馬跡來整理其邏輯。也只有如此,《後漢書》的這個最大缺陷,可以

    透過我們的細緻挖掘、分析,得到某些彌補。篇二:漢書讀後感2 漢書讀後感

    昨夜回京車上看《〈漢書〉讀後感》不覺淚滿襟,若不掉淚者,曾經一定不是好男人! 《漢書,感》中唯一讓人潸然淚下的莫過於作者對漢宣帝劉詢的故事的總結。可以引用

    作者的話來說可分為‘故劍情深’和‘南園遺愛’。 ‘故劍情深’講的是19歲的劉詢被大將霍光立為皇帝后,本打算讓自己的小女兒成為皇

    後。劉詢卻莫明其妙的下了一道詔書:我在貧微只是有一把木劍一直陪伴我,如能找到那把

    遺失的木劍我當重賞。

    這大概是歷史上最浪漫的一道詔書了,智商高的大臣開始找劍。情商高的大臣一聽就明

    白了,直到劉詢找的是落難時候的糟糠之妻——許平君。轉而力推此人,這才有了歷史上著

    名的‘許皇后’。

    ‘南園遺愛’說的是三年後權臣霍光的夫人霍顯竟派人毒害許皇后。當然了,史書上不

    會記錄一個男人為愛而悲痛欲絕的文字,何況是當朝皇帝。最後時刻,許皇后覺得沒有人更

    能瞭解自己的丈夫,一直放不下。宣帝哽咽說要陪她一起去,許平君摸著丈夫的臉說:“你還

    不瞭解我嗎,那不是你的性格,我心中有你,你心中有我、還有天下。從今往後你再不會為

    我而分心了,好好做你的事,大漢疆土是你的。”宣帝淚如雨下起身往外走“好、好、很好,

    你在南園等我”(南園是宣帝的陵墓,幾十年後自己也會在哪裡長睡) 從此宣帝勤儉治國、深察民間疾苦、廣開言路、整頓吏治大漢王朝迎來了著名的“中性

    時代”。這是一個男人在沒有被磨難和仇恨打倒後的自我超越,是一個大男人的開闊胸襟與責

    任使然。若干年後世俗的人們翻越歷史於此的時候,那些動人畫面依稀可見,歷史的聲音仍

    然清晰爽朗,從容中透著堅毅! 然而,往事跨千年,憾事閱萬卷。年年春草生,歷歷秋葉枯。讀書至此我卻有了另一種

    思緒,‘再大的功績,也不如輕鬆白鶴常伴,溪澗流水常在。談笑間,喧囂灰飛煙滅。看那燈

    火酒綠不盡和那滿世的撩人景色,卻敵不過孤獨背影旁的一聲嘆息!’ 如此一想,人生真是一個難題,寫些不押韻的小詩容易,可那些人生難題誰能解決,怎

    能一聲嘆息可以釋懷呢!敞開心胸問世間,有些事不是不想做就可以不做的,有些事不是想

    做就一定能做的。又有誰能坐懷不亂,觸目不驚的超凡灑脫呢。我只能心懷敬畏,遙遙遠眺

    越走越遠,啥也不說了,眼淚嘩嘩的!篇三:漢書讀後感 《漢書》讀後感

    勿以魔王論武安

    白起雖然是一位不世出的兵家奇才、赫赫戰神,卻不理權謀,配不上“梟雄”二字。史

    載:秦王欲以白起為將攻邯鄲,白起對昭王說:“邯鄲實非易攻,且諸侯若援救,發兵一日即

    到。我常有些奇怪的念頭:縱觀戰國數百載間,大小數十戰而未嘗一敗的將軍只有兩位:吳

    起和白起。這兩位將軍均擅長大兵團野戰。可惜他們的人生沒有交集,否則,雙雄並立的戰

    國會給我們更多精彩的兵家戰例。 不敗安得由天幸

    後世有許多人對衛青的成功尤其不忿,原因自然是衛青與漢武帝之間的“裙帶”關係,

    以及大文豪司馬遷在史記中對李廣的種種同情之辭。甚至連數百年後的大唐詩人王維都這麼

    說: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但在我看來,這更多的是一種不負責任,人云亦云

    的言論。

    衛青為人謙讓仁和,敬重賢才,從不以勢壓人。雖然戰功顯赫,權傾朝野,但從不結黨

    干預政事。他和霍去病不同,對士卒體恤較多,能與將士同甘苦,威信很高。 透過歷史的迷霧,我們可以看到,在一開始,漢武帝就不再打算重用李廣:李廣曾因罪

    被貶為庶人。庶人李廣因打獵歸來太晚,城門已經關閉,於是守城的霸陵尉“合理合法”的

    將“前”李將軍盡情侮辱了一番,讓李將軍在城門口坐了一晚上。後李廣復為右將軍,調霸

    陵尉入軍中,隨便找了理由就把他殺了。以他這種睚眥必報的心胸,漢武帝怎敢重用他? 千兵萬馬避白袍

    公元528年,北魏的北海王元顥以本朝大亂為由,率領本部向蕭衍投誠,並請求蕭衍幫

    助其成為北魏的皇帝。首戰睢陽,守城的魏將丘大千有著將近七萬人馬,上次被陳慶之一舉

    擊潰後,他似乎不服氣,上次你能打的掉我的營壘,是我大意,這次我再築堅固點,看你怎

    麼打。於是他仗著十倍於對方的兵力,築起九座連環相扣的營壘阻擋陳慶之前進的步伐。陳

    慶之不管,你築你的,我打我的,進攻,再進攻,不斷地進攻,從早上打到下午,陳慶之已

    經攻陷了三座營壘。反正史書上就一句“大千乃降”。北魏的七萬軍隊一日之間就灰飛煙滅了。 次戰考城,魏徵東將軍濟陰王元暉業率領最精銳的御林軍近衛隊二萬阻擊陳慶之的部隊。

