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智寶捨得

    儒家思想講君為輕,民為重的思想,非常中社會上的普通人!

  • 2 # wangbumin

    民本,就是以民為本。據古文《尚書》記載,夏啟之後,太康即位。太康無視祖訓,驕奢淫逸,終至失國。其昆弟5人作《尚書·五子之歌》5首勸誡太康,其一曰:“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為邦本,本固邦寧。”這就是中國古代民本思想之淵源,算起來已經有4000年的歷史了。

      三代以前,民智初啟,敬天命信鬼神。及至夏商周,逐步認識到人自身的力量。《尚書·泰誓》裡說:“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左傳》有言:“國將興,聽於民;國將亡,聽於神。”民意體現了天意,代表了政權的合法性。

      亞聖孟子將民本思想上升到新的高度,他提出一個光耀千古的著名論斷:“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在孟子心中,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排序依次是人民、國家,最後才是君主。一個國家的君主可以隨時更換,但不能更換的是國民。所以,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像夏桀、商紂這樣的暴君,胡作非為,驕奢淫逸,失去民心,天不佑之。當齊宣王質疑“弒君”時,孟子這樣回答:“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獨夫民賊,早已失去為君資格,人人得而誅之。“孟子之政治思想遂成為針對虐政之永久抗議。”(蕭公權語)

      荀子以舟水之喻來比附君民關係:“君,舟也;庶民,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的邏輯是:“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上天生養人民,不是為了供君主統治;上天確立君主,則是為了人民。由此可以推知,如果君不為人民做事,就是違背天命。

      孟子和荀子的民本思想,對此後中國的政治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民本精神 光耀古今

      自漢武帝獨尊儒術開始,儒家的民本思想被中國曆代統治者奉行,具體表現為重民、貴民、愛民、恤民、保民等理念和作為。

      民本思想的忠實踐行者是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之初,李世民對侍臣說:“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李世民看到一個歷史事實:“天子者,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誠可畏也。”於是李世民常以荀子舟水之喻自警,勵精圖治,勤政愛民,終於有了“貞觀之治”。

      用民本觀念不斷告誡自己和臣下的皇帝不絕於史。元英宗曾經對宰相拜住說:“朕思之,民為重,君為輕,國非民將何以為君?今理民之事,卿等當熟慮而慎行之。”清聖祖玄燁亦對人言:“為人君者但能為天下生民憂心,則天自佑之。”

      當然,也有某些皇帝對民本思想很反感,明太祖朱元璋就是一例。洪武五年,朱元璋讀《孟子》,越讀心裡越不爽,特別是“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華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這樣的話,讓他忍無可忍,“使此老在今日,寧得免焉?”他下令將孟子逐出孔廟,將《孟子》刪去85條,出版節本。

      這個故事正好從另一個側面顯示了民本思想對君主專制的限制,難怪從明末清初的黃宗羲到20世紀的梁啟超,都從民本思想中看到了啟蒙的意味。

      民本理念 再譜新篇

      民本思想雖然產生於遙遠的古代,對於今天依然有重要意義。梁啟超先生曾經對比分析過中國的民本思想和西方的民主理念之異同,他認為,西方民主的三要素“民有、民治、民享”,民本思想除了不具有“民治”,“民有”“民享”二者兼具。梁啟超準確地找到了民本與民主的共通之處,也為民本思想的現代轉化指出了方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這次疫情產生的醫療垃圾去了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