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曇花一現71742
-
2 # 歷史小廢鐵
1884年的美國,正處在戰後重建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加入了西方列強瓜分中國的行列,對於我們的啟示是要緊緊抓住工業革命,工業技術發展推動了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在內戰結束後,林肯政府就考慮戰後國內和解的方案,並且推動南方的重建。
到了1884年,美國的南方重建基本上完成,南方的經濟獲得了非常大的發展,開始與西方的列強聯合侵入中國。
-
3 # 傲血合金
1884年美國參眾兩院成立名為“埃利森委員會”是美國早期科技決策管理體系形成過程中的重大事件。
NAS的建立過程說明在美國科學界內部始終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聲音,一些科學家認為應該建立一箇中央科學機構對美國科研活動進行管理和控制,而另一些科學家持冷漠態度,有些人認為應當維護科學界的獨立和自治狀態。
意見的分歧最終導致NAS基本上演變成為一個榮譽團體,沒有多少實際權力 。埃利森聯合委員會的成立,初衷則是對公共服務部門的效率和節儉程度進行評估,這是美國曆史上第一次由國會設立專門委員會來審議科技政策和科技活動。
該委員會推動了美國科技界對相關問題的討論,提出了三項基本原則,肯定了美國科研格局中的多元化結構,但也制止了對科技發展有負面影響的無政府主義思潮。
這一事件也說明美國官方已經開始認識到對科技活動進行干預是必要的,但在美國決策體系中始終存在著對政府幹預活動進行限制的聲音。
1812年英美戰爭、1846年美墨戰爭等等“立國之戰”都打贏了,但主戰場都在陸上,美國仍不被視為是一個海權大國,不被視為是世界列強之一。
美國的國土擴張
所以說,“美西戰爭”是美國從一個地區大國轉為世界大國,從一個大陸國家轉變為海洋國家的關鍵節點,甚至可以說“皇國興廢、在此一戰”,最好能“一擊而勝”,也必須“一擊而勝”,否則一旦在門檻上絆倒,可能還要延遲幾十年,甚至永遠都衝不出去了。
實際上,那場仗也確實打得乏善可陳,斷斷續續只交手了十週,美國在西班牙殖民地的古巴、菲律賓兩個戰區,陸上、海洋兩個戰場,總共傷亡400餘人,就踢開門檻“一擊而勝”了。
這才是今天具有相似戰略指向的國家,更應該關心的問題——以最小代價實現最大戰果,在最合適的時機踢開門檻,美華人是怎麼做到的?
02 GDP不是萬能的,沒有GDP是萬萬不能的
據麥迪森《世界經濟千年史》的估算,公元1000年時,北宋GDP總量為26500M國際美元,佔到當時全球GDP的23%左右,和2016年時的美國(GDP全球佔比24.32%)相差無幾。
但我們都知道,2016年的老美還是世界霸主,靖康年的北宋卻是跪著死的。這裡一部分的原因在於,有的人家的GDP是靠金融和貿易走流水,有人家是賣石油和礦產數錢玩,有人家卻是實打實的製造業“鋼筋鐵骨”。
到了19世紀末,英國本土逐漸從苦哈哈的“世界工廠”裡抽身出來,改玩金融業了。那時節,英鎊是世界貨幣,倫敦就是今天的“華爾街”,至於那個時代的美國——
美國西部密集的石油鑽井架
1893年,美國的鐵路總里程比1850年增加了近二十倍;
1880年,鋼鐵產量與英國並列為世界第一,1890年就超過英國20%;
工業資本和銀行資本聯手形成金融寡頭,到19世紀末,185家托拉斯控制全國製造業投資的三分之一以上,“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鋼鐵大王”卡耐基、“金融大鱷”摩根乃至“發明大王”愛迪生……至今仍代表著“美國精神”的這一批大亨,都在那個時代崛起。
美國的鋼結構摩天大樓
早在1823年,美國開國先賢之一、時任國務卿昆西·亞當斯就毫不掩飾地說:“將古巴併入我聯邦共和國勢在必行”。還有遠東的菲律賓,是謀取太平洋霸權的前沿基地,而且醉翁之意不在酒,它更被美國擴張主義者稱為是“跳往中國的墊腳石”。正是因為國力的飆升,“美國夢”才能按照自己的方式,逐步照進現實——
1883年,美國開始新建3艘加固型巡洋艦:“波士頓號”、“亞特蘭大號”和“芝加哥號”,這些戰艦是當時罕見的“龐然大物”,排水量均在3000噸以上,“芝加哥號”排水量甚至高達4500噸。
1884年,美國海軍戰爭學院成立。
1888年,海軍情報部成立,適應海洋作戰的情報蒐集體系開始成型。就在這一年,據《美國海軍年鑑》的排名,美國海軍終於超越了大清國北洋水師,位列世界第8。然而不能造船隻能買船的大清水師,就像今天的三哥,終究是無源之水,自己動手的美軍水師,日後卻如滔滔江水綿綿不絕。
當時美軍的鋼鐵鉅艦“緬因號”
1890年,國會透過新海軍法案,批准再建3艘火力強大,排水量10000噸以上的“印第安納”級主力艦。
1892 年,國會授權建造“依阿華號”主力艦……
到1898年美西戰爭前夕,美軍的艦艇總噸位已經超過了10萬噸,兩艘海岸主力艦“得克薩斯號”和“緬因號”,排水量分別是6315噸和6650噸。海軍已經擁有5艘現代戰列艦,其中4艘是排水量超過萬噸的一級戰列艦,1艘6300噸的二級戰列艦,還有超過30艘的巡洋艦、6 艘配備重武器的低舷鐵甲艦以及大量巡邏艇、魚雷艇。
這樣的家底,足夠碾壓“破落戶”西班牙。
但時勢如此,也要英雄。
1897年,以“大棒政策”而著稱的鷹派人物西奧多·羅斯福就任美海軍部副部長,實際主持工作,他在美西戰爭中的戰略先手,日後發揮了關鍵作用……
03 勝利的秘訣,是永遠聯眾擊寡
偉人早就說過,政治就是“把我們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敵人的人搞得少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