    陳慶之命令屬下在水面修造浮壘,隨後藉助浮壘,乘筏順流而下,一舉就攻陷了這個水上城

    堡,並且還生擒了敵方主將元暉業,這一戰獲得戰車七千八百輛。 三戰榮陽,爾朱榮在榮陽集結了左僕射楊昱、西阿王元慶、撫軍將軍元顯恭所率領的羽

    林軍和駐紮軍隊的混合編隊將近七萬人,與此同時,爾朱榮的令魏將元天穆率領大軍截斷了

    陳慶之的後路,元天穆派遣他麾下的驃騎將軍爾朱吐沒兒率領胡騎五千人,騎兵將領魯安率

    領夏州步騎混合軍九千餘人,來支援楊昱;又讓右僕射爾朱世隆、西荊州刺史王羆率領一萬

    騎兵,佔據虎牢關使得陳慶之無路可退。元天穆、爾朱吐沒兒一前一後對陳慶之形成夾擊之

    勢,旗鼓 相望,聲震百里。在這種情況下,他親自擂鼓攻城,一通戰鼓下來,士卒奮勇登城,來

    自東陽的勇士宋景休、義興的魚天愍首先登上城樓,竟然一口氣攻陷了榮陽城。 不多久外圍的北魏援軍就集結包圍了榮陽城,陳慶之率領三千騎兵背城迎戰魏軍。史書

    上的廖廖數語使我們不得知當年這場曠世對決的詳細情形,總之,這場野戰使得北魏的騎兵

    神話一下子破滅了,是役,陳慶之以三千騎兵大破元天穆麾下將十數萬大軍,魯安在戰陣上

    乞求投降,而元天穆、爾朱吐沒兒僅以單騎逃生。此後陳慶之繼續西進赴虎牢,爾朱世隆這

    位後世造成了北魏分離的豪族在聽到陳慶之來了,連喝令眾部交戰的勇氣都沒有,匆匆棄關

    而逃。

    陳慶之性格祗慎,每次奉詔,都要洗沐拜受;生活儉樸,只穿素衣,而且不好絲竹;雖

    身為武將,但射箭卻不能穿札,而且也不善於騎馬,但善撫士卒,能使部下為其效死力。陳

    慶之鎮守豫州,豫州鬧饑荒,他開倉放糧濟災民,使大部分災民得以度過饑荒。後陳慶之去

    世,諡號曰:“武”,民稱其為“仁武將軍”。 教育學院 小教(3)班 陳水靈

    110181335篇四:漢書讀後感1 (1) 求《漢書》讀後感

    1.勿以魔王論武安——白起 武安君白起,戰國後期四大名將之首,作為戰國時期最為顯赫的大將,征戰沙場三十餘

    載,一生大小70餘戰,未嘗敗績,從最低階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長平之戰坑殺降卒四

    十五萬,連同以前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攻楚於鄢決水灌城淹死數十萬,攻魏於華

    陽斬首十三萬,與趙將賈偃戰沉卒二萬,攻韓於陘城斬首五萬,共一百餘萬,這是白起的一

    張極不完全的殺人賬單。據梁啟超考證,整個戰國期間共戰死兩百萬人,白起據二分之一。

    後世稱之為“殺人魔王”。 白起雖然是一位不世出的兵家奇才、赫赫戰神,卻不理權謀,配不上“梟雄”二字。史

    載:秦王欲以白起為將攻邯鄲,白起對昭王說:“邯鄲實非易攻,且諸侯若援救,發兵一日即

