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有人類活動以來,人類就開始影響氣候。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人類影響氣候的規模和深度也不斷髮展。
在人類歷史初期,人類還完全是氣候的奴隸,人類活動完全受氣候條件的限制,只能生活在溫暖溼潤的熱帶森林中。大約在進入石器時代之前,人類還處在自生自滅狀態。進入石器時代以後,人類掌握了火,才開始增強對氣候的適應能力。這個痛苦的過程,至少經歷了100多萬年。
以後,人類開始對周圍的氣候實行區域性地有限地改造,衣著和房屋就是一個標誌。往後,人們在農業和其他生產活動中,也開始區域性地改變著氣候。產業革命以來,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人們不但能在各種不同的自然氣候條件下采取措施,取得人類適應的氣候;而且能夠在規模越來越大的區域性範圍內改造氣候。人工控制天氣也在發展著。隨著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和技術能力的增長,人類主動規劃環境、改造氣候,把氣候環境引向有利於人類的方向發展,已構成現代科學的一個重要特點。
從歷史事實來看,人類有對氣候有目的地主動積極地改造的方面,也有盲目地、消極被動地使氣候惡化的方面。
運用衣著、房屋改造氣候,是人類為了適應氣候條件,而建立適合自己生存與生活環境的一種技術行為。共同的特點是:在大氣候的背景條件下,建立起一種適合人類生存與生活的人工小氣候環境,從而達到保溫、禦寒、防風的目的。不同點在於衣著是包裝人體的氣候殼,能夠隨著人體移動;能夠隨著天氣氣候變化增減衣服的厚度和層次;能夠隨著經濟水平的差異使用不同的衣著材料,從而控制並調節小氣候。房屋則不能移動:不能隨意增減厚度和層次;不能隨意變更建築材料。房屋是固定的,只能依靠門窗區域性調節,材料的選用,建築結構和形式的設計,平面佈局的安排,都是為了適應氣候環境的一種最佳化選擇。
改變地球表面形態,如植樹造林、灌溉農田、幹化沼澤、建造水庫,也能夠改變區域性氣候環境。植樹造林可以擋風擋沙,保持土壤水分,改變空氣溼度和溫度。建造水庫和進行灌溉雖然並不是直接為了改造氣候,但是卻起到減小氣溫年、日較差,提高最低溫度和平均溫度,增加溼度和降水量的作用。
從消極方面看,人類取得了自身的利益的同時,盲目墾荒、刀耕火種、破壞森林,造成水土流失,使氣候惡化。因為森林是地球表面的重要保護層,它對地面水分和熱量的儲存、交換都有很大作用。據估計,500萬畝森林的蓄水量,相當於1億立方米的水庫。在乾旱地區的護田林帶,能使空氣相對溼度提高10%~15%,能使土壤含水量增加22~27毫米。這就是人們呼籲保護森林的氣候意義。
人類活動的盲目性還表現在工業汙染物的增加。工業發展的一個結果,就是廢物、廢水、廢氣和餘熱的大量排放,使土壤、水體和大氣遭到嚴重汙染。在極大程度上改變了大氣成分,大氣混濁度和熱性質,從而導致氣溫和降水量等氣候要素髮生變化。
人類活動對大氣成分的影響主要是工業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具體表現在增加大氣中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氟利昂氣體以及六氟化硫和硫化物氣溶膠等。另一方面,還包括人口的增加以及城市化的影響。它們可能引起急劇的氣候變化,已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大氣中溫室氣體的增加會造成全球變暖,進而使極地冰蓋融化,海平面上升;乾旱、暴雨、洪澇等極端氣候災害事件層出不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可以形成酸雨;氯氟碳化物氣體能破壞大氣臭氧層,造成南極臭氧洞和全球臭氧層的破壞;同時,氯氟碳化物類物質也是重要的溫室氣體,從而使全球自然地理環境發生變化。
