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進士,名叫李先芳(1510~1594年),字伯承,號北山,是明朝嘉靖年間的進士。祖籍湖廣監利,其先祖李文益於明正統五年(1440年)因官投籍遷山東東昌衛,次年定居於濮州李莊(今山東鄄城縣李進士堂村)。
李先芳早年聰慧,風度翩翩,20歲中舉,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中進士,翌年任新喻知縣。新喻縣貧窮落後,風俗不正。李先芳到任後,先安撫民眾,再輔以嚴明法令,他恩威並施寬嚴適度,奸邪者為之折服,境內逐漸呈現繁榮景象。
嘉靖二十九年(1550)升為戶部主事,不久因父親病故,回鄉守孝,後補為刑部侍郎,累官至尚寶司丞、陛少卿。後因性格耿直,不善逢迎巴結而得罪權要,被降為亳州同知。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任寧國府(今安徽宣城)同知,萬曆年間辭職迴歸故里。1594年去世,享年84歲。
迴歸故里的李先芳急公好義,熱心鄉里事業,曾聯絡郡人名士祝堯煥、孫忠翰、蘇濂、桑紹良等,編修《濮州志》,萬曆十八年(1590)志成。《濮州志》共六卷,主要記述了濮州的沿革、疆域、山川古蹟、物產、風土、人物等,文字考證有據,記述有法,考據博而精,事辭簡而賅,為私人成功編纂地方誌第一人!
清朝知濮州邵世昌評價說:“明符卿北山李先生,其纂州志發凡起例,一準於史,後此者無人能達到他的水準。”清桓臺榮相鼎亦說:“北山以瑰奇磊落之才,著作等身,仕途坎坷沒有完全施展自己的才華,一旦出其緒餘,以成一州之志,特龍爪豹斑之偶露耳,然已超越群乘矣,其書在規範、格局方面學習聲名極高的人。”
李先芳喜詩文,以詩著稱,“未第時,詩名籍甚齊魯間”。入仕前在北京與李攀龍首倡詩社,因詩社中人多為山東人,稱之為“魯籍詩社”,名噪一時。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李先芳授官為新喻(今江西新餘)知縣,離開北京,“魯籍詩社”解體。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李攀龍為了張大詩社的旗幟,延納徐中行、梁有譽等人入社,聲勢愈加盛大。及至“後七子”(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七人)勃興,李先芳卻被踢出而不在七子之列。
他的研究領域十分廣泛,著作頗豐,除詩歌外對醫學、道教、佛教等研究均有一定造詣。其著作有《東岱山房稿》三十卷、《李先芳雜篆》四十卷、《來禽館集》、《讀詩私記》、《江右詩稿》、《李氏山房選》、《周易折衷錄》、《清平閣集》、《春秋辨疑》等書傳於世,共計四十餘本五千多卷,涉及哲學、宗教、歷史、地理、醫學、藥學、天文、音樂、堪輿、歲時人物、戲曲、雜劇、話本、史志、民俗等近20個門類。學術界有人考證,《金瓶梅》的作者就是李先芳。此外,他還通曉音律,尤精於琵琶,就連當時的琵琶名家都折服於他。
李先芳性格秉直,崇尚信義,樂善好施,世人非常敬仰他,家鄉父老為有他這樣的才子而自豪。李先芳中進士後,曾經在本村建有孝祠堂,他去世之後,後人將李莊改名為李進士堂。這就是現今李進士堂村的來歷:“堂”即祠堂,也就是說李進士堂意為“由李進士修建的孝祠堂”。村因人名,彰顯其節。
現在,李進士堂鎮的大辛莊,以及向北過黃河不遠隸屬於河南省的範縣均有李先芳後人,範縣的濮城鎮王刀村東北2華里尚有李先芳墓,是範縣文物保護單位。李先芳被其後人譽為“一盤棋走遍天下,一杆筆蓋壓山東”,字裡行間飽含著李氏後人對其祖先李先芳才華的自豪。