    到。諸侯怨秦已久,今秦雖破趙軍於長平,但傷亡者過半,國內空虛。我軍遠隔河山爭別人

    的國都,若趙國從內應戰,諸侯在外策應,必定能破秦軍。因此不可發兵攻趙。”昭王親自下

    命令列不通,又派范雎去請,白起始終拒絕,稱病不起......後(昭王)令白起自裁。白起

    伏劍自刎:“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良久,又云:“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

    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 我常有些奇怪的念頭:縱觀戰國數百載間,大小數十戰而未嘗一敗的將軍只有兩位:吳

    起和白起。這兩位將軍均擅長大兵團野戰。可惜他們的人生沒有交集,否則,雙雄並立的戰

    國會給我們更多精彩的兵家戰例。

    2.不敗安得由天幸——衛青 後世有許多人對衛青的成功尤其不忿,原因自然是衛青與漢武帝之間的“裙帶”關係,

    以及大文豪司馬遷在史記中對李廣的種種同情之辭。甚至連數百年後的大唐詩人王維都這麼

    說: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連命理學都用上了,哈哈)但在我看來,這更多的

    是一種不負責任,人云亦云的言論。 衛青的功名是戰場上一刀一劍拼出來的,公元前

    129年漢朝對匈奴的第一次反擊戰,在三路大軍連遭敗績的情況下,惟獨衛青以莫大的膽氣

    橫穿八百里,端掉匈奴人的聖地龍城。這場僅僅殲敵八百人的勝利,其意義不僅僅在於粉碎

    了匈奴人不可戰勝的神話,更是對漢朝軍事思想的革命。之後的河套會戰與漠南會戰,年輕

    的衛青將孫子兵法的誘敵方略與騎兵戰的高機動性完美結合,聲東擊西,大膽穿插,兩次痛

    打匈奴人的主力騎兵軍團,公元前119年的漠北大會戰,更是衛青一生用兵生涯的傑作,在

    右路軍未曾到達且遭匈奴單于主力軍隊合圍的不利局面下,衛青臨危不懼,命令部隊用武剛

    車(鐵甲兵車)迅速環繞成一個堅固的陣地,然後派出5000騎兵向敵陣衝擊。匈奴出動一萬 多騎兵迎戰。雙方激戰在一起,非常慘烈。黃昏時分,忽然颳起暴風,塵土滾滾,沙礫

    撲面,頓時一片黑暗,兩方軍隊互相不能分辨。衛青乘機派出兩支生力軍,從左右兩翼迂迴

    到單于背後,包圍了單于的大營。伊稚斜單于發現漢軍數量如此眾多,而且人壯馬肥,士氣

    高昂,大為震動,知道無法取勝,就慌忙跨上馬,在數行精騎的保護下奮力突圍。向西北方

    向飛奔而去。這就是後世傳唱的:“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此戰之後,“漠南無王庭”,