人類活動會影響環境,有時人類活動對氣候有著直接和不容置疑的影響,例如:灌溉就會改變當地的溼度,有時的影響則不那麼明顯。現代科學研究傾向於認為在最近幾十年內,人類的活動致使全球氣溫迅速上升。因此人類應該儘量減少對氣候影響的活動並設法消除已經造成的惡果。
其中人類對氣候影響最大的因素,是因為燃燒化石燃料,製造水泥,排放了大量的CO2和飄塵,此外還有土地利用、臭氧層破壞、畜牧業和農業活動、森林砍伐等,都會對氣候有不同範圍的影響,併成為氣候變遷的因素。
地球氣候史中多次暖期發生時,溫室氣體含量也較高。在未受到人為干預的情況下,大自然自有其一定的規律,地球上的生物想躲也躲不掉。然而,現代人類面臨的問題是,過多的人造溫室氣體的排放,是否已經或即將破壞大自然的韻律,留給後代子孫一個毀滅的未來。
如果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持續升高(這是不可避免的事實),科學家估計到2100年,全球平均氣溫將比1990年高出0.9~3.5℃。其中,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大約佔70%,其他溫室氣體約佔30%。由於海洋熱容量大,比較不容易增溫,陸地的氣溫上升幅度將大於海洋,其中又以北半球高緯度地區上升幅度最大,因為北半球陸地較多。但是,北大西洋的氣溫不但不上升,反而下降。依據推估,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將使全球平均降水增加,尤其以冬季的高緯度地區最為明顯。在低緯度地區,原本降水量就比較大的地區的降水量普遍增加,尤其是南亞與東南亞。全球平均氣溫上升,海水溫度也上升,體積膨脹加上極區冰雪溶化,使得全球平均海平面逐漸上升,在2100年時將比1990年高出38~56釐米。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海水體積膨脹,格陵蘭及南極洲冰川溶化的影響較小。海平面上升會給人類帶來嚴重的災難。中國的所有海濱地帶,都在遭受災害的範圍內,主要受災地區可能是華北平原、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21世紀全球氣候變暖後怎麼辦呢?已經引起各國政府和人民的關注。
從有人類活動以來,人類就開始影響氣候。隨著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人類影響氣候的規模和深度也不斷髮展。
在人類歷史初期,人類還完全是氣候的奴隸,人類活動完全受氣候條件的限制,只能生活在溫暖溼潤的熱帶森林中。大約在進入石器時代之前,人類還處在自生自滅狀態。進入石器時代以後,人類掌握了火,才開始增強對氣候的適應能力。這個痛苦的過程,至少經歷了100多萬年。
以後,人類開始對周圍的氣候實行區域性地有限地改造,衣著和房屋就是一個標誌。往後,人們在農業和其他生產活動中,也開始區域性地改變著氣候。產業革命以來,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人們不但能在各種不同的自然氣候條件下采取措施,取得人類適應的氣候;而且能夠在規模越來越大的區域性範圍內改造氣候。人工控制天氣也在發展著。隨著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和技術能力的增長,人類主動規劃環境、改造氣候,把氣候環境引向有利於人類的方向發展,已構成現代科學的一個重要特點。
從歷史事實來看,人類有對氣候有目的地主動積極地改造的方面,也有盲目地、消極被動地使氣候惡化的方面。
運用衣著、房屋改造氣候,是人類為了適應氣候條件,而建立適合自己生存與生活環境的一種技術行為。共同的特點是:在大氣候的背景條件下,建立起一種適合人類生存與生活的人工小氣候環境,從而達到保溫、禦寒、防風的目的。不同點在於衣著是包裝人體的氣候殼,能夠隨著人體移動;能夠隨著天氣氣候變化增減衣服的厚度和層次;能夠隨著經濟水平的差異使用不同的衣著材料,從而控制並調節小氣候。房屋則不能移動:不能隨意增減厚度和層次;不能隨意變更建築材料。房屋是固定的,只能依靠門窗區域性調節,材料的選用,建築結構和形式的設計,平面佈局的安排,都是為了適應氣候環境的一種最佳化選擇。