李進士,名叫李先芳(1510~1594年),字伯承,號北山,是明朝嘉靖年間的進士。祖籍湖廣監利,其先祖李文益於明正統五年(1440年)因官投籍遷山東東昌衛,次年定居於濮州李莊(今山東鄄城縣李進士堂村)。
李先芳早年聰慧,風度翩翩,20歲中舉,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中進士,翌年任新喻知縣。新喻縣貧窮落後,風俗不正。李先芳到任後,先安撫民眾,再輔以嚴明法令,他恩威並施寬嚴適度,奸邪者為之折服,境內逐漸呈現繁榮景象。
嘉靖二十九年(1550)升為戶部主事,不久因父親病故,回鄉守孝,後補為刑部侍郎,累官至尚寶司丞、陛少卿。後因性格耿直,不善逢迎巴結而得罪權要,被降為亳州同知。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任寧國府(今安徽宣城)同知,萬曆年間辭職迴歸故里。1594年去世,享年84歲。
迴歸故里的李先芳急公好義,熱心鄉里事業,曾聯絡郡人名士祝堯煥、孫忠翰、蘇濂、桑紹良等,編修《濮州志》,萬曆十八年(1590)志成。《濮州志》共六卷,主要記述了濮州的沿革、疆域、山川古蹟、物產、風土、人物等,文字考證有據,記述有法,考據博而精,事辭簡而賅,為私人成功編纂地方誌第一人!
清朝知濮州邵世昌評價說:“明符卿北山李先生,其纂州志發凡起例,一準於史,後此者無人能達到他的水準。”清桓臺榮相鼎亦說:“北山以瑰奇磊落之才,著作等身,仕途坎坷沒有完全施展自己的才華,一旦出其緒餘,以成一州之志,特龍爪豹斑之偶露耳,然已超越群乘矣,其書在規範、格局方面學習聲名極高的人。”
李先芳喜詩文,以詩著稱,“未第時,詩名籍甚齊魯間”。入仕前在北京與李攀龍首倡詩社,因詩社中人多為山東人,稱之為“魯籍詩社”,名噪一時。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李先芳授官為新喻(今江西新餘)知縣,離開北京,“魯籍詩社”解體。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李攀龍為了張大詩社的旗幟,延納徐中行、梁有譽等人入社,聲勢愈加盛大。及至“後七子”(李攀龍、王世貞、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七人)勃興,李先芳卻被踢出而不在七子之列。
他的研究領域十分廣泛,著作頗豐,除詩歌外對醫學、道教、佛教等研究均有一定造詣。其著作有《東岱山房稿》三十卷、《李先芳雜篆》四十卷、《來禽館集》、《讀詩私記》、《江右詩稿》、《李氏山房選》、《周易折衷錄》、《清平閣集》、《春秋辨疑》等書傳於世,共計四十餘本五千多卷,涉及哲學、宗教、歷史、地理、醫學、藥學、天文、音樂、堪輿、歲時人物、戲曲、雜劇、話本、史志、民俗等近20個門類。學術界有人考證,《金瓶梅》的作者就是李先芳。此外,他還通曉音律,尤精於琵琶,就連當時的琵琶名家都折服於他。
李先芳性格秉直,崇尚信義,樂善好施,世人非常敬仰他,家鄉父老為有他這樣的才子而自豪。李先芳中進士後,曾經在本村建有孝祠堂,他去世之後,後人將李莊改名為李進士堂。這就是現今李進士堂村的來歷:“堂”即祠堂,也就是說李進士堂意為“由李進士修建的孝祠堂”。村因人名,彰顯其節。
現在,李進士堂鎮的大辛莊,以及向北過黃河不遠隸屬於河南省的範縣均有李先芳後人,範縣的濮城鎮王刀村東北2華里尚有李先芳墓,是範縣文物保護單位。李先芳被其後人譽為“一盤棋走遍天下,一杆筆蓋壓山東”,字裡行間飽含著李氏後人對其祖先李先芳才華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