    匈奴對大漢的軍事威脅基本解除了。 而衛青為人謙讓仁和,敬重賢才,從不以勢壓人。雖然戰功顯赫,權傾朝野,但從不結

    黨干預政事。他和霍去病不同,對士卒體恤較多,能與將士同甘苦,威信很高。

    3.千兵萬馬避白袍——陳慶之 本來是想寫一寫霍去病的,但是他是一個優點和缺點同樣明顯的將軍,而且,我不認為

    在同等條件下,他是自己舅舅的對手,與衛青相比,他多了幾分 血氣方剛,少了幾分堅忍。而且南北朝時期,我中原王朝後裔最偉大的戰神橫空出世:

    白袍將軍陳慶之。

    關於陳慶之,除了梁書《陳慶之列傳》有介紹,圍棋史話也有記載:“高祖性好棋,每從

    夜達旦不輟,等輩皆倦寐,惟慶之不寢,聞呼即至,甚見親賞。” 公元528年,北魏

    的北海王元顥以本朝大亂為由,率領本部向蕭衍投誠,並請求蕭衍幫助其成為北魏的皇帝。

    出於戰略上的考慮,梁武帝認為這是一個向魏土拓境的大好時機,於是便欣然同意了。可是

    梁武帝腦子又發毛了,居然讓陳慶之所部七千人孤軍北上,而且並未其他部隊加以協助。或

    許這位對佛學痴迷得一塌糊塗的“皇帝”大概是在圍棋攻殺撕守中發現了陳慶之的領軍天賦,

    也或許是粱武帝佛經讀多了,相信真有天神相幫,所以才做出了這麼一個瘋子一般的決定,

    要知道七千粱軍過了長江,面對的將是北魏雄視天下的數十萬騎兵軍團。幸運的是,雖然天

    神沒有,戰神卻有一個,陳慶之就在這樣荒唐的決定下開始了他作為戰神的傳奇人生。 首戰睢陽,守城的魏將丘大千有著將近七萬人馬,上次被陳慶之一舉擊潰後,他似乎不

    服氣,上次你能打的掉我的營壘,是我大意,這次我再築堅固點,看你怎麼打。於是他仗著

    十倍於對方的兵力,築起九座連環相扣的營壘阻擋陳慶之前進的步伐。陳慶之不管,你築你

    的,我打我的,進攻,再進攻,不斷地進攻,從早上打到下午,陳慶之已經攻陷了三座營壘。

    我kao,服了,真tmd的服了,這或許就是當時丘大千內心的真實寫照。反正史書上就一句

    “大千乃降”。北魏的七萬軍隊一日之間就灰飛煙滅了。 次戰考城,魏徵東將軍濟陰王元暉業率領最精銳的御林軍近衛隊二萬阻擊陳慶之的部隊。

    陳慶之命令屬下在水面修造浮壘,隨後藉助浮壘,乘筏順流而下,一舉就攻陷了這個水上城

    堡,並且還生擒了敵方主將元暉業,這一戰獲得戰車七千八百輛。

    三戰榮陽,爾朱榮在榮陽集結了左僕射楊昱、西阿王元慶、撫軍將軍元顯恭所率領的羽

    林軍和駐紮軍隊的混合編隊將近七萬人,與此同時,爾朱榮的令魏將元天穆率領大軍截斷了

    陳慶之的後路,元天穆派遣他麾下的驃騎將軍爾朱吐沒兒率領胡騎(即散居在關外的少數民

    族騎兵部隊,這種部隊以劫掠為生,戰鬥力極強)五千人,騎兵將領魯安率領夏州步騎混合

    軍九千餘人,來支援楊昱;又讓右僕射爾朱世隆(爾朱榮的弟弟)、西荊州刺史王羆率領一萬

    騎兵,佔據虎牢關使得陳慶之無路可退。元天穆、爾朱吐沒兒一前一後對陳慶之形成夾擊之

