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JASONWORLD
-
2 # 王司徒吃瓜
當然會破壞海洋生態,美軍在比基尼環礁的核彈試驗,至今仍然在流毒無窮。
核武器最早被運用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那時候戰火紛飛,烏煙瘴氣,人們首要的目的是“生存”而非考慮什麼“環保問題”。畢竟打贏戰爭才是最重要的,誰還管炸死多少條魚,放火燒了多少島嶼呢?
第一顆核彈是1945年7月16日,在美國新墨西哥州託立尼提空軍基地附近的沙漠進行的“三位一體核爆”,試爆了一枚2萬噸級,名為“小玩意兒”(The Gadget)的核彈。因為是沙漠試爆,這個影響不到海洋,人們對核輻射造成的影響也沒有很直觀的看待。
幾周後,8月6日和9日,美軍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名為“小男孩”和“胖子”的原子彈,造成了極大的人員傷亡,二戰也因此結束了。
不過日本這兩地雖然臨海,但畢竟是陸地,原子彈的威力並沒有直接波及到海中。事後日本政府也沒有對海洋生態方面的問題做出一手調查,人們急著恢復生產、生活,忙於從戰後的蕭條中生存下去。
1946年7月1日-25日,美軍在太平洋的馬紹爾群島又進行了一次核爆試驗,這次試驗才真正使人們對核彈的汙染問題重視起來。
名為“十字路口”的核爆試驗源於美國陸航和海軍的內部爭執,因而美國海軍拉上了許多二戰的軍艦充當靶子。其中有“獨立號”、“薩拉託加號”這樣的功勳航母,也不乏“紐約”、“長門”、“阿肯色”、“內華達”、“歐根親王”、“彭薩科拉”這樣的戰列和重巡,林林總總達到95艘之多。
美軍在軍艦上放置了57只豚鼠、109只老鼠、146頭豬、176頭山羊和3030只小白鼠以及若干昆蟲,用來模擬放射線對生物的殺傷情況。這些動物有的被放在艙室的各處,有的直接放在甲板上。
首先進行的代號“Able”的核彈空爆試驗,核爆高度被降到160米的低空,壓著艦隊的頭頂爆炸,核爆的當量為2萬3千噸級,比廣島、長崎的核彈要稍大,屬於同型鈽彈。
因為美華人在這次核爆上動了點手腳,故而放射性塵埃形成較少,而且大都進入了平流層向全球擴散了,沒有對海洋和被轟炸的軍艦造成特別大的核輻射沾染,當時美華人還喜滋滋的稱之為“乾淨可自清潔模式”。(後來發現是蛇皮搞法)
這顆原子彈在空中形成了3.2公里的高溫輻射自燃區,大部分軍艦都被籠罩進去,併發生了輕微的表面灼燒和融化現象,總體而言問題不大。事後檢查有10%的生物屬於衝擊波殺傷,15%的生物屬於高溫輻射殺傷,另有10%的生物因為射線殺傷在幾天後陸續死亡。所有裸露在外的山羊都在幾天後死了。
畢竟這是足以令軍艦燃燒的威力(薩拉託加號航母發生了嚴重的起火併引爆了油料和彈藥,事後被撲滅),熱輻射再加上核爆產生的聲響、衝擊波、水壓,對海洋生物的影響可想而知。(試驗地的環礁水深55米)
代號“Baker”的水下核試驗比空爆核彈更髒,它在27米的淺水中引爆,這枚2萬1千噸當量的原子彈將55米的海床炸開了深9米,直徑610米的坑。呃...找個東西對比下,武漢的“史前巨坑”光谷廣場地下綜合體,工程主體為直徑200米的圓。
