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易梵天

    地震

    又稱地動、地振動

      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關於地震我們還應該知道

    震源:地震波發源的地方,叫作震源(focus)。

    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離震源最近的一點稱為震 中國地震火山分佈帶中。它是接受振動最早的部位。

    震源深度: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

    淺源地震:通常將震源深度小於60公里的叫淺源地震

    中源地震:深度在6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

    深源地震:深度大於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

    週期性地震:從時間上看,地震有活躍期和平靜期交替出現的週期性現象。

    地震帶:是從空間上看地震,地震的分佈呈一定的帶狀。

    就大陸地震而言,主要集中在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兩大地震帶。

    地震次數

    據統計,地球上每年約發生500多萬次地震,即每天要發生上萬次的地震。其中絕大多數太小或太遠,以至於人們感覺不到;真正能對人類造成嚴重危害的地震大約有十幾二十次,如1976年的唐山地震的震源深度為12公里。

    海嘯也可能是地震引起的

    有的海嘯也是因為海底地震導致的。

  • 2 # 地震博士

    要想了解地震,必須要了解地震的定義、地震研究的內容、地震監測、地震預測、地震預報及地震預警等。

    首先,來看地震的定義。地震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

    其次我們來看地震研究的內容。總結來說研究地震的學科可以稱為地震學。而地震學研究的內容可以概括為:地震的發生、地震波的傳播和地震的後果。其中地震的發生即地震的產生原因,相對來說是非常複雜的,目前比較被國際地震學屆認可的是彈性回跳理論——地震波是由於斷層面兩側岩石發生整體的彈性回跳而產生的,來源於斷層面。岩層受力發生彈性變形,力量超過岩石彈性強度,發生斷裂,接著斷層兩盤岩石整體彈跳回去,恢復到原來的狀態,於是地震就發生了。

    而地震波的傳播相對來說雖然說沒有地震的成因那麼複雜,但是傳播過程也有很多種情況,如反射、折射等等。正是透過這些傳播的過程的不同,人類發現了地球內部的圈層結構——地殼、地幔、外核及核心。

    而地震波傳播的結果,即地震波對地面及其建築物等的破壞,稱為地震烈度。地震烈度除了與地震震級有關以外,還與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質構造、建築物的抗震設防情況、當地經濟狀況及人口密度等有關。如汶川地震的地震烈度如下圖所示,其烈度圖的整體沿東南西北方向減小較快,就是和斷層的走向有關。

    最後,我們來看地震監測、地震預測、地震預報及地震預警,這幾個比較容易混淆的概念。地震監測就是利用地震儀器對地震及其前兆現象進行監視和測量的活動。所以是一種一種被動的地震發生後的活動。

    地震預測是依據地震監測得到的各種現象,對未來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震級及地震造成的影響和破壞做預先的估計。而地震預報與地震預測不同主要是主體不同,地震預測的主體是地震研究學者;而地震預報的主體是國務院和省級人民政府,因而可以面向公眾。地震預測和地震預警都是地震前作出的,因而難度極大,直到現在仍然是世界難題。但是,地震預測和地震預報仍然是公眾最為關心的地震學問題。

    地震預警則是根據地震波中的破壞較小但速度較快的縱波,要比速度較慢但破壞較大的橫波快的特點。同時,地震波傳播速度又比電磁波速度慢萬倍以上的特點,因而可以利用這些特點,在地震縱波來臨時,就可以作出警報,從而避免或減輕地震橫波來臨時造成的巨大損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談談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對當今社會的積極意義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