    勢,旗鼓相望,聲震百里。在這種情況下,陳慶之還保持著鎮定自若,他解下鞍繩,把馬栓

    起,召集全體部隊,對他們大聲說:“我們從出發至今,攻城略地,實在已經不少了;你們一

    路上所殺的敵人,有的是現在包圍我們敵人的的父親,有的是他們的兄長弟弟,這些多的是

    無法計算。他們都把我們當成仇敵,恨不得滅之而後快。我們才有七千人,敵人卻有將近眾

    三十餘萬,今日 事已至此,就不要再考慮如何求生了。我想和敵人的騎兵不可以在平原上一決高下,必

    須等他們還沒到來之際,攻克眼前這座城壘,大家不要再猶豫惶恐,那樣只能是自取滅亡啊!”

    於是他親自擂鼓攻城,一通戰鼓下來,士卒奮勇登城,來自東陽的勇士宋景休、義興的魚天

    愍首先登上城樓,竟然一口氣攻陷了榮陽城。 最後一戰,榮陽野戰,3000 vs 20萬。不多久外圍的北魏援軍就集結包圍了榮陽城,陳

    慶之率領三千騎兵背城迎戰魏軍。史書上的廖廖數語使我們不得知當年這場曠世對決的詳細

    情形,總之,這場野戰使得北魏的騎兵神話一下子破滅了,是役,陳慶之以三千騎兵大破元

    天穆麾下將十數萬大軍,魯安在戰陣上乞求投降,而元天穆、爾朱吐沒兒僅以單騎逃生。此

    後陳慶之繼續西進赴虎牢,爾朱世隆這位後世造成了北魏分離的豪族在聽到陳慶之來了,連

    喝令眾部交戰的勇氣都沒有,匆匆棄關而逃。 陳慶之以7000之眾,從銍縣至洛陽,前後作戰47次,攻城32座,皆克,所向無前。如

    果說霍去病的勝利還是採用了避實擊虛的方略的話,那麼陳慶之的勝利卻是戰場上硬碰硬的

    奇蹟。陳慶之和部下皆穿白袍,一路上所向披靡,所以洛陽城中童謠曰:“名師大將莫自牢,

    千兵萬馬避白袍”(《梁書·陳慶之列傳》)。 陳慶之性格祗慎,每次奉詔,都要洗沐拜受;生活儉樸,只穿素衣,而且不好絲竹;雖

    身為武將,但射箭卻不能穿札,而且也不善於騎馬,但善撫士卒,能使部下為其效死力。陳

    慶之鎮守豫州,豫州鬧饑荒,他開倉放糧濟災民,使大部分災民得以度過饑荒。後陳慶之去

    世,諡號曰:“武”,民稱其為“仁武將軍”。 莫道書生空議論,頭顱擲處血斑斑。一代偉人毛主席在讀到他的傳記時,慨然批示道:

    “千載之下,心嚮往之。”值此危難多事之秋,惟武力為解決問題之第一要務,皆因“弱國無

    外交”。篇五:後漢書 讀後感(8) 讀《後漢書》 劉秀的崇儒,為他的子孫們樹立了榜樣,使後漢的皇帝基本上承續了儒學治國的方針,

    前漢百家並存的局面終於一去不復返,而儒學則對後漢也造成了幾個比較大的影響。這幾個

    影響,筆者可以將它歸納為“四重三輕”。 其一是重血親。 重血親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兄弟和睦。後漢皇子之間的兄弟友愛在其它時期是比較

    少見的,甚至於太子被廢都能保全善終。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說:“隋唐以後,太子被廢,