爆炸造成了一個沖天的大水柱,這道水柱12秒後才往下落,然後被憋在裡面的1.4公斤放射性物質將所有的軍艦和爆炸區域都汙染了。汙染物隨著原子彈衝擊波形成的海潮快速的擴散了出去,最後將馬紹爾群島的大部分地區都帶來了放射性汙染,有說法它們還隨著洋流走到了更遠的的地方。
美軍計劃中有第三次深水核爆,但這次淺水核爆帶來的汙染實在太大,佈滿放射性物質的軍艦們完全無法清洗乾淨,整個洋麵都是髒的,水兵們被沖洗時的水濺了下都受到輻射沾染,這些水兵回去洗澡後,汙染又被帶到自己的軍艦上,繼而產生對其他人和物品的沾染,最後改革計數器都不夠用了。而且美軍高層還不敢告訴士兵們,有些鈽沾染拿蓋革計數器根本測不到。
因為這些測不到的鈽,歐根親王號重巡被美華人扔掉,因為在船艙裡化驗到了鈽顆粒,它在馬紹爾群島飄到沉沒,許多戰艦都是這個待遇。
“薩拉託加號”航母因為過於骯髒殘破,被美軍沉到了海底。而當場沉沒的“阿肯色”號戰列艦,時隔幾十年仍然被發現佈滿了放射性的淤泥。
上圖.薩拉託加號的殘骸
至於那些船中的動物朋友們,抱歉只有幾隻老鼠活了下來,這還是因為美軍想拿它們做繁殖試驗,放到了最不容易被輻射的地方。此外美軍還因為事故導致幾名專家被輻射致死。
上圖.消毒的紐約號,許多水兵因為這艘船患病
幾乎所有幸存的航母、戰列艦、驅逐艦,都在隨後的時間裡成了靶船,從1946年打到1951年才打完,因為實在是沒辦法清理掉上面的放射性沾染。可想而知海底是個什麼情況。唯一例外的是潛艇“長鯊號”,它處在最遠的外圍,而且因為海水的阻隔被汙染較小,此後還重新服役了一段時間。
至於當時馬紹爾群島的太平洋島民,這些沒啥人權的土著當時被美軍集體輸送到較遠的小島。核試驗結束後不少人選擇了返回原家中,他們很多人在幾小時至幾周的時間內發生了放射病。儘管得到了美軍的治療,但馬紹爾居民這些年一直在想辦法找美華人算賬。
多年以後,一些當年馬紹爾核爆的檔案被陸續公開,美軍從1946年開始,截止1958年,在馬紹爾群島進行了67次核試驗,12年裡平均每天引爆1.8個核彈,而有時候他們連島民都沒疏散,因為根據“4.1專案”的秘密試驗,美華人就是要研究島民從食物和環境中“吃進”輻射的情況。
上圖.1953年羅伯特·康納德博士在馬紹爾Rongelapese為名為Hiroshi Kebenli(柯本利·廣志?似乎帶有日本血統?)的男孩檢查身體,他在十幾歲後死去。
羅伯特·康納德博士來自大名鼎鼎的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這個實驗室屬於美國能源部下轄,由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負責,5次諾獎的機構。實際上羅伯特·康納德來此的目的就是做人體試驗,追蹤研究不同放射同位素經由食物鏈進入人體的過程。
這樣瘋狂的核爆炸結果當然是破壞了海洋生態,前面說過“阿肯色”號等沉船在多年後都被放射性淤泥所掩蓋。
今天雖然比基尼群島成了旅遊勝地,“阿肯色”也成了潛水的景觀,但這附近的原住民擁有各種放射病是不爭的事實。
他們常年被甲狀腺疾病、癌症、兒童畸形、流產、白血病困擾,這正如美華人所“研究”的那樣,核汙染已經進入了泥土、水源、動物體內,它們吃的魚、喝的水、吸入的塵土、躺下的沙灘都有潛在的風險。後來的土著居民也不再輕易食用當地的食品,他們將大量的收入都拿來購買外來商品和飲食。
如今的馬紹爾群島比基尼環礁附近是著名的旅遊區,據說天特別藍。
聽說那邊在賣房子,你肯去買嗎?
