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想飛的魚加油

    送童子鳴序

    歸有光

    越中人多往來吾吳中,以鬻書為業。異時童子鳴從其先人遊崑山,尚少也。數年前,艤舟婁江,餘過之。子鳴示餘以其詩,已能出人。今年復來,吾友周維嶽見餘,為念其先人相與之舊,謂子鳴旅泊蕭然,恨無以恤之者。已而子鳴以詩來,益清俊可誦。然子鳴依依於餘,有問學之意,餘尤念之。

      嘗見元人題其所刻之書雲,自科舉廢而古書稍出,餘蓋深嘆其言。夫今世進士之業滋盛,士不復知有書矣。以不讀書而為學,此子路之佞,而孔子之所惡。無怪乎其內不知修己之道,外不知臨人之術,紛紛然日競於榮利,以成流俗,而天下常有乏材之患也。子鳴於書,蓋歷能誦之。餘以是益奇子鳴。夫典籍,天下之神物也。人日與之居,其性靈必有能自開發者。“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書之所聚,當有如金寶之氣,如卿雲輪囷,覆護其上,被其潤者不枯矣。

    莊渠先生嘗為餘言:廣東陳元誠,少未嘗識字,一日自感激,取四子書終日拜之,忽能識字。以此知書之神也。非書之能為神也,古人雖亡,而其神者未嘗不存。今人雖去古之遠,而其神者未嘗不與之遇。此書之所以可貴也。雖然,今之學者,直以為土梗已耳。子鳴鬻古之書,然且幾於不自振,今欲求古書之義,吾懼其愈窮也。歲暮,將往錫山寓舍,還歸太末,書以贈之。

    (選自《震川先生集》)

    1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艤舟婁江                   艤:停船靠岸

    B. 餘過之                     過:拜訪

    C. 為念其先人相與之舊         與:讚許

    D. 今人雖去古之遠             去:距離

    12.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歸有光的朋友周維嶽因為顧念自己的先人與童子鳴的先人之間的舊情,所以對自己無法幫助、接濟童子鳴感到很遺憾。

    B.幾年前,童子鳴和歸有光見面時,他的詩已經清新雋永可讀,超出了一般人,但是他對作詩還是孜孜以求。

    C.歸有光認為科舉的盛行,導致士人不讀書,只知道亂哄哄地每日爭相謀取功名利祿,所以天下常常有人才匱乏的憂慮。

    D.廣東人陳元誠拜書識字,由此可知書籍的神奇功效。歸有光以此勸勉童子鳴,讀書是改變自己命運的重要途徑。

     

    13.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5分)

    (1)今人雖去古之遠,而其神者未嘗不與之遇。(2)

     

     

    (2)子鳴鬻古之書,然且幾於不自振,今欲求古書之義,吾懼其愈窮也。(3分)

     

     

    14.歸有光認為書對人的作用有哪些?請結合全文簡要概括。(4分)

     

    答案:

    11-12  CD

     

    13(1)今人雖然距離古代很久遠了,但是我們的精神也是能與古人的精神相遇的。(2分)

    (2)童子鳴賣古書,尚且幾乎不能生活自給,如今要想探求古書的大義,我怕他的生活會更加窘迫。(3分)(“鬻”、“自振”、“窮”各1分)

     

    14.修養讀書人身心,使人懂得待人接物之術,開發人的天性靈智,使今人與古人精神相通。(4分)(每點1分,答對3點得滿分,意思對即可)

     

    譯文】
    吳越一帶的人很多往來於我們吳中地區,以賣書為業。從前童子鳴(曾)跟隨他的先人遊歷(過)崑山,(那是他)還很小。幾年前,(他)乘船到婁江,我去拜訪了他。童子鳴把他的詩作拿給我看,已經能夠超出眾人了。今年又來,我的朋友周維嶽來拜訪我,因為顧念他的先人與(童子鳴的先人)相親厚的之舊交,說童子鳴漂泊無依蕭然,只恨(自己)沒辦法幫助他。不久以後童子鳴帶著他的詩作來(拜訪我),(他的詩)更加清新雋永可讀了。然而童子鳴對我還是思慕的樣子,(好像)有(向我)求學的意思,我到現在還記著這件事。
      曾經看到元朝人在他們所刻印的書籍上題記說,自從科舉被廢以後古書漸漸出來,我也深深地歎服他說的話。現世舉進士之業很興旺,士人不在知道還有書了。用不讀書的方式求學,這是子路的癖好,但是是孔子所不喜歡的。難怪現在的社會上的大多數人在內不知道自身修養之道,在外不知道選拔人才之方法,(大家)亂哄哄地每日爭相謀取功名利祿,而逐漸形成社會上的流行習慣,因而天下常常有人才匱乏的憂慮。童子鳴對書,大概(都)能夠背誦下來。我因此更加覺得童子鳴不同凡俗。所謂典籍,是天下的神靈、怪異之物。人每日與它們在一起,人的智慧必定有能夠自行開發的機會。“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書所聚斂的(靈氣),應當有如黃金珠寶的靈氣一樣,就像祥雲盤曲,護佑在它上面,受到它潤澤的事物就(再也)不會枯澀了。
    我內伯父莊渠先生(魏校)曾經對我說:廣東人陳元誠,少時不曾認字,(忽然)有一日自我感奮激發,拿來四書整天禮拜,忽然間就能夠認字了。我因此知道書的神異。並不是書能成為神,古人雖然死去了,但是他們的精神一直都在。今人雖然距離古代很久遠了,但是我們的精神也總能與古人的精神相遇。這就是書可貴的原因了。雖然如此,但是今天求學的人,卻只以為(書不過是)泥塑的偶像罷了。童子鳴賣古書,尚且幾乎不能生活自給,如今要想探求古書之大義,我怕他的生活會更加窘迫。年末,(我)要到錫山寓所去,回到太末,寫了這篇贈序送給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帶躁的詩句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