    未有善終者,惟東漢皆保全”,“蓋自光武及明、章二帝,皆崇儒重道,子弟皆於孝友之訓深,

    故無骨肉之變也。”其實,趙翼只說了其一,未說其二。按《後漢書.百官志》,後漢的諸侯國,

    其官署制度延續了前漢自成帝以後的辦法,只設相和傅,相管理民政,傅則導王以善。相、

    傅都由中央任命,而他們的權力也非常之大,比如公沙穆做繒相時,竟能沒收繒侯劉敞所侵

    官民田地,廢其庶子,收考繒侯犯法的奴僕,弄得劉敞流涕認罪,可見後漢的諸王已經完全

    不可能具備對抗中央的力量。這樣,由於制度的約束,兄弟之間沒有了直接的利益衝突,再

    加上儒家的教導,使後漢極少見到兄弟之間反目的事情。 重血親的另一方面就是崇母族了。劉秀因為親眼看到王莽移國的弊病,對外戚多加控制。

    他廢掉有世家大族背景的郭聖通,而立了鄉里微賤的陰麗華為後,顯示出他對外戚勢力的警

    惕,但劉秀並沒有從制度上防範外戚勢力的崛起。明帝的皇后馬氏賢德,對自己的親屬尚能

    夠自制。但由於始終缺乏制度上的約束,又恰好趕上章帝以後幾代皇帝都是年紀輕輕就駕崩,

    權力無疑都移到了皇太后手裡,外戚終於抬頭,開始掌握實際的政治權力,使後漢的外戚勢

    力之大甚至超越了前漢,長時間左右著朝政。這就是儒家“子以母貴、母以子貴”思想的負

    面影響了。 其二是重師道輕爵賞。 後漢從劉秀開始就相當重視對皇子的教育,在儒家“尊師重道”教導下,皇帝的老師享

    有別人沒有的特殊禮敬。比如明帝的老師桓榮,年逾八十,皇帝仍多親倖其府,會諸王將軍

    以下及門生數百,皇帝親自執業,每言輒曰“大師在是”。桓榮若有疾病,帝輒遣使者存問,

    “太官、太醫相望於道”。於是在這種恩寵之下,桓家到五代孫仍有聲名。 而另一方面,後漢對爵賞從來就沒有吝嗇過。就賞賜來說,由於後漢的諸王和功臣們都

    沒有多少政治權力,皇帝為了彌補,給他們極高的秩祿,讓他們享有別人沒有的殊禮,金錢

    物質賞賜也很優渥,多有上千萬的,也常會連及一兩代。這在親族功臣不多的情況下可能還

    不要緊,但子孫繁衍多能保全的話,延續幾代後自然會給朝廷造成沉重的經濟負擔。桓帝延

    熹五年詔減虎賁、羽林不任事者半俸,還有靈帝熹平三年、六年、光和三年令天下繫囚罪未

    決入縑贖,以及光和元年、中平四年的賣官鬻爵,顯然就是政府財用收入不足的明證。 濫加封賞無形中還助長了社會上的奢靡風氣。民間婚喪嫁娶的相互攀比,雖朝廷屢發明

    詔亦無法禁絕,而地方官員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也多不會採取有效措施來鼓勵民眾力行節

    約。一旦自然災害到來時,百姓和官府往往缺乏足夠的儲蓄物質來救濟,賣官鬻爵、以錢釋

    罪也成為政府增加收入的方法之一,而百姓則往往陷入極端貧困,埋下了反抗的火種。 其三是重文輕武。 與之相對應的是,後漢輕武備很嚴重。劉秀在他晚年就已經表現出對戰事的厭倦,甚至