-
3 # 作者解九
這個其實答案是肯定的,不管多大威力的核爆,都會對於生態造成一定的影響。只不過說,核爆越大,造成的影響也就越大。
核爆產生的高溫可以殺死周圍的生物和水中的浮游生物,也會因為輻射,造成另外一部分魚類的死亡,進而讓很多的魚類失去食物。
除此之外。輻射霧還會因為是海洋的流動。海水隨著大氣環流,對沿岸的水產經濟帶以及與漁業捕撈,海水製鹽的很多產業都造成極大的影響。
被核汙染了的魚類,海產品以及食鹽人使用之後。這些元素便會在人體內形成富集,對人造成的危害同樣也是巨大的。
所以說一次海底的核試驗造成的經濟損失挺大,固然每個國家都家和核試驗放在陸地上。通常是無人區,或者說是缺少生物的沙漠之中進行。
回覆列表
首先我們必須得承認,核實驗及核事故等核汙染肯定會對海洋生物造成一定比例的傷害。海底的核汙染是指大量的放射性物質外溢進入環境的放射性汙染,其危害來源於放射性核素發出的α、β和γ射線對其它生物的輻射損傷。當核汙染的放射性物質進入海底的生物圈當中後,從藻類到魚類,放射性核素被逐漸富集和放大。因此,如果沒有任何阻礙,這種富集效應是會不斷擴散、不斷蔓延出去的。這種核汙染的擴大就好似病毒在人類之間的傳播一樣,只是威力更大,效果更猛,而且還沒有醫療部門來解決和施行救治方法。但是核汙染做不到滅絕的作用,因為海洋的質量和容積都是無可比擬的。簡單來科普一下:海洋中的生物大多生活在面積廣袤的洋裡,人們常常把海洋兩個字連為一體,可終究海和洋還是有區別的。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體。世界大洋的總面積約佔海洋麵積的89%。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處可達1萬多米。大洋離陸地遙遠,不受陸地的影響。它的水溫和鹽度的變化不大。每個大洋都有自己獨特的洋流和潮汐系統,水中的雜質也很少,因此水色蔚藍,透明度很大。
在這樣一個體積巨大的水域中,一個生物與另一個生物的間隔可以達到好幾十米的空曠和黑暗,我們可以說在一些食物鏈底層的海底生命受到了核輻射後,根本沒有精力遊動去成為一個其它生物的食物就已經死亡了,導致這種核汙染在食物鏈裡的傳動徹底斷絕。在這個生物死亡後緩慢在海洋沉澱到沉積層的過程中,被一個深海生命吞噬的可能性也極為渺小,證實核汙染所可以毀滅的範圍是受到限制的。如此來看,攀附在水平面幾千米以下海底的生物基本上不可能受到任何海洋表面富集擴大的核汙染,死亡和衰竭的可能性近乎於0%。因此,若海底真的有智慧生物,人類這些核活動應該不會對他們造成什麼影響。並且,大洋和森林一樣有自己的自動調節能力。它本身就是一個十分龐大的生態系統,而其中還有許多不同等級的次級生態系統,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包羅永珍,奇蹟般的複雜的生命圈。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統計,水生生物共有1300-1400萬個物種,而每個物種的數量也極其驚人,不會因為一個小水域受到的汙染而導致滅絕。核汙染的幾個月後,海洋又是一片蔚藍的景象,一碧萬頃,碧波盪漾。
不過雖然如此,人類絕不能給自己的行為尋找藉口。早在1960年“水肺”(自攜式水下呼吸系統)的發明人、海洋環境保護的先驅之一法華人雅克·庫斯托就曾向法國總統高樂進言,要求禁止法國政府往地中海中傾倒放射性工業廢料。57年前是如此,如今更是如此。海洋中的每個生命都如同人類般值得被重視和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