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740453839523


    合乎道德的班級管理應該具有哪些特徵呢?


    一、公平正義


    公平就是不偏不倚,一碗水端平。雖然我們都知道公平的重要性,但在班級管理中要做到公平並非易事。教師也是普通人,與全班學生的關係會有親有疏,情緒也是會波動的。如果教師的管理行為不受約束,就很難保證公平。


    所以,班級就需要有各種制度和規則。規則不僅約束著學生,也約束著教師。教師不能由著性子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如果教師的行為受到規則的約束,不僅班級會有秩序,學生會有安全感,對於教師自己,也是一種很好的保護。


    雖然規則很重要,但是對於規則如何制定、如何表述、如何執行,卻並不是每個人都很清楚。所以,有兩點需要說明:


    1.大部分管理規則應該採用班級議事的方式制定。班級議事有全班大會、座談會、書面議事、網路議事等多種形式,總體來說就是在遵守一定規則的前提下,保障每個學生表達自己想法的權利和機會。班級規則在充分聽取學生意見之後,總結成文,最後以投票表決的方式透過。


    2.規則的內容至少應該包括認定標準、操作辦法、補充說明等三個部分,但是許多班級的規則缺少“認定標準”,以至於不夠客觀。對規則的表述應該是客觀的,理解起來沒有歧義;操作辦法是清晰的、可執行的

    運用規則,可以保證班級管理的公平性。接著,我們繼續思考:是不是隻要做到公平就夠了?顯然不是。其實,公正比公平更重要。因為公平的行為未必就是公正的。所謂公正,就是不僅要公平,更要正義。所以,與制定規則的方式相比,規則本身的內容更為重要。


    何謂“正義”?一般可以理解為合理的、可接受的、“不傷害身心健康”的、符合一定社會道德規範的。


    公平正義是現代社會追求的理想和目標。教育是為現代社會培養優秀的公民,只有堅持正義,才能引人向上向善。合乎道德的班級管理要以公平正義為第一要義。


    二、尊重每一個學生的權利


    針對班級管理中只滿足於控制局面、追求效果而漠視學生權利的現象,我曾提出“基於尊重權利的班級管理”理念。前文所述的利用班級議事制定規章制度,就是尊重了學生在班級管理中的話語權。


    班級議事的最後一個環節往往是“表決”。關於表決,我不主張採取舉手透過或班主任在詢問了幾遍“有沒有不同意見”後,“如果沒有意見,就鼓掌透過”的方式,而更傾向於採用學生“背靠背”投票的方式,以防止利用造勢綁架學生。


    透過班級規則的原則當然是少數服從多數。我的班級採用的是“三分之二多數”透過的標準。我認為如果一項制度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有不同意見,就不要強行透過,否則在執行中的阻力會很大。


    但是,真正的民主不僅體現在“少數服從多數”上,還要“尊重少數人的權利”。即使只有為數不多的學生有不同意見,也要做好他們的工作。


    表達尊重的最佳方式就是“傾聽、回覆”——首先聽取學生的意見或想法,然後要做好回覆和解釋工作。告訴學生,為什麼你的意見暫時不能被採納,大多數人的意見有什麼道理,同時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的意見。


    尊重學生的權利,不代表什麼都要聽學生的。教師也有自己的權利,也需要學生的尊重。比如,我班規定班主任可以對班級大會透過的決議有“否決權”,但是必須“向全班同學陳述理由”;班主任有權對班規提出修改意見,但最終還要透過大會表決。這是一種互相制約的機制。


    雖然自這項規則制定以來,我只使用過一次“否決權”,但完善的制度本身就體現了對各方權利的尊重。尊重是相互的,權利和義務是對等的。只有班主任尊重學生的權利,才能教育學生學會尊重別人的權利。“推己及人”的道德觀在班級管理中有著重要的價值。


    尊重學生選擇的權利,包括參與的權利和不參與的權利。班主任可以因勢利導,但不應採取強硬的手段令學生就範,即使是為了“班級榮譽”或“集體利益”。不能用極端的手段強迫學生承認錯誤(但是可以依據一定的事實證據做出處置),不能用情感或關係綁架學生的參與,不能為了統一劃一而損傷學生的個性,等等。教師對學生真正的關注與關心,首先要建立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之上。