    以“中國初定”為由,完全放棄西域,對西域多次請求設都護都明確給予拒絕,對周邊也採

    取了全面的守勢。結果西域盡從匈奴,寇河西郡縣,城門晝閉。明帝不得已派兵北征,在西

    域重新設都護、校尉。後來的章帝又以“路遠費多”為由,再罷校尉,不復遣都護,結果幾

    乎又陷入被動。幸虧班超準備撤回時在於窴被抱住馬腳,當地王侯哭涕著死活不讓他走,他

    得以利用漢朝在西域的威望,動輒領西域諸國兵數萬征討叛漢者,最多的一次竟能達7萬之

    眾,以夷制 夷。當時班超手下漢兵最多時也不過千人,卻安定西域達三十年之久,以這樣的功勞,

    也不過封了個千戶侯。安帝時放棄西域的呼聲又佔了優勢,結果都護前腳剛走,北虜連與車

    師就入寇河西,朝廷只好關閉玉門、陽關了事。到順帝時,班超的兒子班勇再次出擊,可謂

    三絕三通,但此後中國日漸衰落,終於完全放棄經營西域,對西域的影響力遂至消絕。 後漢的邊疆問題主要倒不在西域,西邊的羌人才是後漢的重要對手,可惜後漢能征善戰

    的將帥不多,只皇甫規、張奐和段熲三人還略有些名氣,其中皇甫規、張奐多受降兵,只有

    段熲是征戰不懈,范曄乾脆把他們都放入了一卷中來講述。我們看他們三人的結果,大略可

    以發現後漢對武將的輕視到何種地步。作為後漢的名將,皇甫規最高不過封了個二百戶的小

    侯、張奐更是什麼爵位都沒有,可他倆還算善終。三人中最能打仗的段熲,他凡百八十戰,

    斬三萬八千六百餘級,獲牛馬羊騾駱駝四十二萬七千五百餘頭,軍士死者才四百餘人。有這

    樣的戰績,他還不得不為了保位曲意宦官,封邑總算有萬四千戶,但隨後伴著宦官的倒臺,

    他無辜受到牽連,在獄中被迫自殺。可見後漢重文輕武已現倪端。

    其四是重氣節輕法律。 後漢儒者普遍重氣節,又由於朝廷往往因名望而舉官,久則民間多走向偏狹一路。儒家

    的教導,使民間頗好清名,他們不惜捨生取義,目的只是為了有意彰顯自己的特立獨行,或

    者是直諫敢為,這種偏激之舉風靡整個社會後,遂有黨錮之禍的發生。其實,重氣節也不是

    完全不對,例如《後漢書》中記載賊匪遇孝悌而放過不殺的事可謂俯拾遍是,這就是其正面

    作用,但如果因為氣節而走向偏激行動,問題就來了。陳忠定下的“母子兄弟相代死,聽,

    赦所代者”的法律,為民間重義之舉開了綠燈,而某些人透過種種極端行動而獲得的收益使

    重義之風颳得更起勁。《後漢書》記載:郭亮、董班冒死給李固收屍,太后饒過不殺,他倆一

    夜顯名,“三公並闢”;劉矩在父親未出仕前堅決不當官,太尉、太傅“嘉其志義”,任他父親

    為郎,他於是舉孝廉。至於因為義氣、名節而相互結黨報私仇之事更是屢見不鮮,而朝廷時

    來的赦令也使這些犯禁殺人者不但得不到應有的懲罰,反而因此名聲大震。於是一些人為了

    顯示自己剛直氣節的虛名,不惜走極端、用詐術,黨同伐異,睚眥必報,甚至因為一句話失

    了面子而互相殺戮,早脫離了中庸之道。其直接結果是,全國各大派系之間的衝突調和無法

    進行。 與之相伴隨的另一問題是,輕視法律在全社會範圍內都存在。後漢的皇帝除極個別外,

    對官吏管得多不嚴,官員經常可以稱病,甚至棄官而去,使後漢的行政效率普遍不高。民間

    對子報父仇的讚譽,使官吏對私仇也基本上採取一種默許的態度,加上朝廷時常有大赦,國

    中上下對法律的輕視實已達到極點。這種輕視甚至地方官員都存在,他們一旦手中有權,就

    憑藉自己個人的喜好來行使法律。比如荀昱、荀曇兄弟,一個為沛相,一個為廣陵太守,他

    們志除閹宦,凡宦官支黨、賓客有在二郡者,“纖罪必誅”。部分酷吏們也往往以誅殺大姓右

    族為榮,所以行使法律的隨意性非常大。民間私相報仇的風氣更是越演越烈,比如何顒、郅

    惲甚至替朋友父親報仇而殺人,對法律可謂毫無顧忌,他們最後都沒事,反而名聲大顯,堂

    而皇之的記入了《後漢書》,足見後漢的法治非常混亂。 以上的這些特徵可以說都是儒家興盛後出來的副產品,它們深深的給後漢打下了“好名

    務虛,重仁輕法”的烙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十四節氣歌怎麼斷成情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