改變地球表面形態,如植樹造林、灌溉農田、幹化沼澤、建造水庫,也能夠改變區域性氣候環境。植樹造林可以擋風擋沙,保持土壤水分,改變空氣溼度和溫度。建造水庫和進行灌溉雖然並不是直接為了改造氣候,但是卻起到減小氣溫年、日較差,提高最低溫度和平均溫度,增加溼度和降水量的作用。
從消極方面看,人類取得了自身的利益的同時,盲目墾荒、刀耕火種、破壞森林,造成水土流失,使氣候惡化。因為森林是地球表面的重要保護層,它對地面水分和熱量的儲存、交換都有很大作用。據估計,500萬畝森林的蓄水量,相當於1億立方米的水庫。在乾旱地區的護田林帶,能使空氣相對溼度提高10%~15%,能使土壤含水量增加22~27毫米。這就是人們呼籲保護森林的氣候意義。
人類活動的盲目性還表現在工業汙染物的增加。工業發展的一個結果,就是廢物、廢水、廢氣和餘熱的大量排放,使土壤、水體和大氣遭到嚴重汙染。在極大程度上改變了大氣成分,大氣混濁度和熱性質,從而導致氣溫和降水量等氣候要素髮生變化。
人類活動對大氣成分的影響主要是工業溫室氣體的大量排放,具體表現在增加大氣中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氟利昂氣體以及六氟化硫和硫化物氣溶膠等。另一方面,還包括人口的增加以及城市化的影響。它們可能引起急劇的氣候變化,已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大氣中溫室氣體的增加會造成全球變暖,進而使極地冰蓋融化,海平面上升;乾旱、暴雨、洪澇等極端氣候災害事件層出不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可以形成酸雨;氯氟碳化物氣體能破壞大氣臭氧層,造成南極臭氧洞和全球臭氧層的破壞;同時,氯氟碳化物類物質也是重要的溫室氣體,從而使全球自然地理環境發生變化。
人類活動會影響環境,有時人類活動對氣候有著直接和不容置疑的影響,例如:灌溉就會改變當地的溼度,有時的影響則不那麼明顯。現代科學研究傾向於認為在最近幾十年內,人類的活動致使全球氣溫迅速上升。因此人類應該儘量減少對氣候影響的活動並設法消除已經造成的惡果。
其中人類對氣候影響最大的因素,是因為燃燒化石燃料,製造水泥,排放了大量的CO2和飄塵,此外還有土地利用、臭氧層破壞、畜牧業和農業活動、森林砍伐等,都會對氣候有不同範圍的影響,併成為氣候變遷的因素。
地球氣候史中多次暖期發生時,溫室氣體含量也較高。在未受到人為干預的情況下,大自然自有其一定的規律,地球上的生物想躲也躲不掉。然而,現代人類面臨的問題是,過多的人造溫室氣體的排放,是否已經或即將破壞大自然的韻律,留給後代子孫一個毀滅的未來。
如果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持續升高(這是不可避免的事實),科學家估計到2100年,全球平均氣溫將比1990年高出0.9~3.5℃。其中,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大約佔70%,其他溫室氣體約佔30%。由於海洋熱容量大,比較不容易增溫,陸地的氣溫上升幅度將大於海洋,其中又以北半球高緯度地區上升幅度最大,因為北半球陸地較多。但是,北大西洋的氣溫不但不上升,反而下降。依據推估,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將使全球平均降水增加,尤其以冬季的高緯度地區最為明顯。在低緯度地區,原本降水量就比較大的地區的降水量普遍增加,尤其是南亞與東南亞。全球平均氣溫上升,海水溫度也上升,體積膨脹加上極區冰雪溶化,使得全球平均海平面逐漸上升,在2100年時將比1990年高出38~56釐米。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海水體積膨脹,格陵蘭及南極洲冰川溶化的影響較小。海平面上升會給人類帶來嚴重的災難。中國的所有海濱地帶,都在遭受災害的範圍內,主要受災地區可能是華北平原、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21世紀全球氣候變暖後怎麼辦呢?已經引起各國政府和人民的關注。