    想法決定做法,穩定的做法形成管理機制。班級所有管理機制都有一個前提——尊重學生的權利。下表列舉了我班一些基於尊重學生權利的管理機制或規定(見表1)。



    事實證明,在班級管理中充分尊重學生的權利,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班主任自身也得到了很好的保護並由此提升了威信。


    三、對全體學生負責


    班級是由全體學生組成的,班級管理要對每一個學生負責,促進所有學生的發展——“一個都不能少”。不能在發展一部分人的同時,讓另一部分人受損甚至被放棄。如果出現這種情況,也是不道德的。



    四、相比於效果,更注重取得效果的手段是否道德


    班主任當然要追求管理績效,但績效並不是管理的終極目標。相對於效果而言,管理所採取的手段和過程可能更為重要。


    我曾經探究過一些案例,如果僅從效果上來看,確實相當不錯。但是,仔細分析為取得這樣的結果而採取的手段,卻令人不寒而慄。有“離間計”“苦肉計”“反間計”,有“黑吃黑”“以暴制暴”,可以說是十八般武藝、三十六計,無所不用其極。班主任把班級變成了一個江湖,用江湖規則代替民主管理,而班主任,無疑就是這個江湖的老大。


    當班主任為取得管理效果而不斷與學生“鬥智鬥勇”時,教育也就背離了它的本義。這樣的博弈,也不會有贏家。所以,我的教育信條之一就是“永遠不試圖制服學生”。


    我認為班主任和學生不是對手關係,而應該團結在一起,合作互助,為實現共同的目標而努力。當教師對學生“不設防”,不再試圖利用一切手段“擺平搞定”學生時,學生對付教師的“聰明”也就失去了作用。


    師生關係如此,班主任對學生的教育引導也是如此。我曾經聽過一節班會課,班主任為了激勵學生努力學習,大肆宣揚所謂的叢林法則,告訴那些初中的孩子,現在的社會和遠古時代的叢林沒有什麼區別,都是弱肉強食。你今天不好好學習,明天必定成為別人的盤中餐。這樣的邏輯居然還贏得了現場不少教師的擊節叫好,大呼勵志。


    在校園生活中,學生與學生的競爭、班級與班級的競爭是很正常的。因為從高考到校內考試,都有排名問題,一個學生會有很多看不見的“對手”。班主任如何引導學生看待競爭、採取何種方式競爭、如何面對競爭的結果,都與班主任的價值觀有關。


    採用不當的手段獲利,就是不道德的,教師無論如何不應該向學生灌輸“成功至上”“為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等不道德的觀念。我對一些教師在教育中的“勵志”說法、做法深表擔憂。


    班級管理如何出現雙贏,甚至多贏的結局?這是值得探討的話題。但超越自己、尊重對手、合作共贏是我們探討這個問題的基調。


    五、學生永遠是教育的終極目標而非教師成功的工具


    班級或學生的優秀,可以為教師帶來榮譽、聲望,甚至利益。但教師應該牢記:學生並非教師獲得成功的工具,學生本身才是教師工作的終極目標


    六、可以幫助學生實現自我教育、自我成長


    教育,是學校工作的唯一目的。幫助學生實現自我教育,可以看作是教育的終極目標。成長,歸根到底是學生自己的事,別人只能幫助不能替代。


    學生終將離開校園,離開教師,離開家長,走進社會獨立發展。而現在“綁著”“扶著”“喂著”學生的現象卻很普遍。以控制、管束為目的的管理,實際上是一種強權管理,無法幫助學生從他律走向自律。


    合乎道德的班級管理,要充分相信學生並著力強調培養學生的自律。



    七、基於師生、生生合作互助的組織結構


    很多班主任都知道“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道理並以此作為管理班級的準則。的確,這句話是科學管理思想的通俗表達。但是,它既不是科學管理的全部含義,更不是管理的“最高境界”。


    “科學管理”屬於古典管理學範疇,比較強調組織、分工、控制,有利於提升管理效率,但其最大的問題是忽視了“人”。古典管理學派的代表人物,被稱為“組織理論之父”的馬克斯•韋伯設計的“官僚組織結構”至今仍被大量使用,比如把班級管理體系組織設計成金字塔型的層級結構就源於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十大名牌口紅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